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VS使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反思与建议

2016-03-16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幼小终身教育幼教

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利益VS使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反思与建议

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的开端,而大多相关人士只是从自身情况出发,采取了一些单一、片面的措施,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园、小学、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主体性发展原则,共设育人环境,理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衔接教育机制,从而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入学,努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幼小衔接;终身教育;联动机制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前置阶段,具有开端、奠基之重要作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才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很多幼教机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另一方面,小学机构在新入学儿童的适应问题上,也只是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非主动去思考和作为。这种衔接不畅的教育环境必定不利于儿童实现顺利过渡,影响其后续发展。幼、小机构双方该怎样有效地无缝对接,新入学儿童如何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

一、“小学化”倾向:学前教育中的利益驱使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是指幼教机构为了迎合很多家长“重智力”教育和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选取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及开展教育评价时,并没有认真研究和遵循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是过早地涉及小学低年级教育的知识、方法和评价内容。其主要表现在:

(一)在内容选取方面,重视智力发展而轻视其他教育

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多样性、多元化和启蒙性的。在选取教育内容时,应该着眼于幼儿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且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大领域中均应该有所体现。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但是,很多幼教机构并没有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发展水平来选取教育教学内容,而是把小学一年级的相关内容抽取到幼儿园大、中班学习,或直接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教辅,把其中的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内容。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从小班第二学期开始学习拼音,掌握10以上的加减法运算,放学后的语文、数学家庭作业俨然代替了手工、游戏等亲子活动。②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64-167页。

(二)在方法选择上,重视讲授式教学而轻视主体性发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些幼教机构以课堂讲授代替游戏活动,在这种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的主导下,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不良风气由此蔓延开来。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而达成所谓的“知识目标”,玩教具能不演示就不演示、图案色彩能不变换就不变换、角色游戏能不开展就不开展。这种讲授式教学既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必然会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儿童持续地处在这样被动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很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从而慢慢对入园和上学产生厌烦情绪。③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三)在开展评价时,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能够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一些幼教机构把幼儿所获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简单的量化后,直接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而没有真正去关注幼儿在发现探索时产生的乐趣、在遇到困难时反应出的迷茫、在尝试活动中表现出的期待等等。在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评价机制下,幼儿教师不可能给予幼儿客观、公正的评价,在逐步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的同时,势必会制约他们创造的热情和忽视他们本应有的个性差异。

二、非主动作为:小学衔接工作的实然状态

不能否认,小学科任老师或管理者都比较注重对一年级儿童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但也只是按照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目标开展养成教育,对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关注的比较少,往往在幼小衔接的具体工作中处于消极、非主动的状态。

(一)对衔接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很多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认为,幼教机构和小学各自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幼教机构在学前教育后期就应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这是幼教机构分内之事。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小学教师针对新入学儿童的学习适应提出了不少问题和建议,但是因为小学和幼教机构长期缺乏沟通,并没有实际运用到幼小衔接工作中去固化下来。

(二)非主动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在实际的衔接工作中,很多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而只是扮演着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角色,或是消极等待某些问题的出现,而非主动地去研究和实施有效衔接措施。正是由于他们对学前教育对象缺乏系统、全面地了解,往往是在孩子入学后才开始接触和了解孩子,这显然滞后了很多。同时,只关注到儿童当下的发展状况,而忽视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时往往是以偏概全、顾此失彼。①彭志宏:《问题意识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年第4期,第15-16页。

(三)教研活动缺乏合作互助意识

幼、小教师长期存在“各有一片蓝天”的观念。幼教工作者虽然能够考虑到帮助大班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但是从根本上还是闭门造车,没有真正把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很少带着孩子走出园门、走进校门,及早感受小学生活,获得最宝贵的感性认识。小学低年级教研活动中,很少有教师能够主动把学前教学活动特点作为一个充分前提,很少顾及到新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现有水平,对创设环境、选取内容、运用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是完全按照小学教育的模式进行。如此,必然导致两个阶段教育教学的断层。②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年第4期。

三、终身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路

(一)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

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就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他认为,教育贯穿于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而且是持续性的;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也有学者认为,不断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可以使个体在每个过渡时期的方向更加明确,行动的方法和路径更加清晰;在实施终身教育的过程中,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会产生更加积极的联系。③魏茂全:《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石》,《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第13-14页。此后,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政策和制度的形式逐步固化下来,作为开端的学前教育也由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奠定发展终身教育的基础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坚持把终身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提出学前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和持续的发展。其中,明确要求幼教机构应着力提供有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相关需求,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或游戏中就能够获得成长经验。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该着眼于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不仅要让孩子习得必要的生活、学习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④常利芹:《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背景下的衔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四、联动机制:幼小衔接工作的应然举措

无论是学前教育中出现的“小学化”倾向,还是小学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的非主动性,都是没有以培养儿童能力为目标、没有遵循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只有多方联动,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上多思考、多作为,才是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共同创设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阶段性和连续性是儿童发展的两大特点。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把幼小衔接问题作为一个另增环节,而是要把衔接教育落实到适应儿童发展的具体任务之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都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尤其要坚决消除学前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在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前提下,幼、小机构双方应该做到既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创设的教育环境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要关注儿童个体成长的应有之义,强化其内在联系,共同为儿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合作互助意识,真正发挥小学的主动性

首先,小学应该积极联系幼教机构,全面了解、熟悉幼儿园大班的日常保教工作,合理制定刚入学儿童的学习生活计划,努力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其次,小学要适当调整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可以适当延续幼儿在大班时所开设的游戏课程等;在入学初期时要注意控制作业量,让孩子逐步适应小学课外生活。再次,在日常的教学或游戏活动中,要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①王艳丽:《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5期。此外,小学低年级教师还应该主动深入园所,和幼教工作者定期研讨交流,不断在幼、小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途径和评价等诸多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

(三)坚持专业化发展路径,做好幼、小教师的教育衔接

幼、小机构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理念更是要求幼、小教师应该从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真正把握两个教育阶段的实质和异同。尤其在幼小衔接的课程改革中,幼小双方教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方的教育过程和方式,不断加强幼、小两个阶段工作的衔接性,努力建构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②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教育探索》2008年第10期。此外,要调整和强化双方教师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对衔接问题的前瞻认识和主动作为意识,不断形成系统性、一体化的衔接模式。

(四)加强家长自觉行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是孩子发展的启蒙者,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程度直接决定孩子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家长应该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后,培养孩子对上学的向往和自信,要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并相信自己会成功。家长要有意识地模拟各种不同的情境,积极引导孩子学会适应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尤其要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处置突变事件的能力。家长应该主动与园校老师交流,自觉参与园校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教经验交流平台,真正树立学习、发展和沟通的意识,使幼小衔接工作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更加合理化、多元化和特色化。

(五)坚持主体发展原则,激发幼儿入学的内在需求

儿童自身的内在需求是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帮助儿童主动做好入学的思想准备。幼教老师要多向大班儿童介绍小学快乐的学习生活,多带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小学教育者也要定期走进幼儿园,给幼儿介绍小学的基本情况,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本领,感受当小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其次,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从入园开始,就应该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这样入学后生活才会有秩序,学习氛围也会很快乐。再次,要重视培养儿童的时间概念。要让他们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对时间的自我管理,学会制定生活和学习计划并实施,逐步形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好素养。

(六)加强管理和规范引导,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相关职责

强化政府部门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担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破解幼小衔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与迫切需求。③洪秀敏,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幼、小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等方面加强规范。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幼小机构双方有效对接。再次,教育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充分研讨并建立健全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幼小衔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保证儿童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各地也要根据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衔接教育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小教育工作者指明方向。

Interest VS mission:Problems in and reflections on transition education

LIU Enmin

In terms of the transition educa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s a start of basic education foundation laying project,different stakeholders mostly take some single,unilateral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neglec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rule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Kindergartens,primary schools,families,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development,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and building linkage mechanism linking for children to?receive primary education smoothly and grow comprehensively and harmoniously.

transition education;lifelong education;linkage mechanism

G42

A

1009-9530(2016)03-0146-03

2016-05-03

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联动机制研究”(2012WK52)

刘恩民(1980-),男,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幼小终身教育幼教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