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6-03-16吴波
吴波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沅水流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波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沅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类型多样,沅水流域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今天解读“湖南精神”、进行生态家园建设、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基础。沅水流域的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危机,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门法、创新保护机制、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性保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开展多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教育。
沅水流域; 民间文化; 传承与发展
水是长江第三大支流、洞庭湖四大水系之一,源出贵州省的都匀市云雾山鸡冠岭和麻江县平越大山,东流至湖南的洪江市托口镇与渠水会合后,始称沅水。沅水长1 033公里,流域总面积90 000平方公里,流经的范围包括湘黔鄂渝4省9个地区60个区县,其中湖南省占57.3%,贵州省占34.1%,重庆、湖北共占8.6%①。湖南境内的主要范围是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地以及邵阳、常德的部分地区。流域周围均有高山环绕,东有雪峰山,南横苗岭,西抵乌蒙,北据武陵山,中有梵净山。两岸支流众多,左岸主要有潕水、辰水、武水、酉水,右岸主要有渠水、巫水、溆水。沅水自河源到黔城为上游,多高山峡谷;黔城至沅陵为中游,为丘陵地区,间有盆地;沅陵界首以下为下游,以平地和冲积平原为主。
沅水流域的大部分县(市、区)都被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范围。本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沅水流域的发展决定着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战役的成败。沅水流域民间文化的厚重和多元,是湖南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沅水流域的民间文化也是我们今天进行解读“湖南精神”、进行生态家园建设、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基础。
一、沅水流域民间文化价值重大
(一)沅水流域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与人们印象中的“蛮荒之地、偏远之所”相反,考古发现证明这块土地上3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文明的星火开始点燃,沅水养育的文明屡次让世人震惊,自1987年以来,名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就有四处,沅水流域至今已发现的旧石器与新石器遗址多达400多处,以高庙文化遗址为代表的7400多年前的远古文明,有“中国史前文明的大百科全书、中国上古人类的神秘家园”之称[1]110,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白陶和宗教祭祀艺术品,表明当时沅水流域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在许多方面超过黄河流域,沅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里耶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先秦时期7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沅水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南文化的交汇地,对周边具有极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二)沅水流域民间文化类型多样,异彩纷呈沅水流域世居民族20多个,除了汉族、土家、苗、侗等人口过百万的民族,瑶、回、布依、维吾尔、仡佬、壮、水、白等民族杂居其间,这是我国中部少数民族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世居民族质朴的农耕文化、神奇的巫傩文化、欢乐的节日文化、精巧的建筑文化、神秘的信仰文化、奇特的歌舞文化、灿烂的服饰文化、久远的土司文化、兴盛的商贸文化、繁荣的交通文化、发达的医药文化、和谐的制度文化、突出的和平文化孕育了古朴的民风、传承了优秀的传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三)沅水流域民间文化多元并存,互补交融沅水流域既是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并存交融之地,也是本地土著文化与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及中原文化的汇集、碰撞与融合之地,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沅水流域民间文化。从古至今,沅水流域的水陆交通,是交通的要道,过去由中原进入大西南,从洞庭湖沿沅水及其支流溯源而上是最为便捷的道路,从楚国庄硚沿沅水入云贵,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西南,走的都是这条通道;是文化交流的要道,从楚国大夫屈原行吟沅水江边到到乡下人沈从文走到北京去讲学,这一走就走了几千年;是经济往来的要道,浦市、洪江、王村、里耶、茶峒等古镇依水而生,有大型的圩场和码头,明清到民国时期商贸达到极盛,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林立,这些小镇,竟有“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称。然而,这条道路的繁荣,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历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了沅水流域后,将其称为“最早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2];民俗学家林河把沅水称为联结中原至西南、缅甸、印度,乃至中亚、非洲、欧洲的“水陆茶马古道”[3]。
(四)沅水流域民间文化分布密集,数量众多沅水流域民间文化分布集中,密集度高,价值突出。既有流域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也包括单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所蕴涵的人文价值。流域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遗产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9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1处、中国重要农业遗产2处,有世界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10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处。戏剧仅在怀化一地就有6项国家级非遗:辰河目连戏、辰河高腔、侗族傩戏、侗戏、上河阳戏、辰州傩戏,其中目连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泸溪一县就有5项国家级非遗:盘瓠与辛女传说、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苗族挑花、苗族鼓舞。流域内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呼应,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5A景区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森林公园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
二、沅水流域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一是随着水运的没落,沅水的经济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沅水流域传统的经济以水运为核心,繁荣了由此而生的商贸。目前沅水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原材料加工和输出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经济类型为主,沿河的高污染源工厂的开设,不符合该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由于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特殊性,沅水流域己成为湖南省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这对沅水流域文化遗产元素、生态系统以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破坏。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把开发水利资源作为该流域地区经济开发重点后,干支流上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0处。沅水流域修建水利工程以后,大部分地区水位上升,造成很多古镇淹没、搬迁,沿河大量民居和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防洪堤坝,改变了流域的原有生态环境。
二是民间文化生存的土壤遭到了破坏。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城市化使城乡差别逐步减小,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理念持续地向农村渗透,传统文明所遗传的文化符号、信息资源逐渐被扭曲,发生变异,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民间文化遗产飞速消解,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民俗观念、民俗传统日益淡薄,民间文化的播布范围呈现缩小趋势,生产技艺类的民间文化因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缩小活动范围。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等类民间文化,因现代歌舞、影视、大众体育的普及而缩小着活动范围。民间自发的年节娱乐活动,因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而不得不缩小活动范围,减少活动项目,大批民俗文化遗产濒危。
三是沅水流域民间文化遗产濒危和消失的速度十分惊人。沅水流域还有许多潜在的民间文化项目,没有列入各级非遗保护的目录,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挖掘、恢复,若干年后再想发掘将无从下手。比如民族语言的濒危使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芷江侗族自治县全县侗族人口1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0.5%,目前会说侗语的已不足三百人,一些建立在侗语基础上的民间文化,比如侗族款词、侗族垒词、侗族大歌、侗族耶歌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二)活态传承难以为继 一是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现在能起骨干作用的、有较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十分匮乏。以怀化市为例,目前共申报批准了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189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0人,已有2人亡故;省级传承人31人,已有3人亡故。出生于1920-1949年的53人,出生于1950-1969年的105人,出生于1970-1989年的22人。年纪最大的已有88岁,年纪最小的27岁。新老艺人出现断层,艺术保护传承青黄不接,很多项目的传承人转做其他行业,后继无人已成为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大瓶颈,人才危机日益严重。二是学校教育与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社会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缺乏认识和传承的基本概念,无法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制约了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文化资源产业性开发潜力挖掘不够 全国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17个省区市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区域竞争加剧。湖南省2014年全省旅游收入已达3 100亿元,“旅游强省”的号角已经吹响。沅水流域的旅游业发展已成功的案例,如张家界、凤凰、洪江古商城的成功开发,但也带来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一是沿河居民的思想观念、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生产模式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而且,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都处于个案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旅游发展方式粗放、公共服务体系相对滞后、流域内各县市的政策不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出现了资金的互相争夺,技术得不到沟通、旅游开发趋向于同质竞争等情况。以怀化市为例,这里山水秀美,通道万佛山丹霞地貌群峰林立,喀斯特景观遍布全市,地下溶洞均为精品;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还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落群、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村寨、世界瞩目的抗战纪念地,但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外地旅客通常只把怀化作为旅游中转地、集散地,前往邻近的知名景区,每年怀化在湖南省内的游客接待量都排在前三名,但是旅游收入排在倒数第五名之后。
二是生产性保护潜力还没充分挖掘。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有市场潜力、经济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源来说,生产性保护无疑是民间文化自我“造血”的最佳途径。目前湖南省的生产性保护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通道的侗锦生产基地有400多名农村妇女生产侗锦,年织锦收入最多的达5万多元,2014年侗锦产品销售达20 000件(套)以上,销售额达600万元以上;龙山县从事织锦业的土家妇女有2 000多人,年生产约40万件,年产值近4 000万元。沅水流域四省(市)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湖北、贵州、重庆已经开始了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湖南迟迟没有启动;二、生产过程中过多地增加机器生产的比重,变手工制作为机器批量生产,比如旅游商品市场随处可见的10元小商品;三、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不少产品开发创新成本高,一旦进入市场就很容易被仿制,比如目前遍布各景区的仿“印象”的演艺产品等。
三、沅水流域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尽快出台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并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非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湖南省要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民间文化的省级保护法律。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出台,各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流域内贵州、湖北、重庆三地在2012年皆出台了省级非遗保护条例。湖南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民间文化保护立法,从调查、建档、申报、传承、传播、开发及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2015年以来,湖南省文化厅牵头实施了数次《关于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办法(草案)》的讨论,《草案》虽然历经数次修改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保护对象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保护资金难以落实、保护细则难以落地。
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针对价值较高的单项文化遗产出台保护法律,例如目前已有的《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等。沅水流域相关市县关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制度还不健全,目前只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晃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等地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村寨等相关保护条例。
三是建立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制度。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提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政策,要求积极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平合理地协调和平衡在发掘、整理、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民间文化知识产权制度,难以遏制民间文化的滥用或流失。
四是建立文化遗产安全制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薄弱,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资本发达主义国家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掠夺触目惊心。政府部门应制定文化遗产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构珍稀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屏障。
(二)建立健全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机制 一是要理顺部门职权。以湖南省非遗保护的专门机构为例,省内大部分市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挂靠在群众艺术馆,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配置相应的人员编制。全省各地尚未建立起一支比较稳定的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队伍。以怀化市为例,13个县(区)绝大部分的非遗专干都是来自文化馆的兼职人员,在资源普查、项目申报、活动组织、科普宣传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手短缺。
二是要保障专项经费。以侗族傩戏为例,2006年即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目前为止共获得保护经费59万元,而且还是国家财政拨款,侗戏班子走出深山参加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的演出活动都得自付费用;而同样是侗族非遗的侗族大歌,贵州省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每年拨款1 000万元,用于支持侗族大歌传承保护活动、补助和奖励民间传统节日活动等。经费方面还可以探索与民间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跨区域保护机制。沅水流域民间文化的保护局限于少量传承人的保护、个别传承村寨文化场地的保护等方面,跨区域保护尚未起步。流淌的沅水跨越4省市60县区,保护机制和保护方式势必要形成跨地域联动,打破区域划分和行政界线的阻隔。要建立流域联席会议机制,并设立专门的沅水流域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从流域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同质竞争,变分割、封闭为统一的、开放,把流域内分散的资源整合,放在流域的宏观环境下来重新定位,形成一个有序的管理系统,达到保护的高效性和全面性。使得上中下游各区县在这套机制下能紧密对接、共同发力,形成区域流域文化保护和经济合作发展新格局。
(三)建立民间文化评估和分类保护体系 一是建立评估体系。应在广泛进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家底,对民间文化的性质、功能、生存状态、发展前景等进行评估,考量和评估其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实行分种类分层次保护措施。对待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要优先进行资料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利用先进的数字与图像处理等现代技术,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对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待业态形式成熟、流通运营良好的手工技艺类文化遗产,如编织、酿酒、雕刻、医药等,逐步引导其恢复生产,实现活态传承。
(四)建设“沅水流域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带”可考虑建设“沅水流域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带”,以生态文明作为核心,山水相映,一体两翼,两路一带,山是雪峰山,水为沅水,“一体”指“绿色、民生、经济”三位一体,“两翼”指怀化市和湘西州,“两路”指连接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流域内中心城市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一带”指从源头到洞庭湖的“沅水流域生态经济带”,主动承接已列入国家战略的“一路一带”中长江经济带规划。从流域新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区域竞争优势。沅水这条天然的纽带能连接起长江旅游经济带、武陵山、罗霄山等国家级旅游经济圈,沅水流域的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生态加工业、创意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域内文化生态经济带的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生态加工业、文化创意产业联融,并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实行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沅水文化大旅游,努力形成沅水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增长极。
(五)开展多途径和多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化传承模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是要加强流域内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在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开展了解、体验、技能传授、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等不同的课程。比如将非遗引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通过普及非遗的本土知识,配套开展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综合性兴趣培养与切实性乡情教育;鼓励科研单位和高校成立非遗产学研基地,在高校开设非遗传承班,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传承人。三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建设志愿者队伍。摈弃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宣传、教育、科普等各种形式使得公众意识到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民众成为非遗保护的主体力量。
注释:
①具体为常德市的汉寿县、鼎城区、武陵区(含德山、柳叶湖区)、桃源县(含桃花源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湖北省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的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碧江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含大龙区)、万山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贵定县和都匀市。
[1]古魜.黔阳高庙文化遗址——中国史前文明的大百科全书中国上古人类的神秘家园[J].建筑与文化,2013(1):110-117.
[2]罗哲文.怀化印象——中国第一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EB/OL].怀化新闻网.http://www.0745news.cn/.2008-10-16.
[3]李建辉.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四千年前的古黔中——访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J].中国民族,2002(12):47-50.
Thinking about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al in Yuanshui Valley
WU B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Yuanshui Valley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overall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Now that the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Yuanshui Valley is faced with the great crisis,the government should issue the special law,innovat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promote the develop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 indus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and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education.
Yuanshui Valley;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95
A
1671-9743(2016)10-0001-04
2016-09-15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5年度重点课题“关于沅水流域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XSP2015061616)。
吴 波,1965年生,男,湖南浏阳人,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