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以亳州二夹弦为例

2016-03-16张成香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亳州戏曲传统

张成香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200)

地方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以亳州二夹弦为例

张成香

(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200)

地方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历史发展的沉淀,融地方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于一体,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传媒、审美需求的挑战,以安徽亳州地区二夹弦为例,分析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现状,对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实践与理论成果进行剖析研究,吸取精髓。思考如何对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瑰宝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并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

亳州;戏曲文化;二夹弦;发展

戏曲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歌舞雏形。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戏曲种类繁多,根据戏曲大百科全书记载,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时代问题,各地戏曲文化自身都在寻找一条有效的发展之路。纵观现有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对戏曲之路的担忧,本文将以亳州二夹弦发展现状为例,思考当前传统戏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二夹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纺棉小调”“花鼓”“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融合而成,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延续,现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亳州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它唱腔婉转抒情,清新活泼,音乐富于变化,旋律跌宕起伏,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主题,题材大多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社会道德,贴近百姓,具有纯朴的农耕文化气息。

一、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现状

(一)戏曲表演艺术背离观众审美需求

21世纪,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电视、多媒体技术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伴随而来的时尚类娱乐节目占据着当今的电视屏幕。从地方台热点节目种类来看,近些年,五花八门的访谈类、相亲类、选秀类等综艺性节目屡见不鲜,吸引着一代人的眼球而戏曲艺术工作者和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传统戏曲类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遵循戏曲艺术创作原则,具有固定的程式及表演内容,具备唱念做打等手法,不得随意改动,成为纵观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如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每一代戏曲人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格。

近年来,亳州二夹弦戏曲艺术,由于评判标准的转换,戏曲的创作更多追求获奖的目的,创作导向背离了艺术本质。二夹弦传统曲目《梁祝下山》、《张文生赶考》一直以来受到群众欢迎,始终占据着戏曲艺术舞台,新创作的作品,生命力犹如昙花一现,很难保存下来。在当代戏曲表演过程中,为了追求奢华效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布置豪华舞台背景,演绎经典名家唱段,而群众喜欢的真正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曲段,很少排演。王文锦在《地方戏剧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的都市化》中指出,“观众是戏剧存在的基础,不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戏剧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的艺术就没有生命力。

(二)演艺团体经营市场萧条

全国的戏曲演艺团体发展不景气,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政府为了扶持传统文化,在地方成立了演艺团体,如河南豫剧团、安徽黄梅戏艺术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艺术团体具备专业的演出人员,创作演出地方戏曲,从一些地方调查来看,演艺团体境况不佳,省会城市剧院相对会好一些,一些县、市级的剧院,门庭冷落。有些投入几十万、上百万创作的戏曲精品剧目,演出一两场就草草结束,业内人士戏称:领导是观众,专家是评委,获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传统戏曲艺术来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村,自古以来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过去在茶余饭后,喜庆节日,劳动人民自发来到大坝、麦场等空闲场所,表演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表达内心喜悦情感。当今的演艺团体脱离了群众,追求戏曲欣赏的贵族化,导致了发展失衡。

1958年,亳县根据当地群众文化市场需求,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剧团以地方文化繁荣为导向,排演反映百姓社会生活的传统剧目,如《大铁山》《王林休妻》《借当》等,演出频繁,丰富了当地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二夹弦剧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当地二夹弦剧团日渐衰落,相继消失。在地方文化整合工作中,1988年将亳州梆剧团与二夹弦剧团合二为一。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①新浪旅游:《安徽民俗文化摄影之亳州二夹弦》,http://travel.sina.com,2015年。

(三)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有限

纵观中国戏曲文化研究历史,理论研究成果多涉及戏曲文化的形成历史、唱腔、唱词格律伴奏等,其内容多重复,新的研究成果较少。戏曲文化一直以来重实践轻理论,戏曲工作者多是民间艺人,具有深厚的戏曲技术功底,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过去老艺人一般以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教导自己的弟子,文字性资料比较少,这给现代文艺理论工作者传承及创新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夹弦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专著形式,资料相对匮乏。由于技术原因,缺乏一些早期的音像、声频资料。近年来,由于国家地方对于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播,一些关于“二夹弦艺术”论文专著相继呈现出来,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如刘红洲《安徽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唱腔音乐审美要素探析》、吴丽《安徽亳州二夹弦的沿革与发展》、张红霞《亳州市二夹弦的调查研究》、潘龙华《二夹弦现状分析与保护发展建议》、戴蒙利《亳州二夹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鄢秀丽《关于亳州二夹弦艺术受众的田野考察研究》;《将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引入校园的尝试与思考》等。

二、地方戏曲文化发展

(一)改变传统的职业观念,转型发展,提升地方演艺团体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民间的演艺团体进行改编整理,组织由政府承办的演艺团体,实行国有控股,给予经费补贴。这种“大锅饭”的模式,打消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演与不演一个样,演好演坏一个样,是戏曲文化发展萧条的原因所在。另一个方面,由于戏曲艺术的城市化,现代传统戏曲脱离了土生土长的农村土地,农民需要到豪华剧院观看,成本代价比较高,一般农民看不起。

复兴戏曲事业,需要改变传统职业观念,放下架子,到戏曲事业的第一线去,把传统戏曲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真正做到爱戏、爱民。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戏曲院团国内演出场次47.94万次,而其中38.91万次在农村。②许亚群:《戏曲何日适应现代演艺市场》,《中国文化报》2013年11月15日,第4版。全年4亿余人次的戏曲观众,更有3.4亿人次在农村。亳州市为了繁荣文化大发展,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在政府财政扶持以及政策调控下,成立了文化演艺公司,主要演出“二夹弦”、“梆剧”、“清音”等传统戏曲节目。公司改变传统的演出模式,立足百姓,服务群众,戏曲内容贴近农民的真实生活,送戏下乡,到戏曲生存的第一线去,据公司总经理介绍,公司在2015年演出800多场,收入300多万元,公司有员工60人,平均年收入5万元,参加全国各地比赛均有奖励。在当今全国传统文化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了亳州二夹弦剧种的传播和发展。

(二)强化传统戏曲个性本色,保护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传承和发展戏曲传统文化,强化戏曲艺术个性是根本。戏曲个性是戏曲文化的精髓,个性的淡化是从根本上毁灭戏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作新剧目、改编传统剧目成为戏曲工作者当下的工作,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加大舞台场景布置,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烘托戏曲宏伟场面。这种创作,缺乏戏曲内部情感的开发,不入人心,虽然保留着戏曲的程式化,但没有了戏曲味。

戏曲个性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文化潮流,必须内外兼并,合理开发。全国有800多种剧目,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戏曲种类,每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需要戏曲工作者思考保护的关键点是什么。高质量排演经典剧目,让传统文化精髓渗入人心,是强化戏曲艺术个性特色的关键点。

亳州市于2010年开始,成立了梆剧团,剧团每年至少排演一部二夹弦大戏,但并不是经典剧目,而是以亳州名人、亳州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新戏。2010年,谯城区梆剧团排演了二夹弦大戏《诺言》,这部戏以亳州市谯城区张集镇的老八路军战士凌长风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场忠贞不渝等候70年的生死恋。曲折感人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其中不乏年轻人。创作的新品内容新颖,唱腔、表演程式遵循二夹弦戏曲的要求,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戏曲的时候又得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培养戏曲接班人

所谓接班人,也应该涵盖创作、表演、观看方方面面,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现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戏曲表演人才的断层现象,致使戏曲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各地都在开展当地戏曲文化传承工作,成立演艺团体,发挥老艺人的传承作用,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培养传承人。观众是戏曲文化的承载者,在培养戏曲传承人的同时不能忽略观众的角色,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戏曲观众在锐减、在老化、在流失。如何培养戏曲观众?一方面传统戏曲要在保留本色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增强吸引力。例如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这个黄土坡上土生土长的艺术,一改传统风格,与谭维维摇滚乐搭档,迸射出了新鲜火辣的火光,观众热情高涨。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让年轻化具备相应的欣赏素养,能够听得懂、看得懂戏曲音乐文化。

为了传承二夹弦稀有剧种,培养跨时代的接班人,2012年亳州市成立了首家戏曲学校,开设声乐、器乐、表演三个专业,由市戏曲界资深教师授课。二夹弦戏曲表演艺术作为本校主要的专业设置,聘请梆剧团二夹弦演员教授,为本市培养一批戏曲人才。地方高校承载着传承戏曲文化的重任,为了提高大学生戏曲文化修养,弘扬地方戏曲文化精神,亳州学院成立了“二夹弦艺术研究所”,加强了对地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同时在本校音乐学专业开设了校本课程“亳州地方戏二夹弦”,聘请国家一级演员授课。这一举措得到了政府、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推动了稀有剧种二夹弦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戏曲接班人。传承戏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让地方戏曲进学校,了解二夹弦艺术价值,唱响二夹弦,正式响应这一号召。

(四)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戏曲文化研究开发

近期调查研究淮河流域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上世纪戏曲文化传承的模式一直延续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收集,以致与现代文化存在着链条环节的矛盾。新媒体多元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传统的传播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始重视精神文化水平建设,着手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采用现代化科技,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录制整理,专家学者也开始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文字整理工作,努力挖掘各地音乐文化资源,促进其发展。

经过研究,传统戏曲文化新科技开发设想步骤如下:首先,针对民间传统戏曲文化,音乐进行多媒体录制整理,编订录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播模式,致使许多音乐资料没能保存下来,需要音乐工作者到民间艺术第一线,联系现存老艺人,进行现场录制;其次,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对录制整理的民间艺术进行数据库建设,方便社会大众需要,归纳归档;最后,面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更新创作也是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根本。

2014年二夹弦剧团演职人员参与了二夹弦戏曲电影《东汉丞相》拍摄工作,在央视六套播放。电影的拍摄、上映将有助于进一步打响二夹弦品牌,扩大二夹弦知名度,引导更多人关注、保护、传承。二夹弦艺术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开发,丰富内容,提升舞台效果,追求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传统乐器伴奏的基础上,丰富伴奏形式,弦乐、管乐、打击乐、弹拨乐等戏曲主要伴奏形式相互配合,渲染气氛,上演了多重奏的戏曲表演。电视节目的录制,要求比较高,需要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素养和技术水平,在整个录制过程中,画面清晰透亮、色彩艳丽、信号稳定。从选题、拍摄一直到节目的后期制作,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环环相扣,给观众呈现高档次的戏曲节目。现代电视技术的运用,技术含量高,稳定性好,可以为当今戏曲资料的保存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代表着地域性文化风格,面对现如今复杂的生存环境,如何做到在创新中继承,继承中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P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opera

ZHANG Chengxiang

Local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China’s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integrating local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and folk culture.As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in present era,traditional culture is being challenged by modern media and aesthetic demand.With an Example of Two Clamp String of Bozhou,Anhui province,this essay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practice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and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The author alsoreflects on how to protect,inherit and develop this traditionalcultural treasure and comes up with sever l referable suggestions.

Bozhou;opera culture;Two Clamp String;development

J825

A

1009-9530(2016)03-0090-03

2016-04-11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皖北稀有剧种音乐文化研究”(SK2016A06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淮河流域民间歌舞数字化研究”(SK2015A133);亳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地方戏融入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以亳州地方戏为例”(BSKY201420)

张成香(1980-),女,亳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中西方音乐史。

猜你喜欢

亳州戏曲传统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居· 文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