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教育救国思潮述评
2016-03-16宗高峰
宗高峰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清末民初教育救国思潮述评
宗高峰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清末民初的教育救国思潮不仅继承了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有益的成分,而且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使中国现代教育逐步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不仅是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而且让中国教育有了新的纪元。同时,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传播与实践,从另一个方面很好地配合了中华民族救亡运动。
清末民初; 教育救国思潮; 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的的胜利,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军阀混战,国家民族继续处于危亡之际,百姓依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探索救亡图存的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其中,蔡元培、胡适等爱国人士,试图通过教育救国方式来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表现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强烈责任,他们提出的“教育救国”思潮是在当时中国特有的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国家于危难的救国主张。
一
“教育救国”思潮最早体现在资产阶级改良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又经过李鸿章、张之洞等士大夫的洋务运动及康梁维新变革的推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清末民初的“教育救国”思潮和行动是对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传承和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教育救国”思潮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在中国现代史上,形成了一股有较大影响的救亡力量,出现了一大批自觉践行“教育救国”思潮的教育家,他们从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现状分析原因,从发展教育的视角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黄炎培认为:现实社会“纷纷扰扰之原因,与其归之于道德问题,不如归之于教育问题”,并且强调“吾辈宜十分信仰教育救国为唯一方法,而以全力注重之”[1]114。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在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中国由此从几千年的“天朝上国”沦落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80年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有如火如荼的民众起义,如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既是针对封建王朝的压迫,又是针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接受过新思想、新知识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推行维新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的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短暂且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体制,创办新型教育,发展农、工、商业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除了西方列强践踏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外,西方的文化也开始向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入。加上“洋务运动”中,在“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思想引领下,满清政府选派学生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国内则兴办了一些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同文馆等具有鲜明近代特色的实业,培养了急需的大批掌握新知识的人才。在19世纪末,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和民族危机的急切需要中,教育救国思潮由于没有触碰到满清统治者的核心利益,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满清政府维系其统治的需要,逐步找到了生长的土壤,也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如北洋工学、京师大学堂等的建立,都是中国在封建社会末期新旧两种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结果,其中,京师大学堂还是由光绪亲自下诏书建立的。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王统治,创立了具有现代化体制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政治上主张主权在民,《临时约法》的颁布,政治政党的出现等都呈现出了政治现代化的印记。此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知识分子也认为光明到来,开始从关注、关心政治,到主动参与政治。普通的老百姓们也希望能够从此结束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混战,开始和平富足的生活。然而,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状,国内军阀混战,外强依然盘踞中国,国家民族危难之势没有得到丝毫缓解。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当即宣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由此可见,当时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由此可见,民国之初,政府就已着手构建完整现代教育体系。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不仅成立了负责教育管理的机构,还于1928年12月颁布了《教育部组织法》、《教育宪法》等,从学校设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师待遇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定,特别是教师待遇,大学教授的月工资水平与国民政府的部长相当。即使到了抗战最为艰难的时节,国民政府重视教育这一历史功绩,我们不能忘记和抹杀。各大学内迁之时,国民政府沿途派重兵护送。蒋介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国民政府重视教育的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特别是教育家从事教育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民国时期,虽然国家动荡不堪,内忧外患,但重视教育的程度应当说史无前例,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也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们忧国忧民,把发展教育与振兴中华、救亡图存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观念贯彻在了治校实践探索中,如北京大学的传统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严谨、求实。”把“爱国放在首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
在近代出现的教育救国思潮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流派。教育救国思潮也从少数社会精英发展到整个教育界乃至教育界以外。在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下,就其外在表现形式看,由学生的爱国行动逐步发展到全国各行各业的爱国行动,这种现象成为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社会状态中的一道充满激情和血性的风景。但就教育救国思潮本身而言,表现的较为理性。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贫穷落后,挨打受辱的历史原因,不少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认为,其根源是文化、教育、科学的落后,因此,他们主张从教育作为出发点,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拯救灾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由此而产生了一大批主张“教育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从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出发,阐述自己教育救国的主张,虽然视角不同、观点有异,我们将其统称为“教育救国”思潮。这股思潮是胡适、黄炎培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这个动乱交加年代强有力的呼喊,其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目的是实现救亡图存,通过建立新式学校,改革老旧的教育理论,培养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各式各样人才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育是“再造文明”和救国之本
胡适早年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留美归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代理教务长、教务长、1928年4月至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以及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可以说,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
由于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他在《实验主义》一文中倡导:“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良的根本方法,教育根据社会观念支配个人生活,这便是社会革新的唯一方法。”[2]241胡适在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现状后,将社会改良的希望寄托于教育,赋予教育广泛的社会价值。他多次强调,教育是再造文明的根本途径和救国之本。由于胡适曾经留学美国,在它看来,再造文明就是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救国、才能强国。并且,他明确地指出了“再造文明”的途径,一是充分广泛地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建设像西方文明那样的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是改造国民思想意识,特别要改造落后、偷安、奴性的封建国民意识。所以,他强调教育的思想文化改造功能,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救亡图存的根本方法、根本手段。因此,他极力主张实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内容、工具、方法等都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文明的,包括普遍的义务教育、健全的高等教育、高深的大学教育,以及各方面的提高与普及。”[2]356胡适再造文明,实现教育救国的思想由于触及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即社会的现代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在清末民初的思想界、教育界始终有着较广泛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济世良方”
如果说,在民国初期,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西方引入我国,并且受到广泛重视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并没有像其他类型的教育那样受人关注和重视。
黄炎培,在中国职业教育方面,可以说是开山鼻祖。黄炎培集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多种头衔于一身,在民国时期,他首倡职业教育思想。他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考察教育,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药到病除,需对症下药。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欧美盛行的职业教育使他深受启发,他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济世良方”,“观其职业教育,益觉我国教育之亟宜改革。”因此,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方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无过于生计。根本解决方法,惟有勾通教育与职业。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的方法”[3]。另外,他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比乐中学,探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以及中华职校、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三)教师的培养关乎乡村改造的成败关键
乡村实验教育思想及实践是从扭转中国日益衰微的国势,从而实现富民强国的目的出发而提出和实践的。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怀揣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们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从城市走向农村,主办识字扫盲班,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致力于中国乡村社会改造。
乡村教育思想的出现,其直接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加之天灾人祸频繁发生,广大农村破败不堪,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农村教育几乎一遍空白。严酷的现实急切地需要有良知的教育家开展农村教育,实现救国救亡之目的。陶行知认为,教师的培养关乎乡村改造的成败关键。因此,他主张必须付出代价去培养乡村教师,使他们能担当起乡村教育领袖之责。他大胆地提出了“四个一百万个”计划,即“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且把乡村教育看作是“立国的根本大计”[4]。
三
明末清初,虽然国内社会动荡不堪,但就教育发展方面而言,清末民初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从重视教育意识的觉醒,到大力发展教育,以及把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都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人才,为教育救国夯实了人才基础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只有实现教育进步,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进而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变革,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无论人们怎么挑剔“教育救国”思潮不足,但在其影响下,中国教育挣脱了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藩篱束缚,开启了现代教育之门,由传统的文化道德教育、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同时,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探索,培养了许多既具有进步思想,又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社会精英人才,特别是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提倡和实施的乡村教育,以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在一定范围提高了国民素质。同时,“教育救国”思潮激发了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青年学生爱国激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关键时期,他们慷慨激昂、舍身赴义,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宣传抗战,反内战、反压迫、反饥饿,等等,在他们的感召和影响下,救亡图存汇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教育救国”是清末民初广大仁人志士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救亡图存思潮,通过鞭挞封建愚昧思想,对于广大民众理解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无情鞭挞,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的枷锁,让“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民心。“教育救国”论者积极推动教育领域改革,以重视培养全方位人才和基础教育为重点,创办了诸多宣传西方现代自然与人文科学的期刊杂志,对于国民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系统还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为新中国工业化打下了充实的人才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不但推动了民国社会的进程,而且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民众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育救国”论者普遍认为国民素质不高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洗礼,因此其积极通过各类社会途径传播理论知识,启迪封建愚昧,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使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的进步在于人民的力量,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者。社会在变革中才能不断进步,没有教育,社会变革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救国”思潮贯穿于整个民国史的始终,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促进了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救国打破了思想藩篱
清末民初,受一大批来华讲学的外国学者影响,“教育救国”论者都把实验研究看的至关重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教育救国”论者既反对抄袭国外,又反对固守传统,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塑造了伟大的爱国教育家。
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对于爱国诉求和表达是不尽相同的。“教育救国”论者坚信教育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努力研究教育理论的同时,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实践创新中。例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甚至放弃了优厚的报酬,投身于艰苦工作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实践中,而且拿出母亲的安葬费购买荒山创建学校;晏阳初发起了中国第一次“博士下乡”运动,不仅自己携家眷来到偏僻的定远县探索“平民教育”,而且说服大批学者教授回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奋斗;爱国华侨、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创办著名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他们都是“教育救国”论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和百姓殚精竭虑,对民族的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尤其值得敬佩的是他们高瞻远瞩地提倡职业教育,致力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发展、工业化推进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在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危难之际,他们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广大民众,为后来全民抗战,实现民族独立影响甚大,值得褒奖和肯定。
(三)构建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为教育救国提供了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过于单一,以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以科举制为唯一目标。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内容及方式使中华民族从数千年的“唯我独尊”沦落为半殖民地。
清末民初的教育家与有识之士身处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们忧国忧民,勇于冲破传统思想禁锢,学习西方教育之先进经验,提倡“教育救国”,大胆探索,多方实践,加之当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在政策和法律上对发展教育予以支持和保障,在国力及其弱小的情况下,重视和发展教育却落到了实处,各种形式的教育不断兴起,从农村扫盲识字教育到大学教育,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虽然在总量和惠及程度上不容乐观,但基本构建起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
以晏阳初等为代表的“教育救国”论者始终坚信教育和救亡图存密不可分。然而,这并不是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所能承担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某种特定的教育形式进行深入探究与推广。如晏阳初、陶行知等民国著名教育家领导的“乡村教育”活动都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形成了“定县”、“邹平”等诸多模式,这些不但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也成为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借鉴和研究的重点对象。清末民初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吸收再消化,培养一批又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促进了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教育救国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清朝灭亡后,“教育救国”论者陆续建立起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创建起一批讲授西方科学知识的高等专科学校,如在河南、广东等大省都办起了国立大学,让爱国知识分子接受了东西方思想的激荡,培养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济世救国情操。有人说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属于黄埔军校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说法也是不为过的。在这一时期,医学院校的成就也较为突出,素有“北协和,南湘雅”的美誉,不但提高了我国的医学水平,而且也为抗战时期提供了较多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保证了我国军人战斗力的迅速恢复。这些新式学校的创立,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不可多得的人才。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已初步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体系,创办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为新中国的教育夯实了基础。
[1]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
[2]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Ideological trend of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ONG Gao-feng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thought in modern history,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 in the salv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crisis.The basic idea is:the trend of modern China jipinjiruo,suffering from imperialist bullying,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backwardness of education,there is no support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ach industry elite.Therefor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it is necessary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s a fundamental way to save the na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the thou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not only inherits the modern education to save the nation the beneficial elements of thought,but also in a number of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driven by th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many aspects,the China modern educatio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not only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China education,but also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China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spread and practice of thou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on the other hand very well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Education thoughts; Salvation
G40-09
A
1671-9743(2016)10-0098-04
2016-09-03
宗高峰,1990年生,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