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叙事的理论探讨

2016-03-16宁,张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通俗性接受者文字

沈 宁,张 冉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图像叙事的理论探讨

沈 宁,张 冉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伴随着图像叙事的兴盛,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孰优孰劣成了学术界争论的一大焦点。文字叙事以语言文字符号传情达意,具有无法替代的内蕴性;图像叙事的直观性使其独具魅力,这是文字叙事望尘莫及的。图像叙事的直观性和通俗性,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受众;意境的缺失以及想象的匮乏影响其美学价值。在时代的推动下,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取长补短,最终引领大众审美文化登上新的高峰。

图像叙事; 直观性; 通俗性; 意境; 想象

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图像叙事在广义上,已经成为一种等同于视觉文化的现代表征,是通过具有视觉效果的图像画面,把信息传递给受众的一种叙事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图像叙事以其直观快捷的感性形式,展现着巨大的张力。

一、图像叙事的特质

图像和文字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表征符号,在表情达意、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

图像以其线条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结构的安排,直接诉诸人的视觉,触动人的感官。人们借助于图像,能够较容易地获取某种信息,把握其中的内容。不需要考虑接受者的受教育水平,或是期待心理,只要没有天生的视觉缺陷,都可以理解图像的内涵。这可以超越民族、跨越地域、忽视时代。在图像中,种种理解的可能性都融汇到了一起。

文字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对主体要求较高。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得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首先要能够识别文字,然后要能够理解文字的意思,接下来还得正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文字承载的意蕴。对于不同文字的使用者来说,还存在翻译问题,能否恰当地选取语词进行释义,其实质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故而,文字相比于图像,更加抽象、概念化,不如图像表达得清晰,有目的指向。

具体说来,图像叙事具有如下特质:

(一)直观性

在文字缺席的时代,图像曾经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世界以图像的方式呈现于人们眼前,人们也以图像化的方式来构建生活世界。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伴随着电子媒介的渗入,尽管人们的认知方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追求完美的视觉审美心理,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交流方式,使得图像在人们的生活中依旧不可或缺,甚至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图像叙事以图像为载体,对客观对象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将信息感性化、直观化,再加以画面、线条、色彩、音响、蒙太奇等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使其变得更为丰富逼真,追求视觉真实,人们的视觉渴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通过直观的形象,直白的表述,直接的结果,再配以高颜值的外表,幽默调侃的语言,以及略带痞子气的社会普遍心理,切实做到了只要看就能懂,懂了就能接受,移除了文字叙事传情达意时难以言表的情绪和感受,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迎合了现代大众普遍的审美心理。

同时,图像叙事直观地把握对象,以漫画、戏说甚至恶搞的方式突出其的特点,追求快捷、直观的变化,展现一系列酷似生活本身的直观鲜活的视像,呈现其感性形式和理性内涵,缩短人们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仿佛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减少由感知、了解到接受的时间,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从而达到直观性的效果。经过人们对于图像叙事的直观把握,人群中会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引发对审美对象的深入观察与探讨,无形之中又加深了对图像叙事直观性的认识。

可以说,图像叙事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审美的方式,在当今这个时代,更是迎合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

目前,王红等[8]在分析读者的内在知识需求特征基础上,借助读者与馆员的互动数据分析结果,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采访过程中的应用。廖宇峰[9]基于用户数据,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提高图书采访效率方面的应用,由此可知对流通借阅数据的分析方法应该更加多维化与创新化,进而深刻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

(二)通俗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综观文学传播方式的进程:远古时代,在劳动中产生了文学。这时的文学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广泛的大众百姓均可参与进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活动就在人民之中,文学具有普遍的通俗性。当造纸术和印刷术成熟后,文学便以纸质文本的形式传播,渐渐地文学活动成了贵族们的奢侈品,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成了读书人的特权,对文字叙事的操纵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否则,阅读活动就无法进行。文学被冠以“阳春白雪”的称号,与民众拉开了距离,“文学”与“高雅”相连,脱离了民间,不再具有通俗性。

在当今崇尚电子技术的社会,网络成了文学的载体,图像成为了文学的媒介,全民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文学返璞归真,回归民间。图像以其通俗性的特质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观看图像这种行为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普及的活动,也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最佳方式。图像叙事具有浓重的通俗性,将人们的审美视线从高雅的艺术殿堂和纯粹的艺术领地,引向了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它超越传统的文字,形成了直观的视觉快感。在对审美主体产生强烈视觉冲击,使其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将其纳入到了图像叙事之中,形成了今天视觉狂欢的局面。

图像叙事打破了创作与接受方面的种种障碍,所有人平等对待文学艺术,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显示了出鲜明的大众立场。无论是才高八斗的学究还是目不识丁的老人,只要能够利用图像表情达意,甚或是只能观看图像,都可以称为是图像叙事的主体。图像叙事消弭了存在于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做到了变“雅”为“俗”。

二、图像叙事的不足

(一)意境的缺失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传统文学审美的关键。自古以来,中国文学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传统文学的意境形成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原生态的物象为基础,超越其自然形态的限制,讲究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重构。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就已初见端倪。在这一传统下,作者注重推敲词句,通过留白、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在作品中构建种种奇妙的意境。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注重体会与回味其中的意境之美。依靠意境,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

图像叙事与传统的文字叙事相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了现代高科技媒体,表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质,以线条色彩追求形似,以连续的动画效果冲击视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眼见为实”的美的享受。但是,当人们将叙事的策略更多地倾向于“图像”,而忽略了其“叙事”的功能时,便会走向平面化,只追求表层的视觉刺激,传统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资源被搁置起来,文化秩序的深度感被感官享乐所主导的平面化所颠覆,成为一种单纯的符号表意形式,丧失了文学的深度和意境。

(二)想象的匮乏

审美价值的实现需要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达成此状态:“创作者——审美对象——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建构审美对象,对象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源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与操作能力。接受者鉴赏审美对象,对象内涵意义的实现主要依靠接受者的个人修养与审美能力。

创作者需要在众多的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中,练就一双慧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取能够展现自己内心情感意图的形象,凭借想象,将其转换为简单的意象,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于接受者面前。接受者通过想象,将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感受创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思想情感,从而与创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对于图像叙事而言,创作者只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用色彩、线条、明暗、结构等进行构图,塑造直观形态的感性表象,以清晰化、具体化为自己的目标,追求视觉上的直观、通俗、逼真。这一过程中虽然也有想象,但仅限于图像的排列组合,未能把理性观念具体化,没有把直观形象与理性概念相契合。由此构建的审美对象缺乏理性的深度,只以具体图像的方式呈现,无法作为一种先验的艺术,召唤生命个体在想象中体验和领悟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接受者被限定在创作者预先设定的画面中,不需要思考与想象,也不需要沉浸于审美对象之中,仅仅通过视觉直接把握对象,满足于对图像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抑制了想象力的自由驰骋,不能发现审美对象中的“空白点”,没有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最终无法在广阔的理性领域解读对象。这种被动的“读图”一旦成为习惯,就会使接受者常常消极地满足于眼睛的感受,陶醉于形式美之中,一味地相信与接受,没有思考与阐释,想象力大幅度退化,深层理解能力丧失。

(三)接受能力难以提高

传统的文字叙事对接受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比如:认识字词、把握段意、理解篇章。任何一项的不足,都会影响文字信息的传递,无法体会到文字叙事背后的文化魅力。这无形中就促使接受者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一次又一次地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利于在更高的层面上汲取更深厚的营养,从而清楚地反观人类的自身,发掘人的潜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相比较而言,图像叙事简单多了,只要接受者有正常的视觉,能够观看就可以了。通过读图,直接把握图像中的内容,不需要研究线条的组合方式、颜色的深浅搭配、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甚至是一些无厘头的图像,有时也以其夸张或是另类,得到较多受众的追捧,然后对此不停地复制、粘贴、传播,进行单纯的体力劳动,没有加入思考与探索,无法在精神上获得审美享受,更谈不上接受能力或是人格内涵的提升。

在当今这个快餐化的时代中,一切追求速度,就连文学也不例外,作者要快出作品,读者要快速接受。更多的作者选择借助于网络,快速码字,快速直白地表达思想,在作品中,花大量的笔墨渲染环境,构建形象,或直接以图代文,用图像说话。读者面对大量的信息,快速的翻阅,图像对视觉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文字,而且把握起来更为直接快捷。于是读者舍弃阅读文字,不愿花时间在观念世界中反观自我,完善自身。而是追求在最少的时间里,看尽可能多的图像,以视觉的充实弥补精神的空虚。长此以往,图像叙事成为人们提高接受能力的一个障碍,最终导致人们精神的空虚与整个社会的轻浮。

三、图像叙事的发展趋势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类的生活不停地和叙事、讲述故事交织在一起,讲述和倾听着故事,用叙事进行交流和理解人与事件。无论是传统的文字叙事还是当今很流行的图像叙事,都是人类自身对外界事物进行反馈的一种方式。文字叙事以语言文字符号作为表意媒介,表现作者对于人和事的看法与态度,使那些难以言表的情绪和感受具象化,在揭示社会生活及人物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隐秘性的同时,来展现人的思想感情及现实人生的复杂性,具有无法替代的内蕴性。图像叙事是一种视觉语言,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图像把信息传送给受众,直观性使其独具魅力。

(一)图像叙事日渐占领文化市场

在艺术形式上,由文学叙事向图像叙事的侧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几千年来,文字叙事在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讲述人与世界之间的故事,记录人类自身发展的进程。在新的电子传媒的支撑下,图像叙事萌芽并迅速兴盛起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大系统的多种语言功能的综合运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改变了传统人际交流方式和思维习惯。

图像叙事以其直观性和通俗性,快速直接地占领了文化市场,侵蚀了传统的文字叙事的主体地位。作者不再使用原本显得单调呆板的文字符号,不再费时费力地玩所谓的文字游戏,有的甚至放弃了传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的习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读者不需要在想象中还原传统的文字叙事,不必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也不再苛求文学形象带给人的“表里不一”或是“口是心非”。通过简单直接的图像叙事,可以整体全面地把握对象。

在手机、电脑、网络弥漫的环境中,很少再有人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传统的文字阅读。图像叙事用作品呈现及观看的方式,以视觉形象为主,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建立起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传统的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导致传统的文字叙事渐渐地被束之高阁,图像叙事引领一个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

(二)图像叙事不断从传统的文字叙事中汲取精华

图像叙事的日益发展,其光芒确实使得传统的文字叙事略显逊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丹尼尔·贝尔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156然而,图像叙事并不是对文字叙事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而且,图像不是被动的,它本身就具有某种强烈的表现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视觉形式,表明所要传达的虚构的、想象的或抽象的意义。借助于电子媒介,用图像叙事的方式展现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与传统的文字叙事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在此消彼长中,图像叙事以其直观性、通俗性弥补文字叙事的不足,依赖文字叙事的蕴涵性、象征性为图像叙事锦上添花。

随着科技发展和图像叙事模式的日臻成熟,原本表现为语言符号的文字叙事特征,在图像叙事中也渐渐生根发芽。相信不久,从前只能由语言文字构建出来的蕴涵性与文学性,需要读者自由想象才能构造出的那种广阔的审美阐释空间,也能通过图像叙事表现出来。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Image Narration

SHEN Ning,ZHANG Ran
(Suqian College,Suqian,Jiangsu 22380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age narrative,which is superior between image narrative and text narrative has become a major focus to the academic debate.The text of narrative language symbols to express,it has irreplaceable connotation.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intuitive image narration is better than text narrative.Image narrative is intuitive and popular,so it has won a wide range of audience.But,the lack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lack of imagination affect its aesthetic value.In the era of the promotion,image and text narrative from each other,and ultimately lead to mass aesthetic culture on new heights.

the image narrative; intuitive; popular;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ination

I206

A

1671-9743(2016)10-0088-03

2016-04-2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媒体空间视域下江苏文学的影像诉求”(15ZWC007)。

沈 宁,1982年生,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张 冉,1984年生,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通俗性接受者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专题训练:完形填空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Flu Study
《天堂蒜薹之歌》通俗性浅析
育儿必读的宝典
锦州店铺以及街(路)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