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苏北农业经济落后原因综论
——以近代苏北徐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2016-03-16张文凤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徐海苏北江苏

张文凤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0)

近代苏北农业经济落后原因综论
——以近代苏北徐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张文凤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0)

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但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迟缓和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的整体步伐。农业相对于工业、商业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区域的不平衡性越发突出和明显。近代苏北农村社会本身所固有的障碍和矛盾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对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起着基本的量变限制。

近代徐海;农业经济;落后原因

江苏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环境优越、经济发达,但近代以来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语境,江南各地,人文地利得天独厚、民情早洞烛于朝野,而江北各地,贫病交迫,尤以徐海各县疾苦最深。这种“苏省地大物博、情形各别”的不平衡局面无疑决定了江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将有一段艰难的历程,坎坷的道路。

按照地理概念,江苏分为江南和江北,其中的徐海处于江北的最北部。近代徐海包括铜山、萧县、丰县、沛县、邳县、砀山、睢宁、宿迁、沭阳、东海、赣榆、灌云十二县。按照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徐海是我国国民生活的分水线,属于封建势力农村经济的落后社会,其农业之经营状况以及农民之生活情形不仅和同时期的江南存在巨大差异,且与淮杨各县亦截然有分。关于近代以来徐海社会的深刻贫困和极度动荡学界已陆续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徐海农村本身的赋税繁苛、高利中伤、天灾流行、土匪骚扰、交通落后等固有缺陷和矛盾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整体转型和发展,是其成为江苏经济“洼地”的根本性原因。

一、固有的封建地权和租赁关系制约了农业资本积累的进程

近代以来,贯穿旧中国农村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始终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以近代苏北海州地区为例,1934年江苏省土地局出具了一份《连云港埠区域地价变迁及地权分配概况调查报告书》,这份报告虽是为即将成立的连云市进行市政规划而完成的,但从其中涉及的十乡地权分配情况来看足以证明该地区封建地权关系的严重性。以十乡中的五羊乡为例,“总户数为七00户。其中地主三二户,占地三七00亩;富农五二户,占地一八七六亩;中农二四0户,占地二三六0亩;贫农三四0户,占地九七0亩。如以百分数计算,占总户数0.45%户的地主,竞占地41.5%亩;占总户数0.74%户的富农,占地21%;占总户数34%户的中农,占地26.5%;占总户数48%户之贫农,则仅占地10.9%亩。此外无地之农民共一二六户,占总户数18%户。”[1]而同时期苏南地区土地私有的状况却远远优于徐海地区。1929年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曾以无锡20个代表村为调查对象提供了一组可供参考的数字“江苏无锡地主占农村户数的5.7%,占有土地47.3%;贫农户数占 68.9%,却只有14.2%的土地”[2]。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土地私有是近代江苏农村的普遍现象,但由于经过革命洗礼的程度不同,苏北尤其是徐海一带封建地权关系要比同时期的苏南严酷得多。

土地是封建社会财富的标志和象征,是地主通过收买抵押、强制没收等方式残酷剥削农民的工具。由于土地私有而形成的地主和农民的租佃关系长期以来给农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终年不得一饱,普通农民,十八负债,就苏省而论,江北一带,地瘠民贫,农村的衰落,更为不堪。”封建地权关系越重,农民负债、高利中伤的情形也就越重。据1934年国民政府农业部对全省六十一县农村借贷利息的一项调查所得,江苏省各县农村借贷之利率,大多数均超过最高限度之外。而江北较江南为甚,普通月利四分以上及最高月利达十分者,悉在江北,其中地处苏北边陲的徐海十二县情形最为严重。“徐海各县借贷利息,最低者二分,最高者达十分以上,我们调查所及则东海、沭阳、睢宁、宿迁、邳县等县,最低利息竟皆在四分至五分。”[3]

封建地权关系严酷、赋税繁苛、高利中伤的徐海社会决定了农民无法为优良的品种、肥美的肥料、新式的农具提供余资,无怪乎农业技术不能提高,农具无法改良,牲畜无力畜养,机械力不能输进,农业资本的窘迫直接导致徐海社会的停滞和衰败。列宁曾经指出:在近代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关键,一是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一是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而在封建社会固有的土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的束缚下,一方面农民的极度贫困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农抑商”、“以本保末”的传统观念使得拥有巨额地租的地主将资本不是用于扩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发展进行技术改良,而是连同商业利润也一并用于“求田问舍”,这种小农经济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也无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因此,在严酷地权关系束缚下的封建社会与农业经济现代化所要求的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生产关系的巨大改善,现代科技、机械的综合应用存在着巨大差距。

近代以来,在整个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在整个农业领域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过程中,制度残酷、捐税繁苛、高利中伤较于江苏其他地区更为残酷的徐海地区严重丧失了提高生产力以及改善生产关系所必需的农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频繁的天灾人祸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代徐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深刻贫困继而引发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曾引起社会的多方瞩目。但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语境,近代徐海社会频繁的天灾人祸不仅给其带来巨大灾难,而且使其缺失了强劲的、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徐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南北地区的分水岭,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黄河、淮河的下游区域,在气候类型上属于夏秋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因此,在从宋朝以来的黄河夺淮到近代的黄河北徙后的漫长岁月中河溢型水灾以及夏秋季节的雨水型水灾一直是侵害苏北大地的主要灾害,而地处黄河故道的徐海地区往往受灾最为深重,特别是其中的海州地区又由于濒临海洋、地势低洼而常常遭受潮灾的毁灭性打击。近代海属地区的淮北盐场是国家重要产盐基地,每年为政府提供巨额收入。一旦潮灾来临,往往盐滩废置,盐民流离失所。1939年的一次海啸就使得淮河两岸的百里盐滩沟平滩淤,尸横遍野。据日伪海州盐务局1939年9月29日呈财政部文中披露:“陈港地区四面圩滩尽成泽国,庆日新盐场,盐圩无一余存,堆沟港沿途公路全被冲毁坨地存盐淌化二万余担,民房倒塌8/10,燕尾港公济码头冲坏,堆存盐斤1300吨全部融化……”苏北大地尤其是旧黄河沿线的徐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特殊性,灾害一旦来临往往持续时间长,常常是多灾相连或多灾并存,给其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据铜山县五年灾害统计,“平均五年遭遇水旱风虫之害,在三年以上,其他如睢、砀、沛、邳、灌、赣等县亦几无年无之。”[4]由于地处黄河故道,水灾之后黄河上游的泥沙彻底改变了原有土质,致使土地生产能力大大减弱。例如,蚕桑业作为近代江苏农村的主要副业,曾是农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广大徐海地区的冲积土和盐渍性粘质土却难以适种桑树,曾有相关技术人士引进优良品种,但不到两年便出现质变。“蚕茧甚大,色泽计有深浅八九色,致其丝质甚劣,粗硬而质不美也。”可以说,在旧中国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无法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只知县府,不知省府和中央为何物”的徐海地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海属各县“水利废弛已久,淹没年有所闻”。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往往是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从山东到旧黄河盆地的苏北地区是经济上最落后的地区,这个地区最有特色的盐碱土壤要比苏南的黑土贫瘠得多。故一遇水旱天灾,扶老携幼,就实江南,尽室以行,名曰逃荒。”[5]

恶劣的自然环境往往带来更加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徐海各县,乃四省通衢。自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干戈遍野,烽火连天。民不能安于室,农不能安于业,流离失所。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挺而为匪,每值青纱帐起,土匪猖獗,则危害更深。”[4]匪祸战乱不仅是地方经济的直接破坏者。同时又促使居无定所的农民大量离乡,最终导致农村基础日渐动摇、农业发展日渐停顿以及农村经济日渐摧毁。

三、闭塞的交通地理环境制约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顺利转化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农业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能否顺利地向商品经济转化以及商品经济能否顺利地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由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可超越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是两个决定性因素。

纵观江苏交通发展史,从自然条件看,自古以来苏南、苏中得天独厚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河湖纵横交错,水运网络密集,而苏北的徐海却由于河流数量和水源流量的限制以及黄河夺淮对原有水运体系的扰乱使得该地区无缘于便捷、低廉的水上运输。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江苏的出现,许多地区又一次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社会变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束缚,北弱南强的交通现状始终是制约整个江苏全省发展的瓶颈。关于徐海交通建设的缓慢曾有这样的记载:“与江南各县相较,建设事业不免有落后之感,除城市区域外,大都与二十年前无甚悬殊。仅就公路建设一端而论,已觉与江南各县相较望尘莫及。”至于当时哄传海内外的陇海铁路“从徐州东发至新浦的所谓特别快车仅每日开行一次,其简陋出乎意料之外,此特别快车,亦每站皆停,速度亦极慢,可谓有名无实”[7]。由此,地处苏鲁交界的海州,曾因交通闭塞、民风剽悍被省府认为“地方官员虚蛇委迤,经济落后,人民故步自封、桀骜不驯”。

就近代江苏交通水平和地区分布现状看,呈现出三大特征:起步上南早北晚、布局上南密北疏以及条件上南优北劣,这三大特征说明了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江苏作为全国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的引领者,给苏南和沿江地带来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而地处边陲同属江苏的徐海地区却因多种原因被视为化外之地并最终陷入边缘化的泥潭。以下一组数据可供参考,“截止19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水运干线长度之比为3∶4∶1,苏南的铁路长度为苏北的7倍。三区水陆交通干线长度总和的比例为3.3∶3.5∶1,综合密度比例为4∶3.6∶1”[7]。这组数据显示了当时江苏三区交通状况的平均水平,苏北地区的水运、铁路运输都远远落后于苏南和苏中,而比苏北平均水平还要低下的徐海地区,其交通条件的滞后由此可见一斑。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是由消费、分配、交换等不同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交通正是不同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和载体,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首先影响市场的发育。徐海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属于我国中部平原的外延,除少数丘陵外,大部分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地带,最适合农艺和园艺经营。但由于交通的滞后、商业的萧条、城镇的稀疏使得徐海农民长期以栽植单一的旱农作物为主,其粗放的经营方式、单一的经营种类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徐海农村专营蔬菜园艺、花卉园艺以谋生活者极少。盖因徐海一带虽有城市,而各城市除徐州新浦外,尚带有农村之色彩,城市中人经营农业者甚多,而所谓蔬菜园艺、花卉园艺尚难以谋生故也。”交通对市场的发育程度、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冬间时节,农民因副业之不讲求,或讲求而因交通不便,获利甚少,所得而不偿所失。”[3]由此,冬间时节的徐海农民往往成群结队,打家劫舍,结为邦匪。聚则为匪、散则为农长期成为徐海农民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因匪患而诱发的社会动荡又将使社会经济遭受重大打击。

便捷的交通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但徐海地区由于环境闭塞、运输不便、信息不灵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而传统农业和封闭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更加割裂了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最终导致长期在停滞在小农阶段的徐海农民不愿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持了落后,培育了懒惰,严重束缚了近代徐海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农村发展系统是一项多层次、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其复杂性、多重性的特点决定了造成近代苏北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原因亦是错综复杂。徐海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国民经济生活的分水岭,区域特征尤其明显。强大的封建势力、频繁的天灾人祸、闭塞的地理交通环境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同于江苏其他地区的特有矛盾和障碍,这些本身特有的矛盾和障碍对其在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基本的量变限制,终究成为制约江苏全面发展的瓶颈。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根本上改变苏北“洼地”形象,开创独特的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

[1]江苏省土地局.连云港埠区域地价变迁及地权分配概况调查报告书[Z].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1934-11-25.

[2]张鱼.旧中国农村土地关系与地租剥削[A].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蓝渭滨.江苏徐海之农业与农民生活[J].农村经济,1934,1(9):21-27.

[4]胡希平.徐海农村病态的经济观[J].农业周报,1934,3(47).

[5]金其照.江苏实业视察报告书.1919:241.

[6]顾济之.旅行徐海随笔[J].旅行杂志,1934,8(11).

[7]姜新.苏北近代工业史[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226.

An analysis of causes of backward economy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ontemporary period——A research centered around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ontemporary period

ZHANG Wen-feng
(Lianyungang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Lianyungang,Jiangsu 222000)

In contemporary period,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become an unavoided trend,but agriculture is obviously developing slowly,hence block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economy.Compared to industry or business,agriculture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nature and geography,thus resulting in apparent imbalance between areas.The rooted problems in the country in the north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ontemporary period are funda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which restrict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ventional type to contemporary one.

contemporary xuhai area;agriculture;causes for slow development

F129

A

1671-9743(2016)08-0041-03

2016-08-10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江苏沿海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研究”(13BZS101);2014年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江北名流与海州地区农业近代化研究”(14LKT20)。

张文凤,1968年生,女,江苏泰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徐海苏北江苏
数读江苏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徐海根(徐海)艺术作品欣赏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江苏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A Brief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oriented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