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

2016-03-16詹杏芳

关键词:出版学双元制编辑出版

詹杏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212)



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

詹杏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212)

为探索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培养符合该层次特点和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从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两方面梳理了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并从“双元”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和培训内容、“双元”师资力量几个方面给出了初步实施方案。吸收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合理经验,将其应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职高专教育重构中,为推动该层次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种路径选择。

职业教育;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教学模式

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1.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

德国拥有先进完善的高职教育制度,其“双元制”(Duales System)职业教育模式为许多国家研究借鉴,并以《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保障该制度的实施。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腾飞的“秘密武器”。2015年,青岛科技大学筹建国内首所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该校副校长李庆领介绍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它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重能力、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

“双元制”职业培训制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传统手工业时代,类似于我国传统作坊中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技艺传授模式。“双元制”其中的“一元”施教主体是高职学校,另“一元”施教主体是企业,相对应的,“双元制”中的受教主体在职业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奠定人生的基础;受教主体在培训企业的身份是学徒,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向学徒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他们诚实、勤奋、守纪律及责任心、创造性等职业品质和精神,帮助他们进入全面发展,两者结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该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相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旨在培训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业技术工人,“双元”主体相互依存、优势互补。

1.2研究背景和目的

为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少有识之士为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探索与思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予以较多关注,主要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作用及借鉴等进行研究探讨。 1990年代中后期相关研究形成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学情特点,将思考的触角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中、微观层面积极探索方法路径,重点集中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课程结构,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等。研究者的呼吁与反思不绝于耳,教育者们也从中吸取先进的经验做法,产物之一便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大力倡导实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政府引导下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等。

与国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如火如荼的探索实践相比, 截至目前,将此模式运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通教育越来越多地考虑了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因此,本研究旨在吸收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合理经验,试图将其应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职高专教育重构中,以期推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

2 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的可行性

2.1编辑出版学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

编辑出版是一种知识含量高、技术性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最初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职业自觉。如1909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商务印书馆附设商业补习学校”,“招收有中学毕业程度之学生,专修商学,分科教授,一年或三个月毕业,毕业后派往总务处编译、印刷、发行三所实习,由各科主任加以指导,期满授职定薪,与职员同等待遇。”这是我国编辑出版职业教育的前身。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全日制培训后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培训课程涵盖中文、英文、书牍、职业道德、印刷常识等。授课教师主要以业界资深人士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编辑出版业务,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当时颇负盛名的出版发行单位工作。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学员学制、就业方向等方面观之,该补习学校已经初具职业培训学校的性质,为当代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提供了启示。

即使在国际编辑出版界,也认为学徒式方法是新手适应行业的主要途径,需要与系统的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美国出版商协会教育委员会于1977年发表了一份题为《出于偶然的专业人员》的报告指出:“以前,我们出版界新手是通过学徒式的方法学习出版理论、编辑理论和出版技巧的。这种学习方法得来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建立正规的出版教育已迫在眉睫。”

再来梳理国内兴办编辑出版教育的实践脉络。1953年10月,出版总署委托上海市出版局创办上海印刷学校,这是最早兴办的出版业技工学校,侧重于制版印刷技术,而轻视编辑策划知识。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重要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据资料记载,“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在该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批准建立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出版传播、印刷包装、艺术设计与动漫三大专业群。”2002年,江西、安徽两地建立专门的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至此,全国共有三所新闻出版类高职高专院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出版文化事业的进步,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本科院校层出不穷。1983~1989年间,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先后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1986年,河南大学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招收了第一届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紧随其后。2003年,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等招收出版学博士生,至此,完成了该专业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体系的构建。编辑出版专科层次的教育则更见式微。目前开设编辑出版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到20所,远不及开设此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数量的1/3。

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专门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相比较之下,高职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则处于边缘化、低层次的学科地位,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出版印刷而轻编辑策划,教学上侧重实务技术而轻理论,主要是培养能够马上进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或专业职工,体现了“必需,够用”的实用原则和工具理性。

2.2编辑出版学“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实依据

编辑出版事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该专业人才与别的专业人才一样,是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养的,编辑出版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仍然非常重要。

从制度要求看,为规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管理,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2008年6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实施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国家对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每年72学时的继续教育。严格的行业资格管理制度下,从业者必须接受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已成为常态化、规范化要求。

从就业属性看,学生毕业后一般到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从事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工作,也有的毕业生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领域十分广泛。因此,编辑出版学教育十分强调实践环节,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最后一年到各大出版社或其他文化单位,进行编辑业务实习、出版实习等。课程和实习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在获得理论功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重点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具备一定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应用型、技能型编辑出版人才。

从行业前景看,随着数字化传媒时代的到来,新科技技术促进了新出版业态的发展,编辑出版学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到来已迫在眉睫,我国出版业尤其急需图书选题策划、媒介融合、出版物发行、出版经营管理、版权管理、国际版权贸易等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直接感知业态变化、人才缺口、转型升级等,学徒可以在出版单位随时随地接触到生产中所需要的新手段、新技术,他们接触的是专业领域里最直接、最新的发展趋势,保证对新技术的迅速反应。

3 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双元制”教育模式建构

3.1“双元”主体

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与出版单位拉到共同的教育体系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这一元主体既是培养学生的教育者,又是将学生引向行业就业的实施者;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电局等出版单位既是培训学生的基地,又是学生就业的目标;学生的培养者既有传授理论知识的学校教师,又有熟练业务技能的出版从业人员。以上双元有机结合,通力合作完成对行业人才的培养。

3.2培养目标

与传统高职高专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低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是,借鉴“双元制”模式更注重培养编辑出版学应用型通才,即既要培养专门的实践技能,也要培养具有前瞻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素质。从培养应用型通才的目标出发,将教学内容、实训、就业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对三个学年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第一学年,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第二学年,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知识技能;第三学年,要求学生基本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专业对口的实践中。此外,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还应通过相应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以考促学,既是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明确、可预见、可操作的考核标准,也是为将来真正从事出版行业的相关工作做资格准备。

3.3教学和培训内容

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应围绕出版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引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培养方案,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对编辑出版理论、出版实务技能、出版运作、营销推广等知识的全面掌握,培养学生不但具有相应的编辑出版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扎实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

出版培训实习单位则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真知水平,指导学徒参与从选题策划、书稿收集与加工、装帧设计到图书印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任务模拟的方法。指导老师为学徒确定实践的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计划,涉及到确定选题、组稿、审稿、编校、装帧设计、图书印刷等不同环节,尽可能不出差错地完成一整套生产过程。最后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对学徒模拟制作的出版物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对学徒们进行能力的观察和评定。编辑出版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在丰富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利用职业培训的纽带,与出版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发展的、互相审度、双向选择的关系,学生需考虑职业方向是否切实符合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出版单位也是在培训自己的潜在人才力量,通过培训更能了解每位学徒的特长和优势,知道把他们放在什么样的生产部门最为合适。

3.4“双元”师资力量

“双元制”模式下的实践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其较强的实践性、应用型特点,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从事编辑出版实践的丰富经验。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因此,可借鉴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聘用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直接从出版单位聘请业务精干、又能上讲坛的资深编辑出版人员做兼职教师,在学生接触到一定量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后(往往在大二学年),专门承担对学生的技能指导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师资队伍除了“引进来”,还要积极“走出去”。学校的编辑出版专任老师也可直接到出版单位锻炼,在实践中丰富其教学资源。从长远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最好能建立编辑出版学专任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和再教育制度,保证教师在实践指导环节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并与出版单位达成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将德国“双元制”模式应用到高职高专编辑出版学教育,既有历史的传承因素,也有基于现实局面的考量,兴许更为契合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更有助于这个专业层次学生发展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出版专业人才。

[1]刘艳杰,李鲲鹏.青科大筹建国内首所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EB/OL].(2015-09-15).http://difang.gmw.cn.

[2]洪九来.美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一个以佩斯大学出版系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出版, 2011,(03):71~75.

[3]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教育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牛正攀.借鉴“双元制”模式培养编辑出版人才[J].东南传播,2012,(08):91~92.

[5]李乐.我国编辑出版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对策[J].中国出版,2011,(06):28~30.

[6]周国清.编辑出版学科的特质及其对专业教育的规约[J].编辑之友,2007,(01):53~55.

2016—05—24

詹杏芳(1985—),女,湖北黄冈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报出版工作.

G232

A

1009-2714(2016)03-0294-04

猜你喜欢

出版学双元制编辑出版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