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毛泽东思维特征研究

2016-03-16孙海林龙佳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革命思维

孙海林,龙佳妮,孙 琦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2.长沙稻田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青年毛泽东思维特征研究

孙海林1,龙佳妮1,孙琦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2.长沙稻田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思维指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与感性认识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青年毛泽东思维具有独特的形象性、类比性、逆向性、前瞻性、开放性、主导性思维特征。

青年毛泽东;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论证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客观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方法是抽象、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理性思维指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简言之,理性思维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本文旨在以理性思维方式为纲,着重对青年毛泽东生动活泼的形象性思维、灵活变异的类比性思维、相反相成的逆向性思维、深谋远虑的前瞻性思维、纵横驰骋的开放性思维、纲举目张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及其特征,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进行探析。

一、青年毛泽东思维的形象性特征

青年毛泽东于1920年夏成为职业革命家后,全心身致力于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所以,他在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阐发每一观点和问题时,十分注重民族特色,把握人民大众的心理特征与文化传统。为此,他借重于形象思维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透过人民群众所熟悉或能够感知的具体事物表象,生动活泼地说明深刻的道理,变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形象性思维方式遂成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形象性思维在语言交际里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青年毛泽东的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通过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在把握具体事物表象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揉合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联系,并使自己所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加之毛泽东潇洒自然的个性和渊博的学识,使他在形象思维领域里思接千载,纵横驰骋。

(一)语言交际里的形象思维

毛泽东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常常会由某一事物引出无限遐想,并在遐想中抓住所要表达的主题,以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1921年毛泽东去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他在教工人认识“工”字时说:上边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阶级。工人脚踩大地,头顶青天。因此,我们工人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宿命论。经过毛泽东这样一讲解,“工”字由静态化为动态,受剥削压迫的工人一下子变成了顶天立地的伟大阶级。工人一见到“工”字,就会在耳边响起“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国际歌。这一真理之声正是青年毛泽东在世界观发生质的飞跃后,一直奉行的人生准则之一。

在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里,毛泽东善于采撷那些最准确、精当、鲜明、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内涵丰富的革命道理,绘声绘色,寓意深远,其说理概括而不抽象,精练而不艰深,人民群众易读易懂。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革命低潮和高潮的关系,小块根据地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内在联系。他用“星星之火”象征小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用“燎原之势”象征革命高潮的到来,全中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2]102最后,他用一组形象生动的具体事物来解释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中的“快要”二字:“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2]106毛泽东用“航船”、“朝日”、“婴儿”象征革命高潮就要到来,革命的最终胜利是可望而又可及的。这不仅揭示了革命根据地及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局部胜利到全国胜利的发展途径,而且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鼓励人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树立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毛泽东超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了。如1906年秋写的《吟天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3]41907年秋写的《耕田乐》:“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得时机自主张。”[4]1910年秋改写的《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6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3]7这些诗的最后一句都是点晴之笔,反映了少年毛泽东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和豪迈气魄。

青年毛泽东愤世嫉俗,志向远大,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忧国忧民,上下求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经过那段“峥嵘岁月”,他由学生经教师转变为职业革命家,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经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就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革命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革命后期,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毛泽东心情极为沉痛,他“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八七会议”后,领导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使工农武装割据迅速发展。“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土地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反“围剿”斗争胜利开展。遵义会议后,在党内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后,为北上抗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接着又捣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古老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新生的一天。纵观这段历史,透过秋收起义的“霹雳”、黄洋界的“炮声”,我们能够领会中国革命所走过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透过“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火热斗争场面,我们能够体味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巨大威力。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雄浑交响乐。

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形象和抽象的辩证统一,使毛泽东的诗词及其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领会和接受,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因此,毛泽东的形象性思维方式,对于宣传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献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青年毛泽东思维的类比性特征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与“创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信“走俄国人的路,才是中国的出路”,但没有固守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新道路。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没有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言上,而是信奉“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6]的准则。因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在不懈追求、不停奋斗、不断创新。与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奋斗史相适应的创造性思想,其中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性思维方式。

类比性思维方式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相似关系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不同的形态、属性和特点,以展示各自不同的个性,但在表象的背后又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人们通过相似性思维,可以激活脑海记忆中原有的“相似块”——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并贮存在脑海记忆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并非“相同”。运用这种“相似块”,可以触类旁通,反映思维价值,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来。类比性思维的创新功能,与青年毛泽东富于挑战、锐意进取的伟大人格交织在一起,和谐地奏出他那独具特色的探索、奋进、求实、创新的美妙人生乐章。

中国历代农民战争虽然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式农民战争有着质的不同,但战争的环境、主体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青年毛泽东以相似性思维方式进行类比、分析,敏锐地察觉到历代农民战争因犯流寇主义等错误而导致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悲剧,乃在“四一二”大屠杀后、特别是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并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率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便有了立足点,从一小块一小块根据地出发,进而夺取了全国胜利。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战争也有很深的研究,特别是对以弱胜强的战例尤为重视,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革命战争实践。1930至1931年间,蒋介石分别调集10万、20万、30万兵力连续三次对井冈山红军进行“围剿”,毛泽东每次却以十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而且第一次活捉了敌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五战五捷,第三次将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使中央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三次反“围剿”在战术上有一个共同点,即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直至歼灭敌人。这一作战方针,与春秋时期弱小的晋军采用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战术而击败强大楚军的晋楚之战非常相似。这正是毛泽东借鉴古代战例,运用类比性思维方式所取得的胜利。但是,现代战争远比古代战争复杂,采取后发制人的战术需要杰出的智慧、非凡的胆识、丰富的经验以及对敌我双方透彻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而这些特点及其要求正是毛泽东所具有而为同时代人所不及的。

类比性思维方式的显著作用,还表现在毛泽东运用相似性比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巨大创造性成果。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的比喻也是依赖人们头脑中贮存的相似现象和过程为基础的,所以比喻也是运用相似性思维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毛泽东擅长运用比喻,其运用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他用“铜墙铁壁”比喻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是什么力量也摧不垮的;用“如鱼得水”比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用“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比喻分析个别窥见一般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进而用“解剖庥雀”说明科学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这些比喻,以精炼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转化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把科学的理论变为科学的工作方法,以此触动人们记忆中的“相似块”,从而产生出和谐的共鸣,使人们对他所阐释的理论具有相似性的感受而易于理解和接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般来说,任何领域的相似经验和规律,也要在相似的条件下和环境中才能获得相似的结果。毛泽东是采取类比性思维方式对事物的相似之处作出解剖分析、综合研究,由过去推知未来,得出独创性见解,从而使井冈山斗争乃至中国革命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误或曲折,甚至是严重的损失。

三、青年毛泽东思维的逆向性特征

毛泽东的浪漫与激越、平凡与崇高、朴实与伟大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变奏曲。思维作为人生构成的要素,在毛泽东那儿无疑充满着思辨性,他在观察事物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时,总是既看到和谐与同一的一面,又看到差别与对立的一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区别和联系中看到相互转化,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这种思维特色,致使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逻辑与历史、局部与全局、理论与实践、同一性与斗争性等一对对矛盾范畴,在其思维活动中得到辩证的统一。逆向性思维方式正是毛泽东辩证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

逆向性思维既是一种辩证性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所谓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正向性思维而言,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从相反方向去考虑,以显示反向思维的价值,进而创造出新的结论。逆向性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逆向性思维又是一种辩证性思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按照常规正向性思维,敌人在城市,工人阶级也在城市,革命当然首先要在城市获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不正是一条城市武装暴动、再向农村发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吗?因此,当时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坚持“城市中心论”,把十月革命的经验奉为僵死不变的教条。唯有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运用反向性思维,将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退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所以,这种退却又是对敌人的有效进攻。接着在斗争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农村中心论”,并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述了“四个必须”:“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2]86由此可见,毛泽东运用逆向性思维,发现、认识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实践了一条与攻打大城市相反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学说。

逆向性思维方式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论著中闪烁着绚丽的光辉。他采用逆向性思维方式,科学地论证了胜利与失败、进攻与退却、内线与外线、消耗与补充等诸多矛盾的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他领导进行的反“围剿”战争不是“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撒开两手”,大胆地让敌人进到根据地内部来,实行“诱敌深入”。奇迹发生了,数倍于红军的敌人却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地逃出了根据地,反“围剿”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正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的道理,这“是赚钱生意”[2]211。与此相反,“左”倾冒险主义者正是将防御与进攻对立起来,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以为打破敌人的“围剿”,就是不丧失革命根据地的一寸土地,与敌硬拚消耗,从而陷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泥潭,其结果是人地皆失。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损失。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逆向性思维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绝妙之笔。他在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时,既遵循辩证思维的统一规定性和模式,但从不为其所囿,富于独创,蕴含奇巧,所创造的思维成果每每高人一筹,为人所叹服。

四、青年毛泽东思维的前瞻性特征

前瞻性思维方式亦称预见性思维方式,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由此可以窥见前瞻性思维与毛泽东造就丰功伟业、成就辉煌人生的内在联系。他将这一思维方式运用于人生追求和事业奋斗之中,总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低潮时看到高潮、挫折后奋起向上……多次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下面是青年毛泽东对自己人生道路和国内外大事运用超前性思维的实例:

1910年秋,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改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7]482,毅然离开韶山走上了上下求索之路。在39年后终于实现了他17岁时的宏远志向,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一代世纪伟人。正如毛泽东1959年在《七律·到韶山》中所吟诵的:“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241

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信》中说:“驻日公使有急报归国,……大隈阁有动摇之说,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骎骎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8]511937年7月7日,泸沟桥的枪声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8年抗战打响,应验了20年前一个23岁的师范生的预言。基于对世界大局的关注及对日本的了解,青年毛泽东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中日关系的走势而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日之间,二十年内,必有一战,方能图存!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高兴和沉痛》一文中指出:“我们执因果而看历史,高兴和沉痛,常相联系,不可分开。一方的高兴到了极点,一方的沉痛也必到极点。我们看这番和约(指凡尔赛和约,即巴黎和约)所载,和拿破仑对待德国的办法,有什么不同?分裂德国的国,占据德国的地,解散德国的兵,有什么不同?克勒满沙(今译克里孟梭)高兴之极,即德国人沉痛之极。包管十年二十年后,你们法国人,又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愿你们记取此言。”[8]3581919年1月至6月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东道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断定《巴黎和约》像“阿尔卑斯山一样稳固”,可远在万里之遥的青年毛泽东却预言法国人“十年二十年后”“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果然,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为了羞辱法国,特地在1918年德国投降的同一地点的同一节车厢里让法国签字投降。

1919年7月28日,毛泽东在《日德密约》中指出:“我们应知道日本和德国,是屡次寻奸未遂的狗男女,他们虽未遂,那寻奸的念头,是永远不会打断的。日本的强权政府军阀浪人不铲除,德国的爱倍尔政府不革命,奸夫和淫妇,还未拆开,危险正多呢。”[8]383文中所说“日德密约”在当时只是猜测而已,青年毛泽东却以神奇的观察力洞察到日、德的“奸情”,提前近20年预言“轴心国”的两大法西斯魔王将会勾结在一起,危害世界。

为了防止双向调压井内水过快排空,可考虑关闭系统尾阀,但尾阀关闭过快,将导致尾阀进口产生较大的关阀水击压力,而且管线末端将出现汽化现象,所以拟在事故停泵后,两阶段关闭尾阀。阀门特性曲线选用等百分比特性曲线。事故停泵30秒后开始动作,30~90 秒关闭 70%,90~390秒全部关闭。事故停泵后,泵出口阀的关闭规律仍为两阶段关阀:0~11.7秒关80%,11.7~90秒全部关闭。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8]474因此,他自己预言:我留在中国或许比“出洋”更有用。综观党中央早期和前期领导人,大都是“喝过洋墨水”的,从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李维汉等,他们或去过日本欧洲,或到过苏联。然而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上述风云人物要么被历史淘汰,要么聚集在毛泽东的旗帜之下。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强调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正地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9]1927年,没有武装的共产党人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22年后,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红色江山。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撰文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全国红军约7万人,分散在大小15块根据地,不少人忧心“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却斩钉截铁地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7年后,他在《人民日报》上宣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已经是燎原的时候了。”[10]只过了两年,红旗几乎插遍了全中国,蒋介石被赶到了几个海岛上。

除上述预言外,青年毛泽东还有1932年1月所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11]1933年10月所说:“‘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12];1933年11月所说:“我们丧失了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了”[13]等等,都一一得到应验。

由于前瞻性思维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即模糊性,因而要使前瞻性思维具有科学价值,就必须将前瞻性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未来与现在、过去进行综合分析。这势必要求思维主体具备超常的学识、谋略、智慧、气魄等。因此,前瞻性思维是最能反映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伟大战略家特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他运用之娴熟、预测之准确、结果之科学,在同时代的中外领袖人物中是罕见的。

五、青年毛泽东思维的开放性特征

毛泽东是一个被世人誉为“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14]。他高屋建瓴、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纵横捭阖,如此卓越非凡的才智,其本身就是他那不拘一格的开放性思维方式的生动再现。

勇于开拓、富于挑战、锐意进取、执着追求是毛泽东人生的一大优点,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个性特点相一致,他在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时,从不局限于某种思维方式或模式,而是把自己放在客观世界的整体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对思维进行调整,以拓宽思维空间,增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就是开放性思维方式。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科学文化工作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能体现开放性思维,因为允许“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5]

开放性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以要解决的问题为圆心,作多向性的思考,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迅速地构成一张生动丰富的“意识之网”,尔后在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中寻觅一个最佳的“产品”,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又称发散性思维方式。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不久,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以新民学会为主体,团结湖南各界,联合全国各地,把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赶出了湖南,就是运用开放性思维的胜利。二是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融多种思维方式于一体,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从而揭示其横向联系。这种思维方式又称多样化思维方式。毛泽东刚刚走出一师校门就领导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这些运动都取得了胜利,并走在全国的前列,也是运用开放性思维的结果。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在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评说上,毛泽东亦同样运用了多样化思维方式。如他对鲁迅的研究和评价,体现着多样化思维方式的特色。他赞誉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与一般人不同,毛泽东不仅仅把视觉盯在鲁迅不朽的文学作品上,更注意到他的政治远见、不屈不挠的斗争和牺牲精神;不仅仅停留在鲁迅的思想和人格研究上,更着眼于历史和时代的特征,以致于他将鲁迅不只是当作一个作家来研究,更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式的精神实体来研究,通过这个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实体来透视中国、研究中国,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在这里,毛泽东熔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于一炉,将具体与抽象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对鲁迅先生的评说,既把握了这个对象,又超越了这个对象。这一评说本身就渗透着毛泽东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总之,开放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要有效地驾驭它实非易事。毛泽东以其博大的胸怀和胆识,兼容并蓄,让各种思维方式尽其所用,尽其所长。毛泽东视野之宽,思维空间之大,令常人无法想象和比拟。

六、青年毛泽东思维的主导性特征

综观毛泽东的伟大人生,其方向性、目标性非常明确,长远规划和近期打算或紧或驰,有条不紊,以致于他每前进一步,步履都是那么坚实。之所以如此,是与他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主导性思维方式即抓主要矛盾的思维方式,是毛泽东思维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将抓住主要矛盾摆在战略的高度,因为在他看来,人们只有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居领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研究事物发展过程,必须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后来他又把这一认识高度概括为“纲举目张”。也就说,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地分清主流与支流,以便迅速而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作出正确的决策,显示出思维的价值。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尽管他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其思维活动中已经自发地采用了主导式思维方式。当武昌起义爆发,他认为清朝皇帝不会甘心退位,还要进行斗争,自己必须“帮助完成革命”,所以毅然投笔从戎,当了一名新军战士,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之中。待到清朝皇帝退位、南北议和后,他便退伍,重返学校求学。求学——从军——再求学,看似平常,却不是一般青年学生所能理解和做到的。这一举动充分说明,未满18岁的毛泽东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认识形势的主流并把握自己的行动,迸发出他那独特的主导性思维的火花。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组织农会,建立农民武装,斗争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对此,国民党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要镇压,甚至在共产党内也有人说,农民运动“过火了”,要限制。然而,毛泽东却从这些现象中看到了农民运动的本质和主流——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宗法性封建专制政治以及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统治基础,在一片咒骂和责难声中,喊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时代最强音,对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予以讴歌和指导。农民运动“好得很”正是毛泽东运用挈领性思维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历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均是毛泽东运用主导性思维方式所得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中期,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国民党在全力“围剿”共产党,而日本帝国主义又向中国发动了新的侵略。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下,毛泽东纵观全局,作出决策: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应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爱国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证明,如此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极其英明的,是中国人民取得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的关键之所在。毛泽东之所以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其客观依据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所以当务之急是集中全力解决中日民族矛盾这个最主要的矛盾,因而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

在军事斗争领域里,毛泽东运用主导性思维方式运筹决策,也屡建奇功。如1930年12月进行的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敌人有10万兵力,而红军仅3万多人,力量对比相当悬殊。但他分析思考:敌虽十万之众,但均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不强。其中张辉瓒师和鲁道源师为“围剿”主力军,只要将这两师消灭,“围剿”就基本上打破了。而在这两师中,张是前线总指挥,因此,张师就成为此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于是他险地设伏,在龙冈一带一举歼灭张师。敌在撤退中又被消灭半个师,其他敌人闻风逃窜,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综上所述,纲举目张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在毛泽东绚烂多姿的思维活动中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了它,深谋远虑的主导性思维方式便有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灵活变异的类比性思维方式、相反相成的逆向性思维方式、生动活动的形象性思维方式操作起来更能有的放矢,纵横驰骋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则找到了支撑点。正因为如此,挈领性思维方式堪称毛泽东思维活动中一块璀璨的瑰宝。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石磊.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4]李京波.毛泽东与国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寻找导师求索的足迹[N].北京:中国青年报,1990.

[7]季世昌.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M].南京:南京出版社, 1988.

[8]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9]毛泽东军事选集: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2.

[10]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6.

[11]张铁民.翰墨春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50.

[12]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3.

[13]郭晨.万水千山只等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10.

[14]R·特墨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521.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3.

[责任编辑:刘济远]

On Featuresof Young M ao Zedong’sW ay of Thinking

SU N H ai-lin1,LON G J ia-ni1,SU N Q i2

(1.H unan First N ormal University,C hangsha,H unan 410002;2.D aotian M iddle Schoolof C hangsha,C hangsha,H unan 410007)

Rational thinking refers to rational cognition,which belongs to the advanced phase of cognition.Rational thinking connectsw ith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the two uniteson the basisof practice.Young M ao Z edong’s way of thinking possesses the featuresof vividness,sim ilarity,contradiction,advancing,opening anoloutlining.

young M ao Z edong;way of thinking and its fentures;argumentation

A84

A

1674-831X(2016)03-0086-07

2016-02-26

孙海林(1942-),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教授,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龙佳妮(1976-),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孙琦(197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稻田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史地教学和中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革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