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

2016-03-16李洁琼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弘扬培育民族

李洁琼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锦州121000)

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

李洁琼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锦州121000)

民族精神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由于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和外来文化的传播,使传统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冲击,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积极的采取对策去大力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益于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而且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巨大促进作用。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弘扬

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给养,是推动国家发展,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强弱。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极具代表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经验的凝练,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后代继续前进。作为一个曾经饱经沧桑的民族,我们在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汇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并重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应该把民族精神贯穿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大学生应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措施,途径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批内外兼修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仅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更要为实现百年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需要

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公,他们的一举一动深深的反应了中国的文化面貌,牵动着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影响主流思想文化在国际的地位。在大学时期,往往由于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标新立异,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了对事物表面的认知,但判断,选择是非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在当前,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传统方式和生活习惯还存在于部分学生之中,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使得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和国家应有的责任意识,认为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我想说的是,民族精神在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民族精神,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必不能长久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还要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继承这绚丽的历史遗产,使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对本民族精神的弘扬,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判断是非,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渗透,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做到爱祖国,弘扬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决心。

(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应对全球化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联系,是世界各国日益变成共同体。一方面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同时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的流入也给本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我国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我国的文化和经济遭遇双重挑战。长久以来,我国教育模式的失衡使得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度不够,大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厚。因此,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强势攻击下,以及自己对本民族文化意识认识不足,极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昧的崇洋媚外,淡化了本国的民族意识。在这种开放的国际背景,西方主流思想大肆冲击传统的文化理念下,弘扬和培育本民族精神刻不容缓。大学生应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自觉树立对民族精神的崇敬意识,有效抵制西方的腐朽文化。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加强,不仅在经济 、技术、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上你追我赶,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极力在国际舞台上宣扬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文化意识,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方面。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在世界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手抓,不仅要大兴科学技术的研究,改革工业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障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要大力研究国防,保障国家的安全,更要重视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公民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素养和健全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国家。民族精神在先进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富强发展的重担,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面临的困境

(一) 西方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各国政治相互交流,经济相互促进,文化也互相交融,尤其是西方国家带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本土卷来。西方大国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向别国尤其是与其价值观不一致的东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节日,电影系列倾销西方的价值观,文化意识,深深地促动了大学生传统的文化思想。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处处被西方文化所影响,快餐风靡全国,各种隐含西方价值的电影常常爆满,西方节日在中国大受追捧,相反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多数学生一昧追求西方的节日和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给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

经济体制的转型给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由于初期新的制度、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也容易引发个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心智。这些由经济体制改变带来的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同时也触动了大学生的选择,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社会意识等认同感的削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信心,对实现国家繁荣远大理想缺失动力,并且动摇了对传统民族精神信念的信仰。

(三) 大学生个人民族精神的缺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民族精神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对我们内在人格的培养,行为的指导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国民教育体系精神文明的创建重视不够,特别是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力度不大,范围狭窄,工作形式化,以至于当前大学生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传承不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一些腐败现象、不公正行为、不平等竞争等社会问题,使部分学生对国家的未来迷茫,也就越来越不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四、高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课堂教育传授民族精神

课堂是大学生接授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培养道德素质修养的场所,学校应积极把握这一优势进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一方面要重视高校理论课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的理论教育,给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结合当前党的政策方针,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伟大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它课程的辅助作用,学校可以在加强必修课程建设的同时,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道德学等学科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加深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辅助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最后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以身示范,不仅在课堂上注重理论课的教育与体现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和节日相结合,而且要以身作则,扮好弘扬民族精神的角色,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

(二) 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民族精神

校园是除家庭之外对学生的行为,认知影响最大的场所,通过校园这个载体传播民族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因此,要注意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环境,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培养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学校应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例如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思想,历史伟大人物的成就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使民族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唤醒其民族情怀,增强其爱国意识。此外,学校要经常举办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发展中的成就与艰辛,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参观博物馆,参加重大纪念日的活动等,通过设身处地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充分利用校园和社会资源,通过这些,使大学生增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进而唤起大学生的民族情怀,激励学生奋发成才。通过校园文化的一系列正面活动的影响,以及学校严谨的学风,校风,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浓厚的氛围中得到引导,在实践中巩固加强,切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三) 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引导传播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成果越来越显著,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先进成果加强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这一新形式,抓住科学技术发展这一机遇,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速度快,便捷,高效,广泛的特点,建设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题鲜明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首先校园可以创建组织红色主题网站建设,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案例放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以及寻找极具民族精神的同学亲身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讨论,自觉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本民族文化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次,在校园网站上专门开设民族精神教育专栏, 把历代名人大家的事迹及充满正能量的话语,诗词整合,组织大学生学习和讨论,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高尚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合理,使得腐朽的,落后的,不良的信息充斥在内,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心智,对此高校还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规范网络管理系统,有效抵御各种不良信息,让消极的信息无可乘之隙,达到净化校园环境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对民族精神的传播,以及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最大可能的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1] 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72-74.

[2] 孙金年.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3-8.

[3] 叶晓楠.习近平治国理政[N].人民日报,2015-05-02(01).

2016-10-09

李洁琼(1993-),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电话:13941604892。

D647;G641

A

1671-4733(2016)06-0029-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09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