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6-03-16彭小奇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能力课程

彭小奇,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关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彭小奇,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湖南省从2010年启动实施的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重大创新。其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学对象、培养措施等,相对现有教师教育而言均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和鲜明特色。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的培养方案,优化其培养过程,对切实保证六年制农村小学师资的培养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

我国知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教师特别需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1]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在小学阶段,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用自己善良的心灵、聪慧的才智和教育的艺术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好教师。”[2]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曾经指出:“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尤其是初中以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3]他们的这些观点,都强调小学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及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要求。为加强小学教师培养,输送小学优质师资,解决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从2010年起,在总结小学教师培养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六年制”),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并明确由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南一师”)承担培养任务。这项举措改革创新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内的一项创举,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一、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

(一)培养模式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规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4]。2010年以来,湖南一师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改革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小学培养教学骨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该模式采用“二·四分段”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毕业会考、笔试和面试、体检等程序录取到湖南一师学习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前两年按中职生注册学籍,学生主要学习高中阶段的部分文化课和通识课。湖南一师充分利用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高、可塑性强、培养潜力大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重点强化学生艺体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小学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训练,以及英语听说能力和正确的语音语调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测试认证,未通过测试的学生不能获得本科学籍。两年期满后,学生参加当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成绩达到要求者获得本科学籍,继续按六年制培养方案学习四年。修业期满后,成绩合格者由湖南一师颁发初中起点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证书。完成学业的六年制毕业生,要求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以下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8年,由定向培养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编制、任教岗位,实现定岗到校,优化农村教师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二)培养目标

对培养目标,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表述[5-8],但其基本内涵相当一致,都是指教育机构的具体培养要求或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个培养层次均有其具体的培养目标。基于湖南省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在总体目标指导下,又确定了三个具体分目标:第一,知识目标。首先,培养层次定位于本科,主要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优质师资;其次,培养类型是职业型教育专家;再次,要求毕业生专业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具备较突出的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第二,素质目标。首先,学生要有强烈的专业情意和职业道德感,充满爱心;其次,艺体综合素质高,表达能力强,尤其是口语和肢体语言表现力强;再次,教师职业技能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要求具有较高的“三字两话(画)”(即粉笔字、硬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水平。第三,能力目标。通过六年时间的培养教育,毕业生在课程教学上要实现“一专多能”,具备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的教学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行家里手”;在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上,实现“三能三会”,即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使其走上小学教学岗位后,具备较强的素质教育实施能力。

二、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方案

(一)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显著特征,倾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为此,学校重点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定位、培养思路等基本要素着手制(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树立“根据学生智力和生理发育状态安排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培养理念。六年制学生是从初中经过层层选拔出的优秀毕业生,入校时年龄小、阅历浅、思想单纯、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参加音乐、舞蹈、体育等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高,语言特别是语音语调和听力学习能力强。基于这种年龄优势和生理、心理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在学生最合适的学习时期,授予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培养最适合学生获得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在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中,学校适当加大了“三字两话(画)”等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在后四年的课程安排中,则适当加大了学生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第二,坚持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优秀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六年制人才培养“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主要培养面向县级以下农村小学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迅速成长为乡镇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骨干力量的优秀小学教师,而非科研型或专业型的文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美术家、高水平运动员等。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很好地体现这一培养目标与定位,设置与小学教师岗位相适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第三,明确素质为本、技能优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思路。立足基础教育实际与改革发展趋势,以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养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统筹兼顾“学科课程”与“师范课程”,倾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既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师范教育技能,能适应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小学教师。基于这一培养思路,六年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既自成序列、又相互贯通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确保有效实现“高素质小学骨干教师”这一六年制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的突出特点

六年制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化专业基础,突出师范特色。专业基础的强化,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懂得小学教育规律,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充分借鉴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丰富经验,利用初中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教学技能课程的有形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无形渗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其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学分比例提高到20%以上,并设置了两次教育见习、两次教育实习,时间长达28周。第二,提升综合素质,实施分向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始终以服务小学教育为主线,从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素养等方面综合考虑课程结构,六年一贯、统筹兼顾、整体设计,依照各阶段培养目标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和教学技能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在低年级学习,如声乐、琴法、形体舞蹈、美术、书法、普通话训练等;高年级则主要侧重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使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知识和教师职业能力等获得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农村小学教学及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还设置了与小学课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方向辅修课供学生选修,使课程方案既有刚性约束,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其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空间。第三,关注基础教育,着眼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中,贯穿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关注小学教育当前的需要,而且兼顾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需求;不仅关注学生作为小学教师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而且关注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不断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在专业和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针对小学新课改的实际,设置了基础教育课改研究课程;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置了教育专题研究课程,包括儿童心理调查研究、小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新时期小学教师素养研究等,通过教育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坚定学生的专业情意和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为教育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措施

(一)大力强化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时能感到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9]有爱心,是成功实现教育的关键因素。六年制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特点,需要教师付出爱心、责任心来关怀:首先,六年制学生大多在十五岁左右,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而且天性活泼,需要爱心与关怀,而此时他们的家人都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怀。其次,六年制学生处于人生断乳期,他们的个人生活能力、群体适应能力、情绪自制能力、对自身的认知能力等相对不足,也容易因不适应城市生活或大学新生活而产生自卑或自大等极端情绪,出现错误认知。其三,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要求和推动下报考六年制的,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愿,有些学生不甘于到农村当一名小学教师,对未来人生感到茫然,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这些原因,学校必须加大对六年制学生爱心教育的力度,从他们的情绪、情感、态度、信念等方面入手,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强化对他们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的爱心,增强他们善待儿童的职业伦理意识,引导他们心灵成长,促使他们精神愉悦,养成健全人格,使之走上教学岗位后,能用爱心、童心、责任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使小学生愿意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接受学校教育。

(二)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因材施教”所追求的教育结果不是使所有的学生最后获得同样的发展水平,而是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具有他们应该具有的才华。笔者认为,对六年制学生因材施教,教育者应深入研究六年制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六年制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和文化基础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具体来说,青春发育期是六年制学生突出的生理特点,而青春过渡期是六年制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对于六年制学生的文化基础特点,要从不同年级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一年级阶段,也就是六年制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第二学期,是初中向高中的过渡期,在知识传授上,主要是向学生讲授高中基础课程和基础知识,开展通识教育;二年级阶段,也就是第三、第四学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高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学习任务是新增、拓展、深化高中文化知识;三年级阶段,也就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已基本完成高中文化知识学习,需要进入大学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但是,三年级的六年制学生仍处于高中年龄段,文化基础尚未达到高中毕业生水平,不能将其视同高中毕业生进行大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是要根据其实际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教学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实际接受和掌握了多少知识,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多益善,关键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校不能用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初中起点六年制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应根据六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进行综合评价,真正体现和实施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三)选用和开发优质教材

在六年制人才培养中,选用优质教材是增强教学实效、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用和开发优质教材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科学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六年制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能力、素质、情感、修养”。其中,“知识、能力、素质”是六年制课程教学的基础目标、岗位目标,“情感、修养”则是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规律和小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对六年制课程教学进行的特色目标定位。这些定位,既是六年制教材选用或编写的重要依据,也是六年制教材选用或编写必须贯穿的重要理念。第二,优化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六年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综合考虑“必要性”、“扩展性”、“难易度”三个因素。其中,“必要性”就是要针对六年制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特点,在最合适的时间段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在六年制专业前两年的课程教学中,要尽量安排强化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养成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小学教师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等,后四年则应以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训练为主。“扩展性”就是要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六年制学生“一专多能”的基本要求。六年制课程体系中的“任选课程”和“辅修课程”就是课程教学内容“扩展性”的体现。而对“难易度”的把握,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二是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难易层次和难易度。课程教学内容若能很好地体现或把握其“必要性”、“扩展性”、“难易度”,则能实现六年制教材结构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确保优质教材进入六年制课堂。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针对六年制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要“吃透教材”。对六年制教材的把握,重点要把握教材内容、教材特点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材章节之间、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把教材装在心中,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精心备课。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六年制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特点,以提高授课的针对性。二是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要安排难易度适中、与相应学习阶段相适应且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教师岗位技能的教学内容;三是设计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并将这些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激情讲授,教学互动。教师的课堂讲授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激情讲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营造一种活泼、热烈的学习情境,易于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年龄偏小、接受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初中起点六年制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和必要。

[1]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8):1-5.

[2]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7.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南出版社,2003:1158.

[4]周远清.质量意识要升温教学改革要突破——在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高等教育研究,1998(3):1-11.

[5]熊明安.教育学名词浅释[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309.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1.

[7]毛乃佳,等.教育学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29.

[8]傅兵,欧晓霞.教育理论基础[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40.

[9]农世国.让爱心走进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132-133.

[责任编辑:刘济远]

Reflectionson the Cultivation of Six-year-system Undergraduates Oriented to RuralPrim ary Education

P E N G Xiao-q i,L I M ao-ping

(H unan First N ormalUniversity,C hangsha,H unan 410205)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on of si x-year-system undergraduatesoriented to rural primary education in H unan w asset up in 2010,which isan im portant crea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C om pared to present teachers'training,the program has itsuni q ue features in itscultivationm ode,target,p lan,objectsandmeasures.The com pletion and optim i z 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plan according to the objectsand targets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vision of e xcellent teachers for ruralprimary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 hina.

startingw ithmiddle schoolgraduates;si x-year-system;cultivation of ruralprimary teachers

G625.1

A

1674-831X(2016)03-0001-04

2016-04-02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09-118-161);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

彭小奇(1962-),男,四川武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茂平(1973-),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