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期刊常见校对差错探析

2016-03-16曾德芳王贵春蔡端午龙小玲

关键词:编校图表科技期刊

曾德芳,王贵春,陈 焰,蔡端午,龙小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农业科技期刊常见校对差错探析

曾德芳,王贵春,陈焰,蔡端午,龙小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4)

对农业科技期刊校对工作中常见的差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培训、积极探索新的校对方法、注重管理等提高校对质量的方法。

农业科技期刊;校对差错;校对方法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物印刷或发布之前,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1]。校对工作是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农业科技期刊由于一般隶属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大多数编辑部人员少,一般是采取编校合一,即每一名编辑人员既要承担编辑任务,又要承担校对任务。所以,要想提高刊物质量,做一名合格的编辑,既要搞好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和装帧设计等工作,又要明确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熟悉编辑与校对的关系以及校对的一般规律,掌握校对技术的基本功[2]。笔者从事农业科技期刊编辑校对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提高农业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经验,现整理于下,旨在与同行交流。

1 农业科技期刊常见校对差错分析

1.1文字性错误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校对人员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笔者在校对工作中最常见的文字性错误有几下几种:(1)“的”、“地”、“得”不分。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小学就应该学好的语文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中很多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就将其选择性忽略,而将问题遗留到了校对过程中,如果校对人员不够细心的话,错误最终就会出现在印刷好的期刊中,给读者带来不好的印象。(2)错别字。如“胞子(芽胞杆菌)”应为“孢子(芽孢杆菌)”、“必恭必敬”应为“毕恭毕敬”、“笔划”应为“笔画”、“成份”应为“成分”、“遮荫、树荫”应为“遮阴、树阴”、“抽苔、菜苔”应为“抽薹、菜薹”、“乱砍乱伐”应为“乱砍滥伐”、“水蒸汽”应为“水蒸气”等。(3)语句不够精练。有的文章语句中多处重复,如“全县人均粮食产量340.45 kg/人”,应改为““全县人均粮食产量340.45 kg”。(4)文稿中的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对纯水的称谓,有的叫“蒸馏水”,有的叫“去离子水”,有的叫“超纯水”,有的叫“双蒸水”,应统一叫“去离子水”(不管它是怎么制得的,其实质是要去掉水中杂质和其他离子;现在的纯水一般不是通过蒸馏得到的,而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滤得到的);“玉米”不用“苞谷”,“番茄”不用“西红柿”,“甘蓝”不用“苞菜”,“马铃薯”不用“土豆”或“洋芋”,“甘薯”不用“红苕”或“红薯”,“大豆”不用“黄豆”,等等。名词、术语的简略要遵守词义明确、大家接受、约定俗成的规则,随便生造的要改正。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可以简写成硫铵、碳铵,因为大家都用、都懂;但不能把过磷酸钙简写成普钙,重过磷酸钙简写成重钙,因为只有部分从事肥料工作的人才知道。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称一律用通用名,不要用俗名;在做新产品介绍时还应写出化学名称。

1.2图表错误

图表是文章正文内容的有力补充。特别是一些研究性文章,其图表反映了研究的重要试验数据。因此校对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图表的核验。其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1)图表与正文内容不符。如图表中的单位与正文中的单位不一致;图表中的数据与正文中的数据不一致等。2)图坐标(表格)单位未标注或标注错误。如误把“温度”标为“浓度”,“浓度”后面不带单位(%)等。3)图表序号标注错误。4)图题和表题与实际内容有偏差。5)图表排列不规范,如三线表错行、缺辅助线、数据未分节,图片过大或过小等。6)图表未在正文中提及。如正文中未出现见某某图表等字眼。

1.3计量单位错误

农业科技期刊计量单位均应采用国际标准单位。但校对过程中仍可发现一些不规范的计量单位,如ppm、rpm、mM等。还有的单位标注错误,如日增重的单位应为“g/d”,有的直接标为“g”,有的数据本身是百分数,但文章中却漏掉了“%”。还有一些单位中符号的大小写混淆,如“kg”写成“Kg”、“kJ”写成“KJ”等。

1.4参考文献错误

往往是校对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其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1)英文参考文献标题中正斜体不分。如有的标题中带有动植物拉丁学名的应该斜体,却写成了正体。2)参考文献序号与正文中不能一一对应。有的是因为漏注,有的是因为文章作者引用的是二次文献等。3)参考文献中著录项目错误,如有的将作者名字写错,有的将期刊名称写错,有的将出版年,卷(期)及起止页码标错等。4)参考文献中著录项目不全。参考文献标准著录格式以期刊文献为例:序号.姓名(三人以内全列出,三人以上,列出三人后加“等”).文题[J].刊名,期刊的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中英文一致,缺少其中任意一项即为著录不全。

1.5逻辑性错误

主要表现为:1)标题分层次,有一无二。如一级标题“1”后面只有“1.1”没有“1.2”,就没有必要分层了。2)如下表述:不同高度空气中的游离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大小表现为: 0 m>0.5 m>1.0 m>1.5 m,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中游离TDI含量变小,但表述不合逻辑。

1.6常识性错误

如校对过程中可见:“105 ℃的恒温水浴”、“4月31日”等说法,需知水根本不可能达到105 ℃、4月也根本没有31日,这些都是缺乏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的表现。

1.7其他错误

除上述常见的几种错误外,还有一些错误也应该引起校对人员的注意。如文章题目过于繁杂、文章摘要写作不规范(写成引言式、缺乏自明性、人称使用不正确等)、标题序号错误、正斜体不分、版式不规范等。

2 提高农业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措施

2.1加强培训,提高校对人员素质

受经费、人员编制等的限制,现在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编辑既做编辑又做校对,而这些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校对培训,往往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对校对工作的程序、要求以及校对方法都不甚了解。有的编辑部因为人手少,新进人员不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从而导致出错率高。编辑人员往往疲于应对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及研究同类刊物的情况,“只顾低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这样对刊物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对编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是极有必要的。一名称职的编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①政治理论素养。农业科技期刊的功能是积累、整理、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虽然不像社科类期刊经常涉及到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但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农业科技期刊中的政治问题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图表及其他资料中,作为编校人员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政治理论素养,对稿件中涉及到的有关政治问题、宗教问题、疆界问题等的论述一定要慎重处理[3]。②道德品质素养。人们常说编辑工作是“为人做嫁衣”,而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伸,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既辛苦又枯燥,而且责任重大,因此需要校对人员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③专业知识素养。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都是与农业各学科相关的,虽然农业科技期刊的校对工作多由责任编辑承担,但责任编辑往往只对自己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而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因此,校对人员在校对非本专业领域的稿件时一定要多问、多查、多看。所谓“多问”就是要多请教相关领域的编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最好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多查”即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现在网络非常方便,遇到问题可以多查阅相关的数据库、网站等。“多看”即多看同类杂志,了解相似文献内容。④校对业务素养。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期刊的校对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校对业务知识,做到能正确使用规范化的校对符号,熟悉并掌握编辑符号和各种有关编排规范的国家标准,具备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校对风格。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在校对实践中不断积累资料,不断丰富知识,要多看书学习,学习有关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理论,多看校对手册、出版杂志,虚心向兄弟期刊学习[4]。期刊社的领导也应积极组织编辑强化校对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技巧,鼓励编辑参加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注重与兄弟部门的交流。只有不断地提高编辑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校对质量。⑤文化素养。校对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平时要多阅读。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常年累月持续不断地积累。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是形成良好文化素养的惟一途径。

2.2创新方法,切实保障校对质量

“三校一通读”制度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但各校次侧重点是不同的。就笔者所在期刊社的《湖北农业科学》杂志来说,之前主要采取的是一校责任编辑校对,其他校次为交叉校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效果并不好,有的责任编辑一校改过的地方由于排版人员的疏忽没有改过来,后面几校次人员由于不熟悉稿件内容而容易错过这些地方,最后导致出现差错。后来改为一、三校责任编辑校对,二、四校交叉校对,一、二校校对后再回到责任编辑手中,可避免一些关键性的错误。同时,2011年下半年开始增加了印前专家审读,结合审稿过程中和审读专家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对青年编辑和业余人员进行培训,每期审读意见与编辑见面,使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编校质量也大大提高。

2.3注重管理,确保校对工作效率

制定科学严密的管理体制及奖惩措施是强化校对人员责任意识、提高校对质量的重要保障[5]。还是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近年来,编辑部先后制定了《湖北农业科学编校规范》、《湖北农业科学校对管理办法》等,校对管理办法中有具体的奖惩制度。同时,编辑人员实行打卡考勤制度,目的是保证有效工作时间,让编辑人员能沉下心来进行编辑和校对工作,提高校对工作效率。年终根据校对、考勤情况和个人业绩等兑现奖励性绩效。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编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了校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育.提高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几点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2):63~64.

[2]胡兴夏.校对技术—科技期刊编辑必具的一门基本功[J].华东森林经理,1990,(1):46~47.

[3]蒋永忠,孙宁,张震林,等.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措施[J].江苏农业学报,2009,21(11):180~182.

[4]杨建超.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5(4):53~55.

[5]杨琳.关于提高校对质量的几点建议[J].活力,2013,(4):56~56.

2016—05—31

曾德芳(1971—),女,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王贵春(1968—),男,博士,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G232.2

A

1009-2714(2016)03-0266-03

猜你喜欢

编校图表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