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九)
2016-03-16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九)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亚玲、王炳社、王忙有、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 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 曹永贞、曹书生、曹强、 程正江等。
桀溺
桀溺,春秋隐士。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路。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与其弟子周游至蔡国,见其长沮结伙耕田,乃使子路前去向他们询问渡口何在。长沮曰:“彼执舆(赶车)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长沮曰:“是鲁孔丘与(欤,吗)?”子路曰:“然是。”长沮乃曰:“是知津矣。”然后又问子路曰:“子为谁?”子路曰:“为仲由(字子路)。”接着问:“子,孔丘之徒(弟子)与?”子路曰:“然。”桀溺乃曰:“悠悠(动荡的样子)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改变)之?且(再说)与其从辟人之士(避开恶人择善而仕之人),岂若(怎么比得上)从辟世之士(隐者)哉?”桀溺与长沮始终耕作不息,而未告诉渡口何在。子路以此告诉孔子,孔子十分哀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世家》1928)
介子推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家臣。亦作,介子绥,适逢晋乱,介子推随从公子重耳逃亡19年。据说曾割腕股之肉以救重耳。重耳将复国,从秦方渡河,子犯与之约盟共享,介子推在旁笑道:“无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既返晋,重耳赏从亡诸大臣,独未及介子推。介子推亦不言功,他说:“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劝之求赏,子推以为出怨言即不食禄,其母再劝之不求禄自明,子推以为身将隐而更不需用身外之声名利禄。其母即与偕隐,至死不见。介子推从者为之不平,悬书于宫门:“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重耳见之使人寻介子推,已隐。
一说,《龙蛇歌》为介子推自己所作。他隐于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时,重耳往求之,烧山林想使介子推出来,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以绵上之田为介田,说“以志吾过,且于善人”(《左传·僖二十四年》)。后人有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晋世家》1660)
晋定公
晋定公(?—前475),春秋末晋国国君。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晋国第32任君。在位37年(前510—前475)。晋定公十一年(前501),赵鞅伐卫,卫贡五百家,赵鞅安置在邯郸文兄,邯郸民遂不欲徙,赵鞅以午背已不信,欲杀之。午与中行寅、范吉射有亲戚关系,于是联合起来攻赵鞅,赵鞅逃到晋阳防守。定公包围了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荀栎、韩不信、魏侈与中行寅、范吉射有仇就调军攻打中行寅、范吉射。中行寅、范吉射反判,晋军攻打他们,中行寅、范吉射败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道歉,于是晋君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二十二年(前490),晋国打败了范吉射、中行氏,这两人逃到了齐国。
晋定公三十年(前482),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在河南封丘县南)相会争当首领,赵鞅当时从行,终于以吴为盟者。(据《左传》哀公十三年,晋为长,与《吴太伯世家》同。司马迁两传存疑。)
三十七年(前475),定公逝世,儿子出公凿即位。(《晋世家》1684)
晋鄂侯
晋鄂侯(?—前718),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郄,晋孝侯之子。(从《史记》。《左传》作晋孝侯之弟。)晋国第14代君,在位6年(前723—前718)。晋鄂侯元年(前723),曲沃庄伯伐翼(晋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晋鄂侯命公子万救之,荀叔追曲沃庄伯至于家谷(今山西绛县东北)。晋鄂侯于六年(前718)去世。曲沃庄伯听说晋侯去世,便兴兵讨伐晋都。周平王派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庄伯逃回曲沃防守。晋人共同立鄂侯儿子光为国君,这就是哀侯。(《晋世家》1638)
晋侯湣
晋侯湣(?—前679),春秋时晋国君。姬姓,名缗,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之弟。晋国第17任君,在位28年(前706—前679)。晋侯缗元年(前706),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入翼。周桓王命右卿士虢仲讨之,曲沃武公自翼退至曲沃,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君,是为晋侯缗。晋侯缗四年(前703),周卿士虢仲与芮、梁、贾、荀四国之君伐曲沃武公。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伐晋侯缗,杀之,尽有晋地。(《晋世家》1639)
晋惠公
晋惠公(?—前637),春秋时晋国君,姬姓,名夷吾,亦称公子夷吾。晋献公之子。晋国第20任君,在位14年(前650—前637)。晋惠公元年(前650),晋惠公使丕郑赴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因其背秦约,故秦晋失和。是后,晋惠公因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内应,赐之死,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奚齐、悼子)一大夫(荀息),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愤而伏剑死。晋惠公二年(前649),晋惠公杀里克之党丕郑,其子丕豹奔秦。晋惠公四年(前647),晋饥,乞籴于秦。丕郑之子丕豹请乘机伐晋。秦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输粟于晋。晋惠公五年(前646),秦饥,乞籴于晋。晋惠公谋之群臣,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反而发兵伐秦。晋惠公六年(前645),秦以晋背己,伐之。秦师三败晋戍边之卒,渡河而东。晋师大败,晋惠公被俘。秦伐晋归,至于王城(今陕西大荔东)秦大夫子桑谓秦穆公曰:“归之(晋惠公)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是时,秦穆公夫人亦为其弟晋惠公请。秦穆公乃许晋和,与晋惠公盟于王城。秦许释晋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秦以河西之地。晋惠公七年(前644),狄乘晋新败,取晋狐厨、受铎,渡汾水,至昆都(三邑在今山西临汾境)。是年,晋惠公与群臣谋杀重耳。重耳闻之,离狄赴齐。齐桓公以宗女妻之。晋惠公八年(前643),晋太子圉质于秦,秦妻之以宗女,且归还河西之地于晋。晋惠公十三年(前638),秦逐瓜州(一说在陕西秦岭,一说在甘肃敦煌)陆浑姜戎。晋惠公以戎为四岳之裔,赐之以南鄙之田,使居伊川。是时,伊川为“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姜戎逐而辟之。是年,晋惠公疾,太子圉闻之,惧晋大夫更立他公子,自秦潜归。晋惠公十四年(前637),晋惠公卒,子圉立,是为晋怀公。(《晋世家》1650、1660、1661,《秦本纪》186、187、188)
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晋国君。姬姓,名重耳,又称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二代君,在位9年(前636—前628)。晋献公十二年(前665),晋献公有子8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皆有贤名。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欲立其子奚齐,谮三公子于献公。献公遂使申生出居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重耳出居蒲城(今山西楼县东南),夷吾出居二屈(南屈、北屈,两地皆在今山西吉县境)。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太子申生祭于曲沃,归胙(祭肉)于献公,骊姬使人置毒于胙,诬申生弑父,谮重耳、夷吾预其事。献公怒,欲杀三子。申生自缢,晋文公他曾在外流亡19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前636—628在位)。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改革内政,整顿军旅,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室王子带之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陈。晋军诱敌深入,大胜楚军。晋文公五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周天子亦奉召参加,策命他为“侯伯”(即霸主)故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晋世家》1656)
晋献公
晋献公(?—前651),春秋时晋国国君。亦称晋侯。姬姓,名诡诸。晋武公子,晋国第19代君,在位26年(前676—前651)。晋献公五年(前672),晋献公伐骊戎(戎之一支,居骊山一带),灭其君,获骊姬姐妹归,俱爱幸之。是后,秦败晋于河阳(晋邑,河南孟州市西)。晋献公六年(前671),晋献公谋于士蒍,欲强壮公室,削弱桓叔、庄伯之族,遂逐富子(富为氏,群公子之一)。晋献公八年(前669),晋献公命士蒍筑城于聚(今山西绛县东南),命群公子居之,并围而杀之。桓、庄之族几尽,其残存者亡奔于虢。晋献公九年(前668),晋献公命大司空士蒍扩建绛都,以深其宫。是后,虢为桓、庄之亡公子伐晋,弗克。晋献公十一年(前666),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欲立其子奚齐。晋献公逐太子申生出居曲沃,公子重耳出居蒲城(今山西楼县东南),公子夷吾出居二屈(南屈、北屈,皆在今山西吉县境)。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献公作二军,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驾战车,毕万护右。灭耿(今山西芮城北)霍、魏三姬姓侯国。还,为太子申生扩建曲沃城,把耿赐赵夙,把魏赐毕万,让他们成为大夫。成为晋之强族。晋献公十七年(前660),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赤狄之属,今山西垣曲东南)。申生败东山于稷桑。晋献公十九年(前658),晋献公曰:“始吾先君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公子,果为乱。弗诛,后遗子孙忧。”乃使荀息以二屈之马,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之璧赂虞(姬姓国,今山西平陆境)君,请借道伐虢。虞君许之,并请为前导。晋遂伐虢,取虢都下阳(今山西平陆南)回国。虢徙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晋献公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佯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奚齐。太子申生祭其母齐姜于曲沃。归,上其荐胙于晋献公。晋献公出猎,置胙于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于胙中。过了二日,晋献公打猎回宫,宰人上胙于晋献公,晋献公欲食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宜试之。抛之于地,地起土包;让犬吃,犬死;给小臣吃,小臣亦死。骊姬诬此是申生欲弑其父而代之,且诬公子重耳、夷吾皆参与其事。晋献公怒,欲杀三子。申生闻之,奔新城(即新扩建之曲沃)。晋献公乃诛其傅杜原款。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出奔于狄。夷吾保其封地二屈。是后,晋复借道于虞以伐虢,破上阳,虢亡。晋师还而灭虞,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献公二十三年(前654),晋献公使大夫贾华伐屈,屈溃。公子夷吾奔梁(嬴姓国,今陕西韩城南),因梁与秦接近,可依秦国之力返回晋国。晋献公二十四年(前653),公子重耳在狄,晋献公使里克率师伐狄,败之于采桑(一作蓄桑)。晋献公二十五年(前653),狄伐晋,以报去年采桑之役。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晋献公卒,晋大夫荀息立献公之子奚齐。不久,晋大夫里克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奚齐之弟悼子。里克又杀悼子、荀息。里克使人迎重耳于狄,重耳不就,里克又使人迎夷吾于梁。夷吾之徒许割河东之地与秦以求入。秦穆公命百里奚将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晋惠公。(《晋世家》1640,《赵世家》1781)
孔悝
孔悝,春秋末期卫国大夫,孔文子之子。姬姓,孔氏。其母为卫庄公蒯聩(kuǎi kuì)之姊。出公辄十二年(前481),出公之父蒯聩居外不得入,他便与其母等密谋策划,先邀蒯聩潜入其家,然后纠集人袭击出公,出公奔鲁,蒯聩得立,是为庄公。(《仲尼弟子列传》2193)
孔鲤
孔鲤,春秋时鲁人。孔子之子。字伯鱼。出生时,鲁昭公使人惠赠鲤鱼,孔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年五十先孔子而逝。(《孔子世家》1946)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徙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13年,自称“如有用线者,吾其为东周手?”终不见用。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已复仇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夫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了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勿使也”。在美学上,首创以仁学为基础的伦理美学,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结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一直被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孔子家语》也是我们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太史公说:“《诗》有之:‘高山仰止(高山让人仰望),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指《论语》),想见其为人。适(往)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徘徊沉思)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即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
【责任编辑朱正平】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Z04)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编者按:地处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学”研究重镇,学校研究团队编纂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人物大辞典》涉及历史人物6814人,总计130万字。辞典的出版,将向广大读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史记》人物画卷,为做人识人提供借鉴,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史记》的普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现实作用,充分体现《史记》的现代价值。本刊摘百余词条,以飨读者,并请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