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问题浅论

2016-03-16琪,李

关键词:职业倦怠科技期刊期刊

张 琪,李 朋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118)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问题浅论

张琪,李朋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441118)

随着现代健康理念的发展,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工作负荷量大、周期性明显和社会认可度低的特征,使得科技期刊编辑本就成为职业健康问题的易感人群。加之工作压力过度、能力素质缺失、角色定位迷茫等原因,导致科技期刊编辑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职业健康威胁,必须采取科学的外部干预和内部调适措施,确保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

期刊编辑职业健康;职业倦怠;心理调试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把关人,在编辑工作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势必都会影响到期刊的长远发展,其肩上的责任之重由此可见一斑。科技期刊编辑受其工作性质影响,已成为职业健康隐患的易发人群,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生存状态尤其是职业健康状况不尽乐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干预措施,长久下去,不仅制约编辑的职业发展,而且威胁期刊的品牌地位。

1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典型特征

1.1专业技术性强

科技期刊编辑既是信息和知识的创造者,又是传播者,从文章的选题策划到最后的校对付梓,大到论文的主题架构,小到每个文字每个标点符号的勘误,都要全盘考虑,字斟句酌,认真推敲。编辑工作不是机械的“缝缝补补”和简单的“重复劳动”,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审慎的态度、专业的技能以及极大的创新热情,作为一项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期刊编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1.2工作负荷量大

在目前的编制体制下,期刊社普遍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为了保证期刊社的高效运转和杂志的正常发行,期刊编辑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而细致繁琐的文字工作又要求编辑的精神时刻保持高度集中。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旦超出了正常的工作负荷,易使人产生疲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情绪会持续积累并日益凸显。

1.3周期性明显

期刊作为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和固定的出版周期。科技期刊编辑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周期性出刊的时间压力、质量压力。科技期刊与科学研究紧密相关,是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发布窗口、推广园地,其内容和品质直接受到科学研究成果的制约。科研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或一劳永逸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承担着确保科技期刊按时发行的职责,而且肩负着对科学研究的导向把关任务。

1.4社会认可度低

首先,科技期刊编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隐匿和融汇在作者的劳动成果之中,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难为世人所知。其次,期刊从策划、编校、付印到发行,是全体编辑人员分工协作和集体智慧的产物,这种团队工作性质也要求编辑人员的默默付出和不求闻达。第三,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冲击,使传统纸媒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转型困境和多重挑战,也导致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降低。

2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受损的表现

期刊编辑在编辑活动中,不同程度地遭受着职业健康问题的侵扰。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受损集中表现在身体疾患、职业倦怠、心理危机三个方面。

2.1身体疾患

科技期刊编辑长期伏案工作,而且需要长时间盯着密集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进行细致的审读、编辑加工、校对,对颈椎、腰椎和眼部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期刊数字化阶段,编辑更要长时间对着电脑显示屏,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反应迟缓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视力衰退或眼底病变;久坐不动,姿势固定,活动量不足,不仅会导致颈椎腰椎的退行性改变,还会带来腕关节不适、“鼠标手”等症状。超负荷工作,经常性的加班熬夜等,日积月累,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等。

2.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产生的一种疲惫状态,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延迟反映。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之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步兴起并走向深入[1]。 其中,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的是Maslach建立的“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维模型,从压力维度、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评价维度对职业倦怠症状进行了描述。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他们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标准降低,对工作抵触懈怠,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对作者、读者甚至同事态度冷漠,回避或抗拒交流与沟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激情,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衰退。

2.3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以及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心理状态。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最基本的标准:情绪上积极愉悦,意志力上耐受挫折,自我认知上自信自尊。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甚至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危机,如情绪焦虑,躁动易怒;在行业竞争、科研困难挫折面前抗压性差,陷入不安无助的泥淖;自我怀疑和否定,独立人格精神丧失等等。若不及时发现科技期刊编辑的这些心理危机并加以适当干预,有可能会引发精神性疾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Windows版SPSS 2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连续性变量如果符合正太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 t检验(根据需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 KS-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测是否符合正太分布。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结果均以双侧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3 影响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的主要因素

3.1工作压力过度

一般而言,压力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适度的压力属于健康的生理反应,它能激发人的热情和斗志,使人注意力集中,保持肌体的活力。然而,如果压力过度,就会使人产生冲动、焦虑、厌倦等负面心理症状,以及工作效率低下、态度懒散等消极行为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身心疾病。目前已有的关于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普遍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的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更为严重的应激状态,且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的产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编辑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程度越高[2]。

3.2能力素质缺失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其职业健康的重要影响因子。如前所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科技期刊编辑若要胜任这一综合性的再创造性劳动,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即本门学科及与本门学科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二要谙熟编辑出版学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选题、组稿、审稿、编排加工、校对等业务技能;三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扎实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四要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然而现实状况是,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受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制约,个人能力无法胜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尤其是刚刚步入科技期刊编辑行业的青年编辑,他们从业时间短,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对编辑出版工作的业务流程缺乏了解,掌握的作者资源较少,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方式不当,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导致挫败感和落差感。

3.3角色定位迷茫

首先,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没有认识到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其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价值和“把关人”地位,对自身能力和潜力信心不足,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产生困惑。其次,由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隐匿性”和“利他性”,科技论文发表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于编辑在幕后贡献的智慧和付出的劳动,往往认可度不高,使得部分编辑对于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业效能感产生了怀疑。第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期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和生存状态遭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不少科技期刊编辑产生了职业认同危机。第四,在现行的行业态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深造和晋升的机会少,导致部分编辑出现了打退堂鼓的心理。

4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问题的应对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编辑个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期刊的品牌质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研究氛围和传播秩序。无论是科技期刊管理者还是科技期刊编辑自身,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和调适。

外界干预是指采取外力介入的手段,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构建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3]。主要是科技期刊社和期刊管理者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

一是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科技期刊编辑的需求分析,针对每名编辑的个体差异和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尊重和强化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跟踪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高水平的选题策划,积极参与期刊社管理和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定期组织全体编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为科技期刊编辑身心健康筑起医疗保障防线,尽早发现潜在的异常情况或早期病灶,做到防治结合。

二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编辑团队文化。期刊社应投入足够的物力财力,完善编辑部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办公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明确共同目标,引导编辑团队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营造良性竞争和互助共勉的和谐气氛,刺激团队创新活力,提升集体效能感。科技期刊社要为编辑人才队伍的发掘、成长和储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度[4]。

三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是科技期刊编辑安心本职工作的制度保证,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与工作完成质量与其送学晋升挂钩,调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组织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以及专业进修深造,为科技期刊编辑的自我完善和职业晋升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机会。另外,期刊社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交流互动,一方面使作者和读者有畅通的渠道了解编辑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他们在背后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使编辑能从作者和读者的反馈信息中直观感受到自身的工作价值,树立职业自豪感。

4.2自我调适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期刊编辑个人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职业健康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多措并举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为职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树立对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的正确认知[5],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全面厘清编辑工作的性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肯从心底认可编辑工作的“隐匿性”特征,也愿意尽最大努力发挥编辑的“再创造性”价值,才能在具体的编校工作中保持工作热情与活力。与此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认清自身优势,结合编辑工作的不同阶段,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寻求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获得编辑职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二是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科技期刊编辑应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态度具有激励作用,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越积极、强烈,相关行动的内驱力就越大[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如听音乐、运动、倾诉、接受心理辅导等,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辩证地看待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坚定自己一定能够做好编辑工作的信念和勇气。

三是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编辑职业综合素养,提升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编辑出版实操技能,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在实际的编校工作中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另一方面,主动与审稿专家、同事、作者交流,借助“他山之石”以“攻玉”,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任职能力水平,树立职业自信。

[1]叶利荣.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及其干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2):201~202.

[2]李广宇,张宁.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679~681.

[3]李东.期刊编辑亚健康状态及其对策[J]. 编辑学报,2014,(2):76~78.

[4]孙素梅,徐晓明,徐剑,陈晋章.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敬业度对策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0~85.

[5]袁丽霞,黄明睿,陈雯.树立职业信心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的基石[J].编辑学报,2014,(8):372~374.

[6]吴月红.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压力及心理调适[J].编辑学报,2004,(4):150~151.

2016—05—31

张琪(1988—),女,湖北襄阳,助理编辑,文学硕士.

G238

A

1009-2714(2016)03-0311-04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