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期刊的拓展服务

2016-03-16蔡端午曾德方龙小玲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科技

陈 焰,蔡端午,曾德方,龙小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期刊的拓展服务

陈焰,蔡端午,曾德方,龙小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4 )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实用技术的普及者,农业政策的宣传者,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农业、农村和农业科技科技期刊的特变与新变化,分析农业科技期刊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前景,根据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提出盘活期刊优势资源,开辟服务“三农”新模式,包括盘活信息资源,实现跨媒体服务;盘活人力资源,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盘活产品资源,积极参与科技兴农。将办刊与国家科教兴国、科技支农、科技富农相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将大有前途。

农业科技期刊;资源利用;出版环境;优势分析;服务拓展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农业、农村欣欣向荣,粮食连续12年稳定增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当今,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发展,农业经营向网络化发展,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农村时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传播者,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者,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态势和日新月异的中国农业形成了一定反差,显得有些停顿和迟滞[1]。分析当今农业科技期刊的自身和环境,有利于改进期刊工作,发挥期刊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实用技术的普及者,农业政策的宣传者,农业科技期刊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俗易懂、携带方便、查阅便利等优势受到农民的欢迎,成为农民广泛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2]。随着大数据、自媒体时代来临,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先进电子技术和传媒方式面前,农业科技期刊面临挑战。

1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能力不足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3]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农业科技期刊存在能力不足。

从社会效益上看,随着农业科技传播手段的增加、农业从业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对于农业科技期刊的依赖度降低。曾经的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和检索类期刊,随着电子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检索类期刊已经消亡,包括曾经影响极大拥有众多分册的工具书型期刊《中国农业文摘》;而学术类、技术类期刊因文章被数据库收录,不订阅纸质期刊也能方便阅读,发行量不断下降。科普类农业科技期刊曾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渠道,深受农民欢迎,被农民称为“良师益友”“致富帮手”,他们中的大部分曾有过月发行量几十万分甚至超数百万份的辉煌,而现在,大部分的发行量萎缩至几万份甚至不足万份。随着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主线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读者能从更多的传播渠道更快捷更廉价甚至免费地获取科技信息,农业科技期刊的直接社会需求将面临更大危机。

从经济效益来看,农业科技期刊出现了较大分化,但都可以说是风险较大。目前学术性、技术性期刊主要以发表科研论文为主,收取论文发表费成为其最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效益较好,但收入渠道单一,同时带来了以过于追求经济收入而盲目增加刊期和页码忽略文章质量的问题。成果报奖等学术评定体系和管理部门规范会对论文发表费用收取产生决定性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政策面风险大。科普类农业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实用技术,直接面对农村农民,以发行和广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一方面农业从业人数迅速减少、从业人员专业化、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素质较低、农村投递不便等,都导致发行量迅速下降,广告严重萎缩。

2 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分析

科技的进步、传播介质的增多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农业科技期刊,只有找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发展。

从信息流上看,农业期刊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首要信息源,科技工作者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农业科技期刊刊载最多的是农业科技一次信息,对其他媒体有信息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期刊仍是最大的农业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传统的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和以现代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如大型数据库和农业网站、博客、微信、播客等,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经济生产,其信息源70%以上来自科技期刊,有的学科领域高达90%以上[4],其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取自于农业科技期刊。可见,科技期刊才是新科技信息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源头,在当今大数据、自媒体时代,农业科技期刊依然是科技原始信息最重要的交流途径和手段。

从人力资源来看,农业科技期刊有正规的主办主管单位,严格的出版管理制度,严谨的编辑队伍,专业的作者群体,这些保证了科技期刊相对于其他大众媒体有着更强的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信息内容也有着极强的学术性和较高的可读性。

从传播过程来看,科技期刊经历了编辑组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改稿、作者修订、主编定稿、排版、印刷、发行等一系列流程。严谨性强,文字规范,差错极少,文章质量高,但出版周期长,制作成本高。

从产品形式来看,最终产品是可见的实物——纸质期刊,其生产量主要以预定订单为主,阅读方便随时可读,利于保存时效较长,可以多次阅读重复利用,但产品复制困难,生产规模小,信息容量受限。它必须经过物流才能到达使用者手中,因而发行时间长、物流成本高。

相对于科技期刊,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发布迅速、传播成本低、互动和交流检索功能良好等优势。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些优势也是电子技术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播过程中,在作为信息传递介质方面,新媒体具有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必须转变期刊传播理念。长期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农业科技期刊,其优势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在信息传递的两头,即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和信息服务。所以,农业科技期刊要跳出传统的“上传下达”、单纯的传播介质角色,成为信息生产的组织者、信息产品的生产者、衍生产品的创造者、后续服务的实施者,以更开阔的眼界审视农业科技传播,才能借国家重视农业的东风,更好服务社会,发展自己。

3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期刊前景分析

农业和农业科技一直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陈云就指出“无农不稳”,“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5]农业问题,一直为中国历届各级政府所重视,这点从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央1号文件”中可见一斑。1982~1986年连续5年“中央1号文件” 从各方面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2004~2016年连续13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为主题,强调农业的重中之重地位,提出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6]。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八份“中央1号文件”,也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三次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标题的“中央1号文件”。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发展也备受各级政府重视。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部署农业科技,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相应地,各地也把农业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湖北省政府2016年初转发湖北省农科院提出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即在“十三五”期间,该省将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与全省100家以上农业企业深度合作,进驻1000村进行科技培训和服务,深入1万户农家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精英;2016年5月湖北省政府还专门就单一主粮作物印发《全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强调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模式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可见,以后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靠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将突飞猛进,农业科技成果仍将成倍涌现,农业科技的应用将更快更好,新常态将对作为农业科技重要传播者的农业科技期刊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4 盘活期刊资源,开辟服务“三农”新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集专业人才、信息资源于一体,长期深耕于农业科技专业领域,有着浓厚的资源积累。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和盘活资源,主动出击,勇于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继承原有服务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媒介观念,拓展信息服务,开辟农业科技服务新领域,是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振兴的关键。

盘活信息资源,实现跨媒体服务。跨媒体服务是对农业科技期刊的利用与再利用,对农业科技期刊数字资源经过一次编辑加工后,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媒体。通过编辑、取舍等细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信息覆盖面,增加刊物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跨媒体服务中,各媒体互相帮助、互为宣传、互为补充,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实现最优传播、最大收益[7]。跨媒体服务可以是同时出版与纸质杂志相同或近似的电子期刊、手机报等,实现不同媒体间的互补、融合。也可以与其他现代媒体和服务平台合作,作为内容的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参与数字化传播。如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期刊社将《湖北农业科学》、《农家顾问》和《湖北畜牧兽医》三刊几十年的过刊内容,整理后提供给“农事无忧”服务平台,作为基础数据的一部分开展网上培训,实现了刊物信息的再利用。

盘活人力资源,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作为深耕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对农业大局或相关专业有着自己的理解,也熟知行业圈子内的科研人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具有相当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期刊可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农业科研、农民培训、农村规划、农业知识储备等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另一方面也可为科技期刊提供智力支撑和经济支撑。2015年发布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改革农业公共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政府购买农业科技服务将成为常态,通过向政府出售多样化的公益性农业信息产品,比如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进行农村项目规划、参谋农村区域发展、组建农业专家咨询团、组织常态化科技下乡、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等,不失为农业科技期刊盘活人力资源的一种可行方式。在这方面,湖北省农业科学科技期刊社做了些新尝试,通过编辑联系组织作者队伍,建立农民培训电子书库,参与政府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湖北省人才服务局编印农业科技资料,既提供了服务,也增加了刊社效益。

盘活产品资源,积极参与科技兴农。科技兴农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各界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三农的支援模式多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农村脱贫致富,是其重要内容。作为社会成员,大多数单位并不完全具备自主提供农业科技、帮助农民致富的能力,这就给了农业科技期刊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服务空间。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组合信息资源,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的对象出售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结语

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政府和社会对农业高度重视,这些都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特点和优势,创新期刊发展模式,选择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方式, 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侧重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后续服务,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将办刊与国家科教兴国、科技支农、科技富农相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将大有前途。

[1]杨红, 杜辉, 陶雪娟.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困境与对策[C].2015年第7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宁夏银川: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5.

[2]王子齐, 吴敬才.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及其主要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9( 6): 15~1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张照云.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对策研究——以《现代化农业》杂志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首提农民主体论[J].江苏农村经济, 2016,(2):12~13.

[7]张丽萍,刘寒娥. 数字出版时代的“全媒体”策划理念[J]. 编辑之友,2011,( 2) : 26~28.

2016—05—31

陈焰(1969—),男,湖北孝感人,副编审,主要从事农业科普期刊编辑.

G237

A

1009-2714(2016)03-0202-04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科技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