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历程
2016-03-16吴梅
吴 梅
(宿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历程
吴梅
(宿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中国的乡土油画是国内所特有的一种美术现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传承,历经了从乡土政治油画到乡土风情油画再到新乡土油画的蜕变,表现手法上也由先前单一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全面、多样性的绘画样式,在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主流绘画。
[关键词]乡土油画;传承;发展;现实主义
乡土美术是中国一个亘古不变的艺术话题,它所表现的是中国最纯粹的本土艺术,凝结着艺术家对中国不同乡土艺术的独特感受与精神追求。中国的乡土油画在绘画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以乡村现实为创作主题。乡土油画从上世纪发展至今,仍坚持以一种淳朴的艺术方式出现在油画艺术的视野,始终具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并在各民族乡土美术的传承以及和外来画种的交融中不断创新、发展。乡土油画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辉煌的一笔,它曾作为一种特殊的美术现象诠释了某个时代画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给美术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乡土油画的起源
油画作为一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相互交换信息的传播媒介,应当说从踏入国门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和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其中自然包括乡土文化。上世纪初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有志青年,把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油画。在当时一盘散沙似的艺术环境中,和乡土题材有关的艺术形式真正成规模的出现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毛泽东的艺术指导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领着一帮艺术家朝着朝气蓬勃的乡土艺术创作道路上迈进。画家们积极地把这一艺术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明确地树立了为工农服务的政治方向,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力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社会主义艺术创作的独特美学视角。那时的艺术家在大时代的感召下,充满高涨的创作热情,注重深入乡村体验生活,创作出了许多真挚动人的佳作。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充满了粗犷稚拙的趣味,拥有着动人的力量[1]122-123,如吴作人的《藏女负水图》、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吕斯百的《农民肖像》、庄言的《陕北人家》,等等,这些佳作真实生动地描绘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中国乡土意识的萌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又步入了由工农阶级组成的新兴政党执政的新局面,在新社会下劳动者的地位也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的艺术家积极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号召,自觉地投入到为工农兵服务的使命当中。为了能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实生活,艺术家纷纷加入到了大规模的革命历史画的创作之中,诞生了潘世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罗工柳的《地道战》、靳之林的《南泥湾》等优秀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形式上粗犷质朴,精神上积极向上,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 “文革”的爆发,“左”的错误思想牵引着艺术创作偏离了正常前进的轨迹,作品里看似朴实的农民形象也成为了“假、大、空”的代名词。那些专门从事乡土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没有进入较高的具有更大精神涵盖力的大文化局面[2]38,而是形成了一种渗透着雅化的年画味的通俗现实主义,这些作品清晰地记录了一个新旧时代变迁的历史。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油画
在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进程中,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始终是和中华民族当下的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崛起同样改变着中国的乡村文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家,中国油画从历史反思走向艺术反思,文化艺术思潮激荡翻涌,中西文化艺术碰撞激烈,这时的乡土油画自然也随着整个油画界的改变而走向多元化。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一经问世就在画坛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广泛影响。《西藏组画》是陈丹青的开山之作,他打破了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的构图模式,吸取了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写实画家米勒的绘画手法,把创作素材转向了最平凡的现实生活,藏民在他的笔下蜕去了载歌载舞的宣传号、标语,转而演变成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的载体。罗中立的《父亲》则采用了美国超写实主义精细逼真的绘画技法,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磨砺的中国农民形象,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构图模式和真实再现的创作技巧给观者带来了极为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两幅佳作可以说是中国乡土油画的里程碑,它们引导了一个新的风潮,启示了表达中华民族的更深内在和探索精神空间的一代画风,由此“乡土现实主义”油画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人性的觉醒与商业风情的侵蚀
乡土油画在那个时期正在和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以及正统的创作思路做着努力的抗争,从当初对西方艺术的简单移植升华成为融入民族品格的传承与创新。以乡土现实为绘画主题的创作方向在中国画坛引起了共鸣,迅速衍生了一批用客观写实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乡土油画家。代表画家有何多苓、艾轩、宫立龙、龙力游等,他们的作品是当时伤痕文学在美术观念中的枝蔓与回响,肩负着审美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引领着绘画回归到现实中去,同时这些作品更是时代与画家的相互馈赠[3]34。何多苓的油画作品是西南地区一面诗意的精神旗帜,他从怀斯的画风中得到启发,用他独特的“哀伤而抒情的现实主义”情怀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艾轩的画面多是些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作品处处弥漫着苍凉荒寒、孤独寂静的意境之美,流露出了画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龙力游的乡土油画表现在原生态的现实中一种温暖宁静的牧民生活,具有东方式的温润美感,引起了人们对清澈心灵的向往。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当时众多的艺术追随者带来了新的描摹图示,使得越来越多的绘画爱好者投入了到乡土艺术的创作当中。在商业社会的利诱下,乡土中孤独与惆怅的创作主题被唯美主义柔化,中国式的乡愁与怀旧逐渐取代了原本乡土油画所弘扬的人文主义,乡土艺术渐渐蜕去了原本该有的视觉张力。伴随着商业利益的刺激,乡土艺术更是融入了风情化的商业风格,最终还是走向了被模仿、被大量复制的厄运。还有一批画家沉迷在自己所制造的风格样式中,越来越强调绘画技法的细腻和画面气氛的营造,画面缺乏对人性深刻的反思,陷入到了学院式的局限,而且还容易跳出来审视自己,最后就诞生了一批画风僵化、缺乏表现力的商业风情油画。这些画家的创作模式早已偏离了原本的艺术方向,这样缺乏精神内涵的乡土艺术是难以持久的。
(二)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彰显人性本色的坚持
就在画坛对乡土文化的情感日趋寡淡的时候,有另外一些艺术家开始往遥远的乡野去宣泄内心的情感,他们反对逃避现实而主张迎击困惑,反对入空守静而主张高扬理性。这些艺术家所崇尚的是一种更博大、深沉的境界,与当下各种讨巧的谄媚艺术形式形成了有力的抗衡。他们没有随波逐流地关注城市里的病态疯狂,而是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段正渠的乡土油画是要靠心灵去碰触的,他对陕北乡土文化的观察与表现的意图,与意识形态、绘画形式的需要都没有关系,而是真真切切的内心情感的宣泄。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画家郑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是一位有着坚定的艺术信仰和强烈的社会现实精神,并且一直在艺术的理想境界真诚地追求心灵回响的艺术家。郑艺的绘画视角关注的是民生与他们的生存场景,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真实都被他转换成了一种隐喻的符号。他的创作《炽心己飞》运用了客观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在田野上用钉耙当做吉他尽情欢唱的淳朴、生动的农民形象。画面真实地表现出了平凡生活中的大真和大美的境界,完美展现了画家细微、严谨含蓄、情感虔诚的绘画语言风格。这种缜密庄重的绘画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对乡村、村民的态度,更是一种对艺术和自然的态度[4]。著名女画家徐晓燕是名副其实的土地歌手,亦是一个田园的精神守望者。她的作品没有抒情的自然主义,而是以淳朴而美妙、极富感染力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为创作对象。她运用其独特的富有视觉张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生命与自然蓬勃而内在的活力,体现了母性般深沉的奉献与牺牲的人文关怀。这些艺术家在用自己的作品去拷问乡土的永恒价值,也借此媒介传递出了乡土油画中超越乡土题材本身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含义。
三、中国乡土油画的突破—表现性倾向的加强
(一)乡土油画与西风东渐
在文化思潮波起云涌的新时期,西方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受到了中国油画家的青睐,同时这股西风也吹到了中国乡土油画之中。这些带有表现性倾向的乡土油画都拥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用非再现的手法去深度挖掘乡土中的博大、神秘、肃穆、悲怆、粗野、冷漠等崇高与深沉的审美格调,并和现有的一切柔弱浮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们把目光从“现象”转移到了“本质”,像文人画一样以绘画形象蕴含着的某种理想或观念为绘画最高境界,在形式上追求自我个性的解放,在绘画语言上更是凌驾于具象基础之上,运用看似“真实”的形象来解读作品中特殊的抽象性情趣。他们以纯粹的入世的精神对世俗精神进行超越,强调积极的、向上的、质朴的生活力量,反对那些病态的、矫揉造作的、罗可可式的唯美艺术,也反对简单的凭个人感官的偶然性骚动的作画,更加反对形式主义病态艺术的泛滥。
(二)表现性乡土油画家的主动追求
罗中立是乡土油画的杰出代表,他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表现的作品《父亲》叩响了乡土艺术的大门,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画风突变,开始从民间原始艺术中找寻灵感,把非洲木雕的造型和拉美艺术的表现风格运用到了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上。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倾向于语言的符号化,画中人物进行了适度的夸张,个个腰粗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在色彩上使用了凝重的深色,并以黄、白等线形笔触对物象进行书写、分离,画面空间被处理得主观平面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这些绘画因素组成了一幅幅既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又有极强的现代表现性的优秀作品。段正渠的乡土油画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卢奥的影响,巧妙地利用颜料自身的肌理特点来表现人物性格,他利用反复堆积的颜料呈现出了枯涩粗糙的如泥土般饱满的肌理效果;用厚重的黑线、粗犷的轮廓、跃动的笔触诗意地刻画出了陕北人民坚韧不屈的硬汉样貌。在红色天空背景下仰天长啸的乡民背后隐藏的是对永不枯竭、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的敬畏之情[5]32。河南画家段建伟的乡土油画采用内敛、平和的表现手法描述着家乡村民的平凡生活。油画中的人物边缘线看似僵硬、呆板,但并不影响画面的协调性,画面中这些独特的视觉语言反而使人物显得更加实在,作品具有极强的现代感。段建伟在画面中对客观再现的事物进行了简化概括,运用平面化的处理手法来表现人物,他更多的是去追求“以形写神”的精神特质。东北画家宫立龙是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的一股被称之为“民间本土化”的艺术思潮的领军人物,他的绘画风格具有极其独特的表现力,作品蕴含了浓郁的东方情调与个性风貌。在构图上,宫立龙摆脱了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陈腐之见,在造型上借鉴了秦汉雕塑似的写实主义技法,对画面空间进行了高度概括,大胆运用中国民间艺术中常用的红、绿等浓艳色调。他的作品既生动地表现出农民自娱自乐、幽默和调侃的特质,又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画家丁方的乡土油画以西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去表现那里的风土人情,采用象征性的符号语言来刻画黄土高原经历历史沉淀后的沧桑。他的作品《抗旱》简化了在黄土地上辛勤耕植的农民的五官,把刻画重点转移到了画面结构的布局上,把绘画情感集中到了画面的表现上,力图把山画得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画面讲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磨砺,以及这种艰难的磨砺所留下的沧桑印记,人们既可以把它们读作自然和人类的颂词,也可以称赞它们为自然和人类的挽歌。
这些生动的现代艺术语言成功地表达出了华夏子孙的民族气节,彰显了民族文化对油画发展的影响与渗透,在这样鲜活的创作启示下,乡土油画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艺术表现样式。
四、总结
乡土油画是一种很直观的把普通的乡村现实作为创作内容的绘画形式,它真实地解读着每个时代的社会敏感,它和本土文化一样有自己的根源性和延续性。中国的乡土油画有着辉煌的历史,承载了中国本土艺术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下的文化表达,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磨砺后,乡土油画的艺术风格已从当初单一、枯燥的写实再现演变成为全方位、多语言的绘画样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倡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今天,乡土油画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界的主流绘画,在国内各大画展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它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点体现了中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它的本土化与时代化已经超乎了个人或画派的绘画追求,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当代中国乡土艺术家的自觉意识和共同理想[6]。在当代艺术的广泛性冲击下,作为架上绘画的乡土油画也会遭遇边缘危机,但是在城市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乡村文化仍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乡村文化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不断地变化发展,提供给艺术家无穷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也能够从更高的视角去挖掘乡村现实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它以时代和个性的特色。这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中国的乡土油画家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乡土文化,并创作出更多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彭肜. 语言转换:当代形态美术中的乡土叙事[J]. 文艺研究,2008,(7).
[2]周长江. 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创作[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周长江. 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具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4]易英. 回望家园—乡土现实主义回顾[J]. 美苑,1999,(1).
[5]冯晓. 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陈瑞林.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J]. 美苑,1999,(1).
(责任编辑何旺生)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Oil Painting
WU Mei
(SchoolofArts,SuzhouUniversity,Suzhou234000,China)
Abstract:China's local painting is a unique artistic phenomenon in China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local painting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politics to a new native country setting painting and then to the new country oil paintings through generations of artists, so do the expression approach from previous unitary painting language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paining mode, while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local oil paint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art painting in the Chinese painting circle.
Key words:country painting; heritage; development; human spirit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1-0126-04
[作者简介]吴梅(1980-),女,安徽淮北人,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油画。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国乡土油画的传承与绘画风格的演变”(AHSKQ2014D12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风俗油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研究”(SK2015A322)
[收稿日期]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