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分析《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

2016-03-16鲍美红

关键词: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

鲍美红

(湖北理工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石 435003)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分析《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

鲍美红

(湖北理工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态势如日中天,尤其是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再次掀起收视狂潮。超高的收视率体现了受众对该节目的关注度。在如今这个已经从“传者本位”过渡到“受者本位”的时代,对于受众的研究应该是节目研究的核心。文章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通过探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以及受众需求心理对节目的影响与反馈意义。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我是歌手》;受众需求;选秀

一、《我是歌手》节目分析

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电视“选秀”从全民参与的白热化狂潮,到后来各大电视台竞相模仿,虽然“选秀”已经从歌唱类过渡到各行各业,比如,求职、婚恋、才艺技能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节目出现严重同质化,甚至流于恶俗。2012年出现的《中国好声音》以“盲选”、“正能量”、“导师”和“转椅”等元素,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但“才艺表演”先行、“悲情故事”后上的模式不免落于俗套,倍受诟病[1]。

《我是歌手》2013年底登录国内荧屏,其被定位为国内首档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该节目引自于韩国MBC电视台的专业歌手真人秀节目,现已播出三季,每季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广泛的好评。《我是歌手》带给我们的看点如下:音乐第一,输赢其次——纯粹性、去娱乐化;明星变选手,主持人变经纪人,受众决定明星去留——身份转换;执着努力,终得功名——传递正能量。

《我是歌手》与以往的任何音乐比赛节目不同的是:专家顾问只对参演歌手的舞台表现进行点评,并不参与评分、筛选工作;首创听审团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普通观众的喜好,使观众能够成为歌手的“知音”,参与到这种音乐节目中来,并且决定选手的去留。《我是歌手》从受众出发并满足其收视需求,从而成就了它无与伦比的精彩。

二、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它改变了单纯从传播者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而是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其认为受众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媒介接触的,是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这一理论揭示了受众使用媒介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2]。

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D·麦奎尔,他在对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研究中指出,受众收看电视节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种心理需求,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以及环境监测效用[2]。本文将从这四大效用出发,分析《我是歌手》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我是歌手》

(一)纯粹性、去娱乐化——“心绪转换”效用

湖南卫视经历“超女”、“快男”的平民选秀狂欢,到全国各大卫视竞相模仿,遭遇过7年之痒的同质化厮杀,中国全民选秀节目从如日中天到节节败退,草根选秀的毒舌、炒作、绯闻、煽情的桥段已经麻痹了中国受众的视听,这种千篇一律、盲目模仿的节目形态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虽然,《中国好声音》凭借正能量的“好声音”再次点燃荧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真人秀节目危机重重,转型势在必行。

《我是歌手》开创“明星歌唱类真人秀”先河,以跨代实力派歌手的强大阵容、专业的大众评审、强大的制作团队以及演唱会式的音乐配套等元素,没有口水歌,不煽情,不哭诉,让受众认识了一种不一样的“选秀”。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途径,还帮助人们排解烦闷,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释放情绪。

《我是歌手》的参赛选手都是当红的或是“过气”的专业歌手,他们对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参赛过程中,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对成名歌曲进行改编,再加上现场豪华的制作设备与强大优秀的音乐团队,共同保证节目的音乐品质。每场比赛就像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一样,带给受众高质量的音乐享受和不一样的音乐体验。而且改编的歌曲大多是80、90年代的成名曲,这些歌曲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比如,齐秦演绎《外面的世界》,让许多人想起80年代青春年少的躁动和不甘;辛晓琪二次创造《味道》,勾勒出青涩的爱情,再次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给生活在这个浮躁社会的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达到释放心理压力的效果[3]。

(二)线上、线下立体交互式互动——“人际关系”效用

D·麦奎尔认为,首先,收看电视节目可以形成家庭或社会交往中的共同话题,这种人际传播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性的交际圈;其次,电视节目中的人物或明星都拥有自己的粉丝,在粉丝看来,这些明星就像是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一样,从而使这些粉丝产生一种身份认同感[2]。

《我是歌手》从播出第一季,就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制作方还在互联网及微博、微信上造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在微博、微信上,精英人群对该节目的关注和大加赞扬,促进了节目的人际传播,因为他们往往有个人判断、独立思考,更为理性,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精英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把信息传达给普通受众,便会形成社会讨论的热点。NBA著名球星易建联在看《我是歌手》节目时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打完比赛听听歌,Relaaaaax(非常放松),很多人在看吧!”这条微博引发了他的粉丝们热烈讨论(1 600多条)。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发布的一条微博“林志炫《烟花易冷》太精彩感动了!”引发了近4 000多人的讨论……[4]

受众在收看《我是歌手》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多的关注自己比较喜欢的歌手,为其投票助威,将他们定位为“自己人”,该歌手的输赢、喜怒哀乐同时牵动着“粉丝”的心。同时,他们也会选择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似或相同的音乐作品,并且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入作品中,形成类似于“自我”的互动,获得拟态人际交往的满足。

(三)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自我确认”效用

参加《我是歌手》的选手虽然之前已经成名,但他们在节目中不再像以前为了宣传新作唱几首歌,走走过场,而成了用自己实力赢得名次和荣誉、随时面临淘汰可能的参赛选手。镜头回到幕后,歌手从接到任务,到精心选歌、认真进行彩排,再回到舞台,这一系列认真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镜头下的他们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参赛选手。节目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些明星们在台前幕后的情况,通过细节全面刻画他们努力的形象,去掉明星光环,还原真实存在的“人”。第一季中,出道多年、嗓音似天籁般,却因形象不佳,一直未被社会认可的“实力派”歌手黄绮珊,以一首高亢的《等待》震撼全场,让受众重新认识了她。明星们对梦想和音乐的坚持,激发了受众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从而,完成自我确认,促使社会正能量的爆发。

长久以来,娱乐圈常常与绯闻、内幕和恶俗等负面词汇相联系。《我是歌手》满足了受众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倾向,告诉我们那些戴上光环的明星们并非一日之功或偶然的幸运,成功的背后其实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经历了很多的艰辛。这让处于迷茫中的人从正面理解成功,激励其完成自我的超越。

(四)“环境监测”效用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窥伺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更加渴望了解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戴着明星的光环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从而获得一些非日常化的生活体验,并且满足其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5]。

《我是歌手》通过成功对歌手全方位展示,让受众不仅看到他们人前的光彩,更了解他们在台下的努力进取、不懈追求和专注认真。节目所表现的这些人性的光辉,只是社会正能量的一个缩影,但它能启迪更多的人对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进行一个客观地评价和监测,进而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行为提供正确的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正面价值认同。

参 考 文 献

[1]贾雯霞.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引导与文化鼓励功能——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为样本进行言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8):102-1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梦舟.国内首档明星选秀栏目成功因素——以《我是歌手》为例[J].剧影月报,2013(3):36-36.

[4]搜狐娱乐.《我是歌手》深具时代价值 重量级观众深度剖析[EB/OL].(2013-03-15)[2015-05-15].http://roll.sohu.com/20130316/n369017010.shtml.

[5]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9.

(责任编辑龚勤)

Analysis of the Success of the Show "I am a Sing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 and Gratification"

BAOMeih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s television show of real persons developed very fast,especially the real person singing show."I'm a singer" has made great success following "The Voice of China".The high ratings reflect the audiences' passion for the program.In the era of the shift from "sender-centered" to "receiver-centered", the study of the audience should be the core of the program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 for the success of "I am a sing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demand.The effects mass media have on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the influece and feedbacks of psychology of audience's demand on TV program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s media contact motivation and the demand which the media contact meets.

[Key words]use and gratification;"I'm a singer";audience demand; talent show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2-0065-03

[作者简介]鲍美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电视及新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湖北理工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9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2.014

猜你喜欢

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受众需求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方式论述
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真人秀节目人物形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