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路径

2016-03-16刘爱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价值观核心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路径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多元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的背景,而研究目的则在于通过生活化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常见问题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举措。

高职院校; 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生活化; 路径

教育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融合教育过程,从生活的细节、点滴处渗透教育内涵,最大程度避免传统意义上“正襟危坐”式的教育容易给受教育者造成的隔膜感和疏离感,降低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教育生活化的优势在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融教育与生活为一体,既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过程,又能取得传统教育难以达到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常见问题

(一) 在信仰方面的常见问题

一般而言,进入高院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的特点。这些学生在已经经历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中往往处于学习成绩相对靠后的位置,在学校、班级中属于中差生,在同学中比较不受重视。有限的学识、技能、阅历会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辨识能力薄弱。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推进的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国门,传统革命理想主义常常被这些学生忽略甚至遭到摒弃。年轻一代高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数量对于一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甚至是原则性的是非问题的认识十分模糊,少数人甚至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态度。

(二) 在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常见问题

现代中国社会中独生子女数量众多,很多人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在看待很多问题时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宣扬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占领了很多年轻人的头脑,这同样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剧烈波动,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方面,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偏差。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错误产生认同。一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丧失努力学习和奋斗的信念。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一) 现实生活中功利意识对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敞开了国门,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快速入侵,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曾经牢不可破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阵地。在当前不少宣传媒介中,对于所谓“成功”的鼓吹被简单化到了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层面,似乎只要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等价交换物就可以视作“成功人士”。相反,那些默默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阶层则被有意无意地归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拼爹”等流行语,言外之意就是鼓吹旧社会“龙生龙、凤生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残余思想。

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意识在歪曲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对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甚至错误地将传媒舆论奉为人生的指导信条,以为有物质的人生就等同于有价值的人生。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犹如将可能长歪的幼苗扶正根本,用主流价值观的“清泉”取代资本主义错误思潮的“浊水”灌溉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二) 网络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成为了当下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介质与平台,但是,伴随着网络的高速与信息的海量到来的还有非主流价值观对未成年人、学生群体的侵蚀甚8至危害。互联网表面的丰富多彩也隐含着股股暗流,在不为人知的许多角落中,网络扮演着灌输非主流价值观甚至错误意识形态的不光彩角色。比如某些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或自杀的网站,或者在线上引诱学生群体参与黄、赌、毒活动的论坛、朋友圈等。

网络社会的便捷与实时互动功能常常使缺乏足够稳定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学生陷入困境甚至危机。比如近年来不断见诸媒体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相约离家出走、自杀,或者在校学生因为厌学而通过网络求职却被骗甚至被害的新闻等。

对高职学生来说,通过网络建成的朋友圈绕过了学校、老师、家长的监督,在享受充分自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同学之间负面思想、不良情绪的传播问题。比如对就读高职院校的失落、对未来人生的困惑,或是干脆“破罐破摔”,认为即使毕业也难寻得一份所谓的“白领”工作,不如混日子、吃喝玩乐甚至违法犯罪等。

面对网络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谓在学生迷惘的思想“浓雾”中点亮一盏指路的明灯,帮助学生找到未来人生发展的安全之路、正确之路。这样的教育不仅是使在校期间的学生得以夯实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得以在纷繁的意识形态中坚定信念,不被错误思潮误导而毁掉人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举措

(一) 强化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培养优秀学生为榜样人物

学生社团是各类高校学生出于各自兴趣爱好而自愿参与和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自愿性、主动服从性及普遍具有较高的兴趣等。加入学生社团的成员不存在被迫因素,也就具有相当的自觉性,属于一种高度自我管理的特殊团体类型。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对于通过内部决议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都有极高的自觉服从性,而对于社团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则通常会有一定的崇敬心理,也就是将这些组织或领导成员视作自身学习的榜样或楷模等。多数情况下,学生社团中的领导成员或骨干份子往往具备一些普遍性的正面、优势个性或品格特质,比如诚实守信、友善公正等,对于其他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或影响力。这些社团中的先进成员或成绩优异或能力卓越,其“榜样的力量”能够带动社团中其他普通成员向其靠拢并学习。

基于这样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尝试不妨从学生社团中的领导成员或骨干份子入手,着力培养这些优秀学生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通过这些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人物潜移默化影响更多普通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内化。普通学生在社团活动和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接触那些优秀学生代表,会极其自然地感受到自身的差距存在,继而在有意或无意中向榜样学习、模仿,从而逐渐修正自身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偏颇或错误。有了榜样的率领和更多普通学生的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会在生活化过程中逐步取得成效。一旦学校中多数学生都能够在这样生活化的教育中获得引领与转变,则整个学校中就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主导的价值观体系。

(二) 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的校园文化与宿舍文化

当前国内众多高等院校普遍采取宿读制度,也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需要在就读期间住宿在校园内。也就是说,在三年或四年的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除了节假日返回家乡外,其余时候,校园和宿舍是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因此,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的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将是实现教育生活化的一大重要途径。

事实上,当下许多高校已经将宿舍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阵地”,通过无声的感悟实现这一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式、生活化教育。比如在学生宿舍楼中开设“诚信超市”,也就是无人值守的小超市。教师或学生需要购买小商品时尽可光顾这样的“诚信超市”,只不过在没有店员和收银员的情况下,客户需要自行核实商品标价签,再将购物款自主投放到超市内设的收银器皿内。开设这样的“诚信超市”旨在以沉默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诚信的真谛,学习以内心对于诚信意识的坚守约束外在的行为。

此外,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无偿服务于学校或社区并以此构建宿舍文化也是不少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教育的有益尝试。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电脑医生义诊”活动,帮助校园内外的同学、教师、居民等排查电脑或网络故障,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广泛的公益服务活动中。在这样的公益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职业院校不如普通高校、高职生“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更重要的是,公益服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爱国”“自由”“友善”等内涵的重要性和可贵性,使主流价值观得以逐渐影响到这些学生的个性和品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化的教育中取得实效。

(三) 利用传统节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激励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具有众多内涵深刻、寓意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中饱含着爱国主义、和谐社会等崇高精神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理念不谋而合。比如端午节,作为纪念爱国主义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维护团结、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端午节的众多民俗活动也包含着基层人民群众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价值观念。比如包粽子的典故是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为了保护他的尸身不被鱼虾所食而往江中投入竹叶包的粮食;龙舟竞渡的典故则是楚国百姓为搜寻屈原的尸身演化形成的群众活动等。这些早已为中国人熟悉的节日行为中潜藏的是人民对于爱国主义、清廉爱民思想的推崇。又如中秋节阖家团圆吃月饼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求的社会和谐、家庭圆满等思想主旨,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产生了契合。

但是,在传统节日基础上增加更多现实色彩则是在高职院校尝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教育更为重要的举措。比如清明节,传统的清明节只是局限于对于某个家庭、家族逝去亲人的缅怀与祭奠,但这个节日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放大,比如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祭扫。当下的中国城市甚至乡村中都不乏革命烈士陵墓的存在,利用清明节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不止于对先烈的怀念,更是对爱国主义情操的歌颂,是对新中国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社会的珍惜和向往。在此基础上,每年七月七日的“抗日战争纪念日”、八月十五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月十八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十月十日的“辛亥革命纪念日”以及十二月十二与十三日的“西安事变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近现代中国革命特殊纪念日均可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利用节日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营造出“应时应景”的良好氛围,而且能够避免课堂教学、书本教学容易造成的刻板印象,更能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

(四) 利用第五媒体创新教育形式

所谓“第五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第五媒体的诞生是在本世纪初期,尽管存在时间短,可发展速度和影响范围却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上对新鲜事物接受和认同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青年人群则成为当下第五媒体的主力受众。曾有人统计过,当前中国境内超过九成的网民都年龄在二十九岁以下的学生和在职人士。因此,利用第五媒体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不失为一种既前沿时尚又成效卓著的途径。

比如,利用手机报和校园网站打造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或者在校园论坛、学生微信朋友圈开展主流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等。在当前国内高校中利用第五媒体进行主流价值观生活化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先例,比如将传统的教师和院校领导评定奖学金的活动放到网络上,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公开票选就是有益的尝试。这种奖学金遴选形式避免了传统手段容易产生的“关系户当选”或者暗箱操作的潜在问题,真正实现了奖学金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网络票选奖学金获得者的形式能够使真正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也能够通过这种完全透明的方法让其他学生认识和了解身边优秀学生的代表。而在票选过程中对于候选人的生活或学习情况介绍则能够从一个侧面对其他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化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感知何谓诚信、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不仅如此,网络能够使包括音视频、图像等更多的宣传与教育素材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过程中。比如曾经在中央记录频道播出的记录片《国之重器》节目详细介绍了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这部系列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甘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解放、富强发展而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技术专家、普通工人。其中不乏若干一家三代全部工作在“两弹一星”基础行业基层一线的工人家庭。这些基层工作者虽然只是从事相对简单的机械零件加工,但作为生产应用于“两弹一星”高科技装备的零部件的成员,他们日复一日没有丝毫懈怠。明知自己的名字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出现在功臣名单上,但他们却毫不介意,只为自己能够为国家的军工事业奉献绵薄之力而倍感自豪。这些普通工人正如同镜子,照见的是众多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面貌——工作在基层一线,虽然平凡却意义重大。没有成千上万普通工人经年累月的劳动,中国不可能有今天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更不可能在国际上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并无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绝不比普通高校学生“低人一等”。人只有分工的不同,而不存在所谓的高低贵贱。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针对多元价值观念对于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冲击而被格外强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旨在帮助当前因为各类思想观念混杂而陷于迷惘的民众找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道路。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和技能基础水平相对薄弱,对社会与环境的认识相对有限,多元价值观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对其在校期间端正学习态度的需要,更是为将来进入职场后正确面对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意识形态问题做好铺垫。从这一目标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生活化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知行合一”、达到寓教于生活的目的的可行途径,不仅有助于实现价值观念在学生群体中的“内化”,也可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 李文博.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3):90-91.

[2] 唐敏,陈勤.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7):107-108.

[3] 林巧华.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1-92.

[4] 裴艳.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4, 6(12):96-98.

[5] 王述勋.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67-69.

[6] 高竞男.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10):91-93.

[7] 徐春雨.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华章,2014(19).

2016-11-21

江苏省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880079)阶段性成果

刘爱萍(198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5996921235。

G711

A

1671-4733(2016)06-0032-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10

猜你喜欢

生活化价值观核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