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诗文中的“云”意象解读

2016-03-16杨忠慧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诗文陶渊明意象

杨忠慧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1131)



陶渊明诗文中的“云”意象解读

杨忠慧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1131)

陶渊明淡雅、质朴的诗风,飘逸、旷达的人格品质,一直为后世文人所追慕。人们津津乐道于他诗中所吟咏的“松”“菊”等,却疏忽了他诗文中的“云”意象,而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其兴寄突出明显,内涵蕴藉丰富,与其生平的理想与忧虑息息相关。

陶渊明;诗词;“云”意象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淡雅、质朴的诗风,飘逸、旷达的人格品质,长期以来为后世文人所仰慕和追求,影响极其深远,甚而至于远播海外。他的诗文中所吟咏的诸如“松”“菊”“桃花”“南窗”“酒”“鸟”“云”等文学意象,多所寄托,意蕴深远。尤其是他诗文中涉及的以自然景物作为意象的“云”,约有20次左右①,其中《停云》这首诗直接将“云”作为诗的主题,采用传统比兴手法,用来比喻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黑暗的忧虑和亲朋好友的挂念。而“云”之为物,漂浮不定,高高在上,作者借“云”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有所寄托,这与作者高洁、飘逸的形象是非常吻合的。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中出现的“云”意象的探讨分析,试图揭示这一意象丰富而独特的内在意蕴。

1 陶渊明生平和陶渊明的诗文意象

1.1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陶渊明幼年丧父,多年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无疑对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感悟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陶渊明就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淡泊胸怀,以及“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雄伟抱负[1]。直至29岁,陶渊明第一次出仕,任江州祭酒,陶渊明诗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2]因朝廷的只认门第不认才能,官场尔虞我诈而其志未酬[3],后来州郡征召他出任主簿,他也辞而不就。直到公元399年,他才又担任荆州、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终因内心压抑,不堪忍受低眉折腰的仕宦生活,强烈向往大自然如画的田园山村,而决心辞官归隐。在过了几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生活后,公元404年,陶渊明又怀抱理想,在刘裕幕府中作了镇军参军。但很快,又与刘裕“诛杀有功之臣”的残暴行径不能容忍,愤而离开了刘裕,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下作参军,不久随着刘敬宣离职,而就此辞官隐退了。陶渊明多次出仕、归田的经历,使他最终下定决心长期归隐,于是从此绝意仕途,再也没有复出,终于实现了精神上的解脱,真正走上了田园之路。

晚年时,陶渊明坚持对朝廷的征辟辞而不就,最终因贫病交加,于公元427年辞世。

1.2 陶渊明诗文中的诸文学意象和“云”意象的关系

陶渊明的文学艺术作品,善于把自然意象与人生意境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现实主题角度都取得了独特成就,因而他的文学艺术作品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陶渊明诗文中的文学意象极其丰富,从自然到社会,但凡触目所及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以及耒耜桑麻、晴窗云月,无不形诸舞咏,浸润了作者的真性至情,寄寓着作者的胸襟抱负。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松”“菊”为例,它们都是陶渊明诗文中极其重要的意象,“松”以其刚直,令人钦佩;“菊”以其淡泊,著称于世,而“松”与“菊”都是陶渊明十分喜爱的植物,在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既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之描写,又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之赞叹。作者正是用“松”与“菊”的正直和淡泊来表现自己坚贞不移的救国救民志向和孤高傲岸的理想人格,这也符合陶渊明年少时立志的生活背景。[4]

到了中年以后,社会政治极为动荡,人民生命朝不保夕,目睹官场的尔虞我诈、虚伪无耻,一向崇尚清虚无累的陶渊明恨不得立即从恶浊不堪的名利场上抽身而出,归隐躬耕于田园。此时,诗人心中官场生活与田园理想的尖锐矛盾,只能于诗文中托诸“鸟”“云”“风”“雨”等意象加以表达,这些意象都折射出作者对动荡社会的担忧,以及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身虽浮沉于宦海之中,而他的心常在山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其一)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渴望自由的心声。[5]

“风”“云”和“雨”也是诗人作品中用得最多的自然现象。而作为文学意象,常被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用来描绘、暗喻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政治,表达诗人对动荡的社会的担忧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云”的孤独、清高和闲逸,“鸟”的自由、任性和愉悦,也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且陶渊明诗文中的各种文学意象的应时而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社会背景变化,如从对田园生活和自由的向往到归隐后清贫孤独的生活,诗文中的意象表达即从“白云”转而为“孤云”,[6]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变化和自身追求的发展,“云”意象也被相应地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虽然陶渊明诗文中各种不同的文学意象有着不同的表达境界,但是各种意象都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陶渊明追求平淡、平和却又刚正不阿的人格神韵。

2 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的具体体现

正是陶渊明积极上进与淡然恬退的矛盾,导致了诗人激烈的情感冲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反复五次的出仕、归隐中,他通过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其诗文既不失质朴自然,而又蕴藉淳厚,富有余味。陶渊明诗文中的“云”意象的体现,具有以下两种显著特征。

2.1 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内心

陶渊明许多诗文中都出现了“云”意象,如《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诗中的“云”意象是通过阴云密布来显现的,一反诗人歌咏春风、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的一贯“诗风”,表现出诗人对战火连天的乱世景象的担忧。再如《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这首诗与《停云》作于同一年,“重云蔽白日”指的是浓云蔽日,也是通过“云”意象来表达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担忧。陶渊明就是在胸怀对社会的无尽担忧与对政治统治的极大愤慨的同时,对自由的田园生活无限神往,此时飘逸自由的“云”意象又成为他对归田的寄托。《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远处的“白云”引起诗人“发思古之幽情”,渴望脱离污浊不堪的尘世,回归真纯自在的远古时代。[7]

公元404年,陶渊明出任刘裕幕僚,途中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失去自由后的愧疚心情,以及对如云般自由闲适的归耕生活的向往。在刘裕幕府,陶渊明对刘裕的阴谋篡权以及残暴行径感到十分失望,他的愤慨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感伤溢于言表。在《岁暮和张常侍》中,他以比兴手法,借“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中的“寒云”,表达对刘裕残酷的政治统治的强烈不满。随后,他便转任浔阳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晋安帝复位后,朝廷并没有太大转变,此时他清醒地意识到国势的衰颓并非能凭个人的愿望与热血所能挽回,因此,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比喻自己告别仕途的决心,“云”成为诗人与世俗暌隔的避世精神的寄托。[8]

数度出仕,陶渊明仍对读书、弹琴、饮酒、劳作的归耕生活念念不忘,于是,“云”意象既是作者对乱世的担忧,又是对田园生活向往的表象。这种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就在“云”意象的不同表达中得以体现。

2.2 归隐后的孤独清贫

“云”虽高傲,也自由、飘逸,但却孤独无依。陶渊明归隐的前三年,家中还拥有一定的产业,这时他闲来无事还会找好友一起喝酒,公元408年,陶渊明的家被大火焚毁一空,此后饥寒交迫,生活没有保障。此时映入陶渊明眼帘的“云”,恐难见其洁白、自由与飘逸,而是转变成为孤独苦闷的象征。如《咏贫士》七首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他将自己比作“孤云”,描写它与众不同的孤独和异趣,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却最终不得知音。再如公元421年所作《於王抚军座送客》:“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回归田园以后,陶渊明亲身参加劳作,体验现实生活,一方面使人生的内容得到充实,一方面也使精神境界达到了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超然世外的高度,但是这一体验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知音[9],最终只能借天上的“云”去寻找精神上的理解、实现自我的安慰。

3 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的象征意义

3.1 用以抒发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云”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在诗文中不但被人格化为作者高洁情操的象征,还被借以渲染烘托作者的内心情怀。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常借“停云”“重云”“寒云”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怀着重振祖辈雄风的抱负和愿望而出仕,然而最终因忍受不了官场的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丑恶,加之自身对自由、归隐生活的热切向往,愤而辞官。他清醒地意识到,国势的衰颓单凭个人的美好愿望与一腔热血是无能为力的,然而终究不免对动荡的社会政治的担心,整个人经常处在行藏出处的矛盾中。《停云》是诗人从桓玄幕府辞官后所作,“停云”指凝聚不散的云,诗人借此表现出阴云密布的内心,以及对社会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诗曰: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诗前小序云:“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10]《停云》与《时运》《荣木》都是模仿《诗经》的形式而作,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停云”的阴沉以及“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暗寓自己对动乱的社会的担忧,对桓玄篡权的愤慨。

此外,《岁暮和张常侍》中有“寒云”,《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有“重云”,都是诗人借以对政治和世事的关注,寄托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激和不满之情。由此看来,虽然陶渊明选择的是消极退隐之路,但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乱世的担忧,虽身处“世外”,而心存“世内”,对勇于反抗、甚至牺牲生命的人物难抑赞赏之情。

3.2 用以表达陶渊明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人是怀着喜悦和急切的心情重返田园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充分表现出诗人获得人格的独立与身心的自由后的愉悦。因此,在陶渊明诗文中,多处的“白云”都是散淡飘逸的,也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这是诗人一心想要还原生命存在的本真性,在求得生命中的“质性自然”,与山村田园外在“自然”同构的同时,仍然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的结果。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所向往的夏日山村淳朴、闲适的生活,将人带入宁静、清幽的村庄,感受茂密林荫下凉风吹襟的惬意,体验富足、和谐的农村生活情趣。整首诗以清丽的风景和田园乐事的美好来表达诗人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诗中,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是那么轻松自得、妙趣横生。此间的“云”是以“白云”来抒写,“白云”洁白、自由、飘逸的形象成为诗人心中自由自在和隐逸生活的象征。此外《杂诗四首》其一:“仰望天际,白云悠悠,俯瞰奔流,游鱼穿梭。”同样是“白云”飘飘,悠然自得。诗文中多处出现的“望云”,则表达出了诗人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迫切期望。

3.3 用以寄托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理想的社会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大自然,四季稻麦果蔬花草丰盈的田园,在这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和平安宁,没有战乱,没有倾轧,没有阶级的不平等,生产上人人劳动,生活上人人愉快,民风淳厚朴素,社会和谐安详。这种理想社会,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他只能在他的诗文中,用自己的平和之心去创造一个平淡安详的世外桃源。因而,在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也多处体现诗人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如《读山海经》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这首诗营造了一幅相亲相爱、怡然欢乐、鸾凤歌舞的景象,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这种境界中,“云”被人格化,以美妙的意象与“灵凤”共舞,于是在他的笔下,“云”成了他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他想要的理想社会的象征性写照,诗人的社会理想也得到了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如同《桃花源记》一样,诗人将自己的社会理想赋予在这些想象中的事物身上,希望存在一种远离尘世的太平世界,借“灵凤”“云舞”和“神鸾”“王母”这些神话形象来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向往。虽然这是一种类似乌托邦的想象,在现实社会中实际上很难存在,但可以作为诗人心目中对社会的一种公平理想的象征,它更符合天地之心,故诗中又特言其“爰得王母心”。

4 结束语

陶渊明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虽然人生经历曲折,但是他却有着如“松”如“菊”的崇高人格,如“云”般淡然飘逸、平和的心态和超脱的精神。这种状态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他的诗文中,“云”意象是十分丰富的,从对“白云”的向往,对“停云”“重云”“寒云”的担忧,以及对“孤云”的自喻,明显地表现出诗人人生的转变。从中我们不难理解陶渊明的文学艺术作品对后世的社会和文学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注 释:

① 本文陶渊明诗文依据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 王博.试论陶渊明对《论语》中仕宦思想的接受与变更[J].科技信息,2008(30):149-151.

[2] 张虎昇.超越自我的三种力量——论陶渊明的自我实现[J].江汉大学学报,2008(5):71-74.

[3] 康兆祯.漫谈陶渊明笔下的文学意象[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3):78-79.

[4] 孟国中.论陶渊明的“志道”之学与“立名垂世”思想[J].温州大学学报,2008(6):25-29.

[5] 杨德山.论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田园诗的审美价值[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20-25.

[6] 王海平.陶渊明隐逸心理结构及诗歌意境[J].社会科学家,2001(3):48-50.

[7] 刘伟安.生命的沉醉——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酒神精神[J].九江学院学报,2008(5):1-4.

[8] 杨钥.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8-80.

[9] 卢晓河.唐人慕道与“桃源”意象之仙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6(5):52-58.

[10] 储江.略论陶渊明的《挽歌诗》[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7-48、51.

[责任编辑 王玉宝]

On the Image of “Cloud” in Tao Yuanming’s Poems

YANG Zhong-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Public Service,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231131, China)

Tao Yuanming is a famous poet with a broad mind and his poetic features of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have been admired and honored by poets of later generations. His poems on “chrysanthemum” and “pine trees” have always been talked about with great relish by people, but the “cloud” image in his poems has been neglected, which is more of the portrayal of his life. With the “cloud” image in Tao Yuanming’s po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et’s ideality and worries in his whole life from three aspects.

Tao Yuanming; poetry; the “cloud” image

2016-09-02

2016-09-15

2016年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重点项目(gxbjZD201609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省级教学团队文秘专业教学团队(2013jxtd092)。

杨忠慧(1968—),女,安徽省天长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B244.7

A

2096-2371(2016)06-0069-05

猜你喜欢

诗文陶渊明意象
你好,陶渊明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意象、形神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