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2016-03-1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苏州市

□文/朱 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文/朱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提要]2014年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开始实行“医养结合”。但在这之前已有养老机构对此进行了实践,现如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本文针对目前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困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老龄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

原标题: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3日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退化,容易诱发各种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其他一些突发症状,而养老机构中单独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方式,使老人无法得到日常体检,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得到紧急的救治,甚至出现一些老人为了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身体好转之后仍然居住在医院的现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较高的可及性,因此在加速老龄化的过程中,医养分离的养老方式受到了挑战,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能在满足老人养老的同时,也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是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未富先老、家庭结构小型化等特征的养老方式。

一、“医养结合”概念介绍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它通常由专业护理人员照护老人的健康生活起居,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此种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改变原有养老方式养老和医疗分离的状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苏州市实行“医养结合”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苏州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据测算,从2015年到2020年末,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65.7万增加到200万,平均每年增加7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4.8%增长到27.5%;如果按照由联合国划分的传统标准来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看来,苏州市早已超出老龄化的范围,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改革,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养老问题将会相互叠加,苏州市养老形势异常严峻。

苏州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苏州市政府于2015年9月颁布实施《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提升养老机构医疗能力,床位数在100张以内的养老机构,应就近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床位数100~200张的养老服务机构,应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在院内设立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药品、医疗器械、康复器具等,聘请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立相应的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内患者提供老年保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及急诊救护等服务。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可以通过举办、联合、托管、承包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推进综合性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站)、老年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除此之外,苏州市政府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相关政策扶持,《通知》规定:(一)对于医疗机构申请内设养老机构的,对于符合补贴标准的养老机构按照自有房屋和非自有房屋分别给予15,000元/张和7,500/张的一次性补贴;(二)实行税费优惠,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院享受养老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并对养老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三)强化用地保障,对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划拨的方式,对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

“医养结合”实现了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医养分离的局面。首先,提高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使老年人群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能在同一机构得到满足;其次,缓解老年病人因老年病、慢性病等需要长期护理而长期住院的问题,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有助于解决因家庭结构小型化而引起的家庭效用弱化的问题,养老院和医院的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苏州市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发展困境

(一)医养结合机构较少,养老机构发展不充分。目前,苏州市能够达到内设医疗设备标准的养老机构较少。首先是因为养老机构规模较小、运营成本高、发展艰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眼下我国有32.5%的养老院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9.4%的稍有盈利;超过四成的养老院,需要花至少10年,才可能收回成本。这种投资大、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显得更为艰难。虽然《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规定,市政府给予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并且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参加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但因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一般都是一次性投资,其后日常的开支及其后续的完善需要通过平时的运营收益来支撑,而高投资、周期长、低回报率的发展状况,即便有政府的补贴,对于公益性较强的养老机构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养老机构难以发展壮大,达不到申请设置医疗服务的标准;其次,一些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便利,不仅无法就近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而且在老人身体出现问题时,难以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医治,导致这些养老机构只接收能够自理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被拒之门外,从而造成一些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从整体来看,苏州市内设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大多设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地区则少有,养老医疗资源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秉持着将老人送养老院是对老人不孝的思想,因此一般只有极少部分的老人住进敬老院或福利院,并且由于农村敬老院经费紧张、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且服务质量较差,闲置床位较多。在城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较多,入住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养老机构数量多、规模大,各方面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申请设置医疗装备资格的养老机构较多;其次,大型医院往往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流量高的城市地区,一些护理院、康复机构为了在老人身体出现大病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往往建在大型医院附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导致护理院、康复机构等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仍然以只提供日间照料的敬老院为主,尽管附近有卫生站,但是老人身体出现大病以及突发状况时,卫生站相关设备及医疗水平有限,难以第一时间送到大型医院得到紧急治疗,养老医疗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三)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欠缺。现如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是当下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苏州市也不例外。首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医护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多注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其次,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不高、工作量大、缺乏社会认可,难以吸引人才,即便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养老机构也难以留住,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缺乏成为了影响机构养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解决措施

(一)鼓励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力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没有达到设置医疗服务标准的养老机构的发展,以养老机构的发展来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和政府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每年从政府财政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资助,维持日常运营;民办养老机构则是根据政府对其在服务规模、质量等综合考核,按绩兑现政策性补贴,但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建立初期难以获得收益,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地价、水、电、气等的收费标准,对于低保失能类型的老人给予足够的补贴,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使更多的养老机构发展壮大,设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对于新建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两者应相互毗邻,使每座养老院附近都有相应的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建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以解决更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要。

(二)合理规划养老和医疗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养老和医疗资源,避免因养老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出现养老机构床位出现过于闲置或过于稀缺的现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被誉为“健康城”,以医疗花费占GDP4.5%发达国家最低值,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医疗体系,这与其合理规划养老医疗资源是分不开的。新加坡在全岛依托6大公立综合医院,集结基层医疗(普通专科诊所和门诊中心)、急症医疗(综合及专科医院)、亚急症医疗(社区医院)、长期护理(养疗院、退休村)、安宁护理(临终关怀所)等形成6大区域健康城。每个健康城的一体化连续护理的各医养组织机构独立运营并互相合作,共同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为社会提供福利。因此,苏州市应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根据现有状况,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三)注重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的培养。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并对医护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的标准进行限定,以确保老年群体在机构中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苏州市政府应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积极支持引导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并建立起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使用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增加社会认可度,吸引、留住人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苏州市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符合开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投资,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建设,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为老年人群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5.2.

[2]苏州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ht tp://www.mzj.suzhou.gov.cn/.

[3]王贇,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3.

[4]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 tp://www.z fxxgk.suzhou.gov.cn/.

[5]李春梅.健康城:医养结合的新加坡模式[J].中国勘察设计,2016.6.53.

[6]於军兰,周文萍,张杰等.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

[7]搜狐公众平台: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最大挑战:成本和医疗. ht tp://mt.sohu.com/20160815/n464289464.shtml.

[8]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

D57

A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医养当兴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