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仪式教育的基本要素
2016-03-16马文杉
马文杉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家庄050043)
论高校仪式教育的基本要素
马文杉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家庄050043)
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的礼仪资源。经过演变的仪式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其中发生在高校领域内的仪式教育也种类繁多。高校仪式教育传承着时代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符合高校教育目的,且具有自身特殊的教育优势,集集体教育、隐性教育和角色教育于一身,教育意义深刻。厘清高校仪式教育的概念,种类及基本要素是发挥高校仪式教育功能的基础。
仪式; 仪式教育; 基本要素
一、何谓仪式
仪式涉及领域广泛,其表意丰富,内涵宽泛,并无明确单一的定义。国内典籍中的“仪”和“礼”与西方在基本定义和意义强调上也有差异。那么何谓仪式?一方面,就中国历史上“礼”的角度来阐述仪式,并分析仪式与礼仪、仪典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西方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阐明仪式内涵的发展。
(一) 仪式与礼仪、仪典的关系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礼”与“仪”密不可分。“礼”在古代本谓敬神、祭祀之礼,其后引申为表示敬意,也泛指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1]。“仪”主要指礼节和仪式,引申为法度和准则,相比较而言,“礼”更加注重内容,而仪可以看做是“礼”的表现形式,仪不能离开礼而单独存在,否则也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二者在仪礼中共同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制度的进步和更替,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森严的统治秩序,逐步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仪礼,即礼以体政。后人把种类繁多的仪礼概括成吉、凶、宾、军、嘉五大类,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生活在仪礼之网中。
仪式、礼仪和仪典经常被互换使用,界限模糊,有必要理清三者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何谓仪式。礼仪侧重于被人们所认同并接受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即礼节。它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即涉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也涉及到重要重要场合中国家与国家的交往。通俗地说即是在接人待物方面讲礼貌,讲尊重。礼仪是仪式的延伸,都意味着一些特定的行为规范。仪典是指举办重大活动时的仪式,有特定的规模、氛围以及程序要求,等同于典礼,意指隆重仪式。即仪典属于仪式中的一类。
(二) 仪式内涵的演变:从自然化仪式到社会化仪式
在人类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将对大自然的恐惧寄托到神圣事物身上,仪式多与神话、巫术、图腾、禁忌密切相关。早期人类学家也是把仪式纳入原始宗教范畴来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仪式出现了由自然化仪式向社会化仪式转变的趋势,仪式超出单一的宗教范畴,扩展到了世俗社会领域。直到现在,仪式的表述与意义范围越来越广,常常用来定义特别的时刻、事件或变化。仪式与政治性仪式、个人的成长过渡阶段、节庆、体育活动等都相关,现代旅游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现代仪式,甚至是具有仪式化意味的符号、动作都可以看成是仪式。综上,仪式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仪式是指使普通事物变得不再普通的规范性社会的或个人的活动。狭义上的仪式特指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仪式。
那么关于仪式的学术性定义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一种定义都难以囊括仪式的所有内涵。学者对仪式概念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被普遍引用和接受的一种观点即是将仪式看成是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系统。仪式即所有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与行为,它是有一定程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2]。仪式是身份过渡的形式标志,是使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变得与众不同的活动形式,是人与人进行沟通并分享生命意义的模式,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心庄重认真的态度,能够唤起我们对某种状态的期待,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契机去面对新的开始。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概念与分类
仪式存在于生活的各处,发挥着其大大小小的作用。本文中的仪式教育特指在学校领域内发生的具有明显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学者王小凤认为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承载着文化传统的程序或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3]。学校围绕某些议题,存在很多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通俗地讲,从仪式的角度挖掘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就是仪式教育。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教育彰显大学精神,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仪式教育经历代传承,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以下基本类型。
一是通过型仪式教育,即标志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的仪式活动,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成人仪式等。二是纪念型仪式教育,纪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仪式活动,包括欢快的庆祝型和严肃的铭记型。校庆是典型的庆祝型仪式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节庆日的活动,比如母亲节,植树节,欢度国庆,元旦迎新等活动。严肃的铭记型仪式活动包括5·12大地震纪念活动,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活动、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教育活动等。三是竞赛型仪式教育,是指具有竞争比赛色彩的仪式活动,包括军训、运动会、辩论赛、颁奖典礼等。四是职业体验型仪式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所参与的职业教育类活动,比如模拟法庭,校内勤工俭学活动,实训基地观摩体验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式的实习活动等。五是日常型仪式教育,主要是指具有仪式化意味的一些活动,包括集体形式的上下课仪式,座谈会、班会,也包括个体形式的礼貌问好等。此外还有一些自创型仪式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根据所在地区或本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而展开的本土化仪式活动。南京地区很多高校每年在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主题活动,上海师范大学的女儿节,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西柏坡红色仪式教育等。升旗仪式作为独立完整的一种仪式教育,或单独进行,或贯穿于很多仪式活动中。不同的仪式活动有不同的作用,或大或小,或偏重于民族精神教育,或偏重于价值观塑造。仪式教育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根据仪式的不同类别和主要功能发挥其教育作用。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 教育目标:高校仪式教育产生的根据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教育的目的通过具体的教育目标来实现,不同时代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围绕教育目标,教育者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新时期依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现状与发展的需要等,确立人才教育目标。人才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等。
仪式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教育特质,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能在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升国旗仪式为例,它能迅速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红色的国旗、嘹亮的国歌、庄严的注目礼,统一服装的升旗手等一系列因素都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想象,将抽象变为具象,实现国家观念的传递,激发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具体表现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幸福感,欣喜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荣誉感,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等。总之,在升国旗的过程中,我们心灵深处所产生的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壮美和崇高感是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每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升旗仪式,更是充分体现国家象征和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形式。
(二) 集体教育:高校仪式教育的教育机制
集体教育根本要求是使集体成员维持一种积极的心理动势,它表现在集体奋斗目标、理想、精神面貌、行为规范、无形的舆论和集体风气等方面,这种集体心理也能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心理压力[5]。这种集体的心理压力即是一种群体感染,它在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众人一起看一场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比一个人看一部同样的电影受到的感染要强烈的多。英雄主义,献身精神等崇高美德,也同样是群体比个体更能表现出这些品质。高校仪式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具有群聚色彩,让仪式参与者处于一种集体共鸣和体验共享的状态中,在很大程度上,仪式教育就是依靠集体教育机制在发挥作用。一方面,仪式教育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6];另一方面,仪式教育通过在孤立的个体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凝聚力。以入学之初便开始的大学军训为例,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们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的步伐,一致的口号,都在促使参与者形成一种服从组织命令、团结协作,不怕吃苦的意识。这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依靠群体认同来完成对个体的同化,很难靠个体一个人来完成。
(三) 隐性教育: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体现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应,是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表达內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从而使受教育者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7]。”托马斯·J·萨乔万尼认为,学校不仅仅是追求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追求、分享共同价值和更大的“善”的教育的集合体,是一种具有深刻人文教育意义的人群聚集方式和教育生活方式[8]。这种人文教育意义的实现离不开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个方面,在学校环境,校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活动氛围以及字画条幅中都有所体现。而高校仪式教育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其隐性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仪式符号的象征性以及特定的仪式情景来实现的。以毕业典礼为例,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对于每一名毕业生来说都是唯一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毕业典礼也极具感召力,在外地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也会赶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为大学四年画上圆满句号。毕业典礼上的拨穗仪式代表着大学生们学业的圆满完成;校长致辞表现了对毕业生的殷切期盼;毕业视频的播放记录了大学生们四年的美好时光。隆重的毕业典礼能够将同学们平时不易调动,潜藏于内心的情感调动起来,比如使毕业生们在学业上的获得感,情感上的感恩母校之情得到凝聚和升华。总之,毕业典礼能让毕业生们获得其它方式无法获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经过毕业典礼的毕业生能更容易地完成由学校步入社会的心理过渡。
(四) 角色教育:高校仪式教育的个体体验
角色产生于社会关系,不同的角色都各自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规范。角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教育,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评价。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素质。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前提。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学习如何做人。大学生也是一名公民,基于公民角色,大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遵守法律法规等。其次,大学生要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角色行为,防止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最后,大学生要对自身所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做到顺境不骄傲自满,逆境不退缩放弃。学校可根据不同主题开展角色教育,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角色教育。小品、戏剧等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认知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一些仪式教育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因为在仪式活动中,任何社会关系都要扮演各自的角色,而且这些仪式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们身处其中,亲自体验,以便对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从而改进不足之处。比如职业体验型的仪式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将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法学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模拟法庭活动让大学生们置身于一个类似的法庭场景中,大学生们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等模拟庭审过程,体会严谨的庭审程序和法律威严,加深职业理解,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
[1] 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85.
[2]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3] 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德育.2012(1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5]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3.
[6]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5.
[7]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8.
[8] [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2-93.
The Basic Elements of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Wen-shan
(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Hebei050043)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with rich etiquette resources. The changing rites run through the life of people. There are also various ritual educ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s with university educational goals and it inherit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campus culture. It has unique strengths that integrating collective education, implicit education and role education. The study of concept,types and basic elements of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undamental for ritual education to fully play its function.
Rite; Ritual education; Basic elements
2016-10-16
河北省生态和发展环境研究基地项目
马文杉(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电话:13512561407。
G641
A
1671-4733(2016)06-0100-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