韩信与“还定三秦”
——与《真韩信》商榷
2016-03-16王宏波
王 宏 波
(宝鸡市社科联,陕西 宝鸡 721014)
韩信与“还定三秦”
——与《真韩信》商榷
王 宏 波
(宝鸡市社科联,陕西 宝鸡 721014)
摘要:对于《史记》当中郦商、周勃、韩信和“还定三秦”的相关记述,学术界还有歧见和误读。韩信之所以封拜大将军,在于他东进的战略洞察力和“还定三秦”的成功战术。历史上,韩信用瓮筏运送部队渡过黄河,不应简单推断为司马迁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韩信;郦商;周勃;还定三秦;《真韩信》
《汉书·司马迁传》:“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2738《史记》被誉为“实录”,经受了两千多年的检验。
程步《真韩信》一书,对《史记》“实录”提出了严重质疑。他认为:“萧何前后矛盾的推荐、对韩信军事才能的武断认定、大张旗鼓拜完大将后却不让其带兵打仗、可能是最后决战的彭城战役不让韩信参加,加之筑坛拜将实在是太过于戏剧化,我倾向于认为,所谓‘韩信拜为大将军’,不过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刘邦发动三秦战役、东进战役和彭城战役时,韩信始终只是一个管理粮草的治粟都尉。”[2]62“《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中的韩信,指的是韩王韩信,而不是淮阴侯韩信。如果说真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提此建议的也是韩王韩信,而不是淮阴侯韩信。”[2]66“所谓韩信用‘木罂缻’把汉军渡过黄河的描写,不过是文学创作而已。”[2]88“我们质疑《史记》的真实性却并不能否定它的伟大。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是来源于忠实地记录了历史,而是他在《史记》中表现出的非凡的文学才能和超越时代的强烈爱憎。”[2]192
本文通过对《史记》叙事逻辑的解读,对这些观点予以辨析和反驳。
一、陇西都尉郦商
(一)关中战略——西定汉中、拱卫关中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郦商)别将攻旬关,定汉中。”[3]2660《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郦商)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师古曰:“沛公从武关、蓝田而来,商时别从西道平定汉中。”[3]2074《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郦商)别定汉中及蜀。”[3]893根据诸侯之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派郦商略定汉中,是为称王关中提前做的战略部署。
《史记·留侯世家》:“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3]2038《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张良)解上与项羽郄,为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3]891
因为郦商控制着汉中,项羽才心有不甘地把汉中增封给了刘邦,使刘邦名正言顺地占据了汉中郡,获得了将来还定三秦的地理条件。
(二)陇西战略——期至陇西、屏蔽巴蜀
刘邦取得了巴蜀汉中。与此同时,《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3]316。《汉书·陈胜项籍传》:“参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道。”[1]1809《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赵衍,“雍军塞陈”[3]959;《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赵衍,“雍军塞渭上”[1]603。
章邯的20万士兵在新安被坑杀,兵力明显不足。章邯整体采取了防御,以“塞渭上”“塞陈”“距塞汉道”,来“ 距塞汉王”。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林执)以客从起亢父,斩章邯所署蜀守。”[3]933《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为丞相,备守蜀及关中。”[3]892
同时,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御,章邯任命蜀郡“蜀守”的举措,图谋刘邦占领的蜀郡,是咄咄逼人、以攻为守,使刘邦与章邯处在敌对状态。章邯任命“蜀守”,实际上是项羽、章邯的战略挑衅和战略诱导,诱使刘邦把战略关注点置于陇西,无睱向东发展。项羽在函谷关以东也布置了多家诸侯,重重防御。
《史记·高祖本纪》:“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以示项羽无东意。”[3]36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郭亭,“以塞路入汉”,“师古曰:塞路者,主遮塞要路,以备敌寇也”[1]567。所谓的“诸侯盗兵”“敌寇”应是项羽、章邯的部署。刘邦入汉中时烧断栈道,既是向项羽示无东意的姿态,也是面对盗兵、敌寇的自卫、自保。
当时,陇西郡处于章邯的统辖之下,面对章邯的战略挑衅,《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王赐(郦)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3]2661《后汉书·独行传》李贤注:“应劭《汉官》曰:‘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两千石。孝景时更名都尉。’”[4]2674陇西都尉,就是陇西郡的军事长官。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时,“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3]213。光武帝刘秀给围攻西城的岑彭写信说:“如果西城、上邽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可见,进攻蜀郡,陇西郡是必由的门户。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论诸葛亮时说:“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强,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5]261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郦商“以将军为陇西都尉”,表明刘邦要通过攻取陇西郡,屏蔽巴蜀,反制章邯的战略挑衅。期至陇西的“陇西战略”是自卫、自保,也是对章邯挑衅、威逼的战略反制。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3]202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3]368《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3]2655下辨、故道、西县、白水都在陇西郡。辛德勇认为:“‘明出陇西,暗度陈仓’应该是韩信既定的战略方针。”[6]108
东汉《郙阁颂》:“嘉念高祖之开石门,元功不朽。……西陇鼎峙兮东以析分。”《郙阁颂》所记载的内容,可以佐证汉军期至陇西的战略准备。《史记·高祖本纪》:“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3]368“故道”加有下划线,当作地名。故道县,在今甘肃两当县,属当时的陇西郡。曹参攻取故道县,刘邦进驻故道县,妙用“陇西战略”,真正目的在于“明出陇西,暗出陈仓”。《资治通鉴》记载:“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7]312“故道”同样加有下划线,作为地名。韩兆琦《史记·高祖本纪》的译文,值得商榷:“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率军从陈仓故道偷偷出来,袭击雍王章邯。”[8]273
二、东出陈仓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3]2613王开认为:“陈仓的地理位置在汉中西北,这里又说‘东出’,如果汉军主力当时由勉县沿沮水出‘陈仓沟’,应记为‘北出陈仓’才为确切,《史记》、《汉书》均记为‘东出陈仓’,看来不是笔误。”[9]29
笔者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东出陈仓”,是相对于西取上邽的“陇西战略”而言的,陈仓是 “还定三秦”、东向战略的突破口。
三、 他道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赵衍)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3]959《后汉书·班超传》: “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历度。”[4]1581李贤注:“由带以上为历,由膝以下为揭,见《尔雅》也。”[4]1582
由于“雍军塞陈”,三秦王“距塞汉道”,赵衍寻找的“他道”,指的是正道之外的别径。揭示“他道”道路实体的资料和观点不少,在证实、证伪上各有理由,颇难择断。
四、周勃还下眉
刘邦“还定三秦”的“还”,包含着这些历史信息:刘邦攻入咸阳之时,居住过咸阳宫; 从陈仓突入关中之后,又进驻咸阳部署指挥。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赵衍)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3]959“还”,指“还定三秦”。《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还围章邯于废丘,未拔。”[3]2668“还围章邯废丘”,说明灌婴出陈仓,奔赴栎阳过程中,曾在废丘经过或者战斗。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西定汧,还下眉。”[3]2067“还”,表明眉县是周勃在关中征战的起点。《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眉。”《汉书·地理志》:“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入渭。”[1]1457眉县在渭北,凭临渭河,据守着褒斜通道。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勃“入汉,定陇西”[3]894,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征战路线是:褒斜道、眉县、槐里、好畤、咸阳、频阳、漆县、汧县、眉县、频阳、废丘、褒斜道、汉中、西县、上邽、峣关。周勃在关中的征战轨迹,以褒斜道、眉县为起点,近似一个反时针方向的圆。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刘邦入汉中时烧绝栈道,就是烧断栈道,是一种防御、自保的措施,并不是要把栈道全部烧光。栈道修废,是战争中的常事。修通褒斜栈道,是为战事所做的准备。
《晋书·何曾传》:“陈师命将,则立监贰……盖以尽思谋之功,防安危之变也……及至汉氏,亦循旧章,韩信伐赵,张耳为贰。”[6]995周勃作为刘邦的亲信,属从大将军韩信,发挥着辅助、监督的“监贰”作用。周勃率先从褒斜道发起对眉县的攻击,既掩护韩信的潜师东进,又能在刘邦袭夺陈仓城后,阻滞章邯从废丘对陈仓的驰援。周勃从眉县接下来对槐里、好畤、咸阳、频阳、漆县等地的征战,正是对从陈仓东进部队的配合与呼应。
周勃“还下眉”,是从陈仓而来的樊哙加入之后,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司隶校尉杨君孟文石门颂序》:“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其中的“高祖受命”,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的“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3]2581。《汉书·天文志》:“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1]1301“兴于汉中”,“兴”是“兴起”,专指“还定三秦”这场战役。《史记·六国年表》:“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3]686《汉书·五行志》:“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殆必亡矣。”[1]1457“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是对高祖兴起汉中、还定三秦的概述,即大将军韩信“道由子午”攻击杜县在先,是前提条件,汉王刘邦率部“出散入秦”从大散关、陈仓突破、进入关中在后,是战术结果。
“明修栈道”在《史记》中可信的依据,就是周勃“西定汧,还下眉”,周勃率先经褒斜道对渭河以北的眉县发起攻击,修通褒斜栈道就是前提。
五、韩信之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自于后世兵家的概括和传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明出陇西,暗度陈仓”一样,是“韩信之计”“还定三秦”部分内容的撷取和各具着眼点的概括,它于史有据,与韩王信并没有关系。
“韩信之计”以及“还定三秦”的结果,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史记》记载的功臣们的行军轨迹和征战状况,就像对弈的棋谱,把它们置于地理的棋盘之上,就能呈现出韩信之计的内容,解析其中的棋理和兵机。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有“《韩信》三篇”[1]1757。“师古曰:淮阴侯。”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1]1758李零认为:“权谋是研究战争全局的大计。权谋虽为一门而总括为四,有如《方技略》的医经,既有理论性,也有综合性,今语叫‘战略’。”[11]155
《汉书·艺文志》兵形势有“《项王》一篇”。“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1]1759李零指出:“‘形势’,指兵力配置。‘形’是己所固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可见之形;‘势’是因敌变化令人高深莫测的人为态势。前者指投入战场前的一切准备(包括军队的征发、组建,以及装备、训练),后者是针对战场形势对兵力的调动和再分配。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是指战术对策,今语叫‘战术’。”[11]157
《韩信》三篇、《项王》一篇虽佚,从《汉书·艺文志》的归类,可以明确淮阴侯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项羽是高明的军事战术家。
《隋书·经籍志》:“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13]987汉军知己知彼,知悉对手的虚实和要害。面对三秦王“距塞汉王”“距塞汉道”,雍军“塞陈”“塞渭上”,以及章邯任命“蜀守”的战略诱导,《郙阁颂》“高帝之开石门”, 汉军为“陇西战略”做了前期准备。“明修栈道”,修通烧断的褒斜栈道,是“还定三秦”的必要准备。
“韩信之计”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大致设计了六个步骤:第一步,韩信、周勃共同由褒斜道北进,周勃率主力攻打渭河以北的眉县,为韩信潜师东进做掩护。第二步,刘邦率领曹参、樊哙等向陇西出击, 实施“陇西战略”。下辨、故道、西县、白水,都属于陇西郡。曹参攻陷下辨(今甘肃成县)、故道(今甘肃两当县),刘邦进驻故道县调度指挥。樊哙猛烈进攻,“别击西丞白水北”, 打到西县,已经接近上邽(今甘肃天水),上邽是陇西郡得失的标志,是“陇西战略”的既定目标。第三步,利用“雍军塞渭上”凭渭防御的态势,韩信与周勃的主力分离后,亲率一万人,经过秦岭北麓的隐秘行军,切进子午道北段,对杜县组织攻击。第四步,刘邦派范目的“奇兵”为前锋,经由赵衍发现的“他道”,袭夺了大散关、陈仓城。刘邦指挥曹参、樊哙等,由陇西郡的故道县相继从陈仓突出。“(章)邯迎击汉陈仓”,表明章雍从废丘向西驰援,已经是被动应付,成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反例。第五步,在眉县的周勃,居中策应从陈仓东进的军队,协作呼应;刘邦到咸阳后,组织围困废丘,部署战局。第六步,周勃、靳歙经褒斜道再入汉中,迂定陇西。
修通褒斜栈道,周勃经由褒斜道攻打眉县是正,韩信兵趋杜县是奇。充分利用了对手诱导的“陇西战略”,曹参、樊哙进攻陇西郡,刘邦进驻故道县是正,袭夺、转出陈仓是奇。通过眉县、陇西、杜县的多点攻击,调开陈仓以及周边的兵力,使陈仓变得相对空虚,在这里形成以镒称铢的突破优势。刘邦进驻故道县,是“静如处子”, 待时机成熟,继而挥师从陈仓突进,是“动如脱兔”。刘邦、樊哙、周勃、韩信的进兵轨迹,显示出“韩信之计”“离合背向、变化无常”,“致人不致于人”,“高陵勿向”的用兵特征。即使宿将章邯面对初行兵略的韩信,也难免失败的结局。
六、羞与绛、灌等列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3]2628。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李密骄贵日久,又自负归国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郁郁不乐。”[7]5824“密怒曰:‘唐使吾与绛、灌同列,何以堪之!’”胡三省注:“言不得如韩、彭割地而王使与周勃、灌婴同列。”[7]5831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索隐述赞》记载:“萧曹轻重,绛灌权势。”[3]976汉初四大功臣是“萧曹绛灌”,萧何是文臣,身居丞相,是韩信的举荐人;曹参在齐国为相。在朝廷里面,周勃、灌婴既是刘邦的亲信,又是战功卓著、因功封侯、位居一二的武将。“羞与绛灌等列”的意思是说,过去割地为王的韩信,竟然沦落到了与曾经的部属同居诸侯的境地。个中原因在于,“还定三秦”时,周勃曾是大将军韩信的属将、监贰;灌婴也曾跟随韩信定下齐地,参加了垓下之战。
七、传檄而定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杨喜)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侯,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3]937杨喜在杜县属从淮阴侯韩信,说明韩信在杜县组织过征战。杜县,相当于西汉时的长安。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记载:“(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相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13]1003“还定三秦”时,韩信率领一万人,从褒中出,循褒斜道北上,经过秦岭北麓的隐秘行军,切进子午道北段,对杜县组织了进攻。杨喜在杜县加入韩信麾下,可见魏延所说的“韩信故事”并不虚妄。
陈直《读金日札·读子日札》当中,有关于《淮南子·人间训》的一条札记。
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
直按:秦汉人称蒙恬皆曰蒙公。《盐铁论·伐功篇》云:“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又《险固篇》及扬雄《河东赋》,亦皆称蒙恬为蒙公。杨翁子不见于其它古籍,当为华阴杨氏,与杨端和、杨熊、杨喜等人为一族。[14]313
杨喜出身秦朝将门名家。《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3]2612杨喜及其家族,应属于怨三秦王入骨髓的那部分人。杨喜加入汉军,可以看作是“三秦可传檄而定”的佐证。
前文涉及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西定汧,还下眉、频阳”[3]2067。周勃第二次在眉县、频阳征战,才获取成功。原因可能是,眉县、频阳分别是白起、王翦的家乡,这里的将军代表了忠诚于章邯的那部分势力。
八、韩信与陈仓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韩信)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3]913“从”字,表明韩信是跟从刘邦的大部队进入汉中的。而刘邦进入汉中的路线,一种观点认为,是经过子午道进入汉中;一种观点认为是经过褒斜道进入汉中。不论哪种观点,刘邦、韩信进入汉中时,未曾经过陈仓县。“还定三秦”时,韩信潜师攻打杜县,也未到过陈仓县。
在民间故事里,韩信暗度陈仓,到过陈仓,但这在正史当中并无依据。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韩信既然登坛拜为大将军,自然要统辖诸将,指挥全军,为刘邦完成袭夺陈仓、还定三秦的使命。在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中,就是这样呈现的。《道德经》:“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兵权最忌轻授予人。《杜虎符》:“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
刘邦听从了韩信的计策,却是由他亲自领导和部署了这场战役。《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3]2612大将军韩信率军一万人,出褒斜之后,行于无人之地,循秦岭而东,道由子午,攻略杜县,致人而不致于人,成为整体计策的组成部分,
《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3]368关于“袭雍王章邯”“袭”的隐秘性、突然性,除了三十六计第八计“暗度陈仓”的“暗”,还有东汉杜笃《论都赋》:“或掩空击虚,自蜀汉出。”《康熙字典》:“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管子·地图》:“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萧何获得的秦朝地图,成为刘邦“行军袭邑”、袭取陈仓的重要凭借。
九、韩信拜将
韩信背楚归汉,在汉军当中属于无资历、无军功、无声望的“三无”人员,而刘邦从沛县起兵,打进咸阳,靠一群出生入死的弟兄,他为什么要任命韩信做大将军?而韩信凭什么做得大将军?
从对手诱导的“陇西战略”到“决策东向”,是刘邦的重大战略决断。“决策向东”,最终要挑战西楚霸王项羽;“还定三秦”,必然与章邯展开战役攻夺。
《资治通鉴·魏纪》贾诩对魏文帝曹丕说:“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 也。”[7]2213在刘邦麾下,还没有人能匹敌项羽、章邯,胜任“ 决策向东”的战略决断与“还定三秦”的战役策划。这就是萧何数度向刘邦推荐韩信的原因。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韩王信曾经建议刘邦:“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3]367《汉书·高帝纪》萧何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1]30以刘邦为首,包括韩王信、萧何、夏侯婴等核心人物, 虽然形成了东向争天下的战略认识,但是在“陇西战略”、自保蜀郡与“还定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天下之间,尤其是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前景与成败方面,没有人能提出全面、清晰、明确的分析研判。同时,面对“距塞汉道”“距塞汉王”的三秦王,雍军“塞陈”“塞渭上”,守易攻难的态势,如何“还定三秦”,也没有稳妥的胜算。
在《汉书·高帝纪》中韩信建议,“不如决策东向”,“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1]30。韩信指出,东向战略最终要挑战的是诸侯秩序的制定者——西楚霸王项羽,分析项羽“其强易弱”[3]2612,东向战略的前途是光明的;韩信的分析、剖判,使刘邦下定决心转变过去的“陇西战略”,“决策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3]2613
关于“还定三秦”,韩信拿出了具体方案——“韩信之计”。唐人司马贞《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索隐述赞》:“(刘邦)起沛入秦,凭谋仗计。”[3]976刘邦凭着多年实践征战积累的军事谋略鉴别力,对韩信之计非常赞赏。《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3]2612韩信之计,最终使汉军顺利实现了还定三秦。
《资治通鉴》司马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7]390“首建大策”,反映了韩信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战略洞察和卓越远见。“还定三秦”的成效,反映了“韩信之计”算无遗策。韩信封拜大将军的原因在于战略卓识和战术策划。
韩信封拜为大将军,《史记》《汉书》言之凿凿,汉中还有拜将台矗立。《宋书·百官志》:“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15]1220《晋书·刘琨传》:“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而成王业。”[6] 1682《旧唐书·浑瑊传》:“(唐德宗)兴元元年……三月……上临轩授钺,用汉拜韩信故事。”[16]3707唐代人知道、并采用了“汉拜韩信故事”。 所以,韩信封拜为大将军是“实录”,并不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
综上分析可见,司马迁《史记》是可靠的“实录”。颜师古注《汉书》以“计略奇异,世所希有”[1]1666,准确评价了韩信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战术策划。李峰、王雪娇研究指出:“司马迁在书中明确肯定、赞许韩信的军事素养和英雄气概。……韩信的智慧和才能卓越,其用兵之善和功勋评价显而易见,司马迁自始至终以汉室功臣的角色来定位韩信。”[17]
十、木罂缻渡军
程步《真韩信》:“所谓韩信用‘木罂缻’把汉军渡过黄河的描写,不过是文学创作而已。”[2]88
以“木罂缻”度军,在《史记》中并非韩信一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邑)以将军定魏太原,破井陉,属淮阴侯,以缻度军击籍及攻豨。”[3]955《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策)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至昏夜,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13]1205明朝人穆文熙《史记鸿裁》 “韩信木罂渡军”,“杨慎曰:取罂缻百千,以木缚之,浮于水以渡军”[18]174。顾炎武《日知录》“木罂缻渡军”也有详尽的解释:“《史记·淮阴侯传》:‘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服虔曰:‘以木押缚罂缻以渡是也。’古文简不言缚尔。《吴志·孙静传》:‘策诈令军中促具罂缶数百口,分军夜投查渎。’亦此法也。其状图于喻龙德《兵衡》,谓之甕筏。”陈垣注:“《兵衡》,今未见。”[19]1660
可见,韩信、高邑和孙策都采用过“以木押缚罂缻”“甕筏”渡军的方式。程步率尔否定韩信木罂缻度军,于史无据。
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学就是解释学。解释历史,需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即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应尽可能地规避疏漏,周尽其宜。程步之所以得出以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观点,原因在于“过犹不及”:主观上,疑古过勇;客观上,知识有盲点,思虑尚未周。
参考文献:
[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程步.真韩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
[3] [汉]司马迁.史记 [M].[宋]裴骃, 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舒士彦,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3.
[6] 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汉]司马迁.史记 [M]. 文白对照本. 韩兆琦,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王开.宝鸡古代道路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0]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李零.兰台万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2] [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陈直.读金日札·读子日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 [后晋]刘昫.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 李峰,王雪娇.《史记》《汉书》韩信史事比较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7):67-72.
[18] [明]穆文熙.史记鸿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 [清]顾炎武.日知录校注[M]. 陈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朱正平】
Han Xin and “Regaining Sanqin”, Discussing with Real Han Xin
WANG Hong-bo
(Baoji Municipal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Baoji 721014,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Historical Records, which relates to biography of Li Shang, Zhou Bo and Han Xin, and Regaining Sanqin.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personal interpretations for arguments.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Han Xin’s becoming great general lies in his strategic insights on Eastward Propagating and effective tactics on Regaining Sanqin. By jarred-drafts, Han Xin ferried his troop crossing the Huanghe River.
Key words:Li Shang; Zhou Bo; Han Xin; Regaining Sanqin; Real Han Xin
作者简介:王宏波(1969—),男,河南偃师人,宝鸡市社科联副研究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地域历史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先秦两汉时期关陇区域文化生态与文学研究(10YJC751090)
收稿日期:2015-10-28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1-0059-06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