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培训的成熟度分析

2016-03-16刘伊念

关键词:新闻出版学术期刊编辑部

刘伊念

(江汉大学期刊社 ,湖北 武汉 430056)



学术期刊编辑培训的成熟度分析

刘伊念

(江汉大学期刊社 ,湖北 武汉430056)

在当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培训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形势对编辑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效的培训信息沟通渠道,培训效果上有待提升。针对编辑培训现状,依托培训体系成熟度模型,可以从师资体系、课程体系、支持体系和组织体系四个维度对当前学术期刊的编辑培训工作进行梳理考察,具体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以及自身存在的优势。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学术期刊编辑培训工作可以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实训基地、培训方式、培训载体等方面加以改进。

学术期刊;编辑;培训;培训主体;成熟度模型;数字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术期刊的改革大势所趋。作为高校“象牙塔”里的期刊、学报编辑,不得不接受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微媒体化的考验。面对这个全新挑战,当前学术期刊编辑的适应性培训是否已经准备就绪?能否满足学术期刊市场化、数字化的人才需求?本文将从培训体系成熟度的角度,尝试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的培训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关于分析依据,则沿用了目前较为通用的培训体系成熟度模型(益策(中国)学习管理机构的培训体系成熟度模型),即从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支持体系和组织体系四个维度进行考察。

1 当前编辑培训的现状

1.1改革形势对期刊社编辑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编辑部作为传统事业单位而存在,编辑人员没能充分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以至于市场运营方面的培训也非常薄弱。由此带来的隐患,其实已有前车之鉴。同样作为传统新闻出版类型的纸媒,已经先于高校期刊、学报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是由于市场观念和读者意识不够,已经接连输给了门户网站和新媒体。纸媒的危机和转型来势凶猛,甚至来不及深入思考,就已经深陷困境生死不明。不久前,武汉地区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某都市类报纸传出大量裁员的消息,一时间震动了当地的传媒出版界。要知道即使在三四年前,它的年广告额仍然号称亿元。

与纸媒相比,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读者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所不及,面临的市场化压力更甚。面对改革形势,高校学术期刊是否会重蹈纸媒的覆辙?这对期刊编辑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遗憾的是,大多数编辑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市场化、数字化将面临的生存压力,而这方面的培训也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当然,除了市场观念和读者意识,编辑人员的政治观念、专业技能、沟通技巧、职业意识、数字化转型等等很多内容,也都需要通过培训来推动和强化。

1.2培训信息沟通不畅

庆幸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培训的重要性, 有专门的网站“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发布培训信息,每年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着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各个编辑部(期刊社)是相对独立和松散的单元,导致培训信息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广电总局2015年初发布的培训计划,并没有具体的培训时间和地点,部分项目还是委托第三方专业协会或者院校承办,在项目实施前另行发布具体的培训通知。但是试想,全国有六千余种期刊,每家期刊有数名到十余名编辑人员,不可能每天都守着总局的培训网站点击查看,如果只靠承办单位与编辑部(期刊社)之间点对点的通知,培训信息通过这样的层层传达,会渐渐式微,势必不可能做到全覆盖。有时候即使编辑部(期刊社)收到了通知,该单位的编辑人员自己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必能收到通知。这就造成“有的想培训找不到资源,有的做培训却找不到学员”的信息错位现象。

1.3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编辑部(期刊社)内部培训大多以业务探讨或岗位技能提升为主,严格意义上的培训并不多,单位和编辑个人的培训积极性也不高,有的人参训只是为了完成学时、学分任务。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培训依托第三方专业协会或研究机构来组织,这些培训项目有的确实是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有的则是打着各种旗号组织收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上欠缺,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够。笔者曾多次参加不同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培训方式基本全是“满堂灌”式的课堂讲授,没有实地观摩,没有分组讨论,甚至没有案例分析,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2 原因分析:编辑培训体系成熟度理论诊断

何为培训体系成熟度?“OTM(Organizational training maturity)即企业培训成熟度,这个指标既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培训的现状与企业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用来揭示企业培训在促进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ing)过程中的不足之处。”[1]关于培训体系成熟度,目前有很多参考模型,但基本都是从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支持体系和组织体系四个维度来考察。这是目前公认的全面考察培训体系的工具,不仅适用于企业培训,同样适用于学术期刊编辑培训。但本文只是借助成熟度模型的考评维度,并不做等级评定。

2.1师资体系

师资可分为内部师资和外部师资。不同编辑部(期刊社)依托的师资资源差别很大,有的单位师资水平整体较强,有的整体较弱;有的单位在某些专业领域很权威,但有的编辑部(期刊社)在市场操作和运营方面很有经验。但据了解,目前编辑部(期刊社)内部组织的专门培训相对较少,依托岗位开展的OJT(在岗培训)培训相对普遍。有的单位在有新人入职时,会安排老师进行师带徒培训;有的在介绍基本工作流程之后,就直接入职了;有的单位会有定期的业务交流和探讨。总体来讲,内部师资在培训方面的利用率并不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基本都是选择组合各部门各机构、期刊社和研究院所的优秀专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比如,2015年中国期刊协会组织的关于“期刊编校质量管理与语言文字规范培训班”,其师资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的有关领导,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也有来自《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总编等。

2.2课程体系

从广电总局和部分省市发布的年度培训计划来看,目前编辑培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程模块。比如,总局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别有党性教育、新闻出版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业务以及其他培训等。《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5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共发布了39个培训项目,其中针对期刊社编辑的培训有4项,分别是关于新编辑培训、数字出版和版权知识等。

与此相比,市场上关于期刊编辑的培训名目尽管也很繁多,但仔细比较却发现内容大同小异。笔者收录了2015年以来,国内几个重要协会和研究机构关于期刊编辑的培训通知及其课程设置。其中,关注最多的主题是期刊常用标准及编辑规范,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协会等均组织了相关培训。中国版权保护网和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则都组织了版权保护和运营方面的培训。相比之下,只有中国数字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探讨了关于出版业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及数字出版核心竞争力等话题,只有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探讨了按需出版、一体化运营、书刊业的互联网思维和新商业服务模式等前沿话题。

但仅有以上课程还不够,编辑培训还应加强专业素养和市场意识的培训。在当前各种思潮激荡、观念交锋的社会背景下,期刊编辑作为舆论阵地的把关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水平,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水平和过硬的文字功底,因为知识的多寡与文字功底的深浅, 决定了编辑的发展潜力和刊物的质量水平。在期刊社迈向市场经济的征程中, “沟通和协调能力也是选用编辑的必备条件”[2]。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和市场信息,并把选题策划意识恰当地传达给作者, 并帮助作者完成稿件是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相关内容在针对期刊社领导人员的培训中有所体现,普通编辑培训涉猎较少。相关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可以考虑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内容。

2.3支持体系

支持体系包括教室、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与培训相关的管理制度等软件支持。虽然编辑培训不像企业培训,有固定的培训教室和教学器材,但总体来看,期刊编辑培训能充分利用各单位的硬件设施,并且这种硬件资源非常充足,不存在资源困难。

与充足的硬件设施相比,期刊编辑培训在软件支持上则显得相对薄弱。软件支持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培训计划、培训流程、经费预算、战略规划、远景目标等,严格来讲它应该包括国家、省市和单位三个层面的支持体系。以管理制度为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了《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业务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对培训项目实施和继续教育工作都进行了详细部署,比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等。而从公开发布的情况来看,各省市针对培训管理的本地化制度则千差万别,编辑部(期刊社)等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则更少。

再以年度培训计划为例。据了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会及时发布年度培训计划,供各省(区、市)选择学习。比如《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3]就发布了140个培训项目,对于项目名称、培训内容、承办单位和资金来源等都有明确说明,但并非每个省(区、市)都能像总局这样制定详细而明确的计划。笔者通过查询各省(区、市)出版管理部门的门户网站,截至2015年6月只发现浙江省发布了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当然,有的省份是先调查,然后根据报名情况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比如,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关于2015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通知》[4]中表明,2015年计划举办两期针对期刊社的面授培训班,“面授培训班安排在9月下旬分期分批举办”,但各出版单位先把参加面授培训的人员名单报上去,“以便下一步有计划地为各单位分配各期参训名额”。

至于出版编辑行业的战略规划,多数省份在广电总局的部署和指导下,落实各自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并确定了各自特色的发展路线。比如:湖北省建设统一监管平台、山东省建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吉林省的“十三五”规划工程、黑龙江省的行业综合评估考核等。

2.4组织体系

一个健康的组织体系应该设置有培训部门、足够的人员配置、明确的管理职能,具体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以及有意识的体系建设等。从培训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来看,可以从主管部门、期刊社和行业协会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主管部门。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省(区、市)的具体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等。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来看,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市的新闻出版广电局均能满足条件,成熟度的各项要素均能满足。

2)编辑部(期刊社)。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 号),“出版单位应当遵循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负责组织并支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出版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支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编辑部(期刊社)本应该是培训的第一主体,但实际中却严重“失位”。大多数单位不仅没有培训部门,也没有负责业务的专兼职人员,更没有项目运营能力和体系建设。不少单位不仅培训活动组织得少,连经费保障都难以落实,编辑人员甚至要自费参加培训。但也有单位做得很好,比如笔者所在单位,不仅积极安排编辑人员参加培训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还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编辑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效果显著。

与编辑部(期刊社)相比,同为新闻出版机构的报社和电视台,对培训工作明显更为重视。比如,新闻记者在刚入职时,所在单位不仅会安排入职培训,还会安排老记者进行为期1~3月的“师带徒”采访。为了鼓励师傅的积极性,有的媒体还会在稿分上进行倾斜,或者给予一定的津贴。以湖北某传媒集团为例,还有定期邀请各界精英或行业专家开讲,以提高采编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眼界。所以,编辑部(期刊社)作为培训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3)行业协会等继续教育机构。由于行业协会的自身属性,它虽然没有固定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设置,但对于培训项目实施却有独特优势。所以,广电总局部分培训项目也委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等承办。但社会中的个别协会和机构对培训质量重视不够,有的甚至鱼目混珠借机敛财。根据广电总局相关规定,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定期对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公布,对于“借继续教育之名乱收费的”“采取虚假、欺骗等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还要责令限期整改,甚至予以通报。

3 改进培训的举措

3.1高度重视编辑培训

无论是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各期刊社的领导,还是编辑个人都应强化教育培训意识。为适应期刊运营的市场化、数字化改革,编辑部(期刊社) 及单位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切实采取措施推动培训工作开展,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条件的单位应该根据员工的能力现状和编辑部(期刊社)的发展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主动寻找对标单位和师资,多创造机会,选派优秀编辑开展调研、学习、交流等培训活动。同时,单位内部也应建立定期的业务交流制度和师带徒制度,教学互长,共同提高。此外,还应多关注社会培训信息,加大时间和经费的投入。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由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3.2加强管理

首先要明确并落实责任主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等培训机构的管理,设置门槛、准入制度、淘汰机制、内容更新和考核管理等机制,提高培训的公信力和针对性。各省市出版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培训工作的规划和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协调推动本地区期刊工作的均衡发展。各编辑部(期刊社)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人员能力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方案,选派高潜质编辑人员赴外单位交流学习,加强编辑人队伍建设。

3.3改进编辑评价考核机制,优化编辑人才的评价体系

提高编辑人员参训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关键在于改进编辑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在现有职称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对编辑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估。打破唯学分制,综合考虑各种能力要素(比如发表论文、学历教育、技能大赛、转载率等多种形式)。此外,出版单位还应出台激励机制,把编辑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3.4加强编辑部(期刊社)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建立编辑培训的实训基地

以笔者所在的江汉学术编辑部为例,其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固定的学习和交流形式,分享办刊经验,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类似综合实力较强或有特色的编辑部(期刊社),有关管理部门甚至可以统筹协调资源,推动建立实训基地。一方面为行业培训寻求相对固定的培训场所,另一方面也能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带动期刊水平的整体发展。

3.5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效果

目前,大多数编辑业务培训,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培训。这种方式对于理论讲授很有必要,但是对于提高编辑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针对性地运用研讨式、竞赛式、调研式、讲座式、挂职式等多种类型,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2015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社科期刊青年编辑业务技能大赛,经过预赛筛选,最终决赛环节就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近90所高等院校的100余名优秀青年编辑参与。通过搭建这种全国性的竞赛、交流和学习平台,以赛促训,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搭建了重要平台,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6创新培训载体,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流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终端越来越受到培训机构和年轻人的追捧,这也为解决编辑培训信息散乱不集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法。通过统一的网站平台、创建APP应用程序,或者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都能及时有效地发布培训信息,分享编辑培训的经验和做法,以此推动编辑培训的“互联网+”。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目前已在各类咨询机构和培训部门广泛使用,不仅能有效推动期刊社编辑的培训工作,而且能极大调动年轻编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培训实效。比如,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就创办了“看传媒”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全省范围创新交流的新阵地和新平台,受到各方好评。

[1]陈凌,郭维维.企业培训成熟度(OTM)的度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2):35~38.

[2]李炳华.培养优秀编辑的三个关键步骤[J].科技与出版,2008,(10):63~67.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印发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的通知[EB/OL].(2015-04-21)[2016-05-19].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49354.shtml.

[4]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2015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通知[EB/OL].(2015-03-10)[2016-05-19].http://www.sdxg.gov.cn/zcfg/zcwj/201503/10/3368.html &from=androidqq.

2016—05—23

刘伊念(1985—),女,湖北武汉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学、语言学研究.

G232

A

1009-2714(2016)03-0276-05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学术期刊编辑部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