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噪音》的“风险社会”表征

2016-03-16姚本标

外国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贝克杰克噪音

姚本标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白噪音》的“风险社会”表征

姚本标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德里罗在《白噪音》中对当代美国社会风险问题进行的思考,与几乎是同时代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有诸多相通之处。德里罗与贝克一样都很关注当今社会风险问题,在《白噪音》中,各种风险社会表征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组织的不负责任、主体价值的失落、风险的社会分配等都有迹可循。同时,德里罗也暗示了人类跨越风险社会的希望。因此,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深入理解《白噪音》的社会风险表征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德里罗;《白噪音》;风险社会;表征

作为美国最富创意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德里罗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泛,“描绘了当代美国生活形形色色的表面现象,同时揭示了表层下面的焦虑、恐惧和迷惘”(王守仁,2004:256)。就其早期代表作《白噪音》来说,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成就斐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死亡恐惧、叙事技巧、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生态污染等方面。然而,德里罗在《白噪音》(出版于1985年)中对当代美国社会问题进行的思考,与同时代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有诸多相通之处。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随后在《风险社会的生态政治学》《世界风险社会》和《自由与资本主义》等系列著作中形成了“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构架。所谓风险,是指具有一定危险的可能性、是没有发生的灾难,预示着可能面临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这既是人们的一种主观预测,但是,发生后又是一种客观事实(林丹,2013:2)。而“社会风险”主要指由于社会原因,例如民族国家或全球社会所造成的风险。同时,它也指由现代社会所造成的危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性灾害,如战争、污染、经济危机等。贝克指出,现代风险是决策和选择、科学和政治、市场和资本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外在的风险,还是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各种不同的制度中内生的风险(贝克,2001:129)。生活在全球风险社会里,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各种社会风险的威胁。而“当代美国文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风险的忧虑”(Mizruchi,2010:109)。作为后现代的经典小说,德里罗的《白噪音》以讽刺手法探讨了某个地域的风险案例,提出了风险感知并呈现这个复杂的问题(Heise,2002:748)。德里罗与贝克一样都很关注当今社会风险问题,并将风险意识视作认知社会意义和本体论意义的根基。因此,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深入理解《白噪音》的风险叙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风险社会的各种表征似乎都在《白噪音》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社会风险表征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种类非常丰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产品琳琅满目。但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活质量为代价的。纵观《白噪音》的三部分小标题“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整部小说“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德里罗,2004:10)。这些标题以明确无误的所指,暗示了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混乱甚至死亡。

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中部小城铁匠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该镇的山上学院希特勒研究系主任杰克·格拉迪尼一家的生活为主线,大量描写了后现代社会生活场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美国中产阶级已经可以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福利,各种电器如收音机、电视、电脑、空调、微波炉、照相机、洗衣机、烘干机等进入了千家万户。大学生们都拥有了各种各样高档的物品,如汽车、立体音响、收音机、个人电脑、小冰箱,甚至避孕药丸等各种器具。现代科技所发明的各种药品简直可以包医百病,杰克家的药柜里摆满了降压片、轻松丸、脱敏药、眼药水、阿司匹林等。医院里还配备有“世界上最精确的测试设备。我们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数据。”(德里罗,2002:302)喷气式飞机的发明使旅行变得更加轻松和便捷,而且“一架飞机以音速飞行,也许是至今为人类所知的最后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举动。”(104)科学家还发明了杀虫剂及其副产品——尼奥丁衍生物,以及吞食和分解它的某种微生物。某个神秘的科研组织发明了某种神秘药丸——“戴乐儿”,一种试图用来消除死亡恐惧的药丸。药物装在一个聚合物的薄膜套中,“它是合成的、不可融解的、精工制造的药物。”(201)

但是,科学发展本身蕴含着内在的风险。科学越是发达,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与不确定性越多。贝克认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建立在知识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但这一进步使整个人类被置于不可控制的风险之中。尽管人们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控制风险,认为只要掌握了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对一切问题应付自如。当科学与技术的功能及其后果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时候,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庄友刚,2008:135)。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自身的“双刃剑”效应也给人类带来巨大风险。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每一次发展都会引发技术问题及安全保障危机,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德里罗认为,科学的进步越巨大,恐惧越原始(176)。美国生态评论家布伊尔认为,科学无法证明其自身的安全性,只是现存的危害程度有差别而已(Buell,2001:48)。表面上看来,人们在科技的发展中享受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获得了所谓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整部《白噪音》的叙事堪称一系列科技灾难所带来的末世景象。大多数人每日可能会面对的技术风险是各种噪音污染和工业污染。各种家用电器产生的噪音和辐射(即“白噪音”)无时不在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白噪音”泛指“一切听不见的(或‘白色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各类声音——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器具等发出的噪音”(4)。某种渗透基因的药物或者工业废料的气流会引起头发脱落,杰克14岁的儿子海因利希开始谢顶(22)。因为毒气污染,小学必须停课。孩子们头疼,眼睛发炎,嘴巴里还有一股金属的涩味。一个教师在地板上打滚,口中说着外国话(37)。一个技术员在检查小学教室的毒气污染时突然跌倒在地,然后就死了(43)。小镇火车站罐车出轨,造成了杀虫剂“尼奥丁衍生物”的泄露。杰克一家和镇上居民不得不在风雪之中辗转奔逃。杰克本人为汽车加油时暴露在毒雾中约两分钟,毒雾的毒性“万分之一的量就能让一只耗子进入永恒状态”(152),并且能在人体中存活30年之久。后来,技术人员从军用飞机上向毒雾喷洒一种转基因微生物去吞食毒雾,历时9天的大逃亡终于在高科技的干预下结束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一旦雾团被吃掉之后,有毒废物会怎么样,或者一旦这些微生物吃完雾团后自己会怎么样”(175)。“空中毒雾事件是一桩令人恐怖的事情,我们的恐惧巨大无比”(177)。对毒雾的恐惧心理一直贯穿着整部小说。芭比特不惜牺牲贞操换取的所谓“高科技”药物“戴乐儿”则是“一种完全未知的、未经实验和批准的药物,其副作用大得可以让一条鲸鱼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329)。发明“戴乐儿”的格雷被公司开除,孤身一人待在一家废弃的汽车旅馆里,痛苦地承受着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现代科技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人们对这些先进技术、高科技产品越依赖,就越暴露出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如德里罗就把尼奥丁衍生物描述为“那个巨大的黑团犹如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死亡船只,由一群穿戴盔甲、长着螺旋形翅膀的怪物护送,在黑夜中向前漂移”。而且“这就是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死亡,它性质明确并且可以量化”(140)。德里罗阐述了美国在后工业时代,盲目发展和崇拜科技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诚如贝克所说:“科学的特许暗中在允许风险的增加。在严格的科学实践与其主张和容忍的对生活的威胁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共谋。”(贝克,2004:73)于是,科学声称没有风险的技术却往往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在侵蚀人们的健康,威胁人们的生活。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受惠者,人们不幸沦为科学技术进步的牺牲品。

2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引发的风险表征

在全球风险社会中,由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各种全球性风险和危机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指在风险爆发后,没有组织或机构明确地为任何事故负责。其根源来自于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并非指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逃避责任,主要是由于当今社会制度高度发达、结构复杂、联系紧密,因而在面对社会风险时几乎无法应对,于是相关责任主体利用组织中复杂的结构、分工体系来转嫁与推卸责任(林丹,2013:78)。最终,各种责任主体不仅参与了风险的制造,而且还利用法律和科学为其辩护,堂而皇之地掩饰风险产生和存在的真相,进行着“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袁方,2013:138)。于是,按照责任伦理的根本思路,人们无法寻找具体的责任主体,找不出应该由谁来对这种状况负责,责任主体迷失了(庄友刚,2008:24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加剧了人们对大型机构(企业、政府、媒体)的怀疑,这些机构应当对社会产生的各种风险负责(Mizruchi,2010:114)。而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政府机关或私人机构有能力使人们过得更安全,那他们为什么不采取必要措施呢?他暗示到,因为灾害业务是笔大生意,所以现代技术社会鼓励风险的存在(Perrow,2007:14)。

德里罗显然意识到当今美国政府管理上的缺失。最明显的例子表现在空中毒雾事件爆发后的各种场合中。毒雾事件发生后,虽然官方没有逃避,也在做着他们该做的工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显得很无能也不值得信赖。事件爆发之初,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自收音机,而且收音机在报道中反复改变名称,没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收音机里说一个罐车出了轨,空中升腾着浓密的烟雾,泄漏物的化学成分为“尼奥丁衍生物或尼奥丁-D”(123)。而且这团烟雾也在收音机里几度易名,先是“羽状烟雾”,后改为“一团滚动的黑色烟雾”,最后才被称作“空中毒雾事件”。同样一团烟雾,名称被反复自我否定,反映了政府本身应对能力和技术处理能力的缺失。逃亡的人群聚在一起,相互传谣,其中有谣言说,“政府正在设法掩盖真相”(142)。杰克碰到一位手拿小册子的黑人男子,他们之间有一次对话:“政府对此在做什么呢?”“什么事也没做。”(148)人群中散布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内幕消息,由此导致了撤离人群的紧张和混乱。终于在9天以后,官方才告诉他们可以回家了(178)。在整个事件中,政府始终处于隐身状态,有关部门表现出明显的不作为,他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场事件,只是使用了一种转基因微生物去吞食毒雾,但对其后果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一名技术人员甚至告诉杰克,这次真正的灾难将用于规划和筹备灾害模拟,这简直就是拿百姓的生命当试验品。后来再次出现“一股真的有毒气味从河那边飘过来”“鼻孔里有一股刺激的臭味,舌头上有一种胡椒的辣味”。但“没有官方出面行动的痕迹,没有出现小公共汽车或染着红黄蓝三种基本色的小救护车”(295)。

在风险社会中,政治不仅参与了风险的制造,而且也掩饰风险产生和存在的真相,风险社会使得政治的概念、地位和传播媒介都发生了变化(林丹,2013:79)。大众传媒本身应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宣传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但在风险危机的报道中,由于对风险危机还缺乏相应的认识,其主要作用可能也会缺失。如在“摔机着陆”事件中,比伊就问:“新闻媒体的记者们在哪里?”回答是“铁城没有新闻媒体。”接着又问道,“他们遭了那么多罪就没事了?”(103)在整个空中毒雾事件中,既没有官方机构主动承担责任,也没有媒体进行任何报道。电视网络上空无一物。有人开始发牢骚,“从玻璃镇的频道上,没有拍摄一英尺胶卷,没有一篇现场报道?难道这类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到没人再在乎了吗?难道那些人不知道我们经历了何等可怕的事情吗?”“我们期待地环顾四周,却看不到媒体的官方机构有一丝儿反应。即使目前尚无人死亡,我们的痛苦、我们作为普通人的焦虑、我们的恐惧,难道不值得某些关注吗?”(176-177)这些事件反映了政府或媒体对风险事件认识的缺乏。灾难当前,人们似乎意识到他们被官方抛弃了,媒体对他们的恐惧集体冷漠,对他们的焦虑无人问津。

贝克认为:“在风险时代,社会变成了实验室,没有人对实验的结果负责。”(袁方,2013:138)他进一步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风险,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袁方,2013:138)。“科学已经成为对人和自然的全球污染的保护者。”(贝克,2004:83)德里罗在《白噪音》中意识到了政府主体在管理中“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行为。在空中毒雾事件后,政府机构虽然派出身穿制服的人牵着德国牧羊犬在城里巡逻,试图发现有毒物质的残留气味,但他们什么结果也没有公布。海因利希一语道破了真相:“假如他们透露真实的发现,就要在法律诉讼中贴付几十亿美元,还不包括要出现示威游行、恐慌、暴力和社会的动荡。”而且,“假如这些调查的任何一种真实结果透露出来,工业就会垮掉”(189)。德里罗以此表明,责任标准的变更或风险标准的制定,是以其背后的利益主体为原则的。社会风险的产生有其相应的利益主体在背后推波助澜,有组织地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表征昭然若揭。

3 社会主体价值失落引发的风险表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和享乐,社会道德也面临着沦丧的风险。崇拜金钱、纵欲无度、信仰迷失、极端个人主义等行为大行其道。人们变得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主体价值的缺失使社会出现了精神、心理甚至生理的风险。其结果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疏离。最终,人的信仰与操守丧失,道德感与同情心消亡。可以说,《白噪音》对主体价值的失落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白噪音》的主人公杰克·格拉德尼是“山上学院”教授,独创了“希特勒研究”系。希特勒历来被视为邪恶化身,是二战的罪魁祸首,是彻头彻尾的杀人狂魔。但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希特勒研究是怎样被“培育”发展起来的过程。在校长的建议和鼓励下,杰克决定改名、增加体重、戴厚重黑框眼镜、穿黑色长袍,把自己名字改为J.A.K.格拉迪尼,成功地包装为一个希特勒研究者。因为杰克创造了希特勒研究,他成为学院教员崇拜的偶像,整个学院也因希特勒研究而享誉世界。杰克创立的希特勒研究一举成功,支持他的校长后来还当上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卡特的顾问,直到去世(4)。希特勒成为他的保护神,一旦遇到危险,他突然就抓起了《我的奋斗》那本希特勒传记。他还召开希特勒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希特勒研究者聚在“山上学院”,大谈特谈希特勒的逸闻趣事。恶魔希特勒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被完全颠覆,学者们正义的社会道德良知被解构。杰克的同事默里所在的“大众文化系”改名为“美国环境系”,但教员教授的课程和研究的内容与环境和自然毫无关系,而是美国低俗文化,教员们“疯了似的迷恋电影和琐屑小事”(9);默里在课上给学生讲授“猫王”埃尔维斯,还搞“撞车研究”。系主任阿尔丰斯在“谈论大众文化时,他运用的是宗教狂热的僵化逻辑,一种为了信仰可以杀人的逻辑”(72)。而“普林斯顿大学著名‘高级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提供了绝对和无可置疑的死后重生的证据”(156),他们研究的是那些耸人听闻的灵异事件和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杰克等大学教授并没有成为明辨是非善恶、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知识分子,严肃的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主体价值观沦丧的基地。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后,人们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开始发生了动摇。尼采一声“上帝死了”,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很快就崩溃了。在《白噪音》中,对于宗教信仰缺失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如在“空中毒雾事件”中,人们神情惶惑,精神无所依附,他们问:“上帝的天国里有没有四季变化?那里收不收过桥费?是否回收瓶子?”(149)可见人们对宗教的无知,对上帝缺乏了解和敬意。特别明显的事例是,当杰克枪击了格雷,他把格雷送到教会医院去救治时,与修女进行了一场关于教会和天堂的对话。修女的回答让他震惊,“你的脑瓜儿如此笨,竟然会相信这个。”而她们只是在假装信仰所谓的上帝,因为“如果我们不佯装相信这些东西,世界就会坍塌”(350)。后现代社会里,宗教神话破灭了,普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已经倒塌。就连在众人眼里代表上帝的修女都已不相信所谓的信仰,可见当代美国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混乱与迷失。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人们有一种游荡的感觉,漫无目的和精神恍惚,好脾性的人们被逼得快耐不住了”(358)。

在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呈现出更多独立的特点,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变化中得到调整,社会危机也表现在个人风险上,故此个人的风险地位日益凸显。《白噪音》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美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经历的各种令人不安的风险——如工作压力、离婚、通奸、代沟、暴力、利己主义等等(姚本标,2015:94)。杰克的家庭虽然表面上和睦幸福,但却是典型的后现代社会的“后核家庭”,他和妻子芭比特都有几次离婚经历,家中四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同一对父母所生。芭比特为了获取“戴乐儿”,不惜与经理格雷通奸,最终导致杰克设计枪击格雷,使他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蜕变为令人发指的歹徒。大学教授默里甚至在“空中毒雾事件”逃亡过程中,还抽空与妓女进行性交易。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堕落状况,暗示了社会全面发展引发的整个社会主体价值失落的风险问题。

4 现代社会的风险分配表征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社会实际上就是灾难社会,所有社会阶层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与灾难。风险社会正在消除阶级、贫富之间的区分,淡化阶级和民族的界限,因为“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贝克,2004:38)。从发展趋势来看,“风险正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贝克,2004:41)。生态危机、环境灾难和核泄漏等问题已不限国家边界、阶级民族,富裕者、权势人物和贫穷者都无法逃避。同时,当代风险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社会。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展开,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消费领域,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就表明了经济的发展程度。但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时,他们又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风险的加剧与扩展。经济增长导致的各种风险如消费主义、肥胖症、社会暴力等让人们疲于奔命。风险的社会效应改变了阶级的界限,传统的阶级对立逐渐模糊,风险平等地波及社会所有阶层,并逐步出现了风险分布平均化的局面。因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的视角对现代社会的风险分配提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

在《白噪音》中,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杰克是当代美国中产阶层的代表人物,看起来家庭和睦、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他们生活悠闲富足,每到超市去购物,都会“买一大堆品种繁多的东西,装得满满的袋子,表明了我们的富足;这些产品给我们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安全感和满足”(21)。杰克一家每个星期五的晚上都按照惯例一起看电视。全家人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屏幕。电视上播放着飞机失事、火车出轨、轮船沉没、水灾、灌木林火、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饥荒、集体屠杀、宗教冲突等关于灾祸和死难的纪录片。“我们寂静无声地看着房屋在大团流动的火山熔岩中被冲进海洋,一座座村庄整个儿倒塌、起火。每一场灾难都让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灾难,看到更大、更雄伟、更迅猛移动的东西。”(71)“ 在电视里看到火山熔岩、泥石流和咆哮的洪水,对此孩子们和我都觉得非常好玩。”(72)。他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苦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暗喜幸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现代社会的人们精神苦闷,“只有灾难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想得到它们,需要它们,依赖它们——只要它们在别处发生”(72)。但是风险迟早会降临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杰克这些大学教授们也毫无例外会受到影响。“空中毒气事件”中,全镇都受到污染。当毒物逼近,家人急欲逃离时,杰克还没意识到危险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还强词夺理地说:

穷人居住的暴露地区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社会以特殊的方式构成,其结果是穷人和未受教育的人成为自然和人为灾难的主要受害者。我是一个大学教授。你在电视上的水灾镜头中,见到过一个大学教授在他所居住的街上划着一条小船吗?我们住在一座整洁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小城里。这些事在铁匠镇这样的地方不会发生。(127)

我不仅仅是一个大学教授,我还是一个系主任。我不能在一场空中毒雾事件中逃跑。那是住在穷乡僻壤的养鱼场附近活动房里的人干的事儿。(130)

他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全然不顾灾难发生的事实,导致行动滞后,后来还是带着家人连夜奔逃在逃难的人群里,再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了,甚至最后遇上了毒雾的辐射,从而陷入了死亡的焦虑之中,无力自拔。

杰克到机场去接女儿比伊时,在旅客出口处碰到另一个航班上的乘客,他们向他讲述了飞机上的遭遇:

飞机的三个发动机都失去了动力,从三万四千英尺一下子跌落到一万二千英尺处,下降了差不多四英里。飞机刚开始直溜溜往下滑落时,人们站起来,跌倒,相撞,在自己的座位上摇晃,然后有人开始真的喊叫和呻吟。我们的飞机成了一架银光闪闪的死亡机器!(101)

超音速飞机是高科技新产品,但使用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技术风险,给所有乘坐的旅客都会带来同样的风险,不管你坐的是头等舱还是普通舱。“当‘摔机着陆’的说法在飞机上传播时——发音的重音落在后面两个字上——头等舱的乘客们爬着,抓着门帘,实实在在是向上攀着进入普通旅客舱,以免成为首先撞地的人。普通旅客舱里有些人觉得应该让他们回去。”(102)在这个危机时刻,人们已经不再是关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转向如何规避风险,于是乎所有人的目标都让位于安全目标了。

在《白噪音》中,消费主义行为大行其道,各阶层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物质的享乐。“山上学院”开学时大学生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小镇上有极为凉快的超级市场“中村商城”,商品丰富多彩,人们推着购物车,挑选着各种生活用品;杰克一家到超市购物时疯狂购买各种商品;大众媒体对消费产品狂轰滥炸的宣传刺激着消费者的欲望,芭比特购买“堆满了半个厨房”的酸奶,但常常想不起要吃;杰克的女儿斯泰菲常在梦中喃喃自语“Toyota Celia”(丰田汽车的一个品牌);芭比特的抽屉里塞满了各种药品,甚至还不惜用贞操去换取消除死亡恐惧的药丸“戴乐儿”;“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人们就觉得必须大吃大喝。于是,铁匠镇上到处是肥胖的成人和儿童,个个有粗短的大腿,穿着肥大的裤子,摇摇摆摆地蹒跚而过,他们肥头大耳地招摇过市”(14)。他们在各种场所不停息地大吃大喝,毫无节制可言。“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消费主义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庄友刚,2008:213)他们这些无节制的消费行为超越了实际需要,不仅极大地浪费资源,也破坏了环境,进而加剧了生态危机。虽然后现代的人们满足了物质的欲望,但他们却普遍感到精神空虚、社会堕落和文化颓废,于是各种愤世嫉俗、只顾眼前利益的心态不时出现。

5 结语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阐述了一种认识社会的新视角,对于处在充满风险时代的人们而言,无论承认风险的存在与否,风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征之一。贝克(2004:35)指出:“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的位置被未来取代了。我们在今天变得积极是为了避免、缓解或者预防明天或者后天的问题和危机。”这一理论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人们的反思和自省意识,同时增加了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德里罗在《白噪音》中亦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阐明了跨越风险社会之道,指出了走出风险困境的现实道路。主人公杰克信仰还在,良心未泯,他枪击了格雷后又把他送到医院救治,最后回归本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杰克的孩子们代表着德里罗试图解决风险困境未来的希望。14岁的海因利希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是他最初用望远镜观察到“空中毒雾”事件,尔后又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技术性的解释,“他对于环境有一种新的意识,他的化学知识新颖、现代”(143)。海因利希对当前的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他揭示了政府为什么不公布毒雾事件调查结果的原因,即“工业都会垮掉”(189)。他还观察到了各种现存的环境问题,如“每天笼罩在我们四周的那种辐射”,“忘掉外溢、放射性坠尘、泄露。是你自己房子里笼罩在你四周的那些东西,迟早会要你的命。那就是电磁场”(190)。11岁的丹妮斯则是另一个未来的希望,她对日常风险感知敏锐。如她告诉母亲别吃口香糖,因为“这玩意儿使实验动物致癌”(45)。而且她还不让母亲出去散步,除非她答应抹几层防晒霜,因为太阳对于一个好皮肤的人是一种危险(288)。而且她还观察到母亲在吃一种非处方药,即“戴乐儿”。9岁的斯泰菲自愿报名参加灾害模拟疏散行动,“将来有一天这能救她的命”(224)。德里罗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通过孩子们的一言一行,表明了他对社会风险的反省和深思,体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希望。

Buell, Lawrence. 2001.WritingforanEndangeredWorld[M]. Cambridge: Harvard UP.

Heise, Ursula. 2002. Toxins, Drugs, and Global Systems: Risk and Narrative in the Contemporary Novel[J].AmericanLiterature(4):748-778.

Mizruchi, Susan.2010. Risk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 [J].AmericanLiteraryHistory(1):109-135.

Perrow, Charles. 2007.TheNextCatastrophe:ReducingOurVulnerabilitiestoNatural,Technological,andTerroristDisasters[M]. Princeton: Princeton UP.

林丹.201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 北京:人民出版社.(文中所标注的页码均出自此书)

唐·德里罗. 2002. 白噪音[M].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王守仁. 2004.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3卷[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乌尔里希·贝克,威尔姆斯.2001. 自由与资本主义[M]. 路国林,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乌尔里希·贝克. 2004.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姚本标. 2015. 风险理论在当代美国小说中的嬗变[J].山东外语教学(1):90-95.

袁方.2013. 社会风险与社会风险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庄友刚.2008. 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校:朱晓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sk Society inWhiteNoise

YAOBen-biao

What Don Delillo thought about in hisWhiteNoiseon the risk problem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the theory of “risk society” put forward by Ulrich Beck, a contemporary German sociologist. Delillo, like Beck, is much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ocial risks. In hisWhiteNoise, different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of risk society, such as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rresponsibility of politic organizations, the loss of main values, and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risks, can all be found inside the book. Meanwhile, Delillo also suggests the hope of surpassing the risk society. Therefore, Beck’s theory of risk society provides a brand-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interpret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WhiteNoise.

Don Delillo;WhiteNoise; risk society; characteristics

I712.074

A

1674-6414(2016)06-0014-06

2016-07-11

姚本标,男,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中美诗学研究。

猜你喜欢

贝克杰克噪音
杰克和吉尔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变成什么好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呜嗷,怪兽登陆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