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海洋工程人才 助推蓝色经济发展
2016-03-16李连顺
李连顺
天津泰达海洋开发有限公司
培养海洋工程人才 助推蓝色经济发展
李连顺
天津泰达海洋开发有限公司
由于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众多拥有海洋资源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加强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助推我国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海洋工程特点及人才国际化需求,简要分析了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对加强培养海洋工程人才助推蓝色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
海洋工程;特点;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为了助推蓝色经济发展,必须加强海洋工程人才培养。以下就培养海洋工程人才助推蓝色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海洋工程特点及国际化需求分析
海洋工程结构物环境复杂、成本巨大。为满足不同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所需海洋环境技术、勘探开发技术、通用工程技术促进了处于全球整过产业链不同层面的人员、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使得海洋工程企业自身要求具备国际化特征。具体以下特点:(1)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国际化模式。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多为跨国际订单。其产品的设计和建造要求有统一的标准,落到实处的体现就是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国际通用性和互认性;(2)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多为国际化产物。以深海浮式采油平台为例,其产品设计可能来自产业链的高端——欧美海洋工程设计院或研发中心,但主体结构的建造可能在亚洲,而其配套设备——立管系统及锚泊定位系统由其他国家提供。由此可见,海洋工程结构物自身的复杂性及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的不均匀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作业。(3)海洋工程整个行业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日益彰显。外商技术力量以独资或合资多种合作模式进入建造加工强国,涉及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合作,海洋工程企业已成为典型的国际化企业。以上种种多对海洋工程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国际化理念,掌握国际通用标准和规范,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遵守国际法规和条约,具备国际化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
近年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依托自身传统造船和修船技术,在海洋工程建造市场中占有大部分份额。然而在海洋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仍然由美国、英国、挪威、法国等老牌海洋工程强国占据主领地位,他们拥有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所,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是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最顶端。而我国海洋工程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猛。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规划为海洋工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海洋工程产业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一流的海洋工程专业人才为适应国际趋势发展已成为发展海洋工程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实践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过小。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落实不到位。由于参与实践应用少,就很难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状高校毕业生只是理论上的巨人,因此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适应多变的环境,加强实践应用,才能推进海洋工程发展。所以针对目前的情况,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理论实践两把抓,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海洋工程专业上的佼佼者。
三、加强培养海洋工程人才助推蓝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海洋工程知识具有国际前瞻性,培养对象也要求有国际通用性。结合海洋工程课程、行业特点具体分析,以下就培养海洋工程人才助推蓝色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1、整合优势资源
结合中国海洋大学为例,设置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海洋工程专业,其海洋工程类课程相关专业层面较广泛。首先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优势传统涉海专业,如海洋环境、海洋物理及海洋化学等,该部分对于学习海洋环境荷载与结构的作用机理、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海洋结构材料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等关键专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意义;其次与新兴发展学科密切相关的还有国际海洋法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海洋工程鲜明的国际化特征使得该类别知识上升为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层面。此外,涉及海洋资源、认识海洋、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法律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成为学生国际化思想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有力补充。
2、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
海洋工程项目多服役于恶劣环境条件,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和施工管理技术含量高,工程经验宝贵。相关人才的市场检验,实践性环节培养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验平台更应注意立足自身基础研究的前沿基础理论和优势硬件配置,整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投入,建立交叉互补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现如今中国海洋大学设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及不同类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这些为海洋相关学科——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实践载体。
3、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结合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海洋工程专业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及考试模式上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国际标准等专项模块,基础知识由学校相关专业优势学科开设,保证知识的前沿性;专业技能类由依托单位教师讲授,保证知识的可靠性;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保证知识的工程应用性;国际标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完成,保证知识的国际通用性。各模块单独设置,有独立的考核模式和完善的综合成绩统计方式以保证该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海洋发展战略的确定。国际化海洋工程人才是相关企业最重要、最渴盼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助推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化进程,发展海洋强国之路的重要保证。
[1]刘祖源,程细得.论海洋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J].船海洋工程程,2008(4)
[2]张恒等.应用型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10)
[3]王丽铮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船海工程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