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思考
2016-03-16王姗姗
王姗姗
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思考
王姗姗
摘要: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备的知识素养,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并不理想。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应当健全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健全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加强辅导员对政治理论和专业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大学生
一、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又是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得是否扎实,学生人格是否健全,校园内部环境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90后”学生思想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高校辅导员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从容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把握好工作的大局,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笔者认为,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学生对社会认识是否正确、政治观点是否明确,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辅导员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具备高标准的政治理论素质,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辅导员应具备哲学理论素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总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校辅导员在道德行为上,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学生往往以他们的行为作为典范,辅导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在生活中,辅导员要注重自身行为规范,谈吐文雅、仪表得体、谦和友善、礼貌文明。在接待人物方面,辅导员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无私善良。辅导员只有铸造完美的道德情操,率先垂范,才能以崇高的道德风范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与拥护。
(三)健全的心理
高校辅导员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有克难攻坚的决心和毅力;对工作要有明确的自觉性和目标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有博大而宽广的胸怀,遇到学生的各种突发情况,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以豁达的胸怀去包容;要以乐观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充满正能量地帮助学生应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实践证明,辅导员完全可以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完备的知识素养
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和规范,才能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辅导员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德育方面的知识。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素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文明的大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完备的知识素养,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并不理想,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
(一)日常工作繁杂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辅导员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调。由于需要管理的学生多,辅导员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上,而没有更多精力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有些辅导员兼任院系团总支书记,承担就业指导、形势政策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大,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没有精力去提高业务素质,没有心思去深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工作积极性低
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加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工作分工的区别,辅导员往往没有时间去做科研,所以辅导员往往科研水平较低,缺乏荣誉感;辅导员每天工作重复性大,缺乏创新性。这些因素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低,影响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影响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往往是从教学岗位而来,这部分辅导员具有专业化优势,但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方法单一。刚大学毕业走上岗位的辅导员,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但经验缺乏,心态浮躁,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理论功底较弱,工作往往不够深入。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辅导员们由于工作的特点,科研水平往往较低,职称也上不去,职称结构比例明显不合理。
(四)工资待遇低,出路窄
辅导员往往职称和行政级别很低,加上辅导员保障制度不完善,学校领导对辅导员群体不够重视以及其工作量与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待遇不相符等问题,直接导致辅导员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与周围教师相比,辅导员心理落差大,工作动力不足,不积极创新,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出路较窄。为了稳定辅导员队伍,很多学校规定辅导员不允许转岗成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导致很多辅导员丢掉了专业知识,所以辅导员的出路就只有向党政领导岗位发展,而真正能从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的又非常少,结果“辅导员”成了很多人一辈子摘不掉的“头衔”。
三、提高辅导员素质的建议
要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高校需要进行制度改革,完善奖惩制度,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一)健全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
首先,强化辅导员岗前培训。每一位新上岗的辅导员在上岗之前,都应当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新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知识的辅导。同时,还应当统一组织、安排辅导员集中学习专业规章制度,例如,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任务,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制度,高校辅导员条例等,使其对辅导员工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定期组织辅导员集中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全校辅导员业务学习,就社会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政工作改革方向等举办辅导员短期培训班或专题报告会;经常举办辅导员沙龙等活动,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座谈和相互学习,研究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再次,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送辅导员到外校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进修与交流,给辅导员创造进修深造的机会;鼓励辅导员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多提供学习访问、社会实践、轮换岗位、实地考察的学习机会,促进辅导员对相关知识和学生工作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健全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辅导员选拔时,应实行竞聘上岗,优中选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测评体系,完善辅导员民意测评表,广泛动员本系学生、教师和教辅人员对本系辅导员综合素质进行测评。同时应采用谈话或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落实评价机制。要根据测评结果进行评比,落实奖惩机制,对评选优秀的辅导员一定要重奖,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评选落后的辅导员要重罚,督促其整改,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加强辅导员对政治理论和专业文化的学习
辅导员在忙于日常事务的同时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平时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收听广播、看书报杂志等,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还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具有人格魅力和权威,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广泛阅读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帮助,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多元化的高素质高校辅导员。
综上,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认真采取措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准;完善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持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孟俊红)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3-0068-03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3.012
作者简介:王珊珊,河南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郑州 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