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应对研究
2016-03-16李书巧陈双双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李书巧,陈双双,李 磊(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应对研究
李书巧,陈双双,李磊
(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及信息平台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三大困境,即政治参与认知困境、政治参与内容困境和政治参与行为困境。对此,可以从技术、政府、高校三个层面进行应对,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参政,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信息碎片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首要选择。这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网络中存在着诸多虚假、不良的信息,给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参政,也有利于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碎片化”一词来源于“fragmentation”,释义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运用在多个领域,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碎片化传播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名词,它通常包含事实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以及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后者不仅指意见的零散性,更指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1]。
(一)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不完整。传统媒体往往会以较长的篇幅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传播的内容比较完整,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播内容不再完整,以微博为例,每条微博的字数不能超过140字,这使网络中出现大量不完整的信息,信息内容日益走向碎片化。二是信息内容繁杂。如前所述,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可以自由、及时、随意地发布和传递信息,每条信息都是网络中的一个信息碎片,信息的散乱分布加上碎片的不断叠加、累积,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碎片网络。三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异变,产生新的信息。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是线性的,是由点到面的传播,新媒介打破了这一传播模式,形成一种裂变传播。同样以微博为例,每个人只要注册一个微博账户,就可以生产微内容,其他人通过“转发”按钮就可以转载,由于每个发布主体职业、年龄、价值观等的不同,在转载的过程中如果对转载内容稍加修改或者评论就会使所发布的信息发生异变,产生新的信息。
(二)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随着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传播媒介的不断兴起,公民网络参政更加便捷,加上网络的匿名性,每个公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任何观点都是以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性,小集团、自媒体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中心,他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传递者,传播结构从金字塔状向扁平化发展,网络成为一个去中心、无疆界的特殊空间。
(三)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
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是指受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缩短。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来了解信息,媒介数量少、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因而信息总量少,人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总量大,加之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持续关注信息,因此,网络上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是片刻、即时、转瞬即逝的。正如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所说,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2]。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四)信息平台的碎片化
调查显示,目前应用较多的社交平台主要包括QQ空间、微博、人人网、朋友网、豆瓣网等,其中QQ空间的使用率为65.1%,微博的使用率是33.5%[3],另外还有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比如有针对电影爱好者的微信公众号,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各大学贴吧,有针对官民互动、吸纳群众意见的各政务微博账号,还有分享情感经历的天涯论坛等。众多信息平台的出现会带动用户群的不断增长,不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又会衍生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信息平台,如此循环,最终导致信息平台的碎片化。
二、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分析
信息传播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起着积极作用,信息平台的碎片化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更加多样,传播速度快使大学生政治参与更加便捷,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也给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一些困境。
(一)政治参与认知困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认知偏差
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导致网络中信息不完整,虚假信息泛滥,加上由于网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大学生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无法深刻认识某个事件和问题,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一项针对官方和非官方网站信息的可信度调查显示,回答“不确定”的占15.25%[4],表明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认知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另外,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不同民族、种族、政党、国家及各种派系的政治价值也杂糅其中,网络中某些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会利用大学生政治分辨力的不足,动摇他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意识,产生一些错误的关于党、政府和国家的政治认知。
(二)政治参与内容困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日趋娱乐化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公共事件娱乐化、戏谑化的认知和评论。由于网络信息繁杂,受众注意力有限,“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5],加上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散乱分布的信息,经常会用一种娱乐化、消遣的方式去对待政治及社会问题。以官员艳照门为例,在遮天吧上,楼主发布了一个名为“中国官员包养情妇排行榜”的帖子,通过给官员颁发数量奖、素质奖、学术奖等奖项这种戏谑化的方式来讽刺官员的作风问题,而下面的评论则多以“好厉害”“好想上去领奖”这些浅层次、娱乐化的评论出现。对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大学生群体却把它当成谈资对待,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如学者李伶俐所说,在碎片化信息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情绪化的发泄以及对娱乐的追求,会形成一种“娱乐的秀场”[6]。其实,娱乐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无力感。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高,但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不够全面,提出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发挥政治影响力,加之政府网络问政的实效性差,回应不及时,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比较差,导致他们的政治参与内容日趋娱乐化。
(三)政治参与行为困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
主要表现为盲从参与、情绪型政治参与和“群体极化”型政治参与三种。
1.盲从参与。大学生的盲从参与表现在他们会不加辨别地去听信意见领袖的观点或者跟随大众的看法。大多数情况下,个人都会力图迎合大众的观点和看法以避免因其持有其他的想法而被孤立,当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很少有人支持时,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隐瞒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转而支持另外一种观点,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往往会听信并追随“权威”即意见领袖的观点。在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一些网络“大V”散布“商场超市被抢”“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等言论,有些大学生对信息不加甄别就盲目听信,在朋友圈、微博中转载这些言论,甚至一批人联合帮助把“大V”的言论顶上热门贴,渲染事件的严重程度,这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大学生的这种盲从参与行为一方面显示了他们政治人格、政治心理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只能去跟随他们所认同的“权威”,此种情况下的政治参与所反映的诉求是不真实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
2.情绪型网络政治参与。情绪型网络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缺乏理性,表现出宣泄情绪的特点。以近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为例,当大学生被询问传播日本“国有化”钓鱼岛的原因时,27.95%的大学生都只是为宣泄情绪。在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舆论疏导机制,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参与的不满就会在网络中发泄,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最终会导致大学生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出现,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法分子会利用大学生情绪化的特点,煽动不法言论,进行违法活动,诱导大学生产生不成熟或偏激的网络参政行为,进而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3.“群体极化”型网络政治参与。群体极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它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7]。互联网时代下,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始出现诸多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社交平台,志趣相投的人们或团体可以直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沟通,最终他们的想法会和最初一样,不同的是会变得更加极端化。“网络暴民”是群体极化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网络大众采取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恐吓等手段对事件当事方进行猛烈的攻击[8]。2016年4月发生的“广饶刘占一打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被打者是民警,但搜索各大网站热门贴发现,大多数人都在攻击民警,在一些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校园贴吧中,有人借助“人肉搜索”曝光该民警的背景、配偶及子女信息,更有甚者故意抹黑民警,采用贴字条等方式威胁民警,这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这种“群体极化”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认知,如果这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超出现有制度供给范围,极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爆炸,进而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
三、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应对策略
(一)技术层面:利用先进技术,过滤垃圾信息,整合碎片信息
需要对信息碎片加以整合,去除虚假信息,整合同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核心的信息通过专栏等形式展现出来。现在过滤垃圾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关键词、路由器过滤法,但是这两种过滤方法均存在技术漏洞,用户只要不断更换IP地址就可以逃避路由器检索,而且关键词过滤法相对比较机械化,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错杀无辜”,因此需要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开发先进的绿色软件,帮助更好地过滤虚假、反动言论。另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意味着信息的杂乱分布,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影响下,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把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排列整合,让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了解信息内容。当下移动终端平台信息分布比较散乱,以现在大学生所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微信为例,朋友圈的内容分布散乱、信息不完整,人们无法直观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官方公众号,专门推送当日朋友圈热议的话题,在每个话题最后推送一个超链接,链接到讨论话题的专门网站或官方媒体,帮助感兴趣的人便捷地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分类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注意力匮乏带来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事件,进而培养大学生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二)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增强网络问政的实效性
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良好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营造,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信息安全保护法规》,2012年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9],工信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但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远远滞后于网络的发展,缺乏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需要重视网络立法,尤其是重视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专项立法,在保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同时,也需明确其应当履行的义务、遵循的规则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后应当承担的责任,以此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
2.引导舆论走向,加强网络监管,实行有限实名制。要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别有用心的攻击进行控制,避免信息无序化带来的政府不信任、社会矛盾放大等问题。第一,引导舆论走向。对于网络热议的话题,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媒体及时公开官方消息,引导舆论走向,还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设立舆论把关人,通过理性论辩、重在建设的路径来加强舆论疏导[10]。第二,加强网络监管。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内容提供商的管理和监控,提升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大网络谣言惩罚力度,从而减少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的散布,推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良性发展。第三,推行网络有限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有限实名制的运用,既可以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网络谣言的散播,同时也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言论,减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过度政治参与。
3.增强政府网络问政的实效性。在网络媒介发展日益迅速的时代,政府应跟上大趋势、大潮流,改变传统投票、选举、开会的政治参与渠道,把视野放到网络中去,通过微博问政、网络匿名投票、网络建议箱、实问实答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比如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部门与新浪网合作,对“两会”实时直播,网友跟帖无数,对于微博上热议的“两会”话题,有关政府官员都予以解答。但这种仅限于“两会”期间的短期官民互动,并不能持久发挥作用,需要把这种方式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各级政府需要重视网络问政,及时回答各种问题,增强网络问政的实效性。还可以借鉴人民微博对话官微平台的做法,推出《政务微博办实事回复排行榜》和《政务微博办实事地区回复排行榜》两大榜单,通过评比的方式,激发政府部门的积极性,让地方政府的政务微博账号能够发挥实际效用,真正做到问政于民。
(三)高校层面: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1.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水平。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其次,高校要加强政治、政治规则教育,开设政治学基础等课程,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的总体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感和社会责任心,提升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再次,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说教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水平。例如,高校可以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社区管理部门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机关、社区进行学习;鼓励大学生关注校学生会开设的公众号,关注政治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贴吧中;举办相关比赛等,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政治活动的运作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2.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参政。媒介素养概念是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生共同提出的,它是一种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11]。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三种媒体能力:一是了解网络和新媒介知识的能力,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使大学生了解新媒介的产生发展史,从而使大学生理性对待新媒介,清楚地认识到每种新媒介的利与弊;二是学习判断网络信息价值的能力,依靠绿色软件不能过滤掉全部不实信息,更多地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辨别能力,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对信息加以筛选;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社交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通过话题讨论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汇集大学生的力量,为政府管理出谋划策。
[1]彭兰.碎片化社会与碎片化传播断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J].北方文学,201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3-0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4]尹渭莉.“90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28.
[5]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
[6]王舒婷.微博碎片化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与引导研究[J].科教文汇,2014(8).
[7][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8]王绍明.网络舆论的攻击性及其成因分析[J].青年记者,2009(29).
[9]孙崇文.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38.
[10]唐平秋,李勇图.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5(5).
[11]艾文婧.微博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35.
责任编辑:韦梦琦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3.020
D621.5
A
1009-0339(2016)03-0095-05
2016-04-30
东华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思政序列)课题(dhsyh-sjyj-201513)、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2015年度课题(2015M08)。
李书巧,女,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设计与体制改革研究;陈双双,女,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设计与体制改革研究;李磊,男,东华大学校工会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