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侠客形象的源起和流变
2016-03-16张泓
张 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伪侠客形象的源起和流变
张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311231)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张铁臂是一个著名的伪侠客,貌似行侠仗义,实则贪财好利,其创作目的是讽刺崇尚虚名的被骗者。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也创作了一个伪侠客——裘千丈,其创作目的则是讽刺伪侠客本身。在伪侠客形象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对此前作品继承较多,而金庸则有很大创新。
[关键词]伪侠客;源起;流变
所谓侠客,是指被众人歌颂的“抑强扶弱的豪侠之士”,[1](P675)他们往往有三个特点:第一,武功高强;第二,为朋友两肋插刀,讲义气;第三,锄强扶弱,面对不平之事,挺身而出。此类侠客一直为众人在生活中盼望,在文学作品中传唱,但在古今小说中也出现了一些伪侠客形象,或不会武功却假冒武功高强,或虽武功高强却心理阴暗等。
《儒林外史》中的张铁臂就是一个著名的伪侠客,貌似武功高强、行侠仗义,实则坑蒙拐骗、贪财好利,他最著名的故事是用猪头假扮人头,骗取500两银子,而绝技则自诩是能用药粉将尸体化为血水。此类伪侠客形象及其故事在小说史上是如何产生及发展的,本文略作分析。
一、《儒林外史》中的张铁臂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价为“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2](P228)其实,《儒林外史》笔触所涉并非仅在士林,武林也是其中表现的一个重要对象,如书中的萧昊轩、萧云仙、郭力、卢信侯、凤四老爹等都是著名的侠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儒林外史》一分为二:半部儒林小说、半部武林小说,而其中的一些武侠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更是深入人心,如张铁臂。
张铁臂刚出场时是一个典型的侠客形象。首先,他武功高强:张铁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舞出许多身分来。舞到那酣畅的时候,只见冷森森一片寒光,如万道银蛇乱掣,并不见个人在那里,但觉阴风袭人,令看者毛发皆竖。权勿用又在几上取了一个铜盘,叫管家贮满了水,用手蘸着洒,一点也不得入。须臾,大叫一声,寒光陡散,还是一柄剑执在手里。看铁臂时,面上不红,心头不跳。
其次,喜好抱打不平,重义轻财,他自称:“只是一生性气不好,惯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喜打天下有本事的好汉;银钱到手,又最喜帮助穷人。所以落得四海无家,而今流落在贵地。”
再次,恩怨分明。一天晚上突然“从屋檐上掉下来,满身血污,手里提了一个革囊”,自称:“我生平一个恩人,一个仇人。这仇人已衔恨十年,无从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但我那恩人已在这十里之外,须五百两银子去报了他的大恩。”
人头最终自然是“六七斤一个猪头”,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让本情节“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经典片段之一”。[3](P71)
平心而论,张铁臂的所作所为固然令人不齿,但也不算太过分,无非是假扮侠客骗点钱财,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说自己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手臂能承担四五千斤重的牛车压过,又说自己“武艺尽多,马上十八,马下十八,鞭、铜、锤、刀、枪、剑、戟,都还略有些讲究”。也许是有吹嘘的成分在内,但张铁臂的武功确实高强,从他舞剑时水泼不进即可见一斑,而他骗了银子再次离开后的动作是“腾身而起,上了房檐,行步如飞,只听得一片瓦响,无影无踪去了。”可见其轻功也还了得。
更重要的是张铁臂尚有羞耻之心,当其后来投靠他人,一碰到故人马上“不好意思,脸上出神”。被主人识破后,就“存身不住”,不辞而别,主动“回天长去了”。
《儒林外史》中的万青云假冒内阁中书,事发后,刚认识的秦中书给他捐了一个中书,他竟然“仍旧穿了公服到这两家谢谢去”。
相比而言,伪侠客无非骗点小钱,被人识破后马上惭愧而退;而书生假冒官员,被人识破后不知廉耻,最终竟又骗得一官半职。在吴敬梓笔下,伪侠客显得可怜、可笑,但并不可恨。其讽刺对象并不是伪侠客本身,而是被伪侠客所骗的好侠之士——娄府的两位公子,张铁臂形象可以认为是对众人盼望侠客心理的嘲讽。
二、伪侠客形象的源起和流变
张铁臂最经典的情节是用猪头假冒人头,有学者曾经说过:“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4](P155)张铁臂的人物形象自然不会是无源之水,其故事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祜的经历。
张祜为人尚任侠,有侠客风度,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说得非常清楚,张铁臂用猪头假冒人头之事,来源于唐传奇《桂苑丛谈》,“按今稗官家有敷衍此事者,莫知其本此也,故记之。”[5](P382)
张祜……或乘饮兴,即自称豪侠。一夕,有非常人,装饰甚武,腰剑,手囊贮一物,流血于外。入门谓曰:“此非张侠士居也?”曰:“然。”张揖客甚谨,既坐,客曰:“有一仇人,十年莫得,今夜获之,喜不可已。”指其囊曰:“此其首也。”问张曰:“有酒否?”张命酒饮之。曰:“此去三数里,有一义士,余欲报之,则平生恩仇毕矣。闻公气义,可假余十万缗。立欲酬之,是余愿矣。此后赴汤蹈火,为狗为鸡,无所惮。”张且不吝,深喜其说,乃扶囊烛下,筹其缣素中品之物,量而与之。曰:“快哉!无所恨也。”乃留囊首而去,期以却回。及期不至,五鼓绝声,东曦既驾,杳无踪迹。张虑以囊首彰露,且非己为,客既不来,计将安出,遣家人将欲埋之,开囊出之,乃豕首矣。
《桂苑丛谈》塑造张祜形象是为了讽刺好武之人容易被人所骗,所以结尾明确说:“(张)因方悟之而叹曰:‘虚其名,无其实,而见欺之若是,可不戒欤?’豪侠之气自此而丧矣。”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中记载的形象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儒林外史》塑造张铁臂也是为了讽刺娄三、娄四两位公子。
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一个名声更响的伪侠客——裘千丈,人物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伪侠客本身成了被嘲讽、谴责的对象。
裘千丈刚出场时,俨然世外高人,一个“白须老头,身穿黄葛短衫,右手挥着一把大蒲扇,轻飘飘的快步而行”,他也马上展示了自己的四项绝技:头顶铁缸、踏水过河、口喷烟雾、手碎砖石,令人目瞪口呆。又能用内功将酒杯削去平整的一圈:
裘千仞(裘千丈)微笑不语,左手握住酒杯,右手两指捏着杯口,不住团团旋转,突然右手平伸向外挥出,掌缘击在杯口,托的一声,一个高约半寸的磁圈飞了出去,跌落在桌面之上。他左手将酒杯放在桌中,只见杯口平平整整的矮了一截,原来竟以内功将酒杯削去了一圈。击碎酒杯不难,但举掌轻挥,竟将酒杯如此平整光滑的切为两截,功力实是深到了极处。
裘千丈的武功表面上好生了得,但随着和郭靖交手,他武功的真相表露无疑,竟然被郭靖击在右臂连胸之处,身子如纸鹞断线般直向门外飞去。
除了武功稀松平常以外,裘千丈表面上提倡侠义精神,其实贪图功名富贵,毫无民族气节,竟然劝众侠客投降金国。
裘千仞(裘千丈)道:“咱们身在武林,最要紧的是侠义为怀,救民疾苦。现下眼见金国大兵指日南下,宋朝要是不知好歹,不肯降顺,交起兵来不知要杀伤多少生灵。常言道得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老夫这番南来,就是要联络江南豪杰,响应金兵,好教宋朝眼看内外夹攻,无能为力,就此不战而降。这件大事一成,且别说功名富贵,单是天下百姓感恩戴德,已然不枉了咱们一副好身手、不枉了‘侠义’二字。”
甚至教唆别人强奸民女:“那老头儿从怀里摸了一个小瓷瓶出来,放在桌上,低声道:‘杨兄弟,你那位没过门的夫人不肯就范,这事容易得紧,你将瓶里的药粉在清茶里放下一些,给她喝了,我包你今晚就洞房花烛。’”
墨子提出侠的实质应该是“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6](P314)也即损己利人。又说侠应该“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6](P337)也即要不顾一切地扶危救困,为人解难。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信,义者有取焉。”[7](P3318)认为侠的实质应该是仁义二字。
裘千丈的所作所为自然离“侠”字相去甚远,在众侠客的逼迫下,他最终承认自己是假冒兄弟裘千仞的名头招摇撞骗的伪侠客。
如果把《儒林外史》和《射雕英雄传》中的伪侠客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发现,张铁臂可怜、可笑,但并不可恨;而裘千丈则可笑、可恨,但并不可怜,所以作者给他安排的最终结局是摔下悬崖身亡。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不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目的有明显的区别。吴敬梓的创作来源于唐代的真人真事,他一开始就想塑造一个伪侠客形象以讽刺社会的好侠之人。而金庸作为一个武侠小说大家,一开始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武功高强之士,所以在作品中描写道:“原来郭、黄二人轻功了得,跟踪时不发声响,而陆冠英全神注视着老者,竟未察觉两人在后。而他(裘千丈)竟能发现。”
后来心血来潮,才把裘千丈塑造成一个招摇撞骗的伪侠客。小说最初连载于报刊,边写作边发表的特点决定了“金庸的小说无一例外都没有事先的精心构思,没有通盘的考虑,随想随写,情节的发展甚至连金庸自己都深感意外,很多地方缺乏前后照应、甚至相互矛盾。”[8]
所以就人物形象来说,张铁臂自然比裘千丈更可信,但如果从继承与创新上来说,吴敬梓重在继承而金庸则重在创新。
三、伪侠客兵器的源起和流变
张铁臂声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独门暗器,能够轻松地毁尸灭迹:
这有何难!我略施剑术,即灭其迹。但仓卒不能施行,候将五百金付去之后,我不过两个时辰,即便回来,取出囊中之物,加上我的药末,顷刻化为水,毛发不存矣。二位老爷可备了筵席,广招宾客,看我施为此事。
这种独门暗器也来源于裴铏所作的唐传奇《聂隐娘》:
受以羊角匕首,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中,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良久,见一人自空而踣,身首异处。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曳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9](P33)
两者的区别在于,《聂隐娘》描写的这种药粉确实存在,而吴敬梓是以讽刺的手法让张铁臂自诩有这类药粉,很明显,吴敬梓认为这种药粉是子虚乌有的,只有愚昧之人才会相信。
但此后,众多的文人都对这种药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武侠小说作家,很喜欢在作品中描写此类药粉:晚清武侠小说《七剑十三侠》中的侠客一枝梅,杀人后能用药末化尸为水;民国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也写到了这种药末,并取名为“万艳消骨散”。
杀人后如何不被人发现?如何毁尸灭迹?金庸似乎对此也很感兴趣,在《卅三剑客图》的《洪州书生》中曾经描写过一种药末:“那书生……一挥手,将那恶少的脑袋掷在地下。成幼文大惊,道:‘这人的确得罪了君子。但杀人之头,流血在地岂不惹出祸来?’书生道:‘不用担心。’从怀中取出一些药末,放在人头之上,拉住人头的头发搓了几搓,过了片刻,人头连发都化为水。”[10](P842)在文后的议论中,金庸又长篇大论探讨这个问题。“杀人容易,灭尸为难,……远不及我国武侠小说中以药末化尸为水的传统方法简单明了。章回小说《七剑十三侠》中的一枝梅,杀人后也以药末化尸为水。至于近代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杀人盈野,行若无事,谁去管他尸体如何。”[10](P842)
在创作《鹿鼎记》时,金庸将这种能够化尸为水的药末取名字为“化尸粉”,并指出化尸粉是一种顷刻就能毁尸灭迹的毒药,能将尸体化作黄水,但只有遇到人血才能发挥作用。一开始由太监海大富所有,后来被韦小宝所得,是韦小宝常用道具之一。
韦小宝应道:“是!是!”拿起那青色白点的三角瓶子,打开瓶塞,从药箱中取了一张白纸,倒了少许药末出来,便即撒在小桂子的尸身之上。
可是过了半天,并无动静。海老公道:“怎么了?”韦小宝道:“没见什么。”海老公道:“是不是撒在他血里的?”韦小宝道:“啊,我忘了!”又倒了些药末,撒在尸身伤口之中。海老公道:“你今天真有些古里古怪,连说话声音也大大不同了。”
便在此时,只听得小桂子尸身的伤口中嗤嗤发声,升起淡淡烟雾,跟着伤口中不住流出黄水,烟雾渐浓,黄水也越流越多,发出又酸又焦的臭气,眼见尸身的伤口越烂越大。尸身肌肉遇到黄水,便即发出烟雾,慢慢的也化为水,连衣服也是如此。
化尸粉在武侠小说中不断出现,以至于连金庸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是模仿了哪一部作品,他认为《聂隐娘》对自己的影响最大,但有学者认为:“金庸最早读到有‘化尸’情节的小说,未必是《聂隐娘》,更可能是《七剑十三侠》,最可能是《蜀山剑侠传》。”[11]其实,金庸何尝不是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
四、结语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既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模仿。”[12](P206)如上所述,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和细节都有历史根源,只不过后继者能否在继承中加以创新,这才是文学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金庸知道他作为一名叙述者的职责是什么,并且能够塑造出那些尽管有些老套但仍比较生动的人物形象来”。[13]在伪侠客形象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对此前作品继承较多,而金庸则有很大的创新,这可能也是指责《儒林外史》模仿者较多而指责金庸模仿者较少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石麟.稗史迷踪:另类中国古代小说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4]弗莱.作为原型的象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5]俞樾.茶香室丛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高玉.金庸小说误读与武侠小说形象重塑[J].文艺研究,2014,(7).
[9]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10]金庸.卅三剑客图[M].香港:明河社,1994.
[11]刘国重.“化尸粉”的来历[N].羊城晚报,2014-04-13.
[1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13]德顾彬.“金庸”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Image of False Swordsman:Origin and Change
ZHANG Hong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Hangzhou 311231,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 ZHANG Tiebi in “Unofficial History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is a famous false swordsman who covets wealth and profits. This character aims to mock the ones who desire for the undeserved reputation. QIU Qianzhang in Jinyong’s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is also a false hero. The false swordsman in the former novel mainly inherits the classical works while Jinyong makes more innovation.
Key words:the false swordsman;origin;change
[收稿日期]2015-05-24
[作者简介]张泓(1968-),男,浙江浦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4—0060—04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