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刍议

2016-03-16赵瑞华

关键词:微时代创新策略

罗 艳 赵瑞华 陈 未

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刍议

罗艳赵瑞华陈未

摘要:作为网络新形态和传播新载体,微时代的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以其海量用户、言论自由、互动性强等特点,给当前军事文化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需要着力创新“微理念”,遵循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拓展“微领域”,抢占网络文化传播新阵地;开展“微活动”,拓展网络文化传播途径;丰富“微形式”,优化网络文化传播信息,最终达到塑造军人良好形象,提升军队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关键词: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微机遇;微挑战;创新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以其海量用户、即时传播、言论自由、互动性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1],对当前军事文化传播主体、主流媒介、信息内容、传播效能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与影响。军事文化传播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既要把握“微机遇”,又要迎接“微挑战”,着力创新“微理念”、拓展“微领域”、开展“微活动”、丰富“微形式”,以塑造中国军人良好形象,提升中国军队文化软实力。

一、军事文化传播要把握“微机遇”

(一)军事文化传播空间广泛拓展

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微博、微信等的广泛运用,标志着无“微”不至的微时代已经到来。据调查,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微博用户达4.44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89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2]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军队网络用户也在成几何倍数增长,青年官兵特别是“80后”“90后”军人成为微时代军队网络用户的主力。微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特点,既为官兵提供了了解国内外军事信息的新渠道,也为军队文化传播工作拓展了新视野。军队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媒介,更加快速地、更加广泛地传播军事文化。因此,微时代为军事文化传播工作开辟了崭新空间。

(二)军事文化传播参与性迅速提升

当前,微博、微信等“微产品”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公众信息平台。这为军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一方面,军队文化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微”平台,配合传统媒体开设官方账号,主动及时地向社会传播先进军事文化信息,传递军队主流价值,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甚至实现军事文化全球传播。例如,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等军队传播机构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并且成功策划了一系列直播活动,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3]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信息双向流动技术功能日益增强,可以为军事文化传播提供反馈更新平台,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互动。例如,民众或官兵可以在应用微信、微博和微电影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军队文化部门也能够根据官兵或民众反馈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更新军事文化传播内容,有效提升文化宣传和引导水平。

(三)军事文化传播实效明显增强

相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形式更多样、交互性更强。军队文化部门可以通过打造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用“亲民化”“人性化”的文字与受众对话,实现军事文化与官兵、社会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文化传播方式,大大增强军事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4]同时,微时代新媒体的匿名性、虚拟性特点,也有利于实现军事文化宣传部门与军人之间、干部与战士之间、军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无形中消除了日常生活中等级观念的影响,契合了青年一代追求民主平等的心理需求,更容易打开他们的心扉,营造良性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这种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世界开展军事文化交流的方式,必将大大提高军事文化传播的实效。

二、军事文化传播面临“微挑战”

(一)军事文化传播主体地位被削弱

长期以来,因受保密程度高、应急发布机制严等因素影响,国家和军队的权威部门掌控着军事文化传播渠道。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就是获取文化权利的一种重要途径。[5]来自“草根”的、零散而强大的文化力量,极大地促进了军事文化信息个人化和个性化,使军事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多样、更开放、互动性更强的特征。通过微时代网络,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军事文化传播的接受者,而是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途径生产、发布、报道和分享信息的消费者、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权威部门的传播主体垄断地位被打破,军事文化部门迫切需要借助微时代网络力量,逐渐建构自身在当前军事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二)军事文化传播传统媒介受到冷落

传统意义上,军事文化传播主要依靠两大媒介:一是以文字形态存在的传播媒介,如军事类报刊和军事图书;二是以声音、图像形态存在的影像媒介,如广播、电视的军事节目和军事题材电影。在新兴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一批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交互网络电视、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等,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这些新兴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储存或再现功能,也具有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性、强大互动性、传播广泛性等特点,还能够随时随地发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具有即时共享、灵活多样的优势。目前它们正以令人吃惊的广度和速度影响着军事文化传播,传统军事类报刊等纸质媒体逐渐受到冷落,军事类广播、电视、电影等影像媒介的权威地位也遭受挑战。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促进新旧媒体融合已成为当前增强军事文化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改革内容。

(三)军事文化传播信息内容渐显陈旧

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之前,军事文化传播通常采用两种固定的组合形式,即时间性的定时应用和空间性的定点应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固定性、传输途径的单一性、大众接受的集中性,适应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客观需求,却带来了“题材高深、内容严肃、长篇大论”等缺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受众被微时代分割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呈现个性化、分众化、碎片化的特点。其中“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必须适应这种“碎片化”的传播语境,改变传统的“高、大、上”的信息形式,逐渐走向“短小精悍、储存量大、亲和力和传播力强”,以适应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特征的变化。

(四)军事文化传播效能大打折扣

在报纸、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介领域,军事文化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单向度”的传播形式,缺乏及时反馈、跟进沟通和多方交流的互动性特征,社会大众总是被动地接收着各种文化信息。然而微时代却是一个“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出版人”“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不仅为军事文化提供了“一对一”的传播和反馈的途径,还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多向的、平等参与的、自由交流的“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互播机会。目前,它们正凭借其在信息量和互动、分众、聚众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压缩传统媒介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过去那种依靠某一类媒介强势覆盖或行政方式“一声号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由于过于依赖传统媒体,对微时代网络开发利用不够,军事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逐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微策略”

(一)着力创新“微理念”,遵循网络文化传播规律

理念创新是应对微时代挑战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新时期军事文化传播的内在要求。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与日新月异的传播生态,军事文化传播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创新理念,提升自身传播水平。第一,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改变过去对微媒体不用、怕用、轻用的“被动应付”思想,积极主动作为。既要通过传统手段屏蔽和过滤不良信息,杜绝低级庸俗的军事文化内容,洁净军事网络文化环境;又要引导受众对那些歪曲、诋毁、诽谤军事文化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有效地传递军事文化。第二,要变“听之任之”为“因势利导”。改变过去对网络文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知晓青年受众爱看什么、爱听什么、爱玩什么(知其“网乐”之所在)的基础上,将积极、健康、向上的军事思想内容注入到微电影、微游戏、微文章等形式中,实现以“乐”促“教”,“乐”“教”并重的目的。第三,要变“单枪匹马”为“集体作战”。要改变过去仅仅依靠军队文化部门或新闻记者等“单枪匹马”的工作现状,不断提升微时代军事传播的数量与质量,壮大“网上统一战线”,并积极开展以培育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全员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改变封闭滞后的传统理念,用全新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媒体发展制高点。

(二)着力拓展“微领域”,抢占网络文化传播新阵地

微时代的网民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拓展“微领域”,抢占新阵地,提升新时期军事文化传播水平,关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着力于面上铺开。军事文化传播要在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潮流,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基础上,重点用好移动应用软件(简称APP)这一“万能利器”,实现军事文化传播领域全覆盖。第二,要促进新旧媒体融合,着力于线上延伸。军报、军刊等传统军事媒体要在建立“中国军网”“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等有影响力的军事网站的基础上,加快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速度;国防部网、中国军网等新兴媒体要在建设适合手机或平板电脑浏览的网站的基础上,积极搭建获取军事文化信息的便捷平台,扩大军事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6]第三,要紧跟媒体时尚潮流,着力点上开发。要跟随网络时尚,贴近用户需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产品”的展示推广、资讯发布、交流互动的功能,开发提供多向渠道、多面选择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构建面向用户、互动体验、多元智能、内容丰富的军事文化传播新体系。

(三)着力开展“微活动”,拓展网络文化传播途径

微时代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开放性和平等、自主、自由参与等特点,需要借助以短、频、快为主要特征的“微媒体”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互动式“微活动”。第一,要平等交流。应利用传播平台的交互功能,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降低传播者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对等的方式与受众沟通,要淡化宣教色彩,多些客观比较,以客观中肯的态度,提升军事文化传播的说服力、亲和力和引导力。第二,要产生共鸣。应充分考虑用户普遍比较年轻的因素,改变过去因循守旧,单向、硬性、说教式的文化传播方式,增加微电影、微动漫、微图书、微杂志在军事文化传播中的比重;不定期更新传播内容,尽量做到鲜活有趣,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策划和选择文化话题,积极调动受众参与意愿,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信息互换中增强军事文化的渗透力。第三,要“创意嫁接”。要发挥网络超越时空、实时互动的优势,将现实生活中受多种条件制约的军事文化活动,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汇演、活动参与,实现文化活动网上、网下联动,既为官兵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互动平台,又将网络传播变成大众的文化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才华。

(四)着力丰富“微形式”,优化网络文化传播信息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内容为王”的通则永远不变。微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只有在关注受众需求、注重用户体验、符合用户习惯方面做文章,不断丰富传播形式,才能有效吸引用户关注,有力传播军事文化信息。第一,要围绕“微型化”呈现。微时代军事文化信息以“裂变式”方式传播,呈现“微型化”“碎片化”特征,所以无论是理论宣传、图书文学,还是歌曲戏剧、电影电视,都要尽量做到短小精悍、信息量大、易于分享、易于接受,以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快、网民“碎片时间”多的微时代网络传播现状。第二,要按照“匹配化”改进。改变传统的信息简单复制的传播模式,依照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电池容量、网速、存储量等制约因素,改进和优化传播信息。既要让用户看得清、看得懂,又要让用户感到简洁、凝练、清新、自然、方便、快捷、有吸引力、有内涵,不宜过于花哨、太过复杂,防止视觉疲劳。第三,要立足“分众化”细化。改变传统“你登我读、你讲我听、你播我看”的被动模式,走向“立足用户需求”分众服务,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既要有公众参与,又要有草根发声,采取个性化、细分化的方式,实现军事文化信息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小锋.以微博助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68-6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5-12-10].http://baike.sogou.com/v83759797.htm.

[3]金卫华,段培玉.运用新兴媒体加强军队宣传教育工作[J].火箭兵报通讯,2011(4):16-17.

[4]钟之静.微博环境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策略[J].新闻世界,2012(12):89-90.

[5]陈晓晖,程逸云.充分发挥院校名师在军网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作用[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5):100.

[6]郭辉.浅析微时代语境下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陆军学院学报,2012(5):79-80.

(责任编辑周军伟)

Milita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Micro-era

LUO Yana, ZHAO Ruihuaa, CHEN Weib

(a.BasicDepartment,ChongqingCommunicationCollegeofPLA,Chongqing400035,China;b.TrainingDepartment,ChongqingCommunicationCollegeofPLA,Chongqing400035,China)

Abstract:As a new network forms and c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wechat, micro-movies and other new products in micro-era, br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o the current milita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massive user, timely dissemination, free speech, strong interacti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 micro-era, the milita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should focus on reforming “micro idea”, expanding “micro-areas”, carrying out “micro-activities”, and richening “micro form”. It will reach the ultimate goal of creating a good image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ese Army.

Key words:micro-era; milita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micro-opportunities; micro-challenges; innovation strategy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1-0041-04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1.008

作者简介:罗艳,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基础部讲师(重庆 400035);赵瑞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基础部讲师(重庆 400035);陈未,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训练部讲师(重庆 400035)。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军队形象管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13XSK0269);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育学视野下的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0XKS0017)。

猜你喜欢

微时代创新策略
微美学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网络环境下烟草企业营销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