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略论
2016-03-16杨道麟
杨道麟
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略论
杨道麟
摘要: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的研究。这种能力一般包括语文教学活动的发现问题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选择课题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集纳文献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撰写论著能力等四个方面,因而施教者只有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需要,并在铸就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上下深功夫,才能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美学视野下“科研”能力;语文教学的发现问题能力;语文教学的选择课题能力;语文教学的集纳文献能力;语文教学的撰写论著能力
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的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彰显“师范性”特色的重要内容,一般由语文教学活动的发现问题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选择课题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集纳文献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撰写论著能力等四个要素构成。[1] 474-476它是施教者的“语文”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和“评价”能力等的结晶。这种能力的大小,常常是施教者的理论功底、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许多因素的畸形“运作”,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的研究长期未能得到该有的重视,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2]塑造“求真”“向善”“崇美”[3]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4]2的应然状态的实现。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只有必须而且应当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才能达到令人憧憬的境界。以下试图从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发现问题能力、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选择课题能力、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集纳文献能力和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撰写论著能力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发现问题能力
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对他人成果中问题的发现、教学场景中问题的发现、专家交流中问题的发现等予以着力,继而使之适合语文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的一种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的重要能力。施教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较好地达成语文学科中智育的“真”与德育的“善”及美育的“美”等既定目标。因此,施教者务必要重视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发现问题能力的磨炼。施教者的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之一的发现问题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他人成果中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场景中问题的能力、发现专家交流中问题的能力[5]等三个方面。
(一)发现他人成果中问题的能力
发现他人成果中问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予以审读、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予以深挖、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予以捕捉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予以审读、对他人的语文教育研究项目予以深挖、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予以捕捉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清醒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予以审读的能力。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又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结合相关问题进行解读,还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联系,从而在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中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予以深挖的能力。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的相同问题予以深挖,又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的临近问题予以深挖,还要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的具体问题予以深挖,从而在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中寻觅还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予以捕捉的能力。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经常阅读语文教育报刊捕捉最有价值的资讯,又要认真分析语文教育机构的“指南”捕捉值得研究的资讯,还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科研简报捕捉相关的资讯,从而在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中获得还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练好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著作予以审读、对他人的语文教育项目予以深挖、对他人的语文教育资讯予以捕捉等专业基本功。
(二)发现教学场景中问题的能力
发现教学场景中问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犀利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聪明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的能力。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事实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教学场景中“不可思议”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又要对教学场景中“出人意料”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还要对教学场景中“极度尴尬”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从而探究教学场景中的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第二,要具备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的能力。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倾向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教学场景中“躁动主义”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又要对教学场景中“非语文化”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还要对教学场景中“无效教学”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从而探究教学场景中的语文教育的“最高的存在物”[6]。第三,要具备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的能力。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偏差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教学场景中“随意解读”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又要对教学场景中“任意迁移”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还要对教学场景中“肆意拓展”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从而探究教学场景中的语文教育的聪明才智。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勤练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事实予以感受、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倾向予以批评、对教学场景的语文教育偏差予以拨正等专业基本功。
(三)发现专家交流中问题的能力
发现专家交流中问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质疑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睿智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的能力。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热点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最为突出”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又要对“最为直接”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还要对“最为现实”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从而探究专家交流中的引人注目的语文教育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的能力。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难点中蕴含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情况复杂”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又要对“头绪纷繁”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还要对“阻碍甚多”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从而探究专家交流中的不容易解决的语文教育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的能力。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焦点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关注度高”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又要对“关联性大”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还要对“话题感强”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从而探究专家交流中值得深入的语文教育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苦练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热点予以瞄准、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难点予以剖析、对专家交流的语文教育焦点予以追踪等专业基本功。
二、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选择课题能力
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选择课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综述性研究课题的选择、建构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等予以用力,继而使之适合语文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的一种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的关键能力。施教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较好地达成语文学科中智育的“真”与德育的“善”及美育的“美”等既定目标。因此,施教者务必要重视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选择课题能力的磨炼。施教者的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之一的选择课题能力,主要表现在选择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能力、选择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能力、选择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能力[7] 149-171等三个方面。
(一)选择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能力
选择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目标予以察省、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规律予以揭示、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原则予以弄清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目标予以察省、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规律予以揭示、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原则予以弄清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独到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冷静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目标予以察省的能力。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目标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目标中的智育目标予以察省,又要对语文教育目标中的德育目标予以察省,还要对语文教育目标中的美育目标予以察省,从而探究阐释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问题。[8]第二,要具备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规律予以揭示的能力。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规律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规律中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予以揭示,又要对语文教育规律中的符合个性塑造规律予以揭示,还要对语文教育规律中的依照逻辑行事规律予以揭示,从而探究阐释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问题。[9]第三,要具备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原则予以弄清的能力。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原则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原则中的相关性课内外结合原则予以弄清,又要对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多类型思维训练原则予以弄清,还要对语文教育原则中的最优化自能学习原则予以弄清,从而探究阐释性研究课题中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问题。[10]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磨砺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目标予以察省、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规律予以揭示、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原则予以弄清等专业基本功。
(二)选择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能力
选择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锐利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严谨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的能力。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历史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文字形式记录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又要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还要对一代代人传承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从而探究综述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的由今及昔的纵向问题。第二,要具备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的能力。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现状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各种形式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又要对各种类型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还要对各种模式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从而探究综述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的由此及彼的横向问题。第三,要具备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的能力。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趋势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和谐性”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又要对“诗意性”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还要对“生态性”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从而探究综述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的由近及远的立向问题。[11]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锤炼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历史予以爬梳、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现状予以审视、对综述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趋势予以预测等专业基本功。
(三)选择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能力
选择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内容予以厘定、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素养予以明确、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方略予以推进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内容予以厘定、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素养予以明确、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方略予以推进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激情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理智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内容予以厘定的能力。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内容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内容中的语言课程、文章课程、文学课程予以厘定,又要对语文教育内容中的语言教材、文章教材、文学教材予以厘定,还要对语文教育内容中的语言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予以厘定,从而探究建构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内容的问题。[12]第二,要具备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素养予以明确的能力。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素养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素养中的日常语言素养、科学语言素养、艺术语言素养予以明确,又要对语文教育素养中的普通文章素养、专业文章素养、变体文章素养予以明确,还要对语文教育素养中的诗歌作品素养、散文作品素养、小说作品素养、戏剧作品素养予以明确,从而探究建构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素养的问题。[13]第三,要具备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方略予以推进的能力。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方略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方略中的渗透途径方略予以推进,又要对语文教育方略中的默化过程方略予以推进,还要对语文教育方略中的沉潜方式方略予以推进,从而探究建构性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方略的问题。[14]247-276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修炼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内容予以厘定、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素养予以明确、对建构性研究课题的语文教育方略予以推进等专业基本功。
三、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集纳文献能力
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集纳文献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集纳、检索性研究文献的集纳、参考性研究文献的集纳等予以着力,继而使之适合语文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的一种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的突出能力。施教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较好地达成语文学科中智育的“真”与德育的“善”及美育的“美”等既定目标。因此,施教者务必要重视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集纳文献能力的磨炼。施教者的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之一的集纳文献能力,主要表现在集纳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能力、集纳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能力、集纳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能力[15] 298-303等三个方面。
(一)集纳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能力
集纳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手稿予以搜寻、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笔记予以查找、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卡片予以整理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手稿予以搜寻、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笔记予以查找、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卡片予以整理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非凡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超前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手稿予以搜寻的能力。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手稿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纸张上的手稿予以搜寻,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布帛上的手稿予以搜寻,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竹简上的手稿予以搜寻,从而探究原始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手稿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笔记予以查找的能力。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笔记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批注式的笔记予以查找,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札记式的笔记予以查找,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综合式的笔记予以查找,从而探究原始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笔记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卡片予以整理的能力。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卡片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目录式的卡片予以整理,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摘要式的卡片予以整理,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抄录式的卡片予以整理,从而探究原始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卡片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练就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手稿予以搜寻、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笔记予以查找、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卡片予以整理等专业基本功。
(二)集纳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能力
集纳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书目予以搜寻、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题录予以查找、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索引予以整理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书目予以搜寻、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题录予以查找、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索引予以整理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长远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精明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书目予以搜寻的能力。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书目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登记书目予以搜寻,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通报书目予以搜寻,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导读书目予以搜寻,从而探究检索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书目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题录予以查找的能力。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题录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书名题录予以查找,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著者题录予以查找,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主旨题录予以查找,从而探究检索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题录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索引予以整理的能力。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索引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篇名索引予以整理,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主旨索引予以整理,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语词索引予以整理,从而探究检索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索引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练好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书目予以搜寻、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题录予以查找、对检索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索引予以整理等专业基本功。
(三)集纳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能力
集纳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期刊予以搜寻、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图书予以查找、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报纸予以整理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期刊予以搜寻、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图书予以查找、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报纸予以整理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严谨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科学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期刊予以搜寻的能力。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期刊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重点期刊予以搜寻,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核心期刊予以搜寻,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一般期刊予以搜寻,从而探究参考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期刊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图书予以查找的能力。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图书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独立专著予以查找,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合编著作予以查找,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翻译著作予以查找,从而探究参考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图书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报纸予以整理的能力。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报纸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每日报纸予以整理,又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每周报纸予以整理,还要对语文教育文献中的每月报纸予以整理,从而探究参考性研究文献中的语文教育报纸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训练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期刊予以搜寻、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图书予以查找、对参考性研究文献的语文教育报纸予以整理等专业基本功。
四、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撰写论著能力
美学视野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撰写论著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撰写、发展型研究论著的撰写、开拓型研究论著的撰写等予以用力,继而使之适合语文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的一种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的核心能力。施教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较好地达成语文学科中智育的“真”与德育的“善”及美育的“美”等既定目标。因此,施教者务必要重视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活动的“科研”中撰写论著能力的磨炼。施教者的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之一的撰写论著能力,主要表现在撰写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能力、撰写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能力、撰写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能力[16] 258-260等三个方面。
(一)撰写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能力
撰写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他人的研究很不明确与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否定,或者矫正语文教育“袭用通说”,或者更正语文教育“苟因旧说”,或者纠正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从而得出鲜活性观点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科研”中对他人的研究很不明确与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行商榷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逻辑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哲学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予以矫正的能力。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中蕴藏着大量有待探讨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中的“滞说”予以矫正,又要对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中的“臆说”予以矫正,还要对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中的“诈说”予以矫正,从而探究争鸣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袭用通说”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予以更正的能力。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中蕴含着不少有待探讨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中的“庸说”予以更正,又要对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中的“瞎说”予以更正,还要对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中的“乱说”予以更正,从而探究争鸣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苟因旧说”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予以纠正的能力。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中蕴蓄着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中的“遮说”予以纠正,又要对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中的“歪说”予以纠正,还要对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中的“凿说”予以纠正,从而探究争鸣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异见邪说”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打牢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袭用通说”予以矫正、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苟因旧说”予以更正、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异见邪说”予以纠正等专业基本功。
(二)撰写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能力
撰写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他人的研究语焉不详与一笔带过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开掘,或者缀合语文教育“交界区”,或者弥合语文教育“交接处”,或者黏合语文教育“交汇面”,从而得出真理性认识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科研”中对他人的研究语焉不详与一笔带过的问题做出更进一步的阐发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非凡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开阔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界区”予以缀合的能力。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界区”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交界区”中的“隧洞”予以缀合,又要对语文教育“交界区”中的“涵洞”予以缀合,还要对语文教育“交界区”中的“岩洞”予以缀合,从而探究发展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交界区”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接处”予以弥合的能力。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接处”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交接处”中的“空洞”予以弥合,又要对语文教育“交接处”中的“漏洞”予以弥合,还要对语文教育“交接处”中的“风洞”予以弥合,从而探究发展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交接处”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汇面”予以黏合的能力。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汇面”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交汇面”中的“白洞”予以黏合,又要对语文教育“交汇面”中的“黑洞”予以黏合,还要对语文教育“交汇面”中的“虫洞”予以黏合,从而探究发展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交汇面”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打磨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界区”予以缀合、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接处”予以弥合、对发展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交汇面”予以黏合等专业基本功。
(三)撰写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能力
撰写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能力,是指施教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科研”时对他人的研究从未涉及与接触过的问题给予大胆谨慎的探索,或者细掘语文教育“空白点”,或者耕耘语文教育“处女地”,或者垦殖语文教育“荒原域”,从而得出前沿性结论的一种实践能力。为此,施教者在“科研”中对他人的研究从未涉及与接触过的问题给予关注时必须从美学视野予以观照,不但要有战略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精准的专业头脑。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具备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空白点”予以细掘的能力。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空白点”中蕴藏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空白点”中的“荒丘”予以细掘,又要对语文教育“空白点”中的“荒坡”予以细掘,还要对语文教育“空白点”中的“荒角”予以细掘,从而探究开拓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空白点”的问题。第二,要具备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处女地”予以耕耘的能力。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处女地”中蕴含着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处女地”中的“荒沟”予以耕耘,又要对语文教育“处女地”中的“荒郊”予以耕耘,还要对语文教育“处女地”中的“荒山”予以耕耘,从而探究开拓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处女地”的问题。第三,要具备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荒原域”予以垦殖的能力。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荒原域”中蕴蓄着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施教者既要对语文教育“荒原域”中的“荒地”予以垦殖,又要对语文教育“荒原域”中的“荒田”予以垦殖,还要对语文教育“荒原域”中的“荒滩”予以垦殖,从而探究开拓型研究论著中的语文教育“荒原域”的问题。基于此,施教者在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方面要打造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空白点”予以细掘、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处女地”予以耕耘、对开拓型研究论著的语文教育“荒原域”予以垦殖等专业基本功。
综上所述,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是指施教者在开展“科研”时对他人成果中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教学场景中问题的发现能力及专家交流中问题的发现能力、对阐释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能力和综述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能力及建构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能力、对原始性研究文献的集纳能力和检索性研究文献的集纳能力及参考性研究文献的集纳能力、对争鸣型研究论著的撰写能力和发展型研究论著的撰写能力及开拓型研究论著的撰写能力等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其根本目的是在语文中为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与“健全的人格”服务,因而务必要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需要,并在铸就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上下深功夫。当然,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应该远远不止上述几种。但是,施教者只要具备了上述几种能力,就能在语文教学的“科研”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选择课题、独立集纳文献、独立撰写论著,从而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17]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祥芹.语文教师修养概说[M]//曾祥芹.语文教育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J].语文建设,2009(11):4-8.
[3]吴格明.语文教育美学的创新力作:评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2):115-119.
[4]中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杨道麟.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兼论语文教育专业论文的撰写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101.
[6]杨道麟,李晓宏.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略论[J].长治学院学报,2012(3):80-84.
[7]魏本亚.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杨道麟.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21-126.
[9]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略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4):117-121.
[10]杨道麟.语文教育原则的真善美[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1-78.
[11]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8.
[12]杨道麟.语文教育内容的真善美[J].国文天地,2015(8):51-57.
[13]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2):16-17.
[14]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
[15]曾祥芹,萧士栋.语文教学能力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16]王泽龙.教研文体撰写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7]陈满铭.“真善美融合”之三探: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核心思想述评[J].焦作大学学报,2012(4):106-110.
(责任编辑毕凌霄)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1-0099-08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1.020
作者简介:杨道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武汉 430079),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济南 250014),贵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贵阳 550018),喀什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喀什 844006)。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师院校中文系必须注重学生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研究”(2014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