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任感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基于3元扶老人险的调查
2016-03-16单芳
单 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大学生信任感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基于3元扶老人险的调查
单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基于对3元扶老人险看法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但道德语言和行为不相符,信任危机凸显。通过对信任危机原因的分析,提出高校应对学校内部信任环境、道德教育思路、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行信任重塑教育。
扶老人险;信任危机;道德教育
物质文明在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道德伦理的认识空间。道德信任危机、价值伦理滑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末的彭宇案,是媒体关注最早的关于扶不扶跌倒老人的事件,这类事件到现在,又出现了天津许云鹤事件、江苏如皋殷红彬事件、温州刘子龙事件、佛山邱以刚事件……武汉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地方摔倒后,因围观者无人敢扶一把,导致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安徽66岁的龚维裘老人摔倒在红十字医院门口仅20米的地方不幸身亡。
近年来,好心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的事时有发生,让一些人陷入了“扶,不敢;不扶,不忍”的困局,一时间老人跌倒“扶不扶”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2015年10月16日,一款只要花费3元就可以获赔高达2万元诉讼赔偿费的“扶老人险”的险种在支付宝APP低调上线。据支付宝方面透露,该保险推出三天内,已有2.6万人参保。
我们为此做了关于支付宝3元扶老人险的相关调查,探究大家对于3元扶老人险的看法以及对于扶不扶老人的看法,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关于大学生对“扶老人险”态度的调查
本调查针对河南省高校在校1000名大学生,选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有效样本达到952份。问卷采用拦截式访问,内容包括对3元扶老人险的态度和对于跌倒扶不扶问题的看法。在952份有效样本中,其中男生438人,占46%,女生514人,占54% ;在年级结构方面,大一学生占26%,大二学生占21%,大三学生占23%,大四学生占18%,研究生占12%。调查结果如下:
1.1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有责任感和正义感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应该扶起摔倒的老人,90%的学生认为应该扶起,而1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扶起,跟自己没关系最好不要多管闲事。如果当有人因扶老人而被诬陷时,62%的学生会选择挺身而出、伸张正义,14%的学生不理会,24%的学生不知所措、内心矛盾。
1.2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凸显
调查显示,当我们问到如果自己遇到老人摔倒时,仅有26%的大学生选择会毫不犹豫地扶起,20%的大学生选择会扶,但前提是要找到证人,28%的大学生内心矛盾、不知所措,14%的大学生选择不敢扶,12%的大学生选择无视。为什么仅有26%的学生会选择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其他学生为什么会犹豫、彷徨或视若不见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不是不愿意扶,而是担心被讹诈,因为怕被讹诈,他们宁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也不去伸出援手。由此可见信任危机已经凸显。
1.3对3元扶老人险了解多,购买者甚少
虽然支付宝推出的3元扶老人险并没有过多的宣传,但调查发现近80%的学生知道此保险,且有40%的学生详细地看了条款。觉得值得购买的占25%,不购买的占45%,保持中立的占30%。而真正购买的人在我们调查的群体中却寥寥无几,仅有约5%。90%的学生都不看好此保险,其中58%的学生不看好是因为3元的保险若投保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那最终还是会在法庭上败诉,保险就起不到任何保驾护航的作用;27%的学生不看好是因为自己跟对方的信任绝不是建立在3元保险的基础上,扶起摔倒的老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表现,而不是在保险体制下的行为。
2 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虽然3元扶老人险在上线初期热卖,但当人们讨论此险种时,主要的话题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笔者尝试归纳了以下几点:
2.1经济原因
虽然我国近些年在不断地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仍然让很多人负担不起。被扶老人诬告的很大原因是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难以负担,才通过“诬告”这种手段保障自己被救治,才不得不昧着良心讹诈好人。
2.2社会原因
我国市场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完善,但长期以来人们受到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将“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变成了信仰。所以一旦有机会出现,就会有人不择手段地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责任是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社会的各种资源尽量在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合理分配。如果出现分配不公,就会造成社会心理失衡的情况。这也影响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动机。
当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了太多的扶起跌倒的老人而被诬陷的事件,我们的内心是何等的焦灼。道德境界中最崇尚的境界是无私奉献,但当社会出现赏罚错位现象时,就会成为个人道德信仰动摇的内因。
2.3教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集体利益,忽视个人价值实现;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实践;重视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这些是造成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
3 高校信任教育的推行
艾里克森说:“个体自婴儿期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人格基础。”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日趋善变的今天,如何走出信任危机的泥沼?信任教育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显得迫在眉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信任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也不是一时就能构架并实施完成的,关于高校中如何推行信任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3.1建立学校教育内部信任环境
信任是人类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应以信任为目的。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体现了各种合作关系,如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等。而这些合作的基础就是信任。信任使教育充满了友善,也使社会以诚意对待教育。这不仅能够减轻教育被批评所产生的困扰,而且能够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健全高校教育内部信任机制、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是信任教育的基础。
3.2改变传统道德教育思路
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完成的,高中和大学阶段进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入大学之前,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大多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纯粹,基本无利益掺杂进来。进入大学后,虽然年龄增长,见识增加,但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还是很单纯,对社会和人的黑暗面了解不足,遇到负面的新闻事件,曾经形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很容易产生动摇。所以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增加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3.3改革高校道德教育模式
3.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集散地,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涌入校园。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我们除了需要高学历、高职称的思想政治教师来授课,还需要让思想政治教师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师生双方才能更容易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高校应打造一支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把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请到学校,通过给学生做讲座等形式,让这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能够在学生道德形成中发挥巨大作用。
3.3.2改革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传统的教材远远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讲解。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有效,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单元,对案例进行讨论与讲解。在这样的课堂上,打破传统单向式灌输方式,探索体验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展开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拓展到网络领域,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3.3拓展道德实践教育
除了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我们还应增加让学生走出去的机会。我们可以创建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走出去”, 参与不同形式的道德实践教育,去接触更多的鲜活的实例,将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实践活动搭建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让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3.3.4增强法律意识,为道德保驾护航
扶老人险试图以商业模式化解道德风险,鼓励人们助人为乐。但道德范畴的事情是否能用商业手段来解决,本来就众说纷纭。“扶老人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中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只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维权意识,才能真正保障勇于扶起老人的善良人们的利益。
(责任编辑 杨文忠)
[1] 曹正善.信任的教育学理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7).
[2] 高星.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3] 宋阿娟.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G641
A
1008–2093(2016)04–0024–02
2016-05-23
单芳(1980―),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