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外贸类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6-03-16刘春秀刘淑静
张 颖 刘春秀 刘淑静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外贸类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张 颖 刘春秀 刘淑静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三地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京津冀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建立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对高职外贸类专业的发展对策展开分析。以期该类专业在新形势下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职;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发展的面临的困境
1.1高职教育理念尚未与新形势形成有效契合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领略到国家政策的宗旨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然而,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实质性推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新趋势等新的形势,区域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发展理念与定位问题上,呈现出观望等待和盲目冒进的极端心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新政策领会不透,对形势把握不准。
1.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京津冀地区教育和科技资源分布存在着不平衡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河北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差距较大。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也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是我国智力密度最高的城市,大学和科研机构最为集中。天津大学数量虽不及北京,但在文化智力环境、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在质量上优于河北。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大学数量较少,名校稀缺,层次较低。河北省的国家重点院校数量少、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设备陈旧老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师资不足、培养进修渠道不畅、人才自给能力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外贸类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1.3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专业长足发展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京津冀三个地区在建设和发展高职外贸类专业时,也会出现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和共享的方面,但无论专业建设如何发展,创新始终是要坚持的原则之一。只有创新才能使人才的培养实现长足发展,始终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到目前为止,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一些相对优质的外贸类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透彻理解和践行职业与专业这两方面的要求,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很大欠缺,人才的适用性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高职外贸类专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高职外贸类专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下文主要针对该类专业发展的困境探寻解决方法,使专业向着更具前景的方向发展。
2.1着眼高职教育发展战略,认识贯彻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指导是专业建设的指路明灯,认清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目标,贯彻发展方略,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高职外贸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外贸行业人才供给的整体利益。相互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打破阻碍教育资源流动的体制性因素。同时,坚持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运作,充分认识到各地外贸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主动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增强培养人才的行业服务能力。
2.2推进京津冀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面对河北与京津两地经济发展与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建立区域内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和人力资本良性循环模式,从而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京津高校的外贸类专业办学经验、优质资源等优势,到河北开办学校及教育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访问学者、定向培养和客座教授等形式帮助河北省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鼓励以人才交流、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形式开展加强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内外文化、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的互通与融合,使高职外贸教育资源实现由自强到强人的转变。
(3)建立京津冀高职外贸类专业教育信息网,运用网络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手段,在京津冀协同框架下共同推进三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企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行业组织与中介机构之间的网络平台建设。尽量完备地搜集信息,使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及求职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京津冀区域内高职外贸类专业的发展动向,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等。
2.3建立专业发展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培养活力
创新是增强专业发展活力的必要选择。既要开拓创新思路,又要有相应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充分利用创新机制对于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长效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双证就业”制度,即学生毕业时取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外贸类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代员、BEC商务英语、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跟单员、商品归类师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京津冀地区相互承认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京津冀区域外贸行业发展输送更多技能型专业人才。
(2)是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岗位聘任制度。推行初级、中级、高级等阶梯型业务技术岗位,通过合理、公正的技能人才成长、选拔机制,建立人才梯度发展的成长通道。让在工作中体现自身能力,做出贡献的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并能够得到整个行业和社会的认可,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行业培育了优质人才。
(3)是完善激励和社会保障制。引导与规范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到根据人才的工作业绩、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来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符合聘任制度要求,取得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级别证书的人员,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保证行业内部人才稳定与整体水平的逐步提升,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基础工作。
[1]覃娜,王正华,陈贤慧.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胡滨.浅议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5(2).
[3]刘允华,张娟玲,沈明.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