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军的德育功能论

2016-03-16周全胜卢孔亿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参军军人德育

周全胜 卢孔亿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重庆 涪陵 408100)



大学生参军的德育功能论

周全胜 卢孔亿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重庆 涪陵 408100)

依托高校平台,力图通过高学历和宽口径的学习和践行而不断发展的大学生主体,是我国公民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在“就业性、发展性、荣耀性”等动机驱使下的参军行为,承载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等思想政治、社会品行、个人品性等多维德育功能。

大学生参军;动机与行为;德育功能

引 言

“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咱妈妈…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国兵役法指出,“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依托高校平台,力图通过高学历和宽口径的学习和践行而不断发展的大学生主体,是我国公民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依法服兵役,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更是大学生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义务。自2009年国家出台高校应届毕业生服义务兵役的八项优惠政策以来,“携笔从戎”成了大学生们的时尚选择。据黄泉星、陈婷婷调查研究,有39.12%的大学生有参军报国之意愿。大学生主体无论是基于就业的现实考量,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谋划,其参军行为均具有实在的多维德育功能。

一、德育和德育功能的涵义、特性与实质

(一)德育和德育功能的涵义

德育,亦可称之为育德,是指按照符合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民众福祉等规范要求,旨在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等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职业等道德教育活动之总和。狭义德育是指学校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所涉及的德育是广义层面的德育。德育的功能也叫德育的价值和德育的意义,是指德育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协调社会矛盾、实施社会行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诗人阿里盖利.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就是对德育功能的一种诠释。德育的功能可谓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

(二)德育和德育功能的特性

1.德育需要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个人完善的主动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要。这五重需要也正是德育的自我心理需要,它体现了德育需求的多元性、成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德育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性的,德育的内容、德育实施环境与条件、德育施行的方法与路径、德育践行的氛围与平台、德育目标、效果等的综合评价与甄别都是社会和谐发展之需,要依靠社会的制度、政策、措施来提供支持和帮助,要自觉与社会的他人协作并向他人不断学习中才能获取德育知识,增进德育心性、提升德育能力、蓄积德育素养。

2.德育目标的崇高性和理想化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达到国家、社会、个人发展要求。它所期望的结果是预期性的、理想化的。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德育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实施、形式的开展、方法的应用都有重要制约和影响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德育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这一依据是崇高的、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体系包括道德、思想、政治、法纪、心理等多维目标,而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内容是丰富的、具体的,且都有崇高和理想化成分。

3.德育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阔性

德育内涵十分丰富,规范的德育至少包含了如下内容:孝亲、敬长、尊同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价值教育,劳动职业教育,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约束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与行为底线教育,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等等。德育的外延也非常广阔,德育存在于恋爱婚姻家庭、职业规范、公共生活、未来发展、个人交往等活动过程之中;德育发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中。

4.德育文化的传承性与伸张性

德育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德育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进步开化状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有辉煌灿烂的德育文化,比如,“恭、宽、信、敏、惠”的“仁德”文化;“义以为上”的“义德”文化;“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礼德”文化;“智及之,仁能守之,庒以莅之…”的“智德”文化;“主忠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等“信德”文化,还有诸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在今天的德育工作中,我国的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必须传承和伸张。教育者要学习和传扬、受教者也要学习和传扬,社会各界人士要传扬、还要向开放的国际社会传扬。没有德育文化的传承与伸张,德育就失去了根脉和张力。

(三)德育的实质

德育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德育的核心是理想的人格教育,追求“人品与学识”同样卓越是德育的基本信念。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真的品格、善的情怀、美的心灵、公平道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德育的崇高理想和光荣任务。

二、大学生参军的动机与行为分析

所谓动机,是指个人主体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或某些美好的意愿而萌生的一种内在冲动性。它是个人主体行为发端、趋向和持续性的精神动力因素。任何人做任何事总是有动机的,动机又总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实现的。动机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基于动机的行为表现千差万别,各有趋向。动机内隐,行为外显,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不可割离。大学生参军现象,可以说是大学生主体在一定动机驱使下的行为选择。

(一)“就业性”大学生参军动机与行为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主体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就业是大学生主体生存的基础,也是其立业、创业的发展根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一是就业供求矛盾。仅2014年,来自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官方数据显示,有727万大学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增至749万。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突破性的趋势在增长。另外,还有庞大的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再就业工人群体,庞大的新增农民工就业群体等。可见,全国范围内每年的就业供给量非常之大,而全国范围内每年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又非常有限,造成了相当多的就业人口不能及时就业。二是就业竞争劣势。社会发展需要“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人才,而社会所提供“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学生虽在大学“学得多,老师指导下的练习多”,属于智力型劳动者、但因其“年纪轻、工作经历无、实际管理和劳动技术未知”等现实,使他们处于就业的两难尴尬地位,其就业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近年,国家又出台了大学生参军的“优先选拨使用、考研加分、就业安置、学费补偿、优待金、就业补助金”等系列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参军的热情与意愿。它是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选择之一,也是缓解个人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据统计,2001年,全国仅有200多名大学生参军,2013年就有13万大学生参军入伍,2014年增至15万人。

(二)“发展性”参军动机与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个人最高层次需求。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主体的最高追求。军队是一个大熔炉,大学生参军入伍,经过部队诸多规范、严明、持续的训练与践行,可以使其羸弱的身体健壮,使其薄弱的意志坚强、使其涣散的纪律严明、使其事不关己的行事态度改观、使其封闭的人际关系开放等,为自身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心理、法纪、人际等基础。大学生参军入伍,还可以直观获得祖国的幅员辽阔、国家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站岗放哨是军人基本职责、保守国家秘密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之需、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党指挥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宗旨等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为自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大学生参军入伍,如果热爱军队、喜欢部队生活、作风过硬、成绩突出、集体荣誉感强,可以作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实在选择。比如,选择长期服义务兵役,选择考取军事院校深造学习等,以实现个人价值之发展意愿。因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的参军有利于提升军队素质、加强军队建设、实现人才强军目标,所以,大学生参军是国家极力欢迎和支持的,是人民衷心拥护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军入伍拥有较多的发展机会。

(三)“荣耀性”大学生参军动机与行为

“荣耀”是人所渴求的一种幸福和自豪的心理。“荣耀”是他人的尊重、赞赏和艳羡。中国文化中有“荣耀”的传统。“光宗耀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遗训。“立德、立功、立言”是“荣耀”之事迹和理由。“大学生”是一种“荣耀”,“军人大学生”或“大学生军人”,更是“荣耀中的荣耀”。从个人层面来说,大学生参军后,往往能被学校和老师大肆褒扬;能引起家长自豪和四邻的关照。从社会层面说,大学生参军,可以因受军队教育而使自身道德素养提升而“荣耀”;也可以因为“军事训练、坚守岗位、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立功受奖而“荣耀”,还可以因“立言”而荣耀,比如,时代楷模张国春的“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债”。

三、大学生参军的德育功能

大学生参军是“携笔从戎”,而不是“投笔从戎。”“携笔从戎”是要在军队生活中学习并接受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俗话说,“文以载道”,同理“军也可以载道”。大学生参军承载了多维德育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爱国守法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公民个体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忠诚与眷念的价值体系与深厚情谊。爱国主义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样,包括热爱祖国的疆域和历史文化;尊重民族精神和人民首创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和促成祖国统一;爱护国家的标志和文物;尊崇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等。爱国主义情怀一旦植根于每个公民的心底,可以形成建设祖国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军人以其特殊使命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履行着爱国主义的职责。军人身处祖国各地、尤其是边疆、海域。坚持每天严格训练,以其健康的体魄站岗放哨,守护着祖国的疆域,保证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受侵犯,维护着人民 的生产和生活,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军人每一天都庄严地在祖国的疆域升起国旗、唱起国歌;军人还走出国门,守卫国外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宁,凸显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与博大情怀。所有这些都是军人爱国主义的诠释与体现,也是军人爱国主义教育的代代相传。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特殊规范,它以其强制力特性维护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遵守法律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底线。军人以其特别的身份和特殊的地位严格遵守着国家法律,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军队是重要的国家机器,载负着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军人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军民鱼水情已植根在人民心底。军人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维护使者。参军本身是履行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军人以听从命令和服从安排为天职,军人每天的守卫、升旗、训练、演习等事务,其实质就是在接受法纪教育,践行遵纪守法任务。军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精忠护民、保家卫国都是在履行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都是守纪守法的行为表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也是军人遵纪守法的着实表现。

(二)社会品行教育功能:明礼诚信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是社会最美的风景,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明礼是文明与礼仪的合金。文明是礼仪的前提和基础,礼仪是文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保证。二者须臾不可分离。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的状态,文明有多重内涵,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之礼节规范,礼仪是人的素养之外显,礼仪是化矛盾、暖人心、感人情、尊人格的护养剂。礼仪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人、对事、工作、交往、生活、休闲等每一个细节,无不存在形式多样的礼仪。俗话说,“礼仪显风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军人是明礼之典范。军人生活中的严谨、规范,军人站岗时的挺拔笔直、恭敬专注,军人在接受检阅时的整齐划一、刚健雄浑,军人的行礼问候等文明礼仪,令人印象深刻。军人最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当“父亲、母亲、我的祖国、小白杨”从军人口中唱出,显示出他们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与尊重、对祖国和人民爱戴与依恋之铁汉柔情,那也是一道感人至深的文明礼仪。

诚信是诚实与守信的粘合。诚信追求的是“言忠信,行敬笃”,诚信反对的是“虚假与欺骗”,诚信是社会安全与幸福的标签。军人的诚信表现在:言之既出、铿锵必行;训练时的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守疆卫土时的时刻警惕、毫不懈怠;执行命令时的不讲条件、必定完成;抢险救灾时的冲锋在前、夜以继日;危急时刻的毫不犹豫、见义勇为等等。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军人谱写了多少诚信的动人乐章。屠洪刚、高建成、孟祥斌,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洪水抢险,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时抢险救灾等等,都是军人们用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诚信。军人们的“明礼诚信”之基本道德规范,是在军队大学校里,不断接受教育而点滴养成,也是一代代不断传扬的结果。

(三)个人品性教育功能:团结友善

团结是指基于某种共同理想、目标和利益,人们在其思想意识、行为要求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协调一致的社会关系体系和道德规范。团结的外延非常宽泛,包括家庭团结、邻里团结、社区团结、群体团结、军民团结、民族团结、人民团结等。团结可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亲近的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表现为不以恶语伤人,不以恶行害人。友善秉承公平正义原则,“亲仁善邻、讲信修睦”,“良言一句三冬暖”便是友善的心理写照。所以,团结和友善密切相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部分。军人是团结的使者,友善的楷模。他们以其特殊的使命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人与人的友善。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与小叶丹故事成为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辞辛劳、冒着生命危险解放西藏、新疆,帮助各少数民族人民从悲惨的农奴生活中解放出来,与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肝胆相照,结下了少数民族人民与军人之间鱼水情谊。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茫茫的云南林海四处寻找苦聪人,把他们从原始森林带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给他们建住所,教他们生产,教他们学习和交流。解放军驻扎我国各民族地区,守卫着那里的土地、保卫着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着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秩序。军人的勤敏、功效,军人惠及他人的付出与奉献,也都是对团结和友善的大道诠释。

总之,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学生军人,以其学识和涵养优势,接受军队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践行思想政治与品德行为,载负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任务,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科技强军战略目标。

[1] 黄泉星,陈婷婷.在校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沈自友.大学生参军行为的调查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4(04).

[3]陈婷婷.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培养机制的构建[J].新余学院学报,2014(06).

[4]姜航.大学生参军“热”的“冷”思考——大学生新兵的心里培育[J].科教文汇,2010(09).

[5]郑晓燕,林柱.浅析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利与弊[J].改革与开放,2011(06).

[6]彭晓薇.论德育情感及其德育功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年修订)[Z].

[8]周全胜,许净琦. 基于个人发展的本科大学生考研动机与行为论析[J].法制与社会,2014(08)(下旬).

2015-05-23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SKG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全胜(1963-),男,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卢孔亿(1992.12-)女。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参军军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军人就该这个样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