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增强服务能力的实践与体会

2016-03-16唐永兰

关键词:学术期刊稿件期刊

唐永兰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205)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增强服务能力的实践与体会

唐永兰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205)

青年编辑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应努力增强服务能力。立足《暴雨灾害》编辑工作实践,分析青年编辑应具备的服务能力的主要表现,就青年编辑如何增强服务能力进行探讨,从增强责任感和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掌握先进的服务手段和加强人性化服务内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服务能力;实践

期刊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读者、服务于作者的信息积累与传播工作,需要其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相应的服务能力,青年编辑也不另外。对肩负学术期刊未来发展重任的青年编辑而言,其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速度和前景。目前,青年编辑尽管他们几乎都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也不乏敏捷的思维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但在同类期刊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和自家期刊发展对其要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他们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服务技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青年编辑尤其是入职时间不长的青年编辑,他们缺乏的是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积累,在与形形色色的作者和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手足无措。笔者作为一名青年编辑,结合从事《暴雨灾害》编辑工作近两年来的实践,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如何增强服务能力谈几点体会。

1 青年编辑应具备的服务能力

一个青年编辑要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服务能力,必须立足岗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具体说,就是要从强化服务观念、理清服务思路、积累服务办法做起。

1.1较强的服务观念

较强的服务观念是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胜任岗位工作、切实履行编辑职责的重要保证。一个青年编辑只有具有了较强服务观念,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作者和读者,牢固树立“作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以主人翁态度和高度责任感对待编辑工作。服务观念不强的主要表现是,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服务性特点理解不透、认识不深,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另外,认为编辑工作既辛苦又繁琐,整天为人做“嫁衣”,没有成就感,羡慕作者名利双收,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青年编辑如此思想,就不可能增强服务能力。

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作者,而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若青年编辑的服务观念不强,则对作者来稿就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往往在服务态度上表现不同。以《暴雨灾害》为例,每年会收到大量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基层气象台站等不同单位作者投来的各类研究论文。一般而言, 基层台站科技人员和高校学生的稿件,其质量远不及科研院所作者的;另外,作者职称高低不同,其撰写的论文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青年编辑自然偏爱来自科研院所高职称作者的稿件,此类稿件不仅学术价值高,且论文结构规范、语言流畅,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而基层台站人员和高校学生的稿件,无论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还是文章条理性和逻辑性等均存在较多问题,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对待后一类稿件,青年编辑容易“先入为主”“看菜下饭”,多从作者外在信息如单位、职称、学历等主观判断作者的学术水平与其稿件质量。如果抱着这种服务观念对待来稿,不仅会造成稿件质量误判,还可能造成好稿流失和稿源萎缩。

1.2较为清晰的服务思路

尽管当前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英语水平[1],使其在把握论文学术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编辑实践中,整日面对枯燥的文字、符号和图表,容易忘记自己的服务职责,进而影响自己的服务思路。如笔者在处理一篇题为《掩星弯角资料同化在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的论文时,觉得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较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该文采用GSI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GPS掩星弯角资料进行同化试验,验证了GPS资料对提高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的作用,对业务预报同化试验具有参考意义。于是,笔者当即将此稿呈送专家评审,专家肯定了其学术观点,主编终审也予以认可。笔者对其做简单规范和加工后,交给当期责任编辑组版。责任编辑审读该文后,觉得论文摘要中并未提炼出有价值的学术亮点,且行文多口语化,图表设计也不够科学、规范,需退作者重新修改完善。可见,清晰的服务思路应建立在足够的经验积累和较强的服务能力的基础上。

青年编辑的专业优势,可使其较好把握稿件的学术质量并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分析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然而,他们工作年限短,对编辑规范的理解和应用尚不熟练,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这势必使其在稿件编校过程中出现服务思路不清的问题。另外,编校工作是替他人稿件“锦上添花”,青年编辑只有更用心、专心、细心,才能保证每一工作环节服务思路清晰。

1.3较好的服务办法

由于青年编辑对有关编辑出版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多局限于书本知识,使其在编辑服务实践中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往往解决办法不多,如对学术期刊的定位把握不准,对作者、审稿专家个性的了解不及时,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时缺乏胆识和技巧,没有足够的信心和知识储备与审稿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等。因此,在编辑工作实践中,青年编辑容易对专家评审意见“言听计从”,而不愿或不能倾听作者的想法和反馈。

笔者走上编辑工作岗位之初,曾接手一篇题为《多种探测资料在云南大理州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的学术论文,专家审稿时对该文题名提出异议,认为论文研究了云南大理州7月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强降水的机理和特点,建议题名修改为《2012年7月27日云南大理州强降水过程分析》。笔者仔细审读该文全文后,觉得作者旨在强调多种探测资料的应用,若按专家意见修改题名,则该文应侧重分析强降水个例的机理和特点,这有违作者最初的研究思路。笔者本想给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无奈服务办法不多,又惧惮专家的学术权威,只好将其审稿意见如实反馈给作者,建议作者修改。最后定稿时,由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把关,认为该文题名并不恰当,综合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意见,将题名改为《多种探测资料在云南大理州强降水个例分析中的应用》。这样一改,既强调了多种探测资料的应用,又突出了强降水个例分析论文的特点。因此,青年编辑要掌握较多实用而高效的服务办法,平时必须主动了解作者心理需求,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同时,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做到头脑冷静,处事沉着,行动敏捷,服务过程中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服务方法。

2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增强服务能力的几点体会

2.1增强责任感,强化服务意识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服务能力的增强,需要其务必牢记使命、强化服务意识,并设身处地为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着想,将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变为一种本能和习惯[2]。凭借这种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青年编辑才能发挥自己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最大潜能,克服工作中种种困难,从而稳定作者群、扩大专家库。为此,青年编辑应做到如下两点:

1) 换位思考,尽力满足作者需求。当作者确定某刊为投稿目标期刊时,一定希望及时了解稿件处理进展,也希望自己的稿件在编辑部的处理过程中能够公平、规范和透明[3]。因此,从投稿、专家评审、稿件退修到正式发表各环节,作者会经常通过电话、邮件、投稿系统等方式就稿件编辑加工方面的问题与编者沟通。面对作者的种种疑惑,青年编辑要能换位思考,理解其迫切心情,并及时回复或解释。这样才能让作者感受到编辑的服务热忱和服务效率,使其对自己所办的期刊留下深刻印象。

2) 爱岗敬业,细致处理反馈意见。编辑是科技论文质量的第一道把关人,通过反复检验、加工、核对来实现对论文质量的把关。在编辑实践中,青年编辑要牢记神圣使命,努力服务到位。比如,在处理专家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意见时,要仔细核对、认真推敲,既要肯定专家为稿件审理做出的贡献,让其学术观点得到作者认同并在稿件中有效体现,又要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此外,要切实尊重作者意愿。从而在作者、审稿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沟通的桥梁,让专家、作者均能感受到青年编辑在选择论文时以质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树立个人职业道德形象,提高自身作为一名称职编辑的良好声誉。

2.2加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

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编辑从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青年编辑,要高效率、高质量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包括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标准与规范、语言文字功底、稿件组织与策划能力、各种先进的编辑业务技能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水平等。只有在工作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夯实专业能力,青年编辑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职责对自己的要求,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为此,青年编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

1) 积极参加培训。参加相关编辑业务技能培训,是青年编辑学习出版理论知识、理解国家标准与规范、掌握编辑操作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不仅能让青年编辑以较快速度获得编辑理论知识、熟悉实际操作技术,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结交朋友。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会针对编辑人员举办各种出版规范和实务培训班[4],笔者非常珍惜这样的培训机会,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通过在培训班上的学习、交流与讨论,无论是编辑技能还是服务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

2) 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多针对学术领域较为重要、关键的问题展开,有条件的青年编辑适当参与课题研究,可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学术动态,明晰科研思路,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撰写水平,有助于编辑实践中独立判断学术质量并高效处理。

3) 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无论业务工作有多忙,青年编辑都要牢记自己制订的个人发展目标,并将如何提高专业素养和加强知识储备纳入其中。比如,提出编校稿件由生疏到熟练的时间表,尝试主动邀稿,确定由助理编辑晋级责任编辑的计划等。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实现目标的恒心和具体步骤。在实现目标的每个环节,青年编辑必须时常思考目标如何达成、可能面临哪些困难、遇到何种障碍、如何克服等,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锻炼。

2.3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要尽快增强服务能力,学习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尤为必要。编辑工作表面上是与稿件打交道,实质上是与人打交道,包括作者、读者、编委、审稿人等。在与其交往或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事先收集作者信息,与作者(主要为科研人员)沟通和交往前,及时了解并关注其基本情况,包括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近期研究项目,甚至包括生活习惯和性格脾气,只有对其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倾听,一个好的听众比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者或许更能赢得对方好感。青年编辑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用心聆听,了解对方的兴趣,发掘对方的需求,然后巧妙、恰如其分地反馈,怀着强烈的合作愿望把话说到点子上,从而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与对方产生共鸣。通过有效倾听和反馈,可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为今后进一步交往创造条件。

2.4掌握先进的服务手段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推动学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让学术期刊出版行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快速更新的作者群和专家库、便捷化的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期刊内容数据化的转换、网站的建设和宣传、采编系统的综合运用、多媒体资源的开发等,对青年编辑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也对传统的学术期刊的运行模式和服务形式提出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青年编辑要设法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术期刊传统的审稿流程、作者群及专家库的管理、期刊宣传等有了新的形式,这要求青年编辑既要精通传统的编校、出版、发行等环节,又要紧跟时代发展,掌握媒体新时代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形式。如应用采编系统高效率地处理稿件、发布录用信息、联系专家、计算稿酬,利用网站开展有针对性的征稿和宣传,利用期刊内容数据化的转换有效提高期刊覆盖面和影响力。青年编辑只有不断掌握与时俱进的服务手段,帮助编辑部不断完善网络和技术服务职能,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发布量,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贴心便捷的服务。

2.5注重服务内容的人性化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编辑与科研人员的日常沟通联系变得更便捷,如编辑几分钟就可写封邮件与对方沟通,利用邮件群发功能同时与多人联系,使用采编系统邮件单据模板1分钟回复专家或作者,采用微信、QQ与对方即时联络。这些服务工具虽然给交流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容易使服务内容程式化,其情感成分往往被削弱。因此,青年编辑一定要重视服务内容的人性化。如经常通过微信、短信问候作者、审稿专家,在特殊的节日使用传统或网络贺卡向其恭贺,在约稿时登门拜访以示尊重,在退修信和版面费收过程中多点嘘寒问暖。这些服务细节的人性化色彩,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束语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应承担更多责任,肩负更多使命,必须敢于担当。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期刊行业,青年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逐渐形成服务观念和服务思路,同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加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提高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掌握先进的服务手段。另外,通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训练优雅的谈吐和大方的举止等完善人格修养[5]。唯有如此,青年编辑才能全面提高服务技能,逐步成长为担当大任的优秀编辑。

[1]申轶男,曹兵,佟建国.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4,26 (1):79~82.

[2]林海妹,薛刚,李永龙,等.科技期刊编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及其与期刊发展的关系[J].编辑学报,2014,26 (1):57~58.

[3]董瑾,史利红,方梅.建立学术期刊编辑部完整的服务体系[J].中国学术期刊研究,2011,22(1):135~138.

[4]高森,颜廷梅,刘瑾,等.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成长与培养新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2010,22(1): 80~82.

[5]卢妙清.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应当提升正能量[J].编辑学报,2014,26(1): 83~85.

2016—05—08

唐永兰(1986—),女,工程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学术期刊编辑规范研究.

G232

A

1009-2714(2016)03-0290-0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稿件期刊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