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6-03-16黄语东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广西河池547000
黄语东(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广西河池547000)
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语东
(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广西河池547000)
近年来,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相关产业融合不足、产业创新意识欠缺、手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应坚持注重政策扶持、打造特色品、加强产业融合、重视传承创新,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产业开发
民族手工艺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河池市是多民族聚居区,孕育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研究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对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工作成绩斐然
一是抓好名录建设,实施重点保护。河池市从2005年开始,正式启动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目前,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等2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铜鼓铸造技艺、毛南族木雕技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丹泉酒酿造技艺等11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以来,河池市以保护传承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重点,在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采取“遗产专家指导、地方政府推动、遗产地居民参与”的共建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施重点保护。目前,全市已建立5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传习示范户。
二是加强传承场馆建设,坚持活态传承。河池市加强传承场馆建设,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目前已建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环江下南乡毛南族花竹帽传习馆、罗城仫佬族刺绣技艺传习馆等一批场馆。为坚持活态传承,河池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要求做到有病必报、有困难必报、有成果必报,并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以此鼓励其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非,培养后继人才。目前,河池市共有7名自治区级、6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加强教育传承。从2000年起,全市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普及性教育。南丹县白裤瑶民族服饰传承人应邀不定时到当地中小学言传身教白裤瑶民族技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中学开设毛南族文化艺术课堂,传授花竹帽舞蹈、傩面绘画;金城江区第五小学将当地传统手艺等引进课堂教学,2012年该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二)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近年来,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挥了龙头带动和产业支撑作用,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藤编产业。藤竹编织是目前河池走入市场最成功的手工艺产品,如都安瑶族自治县丹阳村有12家编织公司(工厂),形成“市场+公司+农户”的新型编织企业经营模式,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村编织出口产品交易值达9500多万元,创利税700多万元。全村上千人从事编织业,57%的群众通过编织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发展铜鼓产业。近年,河池市古代铜鼓铸造工艺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壮大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韦氏铜鼓仿古铸造厂、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等一批铜鼓铸造企业。环江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先后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纪念铜鼓(208CM)、贵州省雷山县第五届苗年大型组合纪念铜鼓3面(380CM)等项目。目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铜鼓铸造厂年产铜鼓约10000余面,营业额达500余万元。
发展书画纸产业。都安纱纸历史悠久,其制成的纸张柔韧性好,张力强,光滑度高,很受欢迎。1995年,都安书画纸厂年产500吨书画纸,成为全国最大的书画纸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曾题诗赞誉:“云英妙制胜南朝,工出西南壮与瑶,助我狂书三万字,不伤斑管兔千毫。”遗憾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该厂产品出口量剧减,生产规模日渐萎缩,至今尚未走出困境。
二、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河池市各级政府部门还没有真正把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个产业来定位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与措施,融资难、征地难仍然是制约民族手工艺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民族传统手工艺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产品良莠不一,价格乱象普遍,导致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效应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二)相关产业融合不足
目前,河池市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联动力还较弱,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宣传推介因此受到影响。例如,作为2010年中国都安首届密洛陀文化旅游节“走进都安”民族书画展演活动请来了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等单位、部门的20多位知名书画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都安书画纸的关注,但是随着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停办,都安书画纸也失去了恢复品牌魅力的良机。
(三)产业创新意识欠缺
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着创新意识欠缺、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首先,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陈旧,产能低下,如都安书画纸产业目前还是采用20世纪90年代的生产线,虽然能够保持传统手法技艺,但产能一直没有办法提高,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次,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如都安某编织品有限责任公司依靠亲缘性进行管理,公司签约获得订单后,都将订单交给自己的“亲戚农户”组织人员编织。虽然这样的“亲帮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手艺传承后继乏人
目前河池市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因艺人大多年岁已高而濒临失传危险。一方面,民间技艺的传承还处于自觉自愿状态,部分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不愿将绝技轻易传授他人,由于是独门绝技,往往随着手工艺人的离世而消亡,如颇有名气的环江木雕技艺、怀远风炉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已失传。另一方面,部分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技艺要求高,学习时间长,待遇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艺。如都安书画纸制作,由于劳动强度大,习艺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职业寿命较短,易患腰肌劳损、关节炎等职业病,难以吸引年轻人,影响了书画纸制作技艺的传承。
三、推进河池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政策扶持,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稳健发展
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政策。各级政府要继续落实好国家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相关部门要制定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政策,并制定实施细则。
积极协调,加强资金倾斜扶持。首先,充分利用自治区“抓大壮小扶微”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支持,探索利用政银企平台开展“助保贷”、销售合同抵押等贷款形式。其次,各级政府设立“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形式,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组织作品参展参赛、人才和技艺培训等,促进其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1]。
(二)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示范基地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民族传统手工艺旗舰型企业。据初步统计,河池市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产值500万元至2000万的企业有6家。对于这些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应从全局谋划,加强资源整合,打造一批河池民族传统手工艺旗舰型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盘活优势项目,构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示范基地。都安纱纸历史源远流长,都安书画纸厂曾经几度辉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日益繁荣,国内宣纸市场需求将会继续稳定增长[2]。根据预测,全国宣纸需求量5年内有望达到1200吨,产业仍然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重振都安“龙凤”书画纸品牌既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工艺的迫切需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对都安书画纸厂进行体制改革,更新技术装备和改进生产技术,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再创都安书画纸辉煌,使之成为河池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示范基地。
(三)注重产业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新机制
强化部门联动,积极协调沟通。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不仅担负着保护与传承文化及发展经济的双重重任,而且是推动两者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文化旅游部门应积极联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沟通,统筹管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推动文化旅游工作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产业融合,实现多方共赢。借壳旅游,是各地利用旅游宣传和打开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好方法。河池市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举办了15届鼓铜山歌艺术节,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各县(市、区)成功举办了各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和富于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对促进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要依托大型民族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举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活动,营造有利于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得以新生和发扬光大[3]。
(四)重视传承创新,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开发工作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体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与其传承人数量之间差异较大的现状,加快建立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体系,加强申报选拔力度,充实名录项目库,完善名录体系。凡是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代表性项目,均按一定标准配置传承人,力争做到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有3名以上传承人,至少有1个以上传习示范户、保护村、传习所和传承基地,逐步增加传承人数量,丰富传承人层次,并逐步向县级项目铺开。
加大各级传承人传习经费支持力度。借鉴玉林、南宁、柳州等地给市县传承人传习经费资助的做法,争取市本级财政每年给予市级传承人每年资助2000元,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县级传承人每年资助1000元,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同时,给予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形成常态化,以体现政府和社会对传承人的尊重,增强传承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建立有序传承机制,对传承人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充分调动传承人积极性。每年应由政府主导,邀请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的相关专家,共同开展非遗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定期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
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应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研发新产品,适应消费者需求。首先,注重挖掘和发挥民间手工艺传承人作用,积极培养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设计开发的专业队伍,利用新工艺、新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支持研发具有观赏性、纪念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精品,并积极申报注册商标,统一标识、规格、包装和价格。其次,设立产品开发发展基金,建立产品开发成果奖励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研究,建立集产、销、学、研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工艺品大型现代企业或研究中心,便于资源共享,增强防御风险能力[4]。
[1]宋清洁,康培莲.关于我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14(35).
[2]张旿.中国宣纸行业科学发展对策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13.
[3]符娅,王德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4]姚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调研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2(5).
责任编辑:韦梦琦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3.013
J026
B
1009-0339(2016)03-0061-04
2016-01-20
黄语东,男,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