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军事思想探略

2016-03-16刘世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王守仁

刘世梁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王守仁军事思想探略

刘世梁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

[摘要]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在军事上也有卓著的成就。他在平定南赣农民暴动、宁王宸濠叛乱等军事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军事实践经验,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在军政建设上主要包括士兵招募、兵制改革、军队人才的选拔、军队纪律、军民关系等方面;在军事斗争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斗争策略,主要包括剿抚并用、各个击破、避实击虚、反间布疑等,“因利制衡”贯穿其整个军事斗争策略之中。

[关键词]王守仁;军事思想;军政建设

学术界对于王守仁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尤其是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于王守仁军事思想研究,却相对较少,在张祥浩《王守仁评传》第五章《兵略论》中,对王守仁的军事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由于论述的侧重面,对王守仁的军事斗争策略较为简略。本文试从王守仁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探析王守仁的军事思想,谬误之处,恳请方家匡正。

一、王守仁生平及其主要的军事实践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因其曾在会稽阳明洞养病而自号“阳明子”,故世称其为“阳明先生”。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十一岁随父进京,寓居京师,学习兵法,当时边防警报甚急,朝廷要求大臣推荐将才,而他却认为朝廷通过武举所得人才仅仅是骑射搏击之士,没有韬略统驭之将才。于是他开始留心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心研究之。他留情武事,精研兵法,这些少年时代的经历,为其日后在军事上的成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弘治五年(1492),王守仁中浙江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观政工部。后因得罪权宦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王守仁改任知庐陵县。历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正德十一年(1516),虔闽不靖,“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又起”。[1](P5160)兵部尚书王瓊特举王守仁以左检都御使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未几,遂平横水、左溪、桶冈、浰头诸寇。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宸濠谋反,王守仁起兵讨之。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俘获朱宸濠。平息叛乱后,王守仁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以原官兼左都御使,起征思、田。思、田平,又以归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此时,王守仁因病请告。至南安府,病卒,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一生,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长期东征西讨,屡建战功。故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被明王朝封为新建伯,成为明代以军功而受封伯爵的三大文臣之一。《明史》评价王守仁“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1](P5170)这些都足以证明王守仁在军事上的卓著成就。他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军事成就,与他在长期军事实践中所形成的军事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以下从军政建设和军事斗争策略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军事思想。

二、王守仁的军政建设思想

军政建设即军队中的政教建设和政事管理。军政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的成败。王守仁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逐渐形成其军政建设思想。他在《陈言边务疏》中陈述八事以备採择,这八事是:“一曰蓄才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愚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和弊。”[2](P258)这“八事”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他的军政建设思想,择其要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士兵的招募上:罢免客兵,选练民兵

王守仁在士兵的招募上,主张罢客兵,招募当地武艺出众者编为民兵。他认为:“每遇盗贼猖獗,辄复会奏请;非调土军,即请请狼达,往返之际,辄已经年;靡费所需,动逾数万。”而且等军队集结完毕准备进攻时,盗贼“魍魉潜形,会无可剿之贼”。[2](P527)

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奉命到南赣平定农民暴动,到达南赣后,王守仁注意到征调客兵不仅靡费军粮,而且朝廷征调来协剿的广西“狼兵”(即广西土司之瑶兵)作战虽然勇猛,但“征调狼达,兼招苗峒,劫掠性成,罕知王制”,[3](P208)纪律极坏,所到之处,奸淫掳掠,给当地百姓带来新的灾难。“时以官兵弱,有警辄征土兵(狼兵),然至剽掠,甚于流贼,民甚苦之。”[4](P1250)于是他从所属各县的弩手、打手、机兵、捕快中,挑选骁勇绝群之人,又从卫所军官中挑选武艺出众、有实践经验者,加强训练,作为用于清剿的主力军。这样一来,“各县屯戍之兵,既足以护防守截;而兵备募召之士,又可以应变出奇”,[2](P528)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以增强,既能达到“简师以省费”的效果,也减少了“狼兵”给当地百姓所带来的痛苦。

(二)在军队的建制上:改革兵制以增强效率

王守仁十分重视兵制,他认为:“习战之方,莫要于行伍;治众之法,莫先于分数。”[2](P1241)所以他在正德十二年(1517)平定福建詹师富为首的农民暴动后,王守仁认识到军中组织涣散,无法统一号令。在面对军令的实施既受到上级的干预,而下属又组织涣散、各行其是的局面下,王守仁首先向朝廷上奏,“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1](P5160)在得到朝廷的批准后,为提高军令实施效率,又对军制进行改革,“乃更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哨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1](P5160)王守仁认为,通过对军制的改革,就能使军队达到“上下相继,大小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自然举动如一”[1](P5161)的效果。

王守仁通过朝廷的准予“便宜行事”提高了自身在军中的威望,解除了上级对其发布军事命令的干扰性因素。同时又通过军制的改革,使得军队层层节制,克服了先前军队组织涣散的问题,提高了军令的实施效率。

(三)重视军队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王守仁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熄。“人存政举,使行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应慎重的选拔军事人才,所以他在《陈言边务疏》中陈述八事以备採择时,八事之中首列者就是“蓄才以备急”。他认为应“蓄才以备急”,来应对紧急之变。因为“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为储备军事人才,王守仁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是:“使公侯子弟皆聚于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以教育之;又余武学生之内岁迁其超异者于此……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2](P258)重视学校在培养军事人才中的作用,当然,此种办法仅从“公侯子弟”中来挑选人才,也体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除了在学校中培养军事人才的文韬武略之才外,王守仁还十分重视将才在实践中熟知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他曾向朝廷建议,让武学生每岁更迭巡边;“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塞,虏情之虚实,时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2](P258)

(四)在军队的纪律上:厉行赏罚,整肃军纪

王守仁非常重视军纪和军中赏罚的分明,他曾引用吴起的话说:“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何益于用?”[2](P310)认为“赏罚,国之大典”,赏罚的目的在于“使恶有所惩”,而“为善者益知有所劝”。[2](P650)如果赏罚不力,不仅不能申明纪律,亦无法振作权威,“今边臣之失机者,往往以幸逃脱。朝丧师于东垂,暮调守于西鄙,罚无所加,兵因纵弛”。[2](P288)认为如果对边臣不加赏罚,“虽有百万之众,徒以虚国劳民,而亦无所用之地”。[2](P288)

他在分析当时的军队风气时说:“近年来,士气不振,兵律欠严,盖姑息屡行,激励之方不立,规利避害者获免,委身效职者难容。是以偷糜成习,节义彰显。”认为造成当时士气不振、偷糜成习的原因在于赏罚制度没有确立。要改变将领“权威不振”、士兵“偷糜成习”的状况,王守仁认为必须厉行赏罚。他说:“悬非革之赏以倡敢勇,然后士气可得而振。”[2](P253)他认为,治军时不仅要厉行赏罚,而且要严格纪律,方可摧无不破,取得战争的胜利。他说:“军志有之:‘该罚而请不罚者,有诛;该赏而不请赏者,有诛。’古之人君执其赏罚,坚如金石,信如四时,是以令之所播如轰霆;兵之所加无坚敌;而功之所成无愆期。”[2](P388)

王守仁认为,赏罚不仅要分明,而且必须适当。刑罚过重或过轻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赏罚不适当,就达不到劝善惩恶的目的,赏罚也就失去了意义。他说“无刑赏之用当,而后善所劝,恶有所惩;劝惩之道明,而后政得其安。”[2](P650)为了使军中赏罚得当,他制定了各种具体的赏罚条例,详细规定了什么情况该赏,什么情况该罚,什么情况该处死,什么情况该给予一般的处罚。这些具体的赏罚规定,使军令得以申明,使明王朝的军威一度有所重振。此外,王守仁认为,赏罚不仅要分明、适当,而且还要准确把握赏罚的时间。在他看来准确把握赏罚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2](P310)他认为,对于将士的赏罚,应“罚典止行于参提之后,而不行于临阵对敌之时;赏格止行于大军征剿之日,而不行于寻常用兵之际”。[2](P307)只有掌握准确赏罚的时间,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王守仁认为,施行赏罚不仅要分明、适当,而且要准确的把握赏罚的时间,这三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这三者都做到了,才能达到赏罚的目的,使善有所劝,恶有所惩,才能重振军威。

(五)严防“盗贼”,德治教化以“破心中贼”

王守仁认为,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关键不在于双方力量的强弱,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心”,也就是“民心”。要想得到“民心”,就必须“攘外必先安内”,在自己军事控制区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故在王守仁的军事实践中,他将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在自己所控制的区域内采取措施以严防“盗贼”,同时积极的推行“德治教化”以破“心中贼”。不仅试图从组织上来控制百姓,而且重视从思想上使百姓驯服,从而使百姓不仅在行为上服从统治,而且在思想上消除反抗意念,以达到军事上的胜利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

王守仁到达南赣之初,面对“赣民为洞贼耳目,官府举动未形,而贼已先闻”[2](P1238)的局面,他采取了几项具体的措施,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扭转百姓与“山贼”相互勾结的局面,从而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他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实施“十家牌法”。“其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查,遇面貌可疑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2](P1239)通过实施这种联防制度,防止百姓与“山贼”的勾结,最大限度的铲除农民军的群众基础,以为其在军事上的胜利添加胜算。二是设立保长。实施“十家牌法”时,王守仁为防“协制侵扰之弊”而不设立牌头,“然在乡村,遇有盗贼之警,不可以无流纪”,因此又“立保长督领,庶众志齐一”。[2](P610)三是设立乡约。王守仁设立乡约的宗旨是:“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2](P600)王守仁试图通过“乡约”来动员一切力量,来控制百姓,严防“盗贼”。

除采取上述“严防盗贼”措施外,王守仁还积极推行“德治教化”,以达到破“心中贼”的目的。他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正教化”。王守仁认为,统治百姓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施行教化。他指责当时的官吏“不知教化为先,徒恃刑驱势迫,尤其无爱民之实心”。[2](P1153)为了推行教化,王守仁颁布法令,要求“各该县官,务于坊里乡都之内,推选年高有德,众所信服之人……耳提面命,多方化导”。[2](P1153),这对于当时教化的推行起了一定的作用。二是“正风俗”。王守仁指出当时“民蔽于欲而厚于利”。“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2](P902)为了扭转民俗“恶劣”的现象,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他多次发布《告谕》。王守仁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之中,前后共发布十五次《告谕》。在每次进兵之前,他都会发布《告谕》,告诫百姓要“相勉于善”,“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毋轻斗争”,为其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好宣传工作。

三、王守仁的军事策略

王守仁非常重视军事斗争策略的运用,他说:“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他还引用孙子的话说:“较其情而索其计”。要想做到“较其情而索其计”就需“因利制衡”,只有战前为之谋才能“有握算于来战争者”。[2](P1185)因此,作为全军主帅的王守仁,为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军事斗争策略。其军事策略,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分化诱降,剿抚并用

王守仁认为,“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P1185)他认为,要削弱敌军的抵抗力和减少用兵,以达到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对敌军进行分化诱降。为此,他在对参加叛乱“从逆官员”进行处置的时候,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对于那些“事虽涉于顺从,势实由于胁迫”[2](P418)的官员,酌情降职或罢免。对于那些被迫参加叛乱的下级军官和士兵,“虽是可恶,原情非得已。及照南昌前卫军余多系胁从被杀,现今军伍缺人,合将各犯免其前罪,具编本卫,永远充军”。[2](P412)对于那些先参加叛乱而后投降者,各杖一百,对于其他人等一概不问。对于那些先参加叛乱而后能倒戈一击者,照样犒赏。而对于那些“从恶不悔,执迷不悟,拒敌官兵者,必杀无赦”。[2](P582)

此外,王守仁还反复对敌军进行诱降,规定对于那些参加农民暴动的人,“但能悔罪来归,仍与安插。或能擒斩同伙归投者,准其赎罪,仍与给赏”。[2](P1086)这些投降的人“果能改恶迁善,实心向化,今日来投,今日即待以良善,开其自新之路,绝不追既往之恶”,并“量给米盐,为之经纪之生业”。[2](P651)王守仁的这些分化、诱降敌军的政策,对于最大限度的争取参加叛乱的人员来降,削弱敌军的抵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守仁分化诱降,剿抚并用的军事策略的影响下,有许多原参加叛乱或农民暴动的将领率军投降。如正德十二年,王守仁在平大帽山詹师富时,“酋长若黄金巢、卢珂(龙川义军首领)等,即率众来降,愿效死以报”。[2](P1245)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召到广西讨伐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叛乱时,卢苏、王受在王守仁招抚政策的影响下“陈兵人见”。“守仁数二人罪,杖而释之,亲人营抚其众七万。”[1](P5166)一场地方酋长的军事叛乱,兵不血刃的解决了。

(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以左检都御使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当时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詹师富据福建大帽,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柳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面对这烽火遍地的农民起义,为防止农民军势成一体,在分析形势后,王守仁采取了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出其不意、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方法。继续对福建赣南山区用兵,首先平灭詹师富,解除后顾之忧。然后进兵大庾,击败谢志山、陈曰能,最后再进剿横水、左溪、桶冈、浰头等地的义军。

首先王守仁率领两千精兵进军福建汀州,在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到达上杭后,命令三路大军突袭,“乘晦夜衔枚并进,直捣象湖,夺其隘口”,经过“奋勇鏖战”,结果“福建兵攻破长富村等巢三十余所,广东兵攻破水竹、大重坑等巢一十三所,斩首从贼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俘获贼属、辎重无算,而诸洞荡灭。是役仅三月,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2](P1240)

在平定詹师富,解除后顾之忧后,王守仁率军进攻赣、湘、粤三省交界处的横水和左溪。在进攻横水、左溪之前,为了防止浰头、桶冈的农民军从背后偷袭,故王守仁采取招抚政策,给浰头义军首领池仲容发去安抚、招降书。在稳住了浰头起义军后,再进攻横水,“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乘胜克横水”。[1](P5161)横水克后,左溪自然也随之被攻破。

横水、左溪攻破后,王守仁着手进攻桶冈。王守仁命令赣州知府邢珣、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等分路进兵,又令汀州知府唐淳设伏。“殉直前搏战,文定与戬自右出,贼仓卒败走,遇淳兵又败。诸军破桶冈。”[1](P5161)

破桶冈后,此时只剩下浰头农民军,王守仁先设计将浰头农民军首领池仲容等人捕获,之后“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1](P5162)至此,在王守仁各个击破的策略下,南赣及其周边地区的农民暴动全部被平定。

(三)审时度势,避实击虚

从王守仁所评定的《武经七略》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能够到校计索情,方能知虚实,从而避实击虚,因敌取胜。”[2](P1186)

在王守仁平定詹师富后,从福建回师南赣,准备进攻位于赣、湘、粤三省交界的横水、左溪、桶冈三地的农民军。在商议首先进攻这三地中的哪一地时,官军中有人主张先打桶冈,因为桶冈是起义军活动的中心地带。王守仁却主张应先进攻横水,他说:“横水之敌,见我尚未集合兵力,以为战期还远,又以为我必先去桶冈,而心存观望,乘敌不备,急速出击,必可得志。”[5](P3047)在王守仁指挥下,官军迅速出击横水,乘起义军不备,平定横水。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壬辰朔,宸濠率大军出南昌,攻占九江、南康等地,沿长江顺流而下,抵达安庆。面对此局面,官军中有人主张与敌主力对决,以解安庆之围。王守仁却认为,“今九江、南康己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1](P5163)王守仁正是在对敌我双方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避敌之精锐,乘南昌守备之空虚,率军进攻南昌。不久,官军攻破南昌。正如王守仁之前所期:“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1](P5163)南昌被攻破后,宸濠率大军回援南昌,王守仁设兵伏击,以逸待劳,将叛军击败,平定了叛乱。

(四)示敌以假,攻其不备

王守仁的用兵,在攻击敌人之前,示敌以假象,显得其软弱而无能为力,或显得其无意进攻,使敌人放松其警惕之心,待敌人松懈之时,乘敌不备,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攻击。在进攻浰头之前,王守仁给浰头义军首领池仲容发去安抚、招降书,并给义军们送去酒肉、银子等物,表示招抚诚意。浰头义军首领池仲容一面派其弟池仲安来联系投降事宜,一面作好迎战准备。当问及备战原因时,池仲安解释道:“珂、志高,雠也,将袭我,故为备。”[1](P5163)①此时王守仁明知道浰头义军是不信任自己所以备战,但他还是假装相信,并将卢珂擒来,杖打三十,关押起来。并给义军送去大明历法,表示要让他们过上农耕生活,还邀请他们来观灯。王守仁乘池仲容等人前来观灯之时,“伏甲士于门,诸贼人,以次悉擒戮之”。[1](P5162)由于首领大部分被杀,浰头义军群龙无首,很快被王守仁平定。

在镇压八寨、藤峡时,王守仁亦是如此。在王守仁初到八寨、藤峡时,八寨、藤峡的农民军意识到,官军必将攻击他们,于是都进入险要之地,积极备战。王守仁为降低农民军的防范之心,公开解散军队,兴办学校。农民军见此,逐渐松弛下来。而王守仁却调集军队,“伺贼不备,进攻破牛肠、六寺等十余寨,峡贼悉平。遂顺江而下……尽平八寨”。[1](P5167)

(五)反间布疑,扰乱敌军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王守仁被派往福建处置兵变事宜。在行至丰城时,被告知宸濠谋反。王守仁于是返回吉安,与知府伍文定一同“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揖,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工”。[1](P5162)当时,宸濠叛军势力浩大,总兵力六万有余,号称十万,并准备顺江而下,进攻南京,“濠初反,即欲趋南京”。[5](P3047)而王守仁此时也很担心叛军会向东进攻南京。他召集众将士商议说:“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南都不保。吾欲以计挠之,使少进数日,无患矣。”[6](P1294)

王守仁为延缓叛军进攻南京,同时也为其部署兵力赢得宝贵时间,施用二计:一计是施疑兵之计。大量伪造讨伐檄文,发往各府县,谎称:“都督许泰、郄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1](P5163)这个疑兵之计使朱宸濠担忧起来,“(宸濠)果于袷衣絮中搜得公文,遂疑不发”。[2](P1417)二计是反间计,给朱宸濠的两个军师李士实、刘养正密送蜡书一封,造成他们准备投降的假象。使得宸濠生对两位军师心生疑虑,“宸濠又疑李士实、刘养正,不信其谋”。[2](P1470)在南昌滞留了十几天而没敢及时顺流而下进攻南京,这为王守仁集结军队和进行军事部署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四、结语

纵观王守仁的一生,他早年寓居京师,留心武事,研读兵法;中年平定南赣,安辑地方,又遇宸濠叛国,勤王戡乱;晚年抱疾赴桂,抚定瑶獞。他东征西讨,取得了巨大军事成就。这些军事成就,足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他长期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军事实践经验,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在军政建设方面,认为在士兵的招募上,罢客兵,选练民兵。慎重对军队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通过厉行赏罚来严明军纪,通过改革兵制来提高军令实施效率。另外,他尤其重视军事与政治的结合,注重维护地方治安,通过推行“十家牌法”、立“乡约”等来严防“盗贼”,通过“德治教化”来破心中贼,以期达到“攘外必先安内”“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的效果。在军事策略方面,为了达到军事胜利,王守仁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军事斗争策略,主要有:分化诱降,剿抚并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审时度势,避实击虚;示敌以假,攻其不备;反间布疑,扰乱敌军。他的军政建设和军事策略思想构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注释:

①珂、志高是指已经投降官军另外两股势力的首领卢珂和郑志高。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守仁.吴光,等.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蒋菜.明史记事[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

[4]朱国桢.皇明史概[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2.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明通鉴·卷48》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四年六月庚辰条[Z].长沙:岳麓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庆

[收稿日期]2015-08-31

[作者简介]刘世梁(1992-),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7—0115—06

[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7.026

On Wang Shouren’s Military Theory

LIU Shi-liang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Wang Shouren,a famous scholar of “heart-mind philosophy” in Ming Dynasty,was well-known not only academically but also made great military achie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putting down the peasant movement,as well as other military practices,he accumulated great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ed unique military philosophy. His military construction ideas include soldier recruitment,military system reform,talents selection,military disciplines,and army-people relation. In term of fighting,he employed multiple strategies including suppressing and comforting,separation and so on,carrying out the theory of “interest balancing” all through.

Key words:Wang Shouren;military theory;army and politics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王守仁
守墓人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不多看一眼
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不多看一眼
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的“胆小”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王守仁的“胆小”
不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