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

2016-03-16万洪芳宋斌华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资本职业生涯规划

万洪芳 宋斌华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

万洪芳宋斌华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效果将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借鉴心理资本的理论,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来探讨其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就业困难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并落到实处,为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提升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尽管这些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与学生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学者2014年对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5%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满意;6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无吸引力;28%的人认为教师在照本宣科;5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应该做出调整[1]。其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包括生涯意识唤醒、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决策、行动与评估,等等。后来,许多高校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就业形势分析、政策与法规解读、简历制作与应聘技巧,等等)。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出台后,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后,有的高校又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增加了创业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课程的内容。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教育仍然未能与社会接轨,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出现了“老师讲废话,学生啃旧书”的局面。这种未能顾及大学生特点和社会特点的教学内容自然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1.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吸引学生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和互动。只有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能正确认识自我、作出决策、付诸行动。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学校把这样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的课程变成了纯理论的说教,采用讲授法进行职业规划教学的高校占55.4%,较多采用的占34.7%,累计达94.6%。此外,教学中还采用案例研讨(占39.8%)、师生互动(35.4%)、小组作业(36.7%)等教学方式,但很少采用诸如调查访问、情景模拟等方式[2]。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减少或消灭课堂中的“低头族”,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等去组织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学会运用生涯规划的方法来提升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2心理资本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耦合研究

2.1心理资本的内涵和要素

上世纪末,西方兴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时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赛里格曼(Seligman)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随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应用心理学家洛桑思(Fred Luthans)教授将之定义为: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可以有效地引导个体行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我效能(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3]。随后,国内学者也对心理资本开展了研究,多数人认可洛桑思教授的观点,也有部分学者在结构划分方式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王蓓、苗元江等(2011),张轩辉(2012),周利霞(2012)等人分别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分成自我效能感、乐观幸福、责任、成就动机等9个或5个或6个维度。可见,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心理资本的内涵分析上,也普遍是以洛桑思教授的结构划分方式为基础。

2.2心理资本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起初,国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心理资本对提高企业员工个人竞争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心理资本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样有效。后来,有些学者把心理资本的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来探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学者们开始把心理资本和就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林萍、吴贵明(2011)论述了心理资本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和意义[4];杜晓静等人(2014)则对475名“90后”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并探讨了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资本提升体系[5]。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兴起,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创业心理资本的研究。例如,陈亚(2012)、孙敬娜(2014)、刘素婷(2015)等人都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培育。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者们普通认同心理资本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关键期与步入社会之前的大学生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认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或创业能力的重要影响。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不仅仅关注相关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能量,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激发潜能、提升个体的竞争力。在这一点上,与心理资本的开发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借鉴心理资本的理论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该课程的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3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创新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筑基”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就业等。综合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教学应该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鱼”“渔”“欲”三者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下MOOC 等在线教育盛行的时代,应该尤其重视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把心理资本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开展反思性、体悟性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师生之间对话中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多维的世界,以免在迷茫和懵懂中虚度光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提升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3.1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希望感,提升发展自觉

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6]。也就是说,心理资本中的“希望”包含了“目标与动力”和“路径力”。为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要旨是唤醒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让他们明晰未来的发展愿景,增强希望感,从而促使他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以一种自觉的状态去不断探索与学习。只有具备了这种主动的意识,才可能形成一种积极动机状态,进而才可能有前进的动力并且能够积极探索正确的路径,从而促进自我学习,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启”和“自我转换”的常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思考、判断、选择中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解决自身发展的困境,自然也就达成了课程的终极目标。

3.2教学内容:关注心理资本,助力学生发展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全程化、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提供全程的指导与服务。但是,“全程化”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大而全”,而是按照“够用为度、适用为好、实用为上”的原则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为出发点,重点引导学生增强信心、乐观等积极情绪,以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够用为度”就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适用为好”突出的是因材施教,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用至上”聚焦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将心理资本的培育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积累心理资本的方法,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加以巩固和迁移,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助力自身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3.3教学过程:培育心理资本,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

3.3.1增加积极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6]。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我判断,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或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通过亲历性的成功体验、榜样的示范、社会说服等方式提升学生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在这样一种积极的组织氛围中,学生可以积极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心理承诺,对未来发展也就充满信心并努力奋斗。

3.3.2建构合理认知,学会积极归因

洛桑思教授把乐观看作是一种归因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7]。换句话说,乐观的人认为自己主宰自我的命运,把成功归于自我的努力,并善于利用可能的机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并善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或者归因风格也正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必然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学业或就业方面的困难,就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自我的发展和进步。因而,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现实、理性分析自我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学业或就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启发学生积极认识自我,正确归因,把个人成长路上的苦与乐、悲与喜、笑与泪等看作是人生的真实境遇,把每一次经历看作是一个改造自我世界并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的过程[8],引导他们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并实现自我超越。

3.3.3积极开展实践,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韧性是能使人从困境中或从挑战性的事情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6]。也就是说,有较强韧性者在身陷困境时也不会轻易放弃,常常能够利用各种机遇或条件实现绝处逢生,实现预定的目标。那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弹力”?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性的活动,感受成功与失败,体悟到“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什么”。另一方面,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开展心理援助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社会性支持,及时地疏解和释放学生的负面情绪,解除心理困扰,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和寻求自我发展。

总之,在积极心理因素导向下,从心理资本视角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坚韧的毅力直面现实的困境,积极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完成“助学、筑梦、铸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4):133—135.

[2]马小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33—135.

[3]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4]林萍,吴贵明.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应有之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215—218.

[5]杜晓静,李慧娟,王智红,沈占波.心理资本视角下“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3):159—166.

[6][美]Fred Luthans,Carolyn M.Youssef and Bruce J.Avolio.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0,34,106.

[7][美]MartinE.P.Seligam.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7.

[8]宋斌华,万洪芳.心理资本视野下独立学院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74—175.

责任编辑:卢宏业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44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南昌商学院科研扶助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NCSXY-J-1205)

第一作者简介:万洪芳(1974—),女,江西东乡人,硕士,讲师,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部部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04-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资本职业生涯规划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