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
2016-03-16孙丽平田爱香贺民
孙丽平,田爱香,贺民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00)
“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
孙丽平,田爱香,贺民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00)
对分课堂是以“教师讲授—课下作业—小组讨论—班组讨论”为形式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讲授法、自主学习、讨论法、合作学习四者之间有机、合理的融合。对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适应了当前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需求,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规模是非常迅速的。在实践中,作者以对分课堂的基本形式进行弹性化教学,提出了实施对分课堂方法的几点建议。
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弹性化;实施建议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先发起和推广的。2014年3月,张学新与何玲在不同学校不同课堂上分别应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实践一学期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均是8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1]于是,2014年9月起,张学新教授开始推广对分课堂,仅用一年时间获得了全国数百位不同科目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到2016年8月份已经有数千名教师参与了对分课堂的研讨学习。对分课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表明本科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初步尝试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选择偏理科性质的《心理统计学》课程和偏文科性质的公共《心理学》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对分课堂的理解,而且形成了对分课堂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组织形式为:教师讲授—课下作业—小组讨论—班组讨论。教师讲授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但是对分课堂中的讲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全、广、深的知识点讲授方法,而是选择章节框架、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选择学科的重要概念、重要原理、重要态度和重要方法进行讲解,把简单知识点留给学生课下去完成。这种讲授方法有助于教师选择优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把经典的教学内容多角度的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课下作业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完善课堂相关知识,并将课堂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一堂课都是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所以课下作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延展课堂的要求,是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小组讨论是学生间交流收获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而且是学生把学习与学习者的经验融合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小组讨论与班组讨论是对分课堂中的讨论形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相比,对分课堂的讨论特色表现为:在对分课堂中讲授和讨论两部分是泾渭分明,存在于两次课程中,而讨论式教学方法往往是与讲授法共存于同一堂课或同一次课程中;另一方面在对分课堂的讨论过程中,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小组内部讨论,每组人数3-5人,只有少量的时间进行班组间的共同讨论。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国外高校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我国大班授课制的背景下,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相同问题的探讨,效果并不理想。总而言之,对分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体现了讲授法、自主学习、讨论法、合作学习四者之间有机、合理的融合,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统一。
二、对分课堂在实践过程中的弹性化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确定,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教条的机械式的使用,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预定方案或计划的简单实现,那么教学过程会变得僵化,所以弹性化的对分课堂需要结合学校、课程、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
(一)对分格局的弹性化
对分课堂中的“对分”格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一半的课堂给教师讲授,把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二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分配在两次课堂上。我们把前者称为时间对分,把后者称为隔堂对分。所以对分格局的弹性化包括对分时间的弹性化和隔堂对分的弹性化。
对分时间的弹性化体现在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之间的对分需要灵活性,并不一定需要1:1的比例,而是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平衡点的设定是随着教学科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调整的。一方面,大学学科可以基本划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课一般教学章节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做到1:1的对分安排,一个学期18周的课,专业课最多可以完成9章内容。所以专业课的讲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适当缩短,比如讲完一章再讨论一次或者讲授若干节课后再讨论一次。而公共课一般是英语课、政治课、心理学、教育学等科目,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相关性不高,学生一般在课堂上表现出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对分时间中讲授时间可以缩短,教师要做到精讲,同时延长讨论的时间,并将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为本门课成绩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无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每次课的教学难度适时调整对分时间的比例。比如公共课《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基本理论,涉及专业术语多,若讲解不透彻,学生往往处于囫囵吞枣状态。而专业课《心理统计学》的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统计图表,内容比较简单,这样的课程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把静止的原理转化为动态的活生生的各种范例。
隔堂对分的弹性化体现在讲授和讨论相隔为两次的结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变更的。隔堂对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进行充分思考,有利于学生经过课下的消化吸收后完整的理解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习规律。可若从教师角度出发,隔堂对分不能使教师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时间越长,学生的反馈效果越偏离实际,因此不利于教师的及时成长、改进、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在隔堂对分的基本形式之下,选取小部分课堂进行当堂对分,即讲一节讨论一节或边讲授边讨论。一般比较通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比如《心理学》中学习策略,采用当堂对分的形式既可以对学生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又可以使教师获得授课的及时反馈。而较为抽象、高深、需要时间消化的课程内容,比如《心理学》中学习迁移,隔堂对分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亮考帮”使用的弹性化
“亮考帮”是对分课堂的支架工具之一,目的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方向可循。“亮考帮”是形象化的“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组合而成的缩写名。“亮闪闪”是指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考考你”是指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认为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内容,来挑战别人。“帮帮我”是指列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讨论时向别人求助的内容。“亮考帮”的出发点是作为作业和讨论的工具,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学或不知道如何讨论时,“亮考帮”作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分成“最大的收获”、“学懂的”、“不懂的”三部分。“亮考帮”不仅符合孔子所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学态度,同时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归纳新知、激发探究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亮考帮”使用的弹性化表现为首先“亮考帮”作为作业的一部分,可以占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是“加分制”在高校灵活运用的表现之一。但由于“亮考帮”主要目的是为小组讨论准备素材,虽作为作业,却可以不用教师批改。其次,“亮考帮”的个数要求,可以灵活变化,以此来调整作业负荷。再次,小组讨论时不一定非要拿出组内交流后的“亮考帮”进行交流,只要是能够引发深入、有效的讨论,用不用“亮考帮”都可以。并且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所做的简短性总结发言,既可以是对“亮考帮”知识点的简单梳理也可以是总结课堂讨论参与状况。最后,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三者不一定全部应用。如果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可能“考”和“帮”用不上,如果特别抽象复杂的内容,可能“亮”用不上,所以三者不是缺一不可的。
(三)作业处理的弹性化
作业处理的弹性化,体现在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智能化作业系统为主,书面作业为辅的形式布置作业。智能化作业系统是对分课堂的支架工具之二。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发布作业、在线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在线提问、在线做作业、查看分数。这种智能化作业在线系统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能够完成传统作业的全部过程,摒弃了作业本的不便之处,减轻了教师的统计负担,是非常实用的。之所以不完全抛弃书面作业的形式,是由于书面作业有助于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进行桌面作业的整体性浏览,也有助于学生把收获及时在作业本上补充。
另一方面,教师无需在智能化作业系统中批改全部作业。对于大学课堂的作业来说,其作用是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答案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于小班同学(小于等于30人),教师可以选用作业在线系统,大部分作业都进行批阅。而如果对于中等班级或大班级,教师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作业浏览,并且每次挑出优秀的作业、中等的作业、较差的作业进行不记名展示。当然,由于日常作业属于平时成绩的部分,所以抽查的结果要确保每位学生的N次作业中,总有几份作业被批改,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分组原则的弹性化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对于各组来说是公平的,因而是理想的分组原则。以往分组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个组均按照高、中、低三个成绩档次搭配组建而成,但是在大学里这种划分方法可能不太理想。结合大学生的群聚性特点,第一种划分方法可以是以宿舍或座位为单位。因为大学里的群聚性相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强,这种群聚性的依据是宿舍或者座位,尤其以宿舍为代表性,同一个宿舍成员的关系密切程度要高于和班里其他同学的关系。并且,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讨问题,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宿舍风气。
第二种划分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划分,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均包括高、中、低三类,学习态度的高低可以运用问卷或量表进行测量。首先,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积极向上的潜能。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形象生动的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这样的分类原则有助于唤醒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行为习得和表现的重要形式,按照学习态度划分,高学习态度的学生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榜样示范性,也可以组织、引导、帮助整个小组合理有效的开展讨论。
三、关于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建立心理相容的班级氛围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协作。[2]这是由教师、学生、班级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班级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共同组成的,这种心理氛围形成以后,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这对于对分课堂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对分课堂的主旨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构造轻松、自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建立心理相容的班级氛围,首先教师要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才学、德行、理想、情感的复合体,最基本的标准要达到“博学多才、行为示范、热爱教育、关爱学生”。苏联教学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中国古语“亲其师,必信其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之一。其次,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单纯讲授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常常表现为昏昏欲睡的状态,与其归因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归因于只有教师在表演的舞台,学生听得非常疲乏反而更合适。所以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这是教师合理表现自己情绪智力[3]的体现,对学生的表现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启发我们如果你相信学生,学生才能有好的表现,如果你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那么学生会表现的越演越烈,所以当把课堂交给学生时,教师要充分的给以鼓励和信任。[4]最后无论学生问的问题怎么样,需要教师作答时,教师要认真严谨的回答每一个问题,使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
(二)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大学生经历了小学至高中十几年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后,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如果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时,有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有抱怨,他们反映在课堂上“吃不饱”,他们不习惯于自己发挥主动性,不习惯于自己查阅资料去发现知识。有的学生所形成的传统观念是教材内容都要进行讲授,如讲授不完,相当于老师没有完成教学计划。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每一门科目必须只有一本教材,教学内容要完全根据该教材来讲授。所以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习惯和学生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要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首先,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有独特个体经验的人来看待,关心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精神的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大学观念。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刘铁芳提出“大学是求知、探全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在对完整的无限追求中实现对自我人格超越与完成的地方”。[5]罗盛举提出的“高、大、学、真、创”五字大学核心内涵中认为,“高”首要表现为大学之人的胸怀、眼光、思想境界要宏阔高远,有远见卓识。[6]所以大学不再是中小学教学形式的继续,大学生的第一课应该是树立新的求学观念,理解大学精神。再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既需要通过立志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富有变化的教学过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校内资源的完善。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在物质环境上,为学生提供舒适、优美、勤奋、健康的人文环境;在学习资源上,丰富馆藏图书、充实电子资源。
(三)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对分课堂否定了“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却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需要启蒙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即教师怎么教授,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态。所以对分课堂开展之处,学生人格特征的挖掘、认知方式的开启、选择能力的彰显、潜能的开发并不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够体现出来,教师需要作为启发者、设计者去调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
其次,教师要精心备课,点拨到位。对分课堂大大缩短了教师的讲授时间,所以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知识体系,切中重难点,点明主旨,这是对教学内容游刃有余的基础上方可到达的境界。如果教师讲课缺乏条理性、通俗性、生动性、本土性,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理解到一定的层次,是提不出什么问题的。所以学生认识的方向、途径、结果、质量等仍然主要由教师负责。再次,教师对讨论时间的控制性。讨论不是急忙往复的,也不是热闹的情境表演,更不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教师需要恰当的给学生提出时间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时间分配与时间管理,在有限时间内要保证讨论效果的适当性与充足性。最后,教师对课堂效果的主控性。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并不是多余的,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寻问、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讨论准备、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同时对不同的小组实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启发或辅助,推动各个小组讨论的深度、广度、创新性。
(四)对分课堂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分课堂开展的循序渐进性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对分课堂开展之初,学生由于新奇而表现的比较积极是常见的,这还不能体现出对分课堂效果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消极现象也会产生:个别同学、个别组出现懒惰现象,作业仅限于对知识点的总结,学生提问偏少,积极发言的同学固定,有些同学不参与课堂讨论,其实这些均属于正常现象,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律意识不是短暂时间能够完成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也是个体习惯化的表现,也就是指刺激重复发生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固定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如果想要去除学生的习惯化现象,教师需摒弃照本宣科、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媒体+网络现代化技术的特点去实现多样化教学。[7]
教师方面,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提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期,教师无从解答。尽管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但是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教师还是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寻求终身化、专业化的动态发展。伴随教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努力,教师会经历一个由混沌到清晰,通过摸索然后改进,再摸索再改进,最后能将对分课堂用得随心所欲,达到出神入化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提出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对分课堂,教师只能狭隘的教条执行,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对分课堂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实现对分课堂的内化生长。[8]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2]李惠敏.班级心理氛围、学习责任心与大专生学业倦怠的关系[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3]孙丽平,田爱香.大学生元认知与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5(3):97-99.
[4]王佩.高职院校实施素质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23):62-63.
[5]刘铁芳.什么是大学[J]. 福建论坛,2007(11):95-96.
[6]罗盛举.什么是大学——论大学的本质特性、核心内涵和物化成果[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3):94-97.
[7]王佩.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J]. 职教论坛,2009(36):53-55.
[8]左思路.学校主题教研的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6(1):31-32.
(责任编辑:王佩)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Teaching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Li-ping, TIAN Ai-xiang, HE Mi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00,China)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 PAD Class, which is in form of teaching- homework- class discussion-group discussion, reflects the reasonable integration among the teaching method, independent learning, discussion metho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spreading speed and dissemination scale is very high.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in practice, carrying out flexible teaching by PAD method.
PAD Class; teaching concept; flexibility; suggestion
1673-2103(2016)06-0106-05
2016-8-22
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14WH55)
孙丽平(1985-),女,山东德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田爱香(1965-),女,山东菏泽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贺民(1971-),男,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