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成本电影产业发展的创意之道*

2016-03-16范生彪

武陵学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互文性艺术

范生彪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中小成本电影产业发展的创意之道*

范生彪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中小成本电影制作处于电影产业竞争的夹缝之中,只有更新观念放低身段,才能早日迎来发展的春天。首先,要在把握电影观念演变的历史大趋势中体认电影的大众性,坚持电影雅俗共赏的大众化发展方向,主动拆除电影与生活的隔膜,利用电影内容与大众生活生产的意义的相关性确保电影的高票房;其次,要通过永远历史化使电影的文化艺术内涵变得时尚富有亲和力,从而赢得观众的青睐,可以利用的策略包括优化电影的叙事方式,选择有包蕴性的电影场面、运用自觉的传奇意识进行艺术虚构;再者,电影制作要善于利用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增强电影的艺术内涵,达到小成本大制作的效果。

电影的大众性电影的时代性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引用

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市场似乎陷入了一个奇妙的怪圈:一边是许多新锐导演的中小成本电影不经意间创造了票房奇迹,动则过亿;另一边却是许多精致的电影佳作在市场中票房惨淡,人气低落。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人惊呼中国中小成本电影正步入绝境!有人感叹中国中小成本电影正赶上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激动之余,人们不禁要追问:“中小成本电影产业要尽量规避市场风险持续健康发展该怎么办呢?”从文化创意的角度进行考量,笔者以为需要切实更新电影制作观念,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中小成本电影必须坚持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中小成本电影要谋发展必须对电影的大众性有清醒的认识和体察,这是由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世界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由一种商业杂耍演变成被誉为综合性最高的“第七艺术”,其核心的电影艺术观念经历了四次历史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江湖杂耍到戏剧性电影。世界电影发展进程中,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美、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等大师通过连续摄影、停机再拍、分镜头拍摄、交叉剪辑等技术强化了电影的叙事性;而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德、法的“先锋电影运动”则强调电影的“纯视觉性”,主张电影作为独立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在于电影的物象性、运动性。这些具有开拓精神的探索者试图从表演手法、镜头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等方面入手寻找各种尽可能多的属于电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探索过诸如如何让电影的画面产生情绪的象征性或者节奏感等特殊的艺术效果之类的问题。电影耆宿们的努力最终使电影由“活动像片”的街头杂耍提升为艺术殿堂中能够写照生活的戏剧性电影。第二次转型是从戏剧性电影到哲学电影。随着影视蒙太奇对电影的哲学维度的开启,电影人开始利用电影镜头图像表意的含混性来隐喻哲学的存在之思。电影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命运、人性善恶、社会制度等宏大主题,通过影像对现实发言。电影的哲理性一旦成为衡量电影艺术品位的首要标准,就标志着电影观念完成了从戏剧性电影向哲学电影的转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间的苏联的“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末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及“记录电影”的前期作品大都可视为哲学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苏联的“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作品是1925年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6年普多夫金的《母亲》、1930年杜甫仁科的《土地》;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中产生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的代表作有G.杜拉克1928年的短片《贝壳与僧侣》和L.布努艾尔于1928年的《一条安达鲁狗》;法国“先锋电影”运动的前期“记录电影”中的代表作是J.维果的《尼斯景象》。第三次转型是从哲学电影到艺术电影。出于对电影过度商业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反动,艺术电影自诞生以来——从欧洲先锋派电影到美国实验电影,从欧洲艺术电影到当下无处不有的独立电影——唯美主义电影的幽灵一直都在徘徊。唯美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主张进一步淡化电影与世俗生活的联系,试图借助完美的摄制和剪辑技术,把电影镜头的抒情、表意功能发挥到极致,拍出能表达独特的人生体验,充满灵性和唯美风格的艺术电影。广为人知的艺术电影代表作有尤里斯·伊文思1928年的《桥》和1929年的《雨》、英格玛·伯格曼1957年的《野草莓》。第四次转型是从艺术电影向大众电影的转型。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观的深入人心,加之科技的进步,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电影制作的神秘性得以祛魅,大家相信只要愿意,人人皆可成为电影艺术家。电影观念的民主化转变使电影作为少数精英把持的独立艺术的游戏规则得以改变,电影的大众性、娱乐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使电影作为自足的独立艺术所宣扬的与世俗生活无关的审美自足性、作者电影的绝对的个性化追求、各种电影类型的陈规都需要为自身的存在作合理性辩护。这必然导致昔日的电影艺术大师的光晕逐渐昏暗,一切僵化凝固的电影观念慢慢烟消云散,一切自我标榜神圣的东西都开始变得颟顸可笑,任何公然主张完全固守电影传统的努力注定会招致嘲弄和批评。艺术电影开始由孤芳自赏向关注世俗生活、娱乐至上的大众电影转型。大众电影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善于以视觉奇观仿像的真实来征服观众,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电影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大众电影形态。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电影具有主题通俗易懂、叙事玲珑别致、情节高潮迭起、场面火爆刺激的特点。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电影践行的关注电影受众需求的电影制作理念俨然已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潮,并有持续扩大影响力的趋势。

当然这种对世界电影观念演进的分析只是对电影发展史的总体宏观的把握,分析的是电影中的主流审美观念的整体演变。实际上各种不同审美取向的电影思潮在每个时代都共时存在、相互砥砺,改变着电影制作的风向。优秀的电影往往能够兼容不同审美风格的艺术创造,具有言说不尽的审美内涵,能做多维的解读。电影世界从来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观园,当下中国电影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个结论。现阶段中国电影的版图正是由重视反映生活的戏剧性电影,重视诗学隐喻的哲学电影,追求审美自足性的艺术电影与贴近生活、追求娱乐至上的大众电影组成。每种审美风格的电影都希望通过对其他审美风格电影的扬弃,扩充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只要电影被定位为一种能够盈利的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其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就应该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没有文化艺术内涵的伪电影是走不远的,中小成本电影要发展只有拆除自身与现实生活的藩篱,贴近生活、走进大众的生活、感应时代的风云变幻、积极开展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相信任何一部电影“如果艺术创作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创新,能够超越一般观念和范畴,给人们带来一些对个体生命的新的感悟和震撼,显现出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感觉,这样的作品才能最终给艺术电影带来生命,走向长远”*檀秋文:《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二、 电影制作要通过沟通历史文化记忆使时尚富有内涵和亲和力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商品,因此审美文化内涵一定是其核心竞争力。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投射在人们心中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因此,说一部电影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部电影善于呈现庸常的日常生活最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好瞬间。生活在特定时代和地域的人们总会拥有某些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坚守过相同的人生理想与信条,感受过时代赋予他们的特殊的社会心理与情绪,分享过岁月尘封的那份独特的甜蜜与忧伤。因此,中小成本电影只要能够捕捉到潜在电影观众深藏心中的时代情怀和历史文化记忆,并运用独具匠心的方式用电影呈现出来,一定会激起观众的共鸣,引发票房奇迹。好莱坞科幻大片目前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只因它属于当前这个工具理性崇拜的时代。现代社会人们有太多的创伤与失望,于是只好习惯游戏。电影观众喜欢随波逐流把自己抛掷于暴力、情欲和高科技炫技的奇观制造出的虚幻的幸福的仿像真实之中,借以逃避想改变现实却无能为力的悲哀,半醉半醒中为现代性承诺的美丽新世界喝一声野性的倒彩!再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的成功不过是以狂欢化的方式为小布尔乔亚们做了一次如梦如幻的拜物的弥撒,这个刺金的小时代公民的境界有多低,青年的梦想有多俗,电影就有多火爆!另外,中小成本电影制作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消费的主要群体多半是中青年,每个时代的记忆和热点都不一样,自然会产生审美风格与之相匹配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电影。例如目前70后、80后已人到中青年,因此关于他们的青春怀旧片自然会有市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老男孩》、《怒放之青春再见》与《1942》、《归来》比拼票房人气会占便宜。世易时移注定了任何过于执着于时代印记和风格化审美表达的电影都会告别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成功舞台。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好电影成功的秘诀应该永远历史化——用影像开启的时代记忆激活潜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情怀——让理想不仅照进现实,更能指引未来。

电影单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依然是不够的,影片内涵的呈现需要经得起反复推敲的镜头细节来演绎完成。2013年上映的以婚恋为题材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中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细节处理,2014年上映的《归来》其导演张艺谋和主演陈道明、巩俐的上佳表现都是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典范。电影制作过程中这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处理技巧需要电影人细心揣摩总结,对此笔者有三点思考。

首先,一部好电影要能够优选最佳的故事讲述者,选择适当的叙述视角,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2005年上映的由米歇尔·法瓦尔导演的《巴尔干最后的贵族》系列片,正是由于选择了以巴尔干民族英雄祖尔菲卡这个核心人物为故事的讲述者,选择了以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为主、非聚焦和外聚焦的叙事方式为辅的灵活的叙事视角。通过祖尔菲卡传奇的一生和家族的兴衰史,艺术地展现了马其顿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变幻,包括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电影的小故事牵动着大历史,以史诗般的手法描写了欧洲巴尔干半岛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滴水藏海,对国家战争、族群矛盾、信仰纷争、领土纠葛都有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有一种对于土地、人民、自由、平等、革命、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由衷的深情赞美。无独有偶,用同样的艺术手法于2009年2月上映、由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巴阿里亚》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家三代人生活变迁的传奇小故事,浓缩了20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60年代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其后的大历史。电影讲述了意大利从法西斯到共产党,从基督教民主党到社会主义,各种政治风潮的角逐在意大利引发的时代变迁是如何深刻影响到一代又一代意大利普通人的生活。影片通过令人悲喜交加的家族传奇礼赞了伟大的爱情,承载了导演对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反思,追求永恒的正义和自由的乌托邦情怀。

其次,好电影要善于捕捉能够展现最具地域特色、最能阐释电影故事主人公文化性格的电影场景,赋予电影讲述的故事以历史沧桑的文化质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电影对于拥有地域特色的山川风物和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的艺术展现,不仅能很快将观众带入故事规定的审美情景中,感受到影片的艺术真实,而且场景自身也在进行审美的言说。例如由吴贻弓执导、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正是北平熙来攘往的老街,街上穿行的铃声清越的驼队,沿街叫卖糖葫芦的少年,喧嚣的大车店,古老民居充满沧桑感的四合天井才使得电影以“我”——小英子——一个童真未泯的六岁小姑娘的视角讲述的童年往事真实感人。观众才能感同身受地体味到如烟往事中蕴含的人情冷暖,艰难时世中底层的善良的人们之间存在的那种真情的可贵,人生中注定要遭遇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的巨大落差的悲剧,时光之刃会对人生记忆中的所有美好施以无情地褫夺的无奈,每个人生命旅途中都无法回避黯然销魂的别离,才能带给人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凄怆和无言的感动。艺术对于人生况味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览无余的堆砌,而是一种意在言外的暗示与激发。可以说正是富有诗意的电影场景完成了电影艺术世界对一个逝去的岁月哀婉而温情的回忆。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主创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正是充分展示了西西里岛阳光明媚小镇的宁静美好,才使得在这里上演的由于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贪婪、妒忌导致的美的毁灭的悲剧更加怵目惊心。又如尼可拉斯·凡尼尔执导、2004年上映的《最后的猎人》正是电影中以季节为变化节奏的落基山脉的自然风物:走过的皑皑的雪山、临水照影的清波荡漾的湖泊、山涧激流中邂逅的憨态可掬的黑熊、遭遇的北极光中欢叫的狼群、猎取的青山翠谷中筑堤的河狸、一起在雪原中奔走的哈士奇猎犬构成了电影匿名的主角。正是通过他们才能艺术地诠释最后的猎人关于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智慧。再如美国西部片中的经典的场景——诸如辽阔草原、苍茫大漠、延绵远山、汹涌长河、危崖绝壁、断壁残垣等——这一切不仅是孤胆英雄行侠仗义的舞台,更是孕育英雄豪情、砥砺英雄人格的熔炉。

再者,好电影一定具有自觉的传奇意识,能够塑造出有别于平凡生活的艺术世界。电影需要调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充满奇思妙想的细节铺陈,讲好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电影故事。鸿篇巨制诸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石破天惊》和《阿凡达》固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虚构能力,但是那些别出心裁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小成本剧情片《忠犬八公》、《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即日启程》、《秋白之华》、《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让子弹飞》、《归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分手大师》等同样显示了制作者非凡的观察生活、虚拟生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甚至可以说后者更具有才气。因为传奇之所以是传奇是由于电影所描写的生活境遇与平常人的生活状况大不一样,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显然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叙事与大制作的奇幻场面制造相比,前者难度更大,而传奇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电影正是因为能令观众在历险和猎奇的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归属感、虚拟的社会身份认同而被需要。因为现代人正是由于要排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琐碎、单调带来的灵魂无处安放的孤独才需要电影。

三、 电影叙事可以利用互文性引用增强文化底蕴并节约成本

电影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消费文化,正是通过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引用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引用包括电影构思创意的借鉴、情节模式的模仿、经典桥段的戏拟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层面的电影的互文性引用其实都包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创新。电影构思创意借鉴的互文性引用的系列电影虽然其中的故事核心大致相同,但每一部推出的新作,讲的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情节内容、矛盾冲突都会大异其趣。而且作品中一定会融入许多新的时尚元素,针对观众的时代困惑有新的哲学思考。比较《罗生门》、《罗拉快跑》、《少年派之奇幻漂流》三者的异同,我们可以领略“一个故事不同讲法”相同的电影叙事模式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精彩;至于类型电影的情节模式的互文性引用其中也包含不少新的创意。类型电影新作和摹本比较,即使人物设置,故事模式不变,人物性格也会有新的发展,情节的矛盾冲突可能出现惊天逆转,随着故事的演进会出现许多新的扑朔迷离的悬念。仔细研究那些中小成本电影的互文性引用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无论是《疯狂的石头》对《两杆大烟枪》的模仿、《疯狂的赛车》对《疯狂的石头》的借鉴;还是《人在囧途之泰囧》对《人在囧途》的升级其中都包含着创新的智慧。退一步说,即便是互文性程度最高的经典桥段的戏拟、乃至于经典桥段的直接挪用,由于语境的改变也会产生新的意义和观影效果。邓超的《分手大师》开场的煞有介事的好莱坞大片运镜风格和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桥段的互文性移用的妙处在于,导演用亦庄亦谐的叙事一下子镇住了全场,把大家迅速带入到喜剧电影的假定的审美情景和艺术成规之中,令观众只关注电影情感的真实,而不纠缠于其他的细枝末节,并为引发后面的笑点和深化电影主题埋下伏笔。韩寒的《后会无期》中对于电视直播卫星发射场景的戏仿的桥段为电影增加了一种调侃的幽默、无厘头的神秘感,而其中对《陌路狂花》和《逍遥骑士》的桥段移用则为主人公涂上了一层颓废、另类的反叛青年油彩,便于观众入戏;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如果剔除其中戏仿经典类型电影的桥段增加的电影成色,其外表光鲜内质空洞的情节剧大拼盘的原形就会毕露。其实每一个敬业的导演其实都渴望创造性地解决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能够使自己的电影作品在互文性引用经典的同时创造新的经典。各种互文性引用方式介入电影创作的程度其实一直是服从于导演对电影的受众定位和电影文化推陈出新的需要。电影文本中广泛存在的互文性引用现象其实与电影作为创意产业一直追求的求新求变的宗旨并不矛盾,经典也无非是经常被后人传承的前辈积累的成功创新。

电影制作过程中高明的互文性引用不仅可以节约电影制作成本,还能丰富电影的文化内涵,从而降低影片的票房风险。电影的互文性引用——无论是向前辈大师致敬,还是对陈旧电影审美风格的反讽;无论是电影制作中滥用的艺术程式的解构,还是单纯以无厘头的引用增加喜剧效果——无疑都增加了影片电影文化内涵的积淀,令电影观众在似曾相识的桥段中可以唤起曾经的美好回忆、激发新的观影期待,让观众会心于作者素材处理的机智从而获得更多的观赏快感。这种电影的互文性引用可以增加电影文化内涵和观影乐趣的现象在喜剧电影和科幻大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要看懂冯小刚和周星驰的喜剧的妙处应该把他们执导的全部作品一气看完;要完全理解和享受《星球大战》、《魔戒》、《指环王》、《蜘蛛侠》、《X战警》、《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奇思妙想,不仅需要理解其文化背景,更需要系统地观看他们的全部前传、正传和续集,了解每一个英雄和邪神的前世今生,才能体会到他们宿命背后的反思与隐喻,获得更多的观影乐趣。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小成本电影应该创造性地利用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引用增强电影的文化艺术内涵,实现成本的节约达到小投入大制作的效果。因此中小成本在电影的投资制作之初,应该清楚地明白哪些经典的影片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分析清楚自己的卖点和创新所在,要么选择过度戏仿娱乐至死的喜剧类型电影风格,要么保持极度张扬个性的艺术电影特色。中小成本电影只有在类型电影艺术成规的坚守与越界中,处理好引用借鉴与颠覆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而言之,中小成本电影要早日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需要更新观念放低身段。首先要在把握电影观念演变的历史大趋势中体认电影的大众性;其次要通过历史化使电影的文化艺术内涵变得时尚富有亲和力从而赢得观众的青睐;再者电影制作要善于利用影视文本的互文性来增强电影的艺术内涵达到小成本大制作的效果。

范生彪:(1972—),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文艺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比较诗学。

猜你喜欢

互文性艺术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