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理念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化改革

2016-03-16

关键词:改革评价课程

彭 瑾

(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南 株洲412006)

混合式教学理念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化改革

彭 瑾

(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南 株洲412006)

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化改革,应遵循主体性、发展性、针对性等改革原则;以认知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情感为归宿确立改革目标;建构起由在线课程平台、线下课堂教学、教学服务平台构成的改革框架体系;并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改革作为保障支撑。

混合式教学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慕课;改革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承担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来临、教学环境的改变,高校《思修》课教学中,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互动不强,学习效果较差等等问题,开始出现。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把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混合式教学开始盛行[1]。针对当前高校《思修》课面临的问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探讨以慕课为平台的《思修》课混合式教学,能够为高校《思修》课的慕课化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包括《思修》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类传统课程,往往都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做的思考与改革相对较少。在慕课课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慕课线上平台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而是自我根据学习的时间与需求等因素,自主安排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校《思修》课慕课化改革,发挥主体性原则,是基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批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创造属于自我的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此,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大容量特点,提供较为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料;利用慕课平台的互动性特点,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讨。

(二)发展性原则

不论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要求,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客观性要求,抑或从高校《思修》课的慕课化改革终极目标来看,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思修》课的慕课化改革,都要求强调并能够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此,用发展性原则指导《思修》课的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强调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更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更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操与高尚的敬业精神。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其信息素养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解读、评价、利用信息背后隐含的思想道德价值,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针对性原则

高校《思修》课的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其针对性原则的应用与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社会整体的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高校《思修》课只能与时俱进适应网络化的发展,而不能固步自封,自绝于网络环境之外,因此,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分析,高校《思修》课都有必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其次,针对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生活环境。高校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与新生事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年轻人的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网络化的生活环境中,而这其中信息的良莠不分,又极易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不可控的影响。最后,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一个学生其认知水平不同与思想观念差异,都决定了高校《思修》课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而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其良好的互动性,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二、改革的目标确认

(一)以认知目标为基础

认知是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的一个基础,不论是传统的《思修》课教学,抑或是慕课化的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知识与体系的认知都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基础。而慕课化的教学改革,对于《思修》课来说,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认知并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理论、方法与规律,具体包括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观念,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公民权利与国家制度,社会、职业、家庭等不同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法律规范等等内容。

(二)以能力目标为核心

在高校《思修》课的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能力目标的要求是要让高校学生能够将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规律、方法等转化为自我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本到现实的一种飞跃。比如,学生通过浏览阅读慕课化《思修》课上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案例内容,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种自我的意识习惯,提高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道德意识与思维能力;又如学生通过完成慕课化《思修》课上的在线法律基础知识互动问答,具备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并可以将相关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三)以情感目标为归宿

高校《思修》课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并不排除线下的课堂实践活动,反而强调将线下活动与线上学习、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在《思修》课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线上感知等方式,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热情。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授有关国旗的由来与《国旗法》等内容,让学生认知国旗的神圣;在《思修》课慕课平台增加有关国旗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对国旗神圣感的情感联系,再通过线下实践活动中举行的升旗仪式,达到最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目的,从而使他们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改革的框架设置

(一)在线课程平台

学生运用高校《思修》课慕课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主要会经历学习准备、进行学习、学习检测三个重要环节,因此,《思修》课慕课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预习资源、学习资源、练习资源三大块。《思修》课慕课预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介绍、考核方式等,从而辅助学生进行自主线上课程学习。学习资源是《思修》课慕课的核心。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资源的多样性。[2]《思修》课慕课平台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视频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两大类。练习资源的建设是体现慕课平台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思修》课慕课平台可以通过嵌入式检测与课后集中式测试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

(二)线下课堂教学

混合式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线上学习与教师线下教学的互动,首先教师应该明确线下教学所能够起到的巩固强化、系统梳理、拓展加深等作用。所谓巩固强化就是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的困惑,在线下教学中加以强化;所谓系统梳理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要针对慕课的碎片化特征,在章节学习完成之后,帮助学生串联不同知识内容;所谓拓展加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针对慕课学习的浅易化特点,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而线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情境实践、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服务平台

参照其他课程的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高校《思修》课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指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而这一系统又涵盖了课程网页设计、课程讨论设置、数字徽章运用等,高校《思修》课慕课平台网页设计,应该十分简洁明了,同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并在网页页面上为学生提供笔记、词典、名词解释等小工具,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在课程讨论设置中,已有的高校《思修》课慕课讨论区设置实践表明,虽然讨论区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探讨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讨论的踊跃性与精彩度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将讨论区学生发帖、回帖的情况记入到课程评价中,提高学生发帖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帖子的精彩度。慕课中采用数字徽章技术表明学习者完成了某一个阶段性学习,高校《思修》课慕课结合这一技术,可以较好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四、改革的评价考核

(一)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造成了易抹杀学生积极性等问题,《思修》课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评、网络自动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关于学生自评,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最能体现教学改革效果的是网络自动评价,教师在《思修》课慕课平台进行试题编制时,可以利用网络自动评阅手段,使得学生在完成测试之后,能够及时获得测试反馈,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二)落实考核内容全面化

传统《思修》课教学,以课程期末考试为主,即使兼顾平时课堂考勤等情况,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考核。《思修》课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依托慕课平台对学生知识理论掌握程度考核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中的在线时间、讨论参与积极性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进度进行考察,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研读报告、小型论文等形式,考察学生综合思想素养,从而实现考核内容从认知应试型向能力素养型的转变。

(三)达到评价方式多样化

慕课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使得课程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依托慕课平台的相应技术,了解学生《思修》课的学习进度,对学生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督促;对学生单元测试不达标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示,从而较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远 扬)

[1] 黄荣怀,周跃民,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12.

[2] 田超.网络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以中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美国 coursera为例[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G423.07

A

1671-5454(2016)06-0107-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6.031

2016-11-26

彭瑾(1971-), 女, 湖南攸县人,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改革评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