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区经济:近20年理论与研究综述

2016-03-16王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山区生态经济

王艳

(皖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国山区经济:近20年理论与研究综述

王艳

(皖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六安237012)

学者们对中国山区经济问题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试图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对过去20年(1996年-2016年初)关于中国山区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选择性评述,并就所有山区经济的5个主题进行了讨论:(1)山区贫困问题研究;(2)发展山区经济的影响因素;(3)山区经济发展路径;(4)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GDP兴起;(5)发展山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立法。对未来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

山区经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山区立法

改革开放早期,很少有人研究山区经济存在的问题(陈池波,1985)。但是理论界逐渐认识到山区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并推动了这一主题的研究。1995年,仅《农业经济问题》就发表了10篇山区经济为主题的文章,它与其他农业经济类期刊共同将山区经济研究推向新的热潮。这一时期的主流研究成果从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视角,提出了由“大田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由原料农业向加工增值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及发展外向型农业等对策建议。从1996年开始,山区经济研究热潮逐渐恢复常态,在重要期刊上发表的山区经济研究成果也较大幅度减少。近20年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政策变化而发表的山区经济研究的文章也不在少数,研究方法各异,系统梳理十分必要。

为了使论文的综述工作更具有科学性,首先,明确限定了所要调查的文献库。由于研究主题为中国山区经济,所以论文将中国知网作为调查文献库,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其次,确定如何开展综述研究。论文没有按照学科将研究主题划分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或应用经济等,而是根据多数文章所共有的内容分为山区贫困问题、发展山区经济的影响因素、山区经济发展路径、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GDP兴起、发展山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立法等五个主题,在每个主题内,都突出了对调查研究对象所运用的新方法或提出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论文的第一个主题是关于山区贫困。山区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论界对贫困形成原因、形成机制及贫困治理提出了不同见解。第二项主题是发展山区经济的影响因素。基于贫困现实,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发展山区经济,其中,影响因素研究集中反映了山区经济滞后的本质原因,并界定了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第三项主题是关于山区经济发展路径。第四项主题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GDP兴起。第五项主题是关于发展山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立法。这一主题探讨政府在发展山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将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发展路径及山民权利等纳入法律层面。以上五个主题之间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既反映了发展山区经济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如何发展山区经济认识上发生的变化。

一、山区贫困问题研究

山区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原因、形成机制及贫困治理三个方面。自一百多年前英国布什与朗特里开创贫困研究领域,多数学者认同从“缺乏”角度来界定贫困,但对缺乏什么导致贫困却有不同理解。罗继锋认为,贫困表面上是资源的匮乏导致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本质上是因为缺乏能力、机会或手段。对于山区贫困的成因,社会学家从贫困的个人取向、文化取向和结构取向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们主要依据结构取向,从制度性的、结构性的现实因素中寻找致贫原因。一是经济性结构因素。国外理论界很早就注意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山区贫困问题,研究发现开发方式差异与生态恶化之间有相关关系,揭示了“开发方式不当——生态环境恶化——致贫或返贫”的形成机制①李周,孙若梅,高岭:《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方式和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张杨勋(2013)对广东粤北山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源整合不当,现代服务业落后,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等是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罗连发(2014)认为,山区微观产品质量的低下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政策设计改善微观产品质量才能阻止贫困的再次发生。二是政治性结构因素,包括制度、群体利益的争夺与分配等方面的原因。王俊祥等(1999)探讨了山区贫困的非经济因素②王俊祥,王金营:《贫困山区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第64-68页。。朱方明(2013)论述了单纯依赖转移支付的补贴政策和孤立的扶贫项目分散推进政策可能是缺乏效率的,一旦补贴停止或项目结束,山民又将返贫;李雪萍(2014)对武陵县的数据分析得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户生计脆弱③李雪萍,王蒙:《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下的生计脆弱——基于武陵山区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9页。;鲁晓宁(2014)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认为山区政策供给不足导致山区农村贫困④鲁晓宁:《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山区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总结来说,对山区贫困原因的研究要么归因个人(个人取向或文化取向),要么归因于社会(结构取向),结构取向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早期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导,探索了贫困形成机制;近年来,定量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张晓婧(2014)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探索贫困深层次的原因⑤张晓婧:《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2013)封佼佼通过对涞源县南马庄乡居民生活、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山区贫困的原因⑥封佼佼:《山区致贫原因分析及反贫困策略——以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乡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15期,第8-9页。。贫困问题研究为发展山区经济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二、发展山区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

主流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宏观经济政策等。为什么山区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理论、区位理论、力场理论、增长极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及制度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认为,在各种经济发展的要素中,质量是最具一般性的要素(程虹,2013);罗连发(2014)认为山区微观产品的质量影响山区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才能提升总体经济增长质量⑦罗连发:《产品质量如何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山区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87-92页。。区位理论者提出,山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区位优势。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流量小以及物流不旺等原因,导致了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吴旭、王亚,2002)。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证实了限制山区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山区的区位劣势(韩超、左忠武,2010)。山区区位劣势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差、投入产出比较低、人口密度低、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弱等形成了山区的自我封闭发展,造成山区与外界物质、信息与能量阻塞,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与山区隔绝导致了发展滞后(罗仲平,2007)。力场理论认为,山区处于多个力场交汇地带,城市中心力场扩散到山区边缘地带,随着力的衰减和各方势力的均衡,各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其成为城市吸引和扩散的盲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难以产生而导致发展滞后(韩银娥2005);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城市是区域内的一个经济增长极。经济增长极对山区的带动作用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或基础设施落后而消解,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难以出现。这是山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后进的根本原因(杨芹溪,2004);生产要素理论主为,基础设施、人力财力、工业条件等方面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山区交通条件差、信息通讯设施发展滞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地方财力薄弱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张毅,2007)。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化程度不高是影响山区县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继云等,2005);制度理论则强调市场发育缓慢、市场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山区县域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陈娇,2008)①张海军,胡仪元:《山区县域经济研究综述》,《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第23-26页。。

总结起来,发展山区经济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较为丰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研究,运用经济增长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相关变量)进行模型分析,更清晰地明确了影响因素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

三、山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山区贫困的分析,明确影响山区经济的因素,对于如何发展山区经济又有不同的见解,殷君伯等(2009)探讨了我国大别山区农业发展战略。山区农业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之:一是农林之争。放弃”大田”思想,结合山区特点发展经济。郑振华等(2002)在研究山区的“庄园式开发模式”基础上认为,庄园式开发满足了现代人的复古情结,因而“庄园式开发模式”可以成为山区实用且有效的开发模式。之二是农产品加工。结合城镇化与工业化,实现山区现代化。山区经济要处理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山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增长与人员素质提高、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五个方面的关系②蒋励:《论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南方农村》,1997年,第8-12页。;朱方明(2013)建议实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协调发展③朱方明,屈恩义,王弘:《我国山区贫困与反贫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通南巴地区为例经》,《经济学家》2013年第12期,第84-92页。。之三是基于山区特点发展特色经济。黄勇贵(2012)结合五山乡农林经济发展提出,山区经济要基于农业发展,采取“山脚经济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协同发展养殖业建设生态循环经济链条;四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借助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探险旅游、奇趣旅游、红色旅游或健身旅游等;杨祎等(2016)提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邻里互助型和景区帮扶型四种方式发展山区经济④杨祎,梁宜人,黄润:《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9-22页。;五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硬件建设,并完善山区科教文卫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山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山区政府效能服务等软件建设⑤黄勇贵:《贫困石山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大新县五山乡为例》,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通过整合山区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及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化山区投资基础环境,通过制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完善山区产业发展相联系的合作机制⑥张杨勋:《广东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第15期,第8-11,13页。。鲁晓宁(2014)基于嵌入理论提出,可通过政策嵌入方式优化山区政策环境,实现山区贫困问题的解决⑦鲁晓宁:《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山区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六是走生态经济的开发方式。张博文(2000)等人在山区生态经济特点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山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都必须基于生态保护基础上的适度开发。

总体而言,对于山区发展路径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主导思想有较大差异,从早期弃“大田”思路到产业化或特色化,再到近期绿色发展,既反映了对山区经济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科技进步等生产力水平提升对山区发展经济的影响,更反映了国家政策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GDP兴起

对山区资源掠夺式开发导致了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山区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理论界提出的保护性开发是指开发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修复问题,山区资源只能进行适时适度地开发⑧王艳,栾敬东:《山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十县(区)的数据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82-86页。,这应该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关于生态破坏与恢复的研究。学者们对山区因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问题进行了反思,并研究了不合理开发后的生态系统恢复问题。吕杰(2014)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⑨吕杰:《滇东南岩溶山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拟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邢晓柳(2014)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自然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持和可持续造福人类①邢晓柳:《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科技进步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30期,第785-787、889页。。

关于重新审视经济效益评价问题。靖学青(2012)指出资源开发对山区经济增长作用仅仅表现为因投资增长所产生的直接作用②靖学青:《自然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资源诅咒”假说的反证》,《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第4-8、87页。;袁德发(1996)阐述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效益评价必须考虑生态问题③袁德发:《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理论及效益评价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5期,第37-41页。,生态环境保护也应该纳入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学者们提出农林产业发展与山区生态保护应该保持均衡,不可偏废④陈国阶,何锦峰:《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第21期,第8-11页。,要改变传统产值至上的考核方式;易桂林(2010)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绿色经济,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⑤易桂林,易倩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绿色经济——以江西省靖安县为例》,《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30-131页。;胡德胜(2012)指出配置自然资源开发收益时,考虑开发利用对资源所在地,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成本以及资源税费的收缴机制,是科学治理自然资源开发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核心所在⑥胡德胜:《西部自然资源开发与西部可持续发展关系刍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2期,第59-65页。;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寻求利用均衡才能实现山区动态的科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山区经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促进生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协调发展⑦金旻:《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三是基于要不要开发而提出了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思想。开发与保护都是对是对自然资源的处理方式。开发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所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⑧马永欢,黄宝荣:《对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本辨析》,《生态经济》2015年第10期,第163-165页。;陈朝辉等(1999)提出山区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对山区资源进行合理而适度的开发⑨陈朝辉,方国祥:《中国山地开发、保护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热带地理》1999年第1期,第50-54页。,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首要因素;胡健(2013)认为,推动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区域经济环境改善⑩刘洋:《生态GDP创新生态文明评价制度——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兵》,《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第3期,第14-17页。。自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问题以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萨缪尔森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指出核算产值时要把环境污染等经济行为造成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1995年,世界银行组织将“绿色GDP”定义为“在现有GDP核算结果减去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价值”,绿色GDP核算体系正式建立(11)张海军,胡仪元:《山区县域经济研究综述》,《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第23-26页。。

综上所述,在山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基本共识基础上,才能形成山区发展理念、思路和愿景(黄祖辉等,2015)。发展山区经济所涉及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开发方式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了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开发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规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GDP的概念提出做好了前期铺垫和理论上的储备;以恢复生态与涵养水源为目标的限制措施为可持续立法开创了条件(12)同(11)。。

五、发展山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立法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负有建立与执行产权规则、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的职能。对于山区经济发展,政府主导下搭建平台十分重要。一是政府的作用。冯佺光(2012)阐述了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则决定全国整体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发展山区经济应该更多依靠山区群众这一主体,而不是仅依靠政府和精英投资家合成的单一主体;山区经济协同发展中公共选择的原则政治体现在尽可能实现绝大多数个体集合选择的一致认同,因此,公共管理目标的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是发展山区遵循的原则(13)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于法稳(2015)提出只有加强顶层设计,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①于法稳,于贤储:《加强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44-149页。。二是政府如何作用。政府在山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首先要科学规划人口发展,必要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性条件;其次,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规划,这是山区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刘清泉等(1997)在分析山区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之后,建议实施可持续的山区发展对策和行动;三是可持续立法。陈真亮,李明华(2009)在分析国际山区法和国外山区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山区可持续发展立法的世界性趋势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以罗马尼亚山区法为对照,提出我国应该加速山区立法建设,以使山区经济发展政策和法律良性互动与促进,确保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

理论界认为,中国政府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山区扶贫助弱上,主要措施基本是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教育或直接的转移支付等。随着可持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推行,山区可持续立法工作在不远的将来会提上议事日程。

结论与建议

山区经济研究成果具有不平衡性的一般规律,山区经济研究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状况。因此,理论研究应该在上述五个层面更深入寻找理论中的薄弱环节,推动山区经济研究在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县域经济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山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山区经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②张海军,胡仪元:《山区县域经济研究综述》,《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第23-26页。。因此,一要将山区经济纳入到县域经济范畴内开展研究,以增强其实践性;二是加强比较研究,对山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制度的、组织的或条件的因素,为发展我国山区经济提供参考;三是加强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为山区因环境与生态保护所作的“牺牲”给予补偿;四是基于互联网条件下山区特色产品生产销售与发展现代山区农业开展理论研究。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

WANG Yan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scholars in theoretical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 to find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Based on selective commentaries on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this summary offers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 from five respects:(1)study of poverty in mountainous areas,(2)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3)approach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4)focus 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green GDP,and(5)legislation on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with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propose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ountainous areas;ecological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gisl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F23

A

1009-9530(2016)03-0027-05

2016-04-01

王艳(1974-),女,皖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期刊管理,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山区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山区修梯田》
山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