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2016-03-16王文书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董子董仲舒衡水

王文书(衡水学院 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5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王文书
(衡水学院 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2015年是儒学研究领域的“董仲舒年”,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大陆地区出版董仲舒研究专著和论文集有7部,公开发表董仲舒研究论文70余篇。传统热点问题依旧,学术史论文数量增加,董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备受重视。《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董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继续发挥着中坚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关系;政治哲学;法律思想;人性论;经学;儒学;综述

2015年是董学研究不平凡的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儒学研究领域 2015年已成为了“董仲舒年”。董学正逐渐走热,各地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董学研究,董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据统计,2015年出版的直接与董仲舒研究相关的专著和论文集有 7部:董玉海编著的《明道正谊董仲舒》(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15年 4月);魏彦红主编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三辑)》(巴蜀出版社,2015年 2月),《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四辑)》(巴蜀出版社,2015年 10月);马勇的《帝国设计师董仲舒》再版(东方出版社,2015年 6月);周桂钿的《董学探微》《董学续探》和《董仲舒评传》等以《周桂钿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1月)形式集中再版。通过检索可知,2015年共发表董仲舒研究论文70余篇。下面将2015年的论文分类撮要概述。

一、“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研究

天人关系学说历来是董学研究的热点。韩星在这一论题上着力较大,2015年发表两篇力作,题目为:《董仲舒天人关系的三维向度及其思想定位》和《由古今之道而天人之际——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历史根源与王道政治构建》,前者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完整呈现了董子天人关系学说的思想体系。作者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汉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1]。后者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学说的思想路径。作者认为,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为出发点,从历史学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在天人关系的构架中提炼出王道政治的精义,诠释了其王道观以及正、元、仁等核心价值观[2]。张晓曼的《论董仲舒君权制约论》也论证了天人感应理论、祥瑞说与灾异说对于限制和约束至高无上的君权起到的作用[3]。

有学者注意到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形成的时代因素、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张安礼的《“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认为,董仲舒适应西汉王朝专制主义建立“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兼收阴阳五行学说,并发挥改造,重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构成新儒家的理论体系,为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4]。陈奇的《天神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则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实际是天神崇拜,上继上古的自然崇拜,集天神崇拜观念之大成,创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思想体系[5]。另外,薛学财《名号的神圣性及其在天人之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专门从《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出发,阐释了名号的概念,探赜名号神圣性的来源,阐释了董学的“名号”范畴在天人逻辑关系的中介地位[6]。

有学者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科学性、合理性的因素。黄萍的《董仲舒“天谴灾异”论之正名与启示》一文,否定了董仲舒天人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宗教神学的论点。作者认为,董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与“听天由命”的天命主义和“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庄子哲学不同,虽具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深刻揭示了灾异的实质所在,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及灾害观仍极具启示意义[7]。类似的论文还有马孝文的《董仲舒王充气象思想比较研究》[8]。而有学者从伦理学角度揭示了董子天人关系学说的合理之处,吴全兰的《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伦理意蕴》从三个方面(对待自然、维持君民关系、保障家庭社会稳定)分析了董子天人感应学说的伦理意蕴,倡导剔除其迷信成分,充分认识其合理之处[9]。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对现代仍有启示意义。赵广志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朱熹的“天理论”是贯通的,二者存在继承关系[10]。吕颖辉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思想对消除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11]。陈瑜华的《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及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认为,董仲舒“天人感应”实质是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启示作用[12]。

二、“王霸并用”与“大一统”——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纲常伦理的制度化,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是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特色,董仲舒无疑是这一特色形成的重要奠基人之一。2015年儒家伦理引入国家治理的论题引起学者的关注。李怡轩的《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一文,探讨了从孔子到董仲舒将儒家伦理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国家意志的追求之路,并强调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3]。陈卫平的《礼仪家教: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针对现代社会礼仪衰弱的现实,强调儒家价值观的制度化对礼仪建设的重要意义,突出了董仲舒在构建礼仪之邦中所起的作用[14]。武占江的《儒家德治的实质与启示——以两汉为中心的考察》提出,儒家“仁政”“王道”思想中先天蕴涵伦理道德优先、伦理超越法律的意蕴,但是儒家伦理贯彻到现实生活必须以法律手段为保障,董仲舒将儒家的伦理观熔铸于法律与制度体系之中,将法律与制度儒家化[15]。普慧的《汉武帝时期的礼教:国家宗教神学之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礼教神学思想》一文,强调了董仲舒继承先秦的礼法合一,完成了神权、父权和皇权的一体化,其构建的神学理论体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国策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16]。

某种政治理论的出台多依据当时的社会治理现实需求,但其必有理论基础。成中英的《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明确提出,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该文作者探讨了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其思想渊源不仅包括儒学内部的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17]。韩星的《更化与整合——董仲舒的治道思想》亦从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来源入手,阐述了董子对汉初各家治道思想进行整合,完成了王霸并用治理模式的构建。其德刑兼用、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与引礼入法、礼法并用、以礼主法对缓和当代面临社会治理危机有借鉴意义[18]。张雪莲的《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利用比较的手法,对比了贾谊和董仲舒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来源的共同之处,也分析了二者在行政伦理方面的差异[19]。黄倩云的《秦汉时期董仲舒的社会思想》也探讨了董仲舒的社会治理思想对汉王朝的影响[20]。

一般的,王朝建立初期统治并不稳固,政权合法性并未获得各阶层的认可,路高学的《董仲舒王权合法性理论研究》认为,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尚未被广泛认可,产生了合法性的危机。董仲舒融合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有关理论,从儒家政治哲学的视角论证了西汉王权的合法性,为西汉“大一统“的王权重新建构了一个合法性的根基[21]。

“大一统”理论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海峰的《董仲舒大一统论》一文对大一统思想体系形成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董仲舒“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深层次关系[22]。孙聚成的《董仲舒——独尊儒术成大一统》简要介绍了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影响[23]。丰子翔的《〈史记〉大一统观承自董子浅论》,论及司马迁早年师从董仲舒,其著述的《史记》承继了董子的“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理论,但又有突破性的发展[24]。

三、“德主刑辅”——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

关于董仲舒的法律思想有不同的概括:“德主刑辅”“德本法助”“阳德阴刑”,其意义大致相同,2015年董学研究的另一热点是对董子德刑关系的研究。

吴光的《德主刑辅:董仲舒的治国理政之道》以为,“德主刑辅”是董仲舒的王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王道论,是以“春秋公羊学”形态出现的“政治经学”,不仅决定着汉魏今文经学的发展方向,而且给古文经学的政治伦理哲学以重要影响[25]。肖红旗的《董仲舒的“阳德阴刑”思想》提出了董子的完整法律理论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三纲”论证了“君承天意、法自君出”的立法合理性,“阳德阴刑”是其司法理论的思想内核,是“引经决狱,秋冬行刑”司法实践的具体措施[26]。李俊芝等的《董仲舒的德本法助思想》阐述了董仲舒从天道的体现、人性完善的需要、先贤的一贯主张、历代明君的一贯做法等角度论证了“德本法助”的正确性,并认为其思想来源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27]。贺芯茹的《论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8]和杜媛媛的《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29]则强调了“德主刑辅”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春秋决狱”是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具体措施与落实。李春宏的《董仲舒思想中刑罚与思想教化的关系》论述了董仲舒通过将儒家《春秋》思想运用于汉代的司法实践,实践着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0]。而朱宏才的《董仲舒与“春秋决狱”》否定了董仲舒“春秋决狱”开创者的传统观点[31]。

吴杰的《援天道以证人事:董仲舒法律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比较》,与传统观点迥异,该文以为,董子的“君权神授”论将授予君权的“天”和“民”相统一,君主对于“天”的从属,即是对“民”的从属;“灾异谴告”学说不以限制君主为本,其出发点是要表达“天”对君主的仁爱,落脚点是要君主自省,背后隐藏着臣对君的爱戴[32]。

四、“性三品”——董仲舒人性论研究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史核心论题之一,对董仲舒的人性论的研究也是 2015年董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周炽成的《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强调了古典儒家所倡导的教化的政治意义。该文以为,性朴论为教化的必要性与教化成善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性论的前提,董子和荀子都是性朴论者,都是儒家倡导教化之佼佼者[33]。彭泉的《立法者的产生——董仲舒论君主的起源》一文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证了君主制度的起源,观点新颖。彭文阐述道,天人感应是董子人性论形而上的基础,中民之性分为性与情,虽符天数,但本身不能自然向善,需要王者来教导向善。作为立法者的王者是建立在教化万民需要的基础上的[34]。

曾振宇的《“阳气仁”:董仲舒思想中的“善”与“仁”》一文,探讨了人性论的论证方式,从“气”这一最高范畴出发,在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从阴阳气论高度论证了善之缘起与仁观念存在的正当性[35]。左少华的《董仲舒人性论探究》探讨了董子人性论的论证方法之特殊,董仲舒论性首要从“正名”入手,认为人性秉承阴阳二气而生,提出了性待教而善的说法。与曾文不同的是,左氏文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反驳了孟子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36]。区卓仪的《孔子对“宰予昼寝”之责与董仲舒“斗筲之性”思想比较》对比了孔子和董仲舒在人性论方面的不同。作者以为,孔子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并不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相悖。董仲舒“性三品说”中的“斗筲之性”是纯恶无善且不可教化从善的兽性,存在于社会上所有品德恶劣的人身上[37]。姬鲜利的《从“性恶”到“性三品”——荀子与董仲舒人性论思想辨析》一文,论述了早期人性论从荀子的“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的演进历史[38]。

五、董学与现代哲学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方法来分析古代哲学是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2015年有三篇文章比较典型地使用现代哲学的概念、观点和立场来研究董子的思想。周桂钿,何大海的《董仲舒的辩证法思想》从常变经权论、中和论、辞指论、五行论等四个方面,探究了董子思想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用实证的方法批驳了长久以来对董仲舒形而上学的定性[39]。李丹的《董仲舒哲学思想微探——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对董子认识论中“天”“元”“阴阳”“人”与“情性”五个范畴,以及方法论中的“道”“变”“相反相成”等思想予以解构,阐释了董仲舒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存、形而上学与辩证思想同在的思想特征[40]。自古以来,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王传林的《董仲舒之“数”》用现代符号学、哲学的观点,揭示了董仲舒建构的独特的数字诠释学,论证董子运用“数”这一特殊工具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必然性、客观性进行解释,为现实伦常与政治制度找到了理性之基与价值之源[41]。

六、“儒者宗”——董仲舒与经学、儒学关系研究

董仲舒被奉为儒者宗,其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非常之高,是研究儒学或经学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人物。季桂起的《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以为,董子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体,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2]。李存山的《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着重阐述了董仲舒结合秦汉间时局,对先秦儒学继承与扬弃,为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借鉴[43]。类似观点的文章还有蒋海兵的《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44]。董子推重儒学的手段之一是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董金裕的《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推崇儒学、重视教化”。文章以《贤良对策》为主,考察了董子崇儒重教主张和措施,并强调了董子的某些主张(为富而后教、不与民争利)的现代意义[45]。与传统观点不同,杨清虎的《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宗教化之路》分析了儒学没有宗教化与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有关,作者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走上了政治化为主的“政教”之路,在儒学的神化之路上,儒学只有神话,而没有形成宗教的体制,“政教”之路形成了对王权的依附而使儒学丧失了自主性,难以独立发展成为“宗教”[46]。

董仲舒是《公羊春秋》大师,他利用《公羊春秋》阐述自己的国家治理理念。王文东的《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认为,孔孟发明的仁与义是分开的两个范畴,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涵、哲学根据、实施对象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并深化了仁义论,创造性地阐释了仁义本质属性和仁与义的区别[47]。杨鸿源的《论董仲舒对〈春秋〉话语权的确立》考察了董仲舒确立《公羊春秋》价值的逻辑顺序:首先阐释《春秋公羊传》的报应论,赋予历史以道德价值,同时引入了作为主宰者与审判者的“天”;其次通过灾异论,论证了天意的表达方式;最后论证《春秋》对天意拥有合法的解释权,从而在完成为汉立法的历史使命,确立了《春秋》的价值与地位[48]。

《春秋繁露》是研究董仲舒的重要文献,一般认为是董仲舒所作,但也有学者否认作者为董仲舒,或否认其中的部分篇章为董子所作。《衡水学院学报》集中刊登了邓红等人翻译的三位日本学者的文章,分别代表了日本学者的三种不同见解。庆松光雄撰写了《〈春秋繁露〉五行诸篇伪作考——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的关联》一文,庆松氏以为,《春秋繁露》中有关五行的几篇文章非出自董子,其主要论据是《汉书》董仲舒本传和《汉书·五行志》中,其阴阳说随处可见,但是《天人三策》和《汉书·五行志》里,看不到董子关于五行的议论[49]。田中麻纱巳《关于〈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的考察》把《春秋繁露》中关于五行的九篇文章分成两部分:前四篇:《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和后五篇《五行顺逆》《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变救》《五行五事》,作者系统考察了九篇文章的内容和行文习惯,并与《月令》和《淮南子》等汉代文献相比较,得出了前四篇为董子所作,后五篇非董子作品的结论[50]。斋木哲郎的《关于〈春秋繁露〉的伪书说》,系统考察《春秋繁露》的流传史,梳理了伪书说的来源,批驳了《春秋繁露》作者非董仲舒的观点,重新确认作为董仲舒著作的《春秋繁露》的资料性价值[51]。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传世的重要文献之一,高斌的《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学术思想意义》一文,结合《春秋繁露》,进一步分析《天人三策》学术价值,强调《天人三策》对经学的演变、谶纬之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都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52]。

武爱萍的《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看董仲舒》一文,以《春秋繁露义证》为唯一史料,选取《繁露》中对春秋时期晋国人物、事件的论述,分析董仲舒的思想观点[53]。李静的《论〈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叙述的不同》对比了《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记载的不同,并分析了原因,认为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及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54]。

此外,还有姜广辉的《从孔子到董仲舒》[55]、郝宏伟的《董仲舒》[56]等文章。

七、董子历史地位与董学学术史研究

经过改革开放 30余年,儒学及董学逐渐兴盛起来,新的学术见解不断涌现,新的学术成果与日俱增,到 2015年董学研究成果已落落大满,总结和回顾恰逢其时;由于对董仲舒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确认也非常必要。2015年与往常年不同的是,学者们关注到两点:1) 董学学术脉络的研究;2) 董子的历史评价。

周桂钿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儒家大圣人——董仲舒》[57]、《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58],《今天来看董仲舒》[59]其主要观点相同,周先生认为,董仲舒哲学是西汉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了汉唐时期儒家最高水平;董子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现实社会,体现了唯物论精神,是求善的政治哲学;董子提出独尊儒术,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华民族魂;董子提出了很多盛世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现在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其结论为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

钱耕森发表了《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文,提出董仲舒与汉儒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其主要观点有,董子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活了孔孟所开创的儒学,使儒学经学化,儒学在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正统的主导地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60]。

黄玉顺的《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探讨了过去董学不被重视的原因,并论定董子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在思想学术领域的完成者,确立了帝国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其公羊学方法论对于儒学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威权政治理念对于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的政治理念具有参考价值[61]。

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文章也是 2015年的重要内容之一。吴龙灿的《董仲舒哲学研究百年》回顾了近百年来董学研究的曲折历程。作者认为,清末民国内忧外患引发文化自信危机,董学研究因儒家传统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新中国之后,董仲舒哲学研究更具戏剧性变化;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董仲舒又重新获得关注[62]。

余治平对董学的研究推广出力甚巨。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道分谊利千秋范,策对天人百世师》可谓一篇小型学术史论文,该文肯定了近几年董学加温的事实,回顾了董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分析了造成董学研究曲折反复的主客观原因,号召董学研究者珍惜机会,强勉问学,推动董学研究更上层楼[63]。余先生的另外两篇文章:《“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综述》[64]和《简评〈董仲舒研究文库〉》[65]将董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节点性事件置于整个董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去分析,检讨了历史上和当今董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端学术论坛”和《文库》对推动董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需补充的是,《综述》的简洁版在《光明日报》发表[66]。李现红对余先生的采访录《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更多地体现了学者对社会道德重建的时代关怀,强调了董学对哲学重建的学术意义,并结合自己治学经历,提出了董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给人以启迪[67]。

杨昭的《学界关于“董仲舒对先秦诸子思想继承”问题研究综述》梳理了关于董仲舒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学界大致从两个角度(具体学派和董仲舒具体思想观点)展开探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从先秦诸子到汉初思想流变的大背景下对该问题作综合探讨的成果比较少见[68]。常会营的《周桂钿先生之“董仲舒研究”及现代价值》一文,回顾了周先生几十年的学术历程,详述了周老三次对董仲舒的定性,同时概括了周老的学术贡献和主要的学术观点,高度评价了周先生潜心学术、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及哲学精神[69]。郭炳洁的《近三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综述》回顾了三十年以来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的成果,对该问题的可信性、形成原因、内涵和性质解读、历史发展过程、董仲舒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存在诸如运用史料不严谨、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成果的碎片化等问题[70]。王文涛的《2001-2013年台湾研究董仲舒论著简析》专门调研了2000年以来到2013年在台湾地区发表的董学研究成果。其统计结果为:专著7部,期刊论文38篇,文集随笔7篇,硕士和博士论文各1篇[71]。此外,王文书的《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概述了2014年度大陆地区的董学研究成果[72]。

八、2015年度董仲舒研究的特点

综上可见,2015年董仲舒研究的基本特征:1) 董仲舒研究的成果除报道性、科普性的文章外数量多于去年,董学研究进一步加热,且研究质量有所提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2) 传统热点问题如:天人关系、性三品、经义决狱等仍是讨论的重点;3) 董仲舒研究学术史论文数量增加,为推动董仲舒研究进一步提升质量总结了经验、教训;4) 学者们对董仲舒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构建封建理论体系的范式及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尤为重视,这是一个新的现象;5)《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董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继续发挥着中坚作用,其“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发表论文21篇,占全年刊发论文总量的30%,仍具榜首地位。总之,董仲舒研究在2015年正在升温加热,扎扎实实向显学方向迈进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韩星.董仲舒天人关系的三维向度及其思想定位[J].哲学研究,2015(9):45-54.

[2] 韩星.由古今之道而天人之际——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历史根源与王道政治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2015(2):38-45.

[3] 张晓曼.论董仲舒君权制约论[J].现代商贸工业, 2015(10):183-184.

[4] 张安礼.“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J].大理学院学报, 2015(9):48-52.

[5] 陈奇,汤苏婷.天神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 2015(2):18-23.

[6] 薛学财.名号的神圣性及其在天人之间的中介作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笺释[J].中国图书评论, 2015(12):49-56.

[7] 黄萍.董仲舒“天谴灾异”论之正名与启示[J].农业考古, 2015(1):106-109.

[8] 马孝文.董仲舒王充气象思想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5(4):156-157.

[9] 吴全兰,赵立庆.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伦理意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18.

[10] 赵广志.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4):55-57.

[11] 吕颖辉,柳谦,姚红静.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24):284.

[12] 陈瑜华,王建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及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1-3.

[13] 李怡轩,李光辉.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5):47-51.

[14] 陈卫平.礼仪家教: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J].衡水学院学报,2015(2):1-6.

[15] 武占江.儒家德治的实质与启示——以两汉为中心的考察[J].道德与文明,2015(2):58-64.

[16] 普慧.汉武帝时期的礼教:国家宗教神学之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礼教神学思想[J].岭南学报,2015(Z1):229-246.

[17] 成中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J].衡水学院学报,2015(3):16-21.

[18] 韩星.更化与整合——董仲舒的治道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2):13-18.

[19] 张雪莲.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15(2):23-27.

[20] 黄倩云.秦汉时董仲舒的社会思想[J].求知导刊,2015(19):109.

[21] 路高学.董仲舒王权合法性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

[22] 孙海峰.董仲舒大一统论[J].赤子,2015(7):38-39.

[23] 孙聚成.董仲舒——独尊儒术,成大一统[J].中华儿女,2015(7):92-93.

[24] 丰子翔.《史记》大一统观承自董子浅论[J].青年文学家,2015(35):38-39.

[25] 吴光.德主刑辅:董仲舒的治国理政之道[J].衡水学院学报,2015(6):2-7.

[26] 肖红旗.董仲舒的“阳德阴刑”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2):19-22.

[27] 李俊芝.董仲舒的德本法助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6):32-34.

[28] 贺芯茹,彭鲜.论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法制博览,2015(19):92.

[29] 杜媛媛.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J].知识经济,2015(11):38-39.

[30] 李春宏,康喆清.董仲舒思想中刑罚与思想教化的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05-908.

[31] 朱宏才.董仲舒与“春秋决狱”[J].攀登,2015(4):133-139.

[32] 吴杰.援天道以证人事:董仲舒法律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比较[J].清华法治论衡,2015(1):468-488.

[33] 周炽成.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20.

[34] 彭泉.立法者的产生——董仲舒论君主的起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20-122.

[35] 曾振宇.“阳气仁”:董仲舒思想中的“善”与“仁”[J].衡水学院学报,2015(6):13-20.

[36] 左少华.董仲舒人性论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15.

[37] 区卓仪.孔子对“宰予昼寝”之责与董仲舒“斗筲之性”思想比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2):43-55.

[38] 姬鲜利.从“性恶”到“性三品”——荀子与董仲舒人性论思想辨析[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5.

[39] 周桂钿.董仲舒的辩证法思想[J].孔学堂,2015(3):16-25.

[40] 李丹.董仲舒哲学思想微探——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55-71.

[41] 王传林.董仲舒之“数”[N].光明日报,2015-11-23(16).

[42] 季桂起.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3-67.

[43] 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J].衡水学院学报,2015(3):3-9.

[44] 蒋海兵.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J].考试周刊,2015(93):120-121.

[45] 董金裕.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现代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5(3):10-15.

[46] 杨清虎.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宗教化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2015(4):30-36.

[47] 王文东.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68.

[48] 杨鸿源.论董仲舒对《春秋》话语权的确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3-56.

[49] 庆松光雄.《春秋繁露》五行诸篇伪作考——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的关联[J].衡水学院学报,2015(5):6-13.

[50] 田中麻纱巳.关于《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的考察[J].衡水学院学报,2015(5):14-21.

[51] 斋木哲郎.关于《春秋繁露》的伪书说[J].衡水学院学报,2015(5):22-26.

[52] 高斌.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学术思想意义[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4):15-18.

[53] 武爱萍.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看董仲舒[J].新课程(下),2015(7):180-181.

[54] 李静.论《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叙述的不同[J].文学教育(上),2015(10)50-51.

[55] 姜广辉.从孔子到董仲舒[J].共产党员,2015(2):47-51.

[56] 郝宏伟,王一聪,张迪.董仲舒[J].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15(22):13-14.

[57] 周桂钿.儒家大圣人——董仲舒[J].文史知识,2015(7):57-63.

[58] 周桂钿.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J].衡水学院学报,2015(5):1-5.

[59]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N].光明日报,2015-05-18(16).

[60] 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J].衡水学院学报,2015(3):22-26.

[61] 黄玉顺.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5(6):8-12.

[62] 吴龙灿.董仲舒哲学研究百年[J].衡水学院学报,2015(5):27-33.

[63] 余治平.道分谊利千秋范,策对天人百世师[J].衡水学院学报,2015(6):1.

[64] 余治平.“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5(3):27-29.

[65] 余治平.简评《董仲舒研究文库》(第一、二辑)[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4):85-86.

[66] 余治平.“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综述——孔子之文在仲舒[N].光明日报,2015-05-04(16).

[67] 李现红.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J].哲学分析,2015(5):167-183.

[68] 杨昭.学界关于“董仲舒对先秦诸子思想继承”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12-117.

[69] 常会营.周桂钿先生之“董仲舒研究”及现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5(6):24-31.

[70] 郭炳洁.近三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15(8):105-111.

[71] 王文涛.2001-2013年台湾研究董仲舒论著简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5(6):21-23.

[72] 王文书.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5(2):28-33.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Dong Zhongshu in 2015

WANG Wenshu
(College of Dong Zhongshu,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bstract:2015 was “the year of Dong Zhongshu” in the field of 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The achievements were increased in quantity and quality.7 monographs and collections of papers as well as over 70 papers were published.The studies on traditional problems were still the focus but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discussion increased.The number of papers on academic history increased and position Dong Zhongshu’s status in the history got a lot of attention.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n Dong Zhongshu,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continued to play its key role.

Key words:Dong Zhongsh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political philosophy; legal though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lassics; Confucianism; review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2-0053-08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2.008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简介:王文书(1974-),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董子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董子董仲舒衡水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衡水专场(二)
太饿的董子皓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山乡巨变(二)
董子亮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