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的美学研究*
2016-03-16程雅倩
程雅倩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周星驰电影的美学研究*
程雅倩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文章重点从美学角度赏析周星驰电影中的美学风格和原理。在电影全球化的影响下,周星驰的电影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他近期推出的电影除了继续延续其无厘头搞怪风格以外,还杂糅了众多的美学元素:距离之美、荒诞滑稽之美、悲剧之美、崇高之美。
[关键词]周星驰;电影;陌生化;荒诞;崇高;悲剧
继拍摄《长江七号》之后,周星驰又拍摄了一部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以全国票房突破10亿的佳绩,创造了电影界的神话。自1990年代中,周星驰开始参与编剧、导演等工作。早在1994年的《国产凌凌漆》,周星驰便初次列名导演之一,其后他成立了星辉公司,作为出品人制作了电影生涯以来第一部作品《食神》。
周星驰作为导演拍过十多部电影,在国内以及国际影坛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从最早的《国产凌凌漆》到现在的《西游降魔篇》,每一部影片都深深地打上了周星驰的烙印。但是从最早到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观众的喜好逐步转变的。周星驰自己也曾经说:“不能一种风格拍到死,那不是我。”可以说,周星驰拍摄的电影,其风格是在逐步探索中形成的。
在周星驰1990年代末期拍摄的电影中,他集合喜剧与荒诞的类型元素,首创无厘头的风格。如,电影《国产凌凌漆》、《食神》等,在电影中人物夸张的行为,搞笑的台词,无厘头的表现形式,以周氏幽默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周星驰的电影以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为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周星驰的电影能一次次的创造票房神话,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除了无厘头风格的延续,其背后还有周氏风格的转变。很难说周星驰的电影风格是从具体哪一部影片开始的,这种变化是一步步的。从周星驰近期拍摄的一些电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延续以前的无厘头风格外,还融合了很多新的美学元素。他不再满足于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来搞笑,其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对世界、对理想的思索。本文力图运用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之后周星驰电影中的美学元素,其中包含距离之美、荒诞滑稽之美、崇高之美、悲剧之美。
一、陌生化——距离之美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拍出新意,这对导演是个挑战。因此,如何在角色设计上推陈出新、不落入俗套,真的很难。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的文学主张,陌生化是指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1]。简单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相比,周星驰对师徒四人不管是从形象上、性格上,还是从社会背景上,都做了很大改变,变动之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首先周星驰在《大圣娶亲》中对人物形象的设计就让观众耳目一新,唐僧变成了非常爱唠叨的人,还能唱出“only you”这样的英文歌曲;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变成了胆小怕事,对爱情不负责任的小男人。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唐僧又被刻画成一个拿本《儿歌三百首》降魔的道士,原本老实厚道的沙僧也变成吃人的鱼妖,丑陋的猪八戒竟然变成了油头粉面的书生,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更是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连砍个甘蔗手都流血的毛猴子。
其次,周星驰对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也做了很大的变动。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剧中人物的言行却带有鲜明的现代风格。如剧中的女主角一反古代三从四德妇女的形象,变成了泼辣的“绿林好汉”;孙悟空竟然跳起了现代舞。剧中人物的语言,也带有现代口味,就像孙悟空说的:“想当年我拿着两把西瓜刀,从南天门一直砍到蓬莱东路!来回砍了三天三夜……”,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现代的黑社会。总之,电影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这就使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不是发生在古代,而是发生在现代。这种改变拉开了观众与原著的心理距离,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奇体验,也带来了不一样的《西游记》。
二、荒诞滑稽之美
在中西方喜剧史上,营造喜剧的方式往往是巧合或误解。当周星驰以一种新的喜剧风格“无厘头”出现时,立刻受到观众的热捧。无厘头的核心思想是解构,解构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术语,其意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里面包含道德、婚姻、集体意识、思维习惯、民族文化等等。解构主义就是反对一切权威,反对中心话语,打破人类对理性的近乎偏执的崇拜,否定一切,解构一切,这恰好符合了那一代年轻人叛逆的心理。周星驰将他对解构主义的理解,转化为处理电影语言的方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周氏幽默。
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风格,一直就带有荒诞滑稽之美,这主要以夸张和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周星驰喜欢把这种夸张和讽刺做到极致。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一代才子唐伯虎拿着毛笔,如行云流水般挥舞,但出乎观众预料的是,他在用毛笔烤鸡翅,这是对某些装腔作势的文化人的讽刺。在电影《大圣娶亲》中,唐僧的唠叨竟然把孙悟空念到发疯,以及在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唐僧还能说:“下雨啦,收衣服啦”。这不能不说是对唐僧迂腐呆板的夸张和讽刺。在电影《功夫》中,设置了一些很有特色的租客角色,如那长得很丑却爱美的姑娘,占用公共用水洗澡的小伙等,都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讽刺。还有在《西游降魔篇》中,在和暴戾的鱼妖决斗的关键时刻,玄奘拿出本《儿歌三百首》,唱起歌来;孙悟空教段姑娘扭屁股跳现代舞;玄奘对着大块头男人跳起舞蹈等,都带有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这种滑稽和荒诞也都让观众捧腹大笑。
在分析喜剧是如何形成的文章里,尼古拉·哈特曼指出,喜剧中常常会产生某种“透明错觉”:在观察者面前属于某种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为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低下卑劣的东西以高尚堂皇的面貌出现,如,武林高手“空虚公子”出场时,坐着轿撵,周围撒满鲜花还要被美女簇拥;另一种是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异常严重的面貌出现[2]。周星驰尤其擅长后一种,例如,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的一个镜头是被砍头的人鲜血直冒,下一个镜头就告诉观众这血其实是用水管喷的鸡血,还总也止不住。周星驰就是把这种合道德、智慧与新奇与一体的搞怪、夸张发挥到极致,制造一种搞笑的效果。
三、悲剧之美
周星驰以前拍的喜剧片,很多都是单纯的搞笑,观众笑过之后就忘了,但近期拍摄的电影不管是《功夫》、《大话西游》还是《西游降魔篇》等,都是喜中有悲、笑中带泪的,都有一种苦涩的味道。这不仅仅是他作为导演处理电影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作为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对世界、对理想的思索,是个人对现实的反抗。
在以上提到的电影中,都有好人没有好报,善良的人被恶人欺负,无辜的人无辜的死亡这样的情节。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鱼妖被人误打致死,心中的怨恨使他化身成妖;猪妖原本是个痴情的好男人,却遭遇了感情的背叛,变成了专杀负心汉的刽子手。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遭遇误解时,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恶制恶,这是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敏感话题。导演把悲剧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思考。
爱情是电影中最美的话题,在周星驰的电影中也不例外。在《大圣娶亲》中,紫霞仙子牺牲自己,救了自己的爱人——至尊宝,在那一刻观众也为之落泪。在《西游降魔篇》中,段姑娘惨死在唐僧面前,这也让观众为之动容。“悲剧是将人生的美好撕碎了给人看。”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语中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可是面对死亡时,产生的焦虑、恐惧和绝望却总是让人无法面对。如此美好的人和事,却要毁灭,这真的是一场悲剧,这种苦涩的滋味让观众久久回味。不仅如此,周星驰还以喜剧的方式处理悲剧。当唐僧的头发被孙悟空扒光时,心疼的段姑娘喊:“竟然把他搞成这个样子,你当我是吃素的?”悲剧并非一无是处,它恰恰是历练人生的最有效的武器。尼采说过:“悲剧是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悲剧给人带来撼动人心的力量,以及其中所夹杂着的美的升华[3]。
四、崇高之美
周星驰在近期的电影中,把过去解构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价值又重新进行了建构,如,《长江七号》中,周星驰就会一本正经的说:“我们虽然穷,但是不乱说脏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拿。你要努力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在电影《功夫》的最后一段情节中,周星驰扮演的意志不坚、一事无成的小混混要对抗几百人的斧头帮和一个练武功入了魔的杀人魔。当小混混星仔和数百的黑衣人决斗时,让人联想起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周星驰把星仔设计成了拯救世界的救世主的形象,对抗黑暗势力,拯救全人类。不管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这种牺牲小我、拯救大我的行为,经过周星驰的演绎,产生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带给了观众震撼和美的享受。
审美精神的嬗变也是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美学史告诉我们,人类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确证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和人类自身在这种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和巨大力量,讴歌“大写的人”,弘扬人文精神[4]。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玄奘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一再受到挫折,到处碰壁受辱,遭到世人的嘲笑,但是玄奘最终还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奋斗取得了成功。整个奋斗的过程产生了一种崇高的美。电影中的玄奘拿着一本《儿歌三百首》去捉妖,妖怪的力量及本领对玄奘来说是无比强大的,这种强大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在电影最后,孙悟空的威力无比,可以摧毁一切,尤其是在残忍地打败各大武林高手,来到手无缚鸡之力的玄奘面前时,造成的强大的压力,连观众都为之恐惧。最后当玄奘用佛教的信念战胜了恐惧,战胜了孙悟空时,观众就由对孙悟空的恐惧产生的痛感转化为了肯定玄奘的尊严而产生的快感。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就获得了崇高这一美的体验。还有段姑娘为了玄奘,穿着雪白的衣服,唱着歌诱捕猪妖时;为了保护玄奘,和孙悟空作拼死一搏时,我们都体会到了她无私的奉献、崇高的美德。
就像堂吉诃德一样,虽然能力有限,但却为了正义大战风车,正是这种信仰、这种理想感动了我们,升华成为崇高的美。在周星驰以前的电影中,他解构一切,蔑视一切;而在近期的电影中不仅有解构,还有建构,建构起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如电影《西游降魔篇》最后,那温暖的佛光,抚慰的大手,妖怪们由恶到善的转变,使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爱、人生的希望。
五、总结
在中国电影史上,电影人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过。导演对美的塑造也有了颇深的造诣,如,张艺谋镜头拍摄的画面之美,贾樟柯电影的纪实之美,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之美等。周星驰的电影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挥其无厘头风格——搞怪、滑稽之外,也揉合了众多的美学元素,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了距离的美、滑稽的美、崇高的美、悲剧的美,这些美的元素形成了周氏喜剧的独特美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和要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以外,也是电影市场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是迎合时代精神的转变。而且这些美学追求也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食粮和力量之源。
参 考 文 献
[1]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蒋欣然.哈佛幸福课[M].上海:龙门书局,2011.
[4]巫晓燕.作家文化心态与审美精神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龚勤)
The Research of Film Aesthetics from Stephen Chow
CHENGYaqian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In the globalization of film,Stephen Chow has changed his style from the usual funny one to a mixture of aesthetic elements and fun in his recent films staged.We will find such aesthetic elements as the beauty of distance,ludicrous beauty,the beauty of tragedy and the lofty beau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tyle and principle in Stephen Chow's fil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s.
[Key words]Stephen Chow;film;strangeness;ludicrous;lofty;tragedy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2-0046-03
[作者简介]程雅倩,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基金项目]湖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周星驰的电影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4xjr23q。
[收稿日期]2015-03-27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