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稿多发防范与信息集成平台的应用构想

2016-03-16

关键词:刊物诚信稿件

夏 莹

(江汉大学期刊社 《江汉学术》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一稿多发防范与信息集成平台的应用构想

夏莹

(江汉大学期刊社《江汉学术》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56)

随着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普遍运用,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防范一稿多发的举措也必定要相应地升级更新。稿件追踪功能是信息集成功能的初步利用,它属于根据结果(被检测了多少次)来推断过程(是否一稿多投)的设计,其对投稿过程的还原性上是存在缺陷的。因此,利用信息集成技术,有必要建立期刊界统一投审稿平台,通过该平台对作者投稿流程、编辑采编流程、专家审稿流程进行管理,既可以实现对于一稿多发的防范,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期刊编、审加工效率。集成平台还可以用在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以及科研诚信评价等方面,通过有信息集成功能的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个体的科研行为将得到公开、透明、有效的联合监管,科研诚信缺失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信息集成;一稿多发;稿件追踪;投审稿平台;科研诚信档案

对于学术论文“一稿多发”的问题,虽有学者从法律角度揭示了其可能具有的合理性[1-2],但就我国学界对一稿多发的态度来看,论文一稿多发行为在学术道德层面仍是饱受诟病。如何防范论文一稿多发?从现有相关文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编辑应加强与作者的信息沟通,提高服务意识[3];第二,学者应加强自律,相关学术机构应对学术新人进行教育和引导[4];第三,编辑应加强“信息素养”“掌握信息获取技能”[5],包括利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查重,甚至建立一稿多发“信息挖掘系统”[6]等。对于防范论文一稿多发,这些研究提出的对策确实有一定实操效果。

但是,随着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普遍运用,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防范一稿多发的举措也必定要相应地升级更新。因此,笔者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运用稿件追踪功能、建立期刊界统一的投审稿平台、继续推进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并全面运用等建议,旨在通过这些构想建立涉及服务与评价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为今后可能需要进行的建设方向提供可行的参考,并为高校科研诚信及学风建设提供操作思路。

1 合理运用稿件追踪功能

中国知网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以及“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目前被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采用,作为检测论文重复率的参考工具之一。“稿件追踪”就是上述检测系统里附带的一项论文查询、跟踪功能,旨在通过统计某篇论文在CNKI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的查重次数,来为编辑部提供判断该论文是否一稿多投提供参考依据。

以我刊《江汉学术》为例,在2014年1月1日注册并启用了SMLC系统的稿件追踪功能。在该功能选项页面,系统会把查重次数大于1的论文以列表形式显示,点开单篇文章标题,可以看到该文章每次查重的时间以及检测单位。没有显示检测单位则表示该编辑部虽还没有注册开通该追踪功能,但是仍对此文章进行了重复率检测。在实际使用操作中,我刊确实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发现某些作者一稿多投的行为,为判断文章是否多投、从而避免文章一稿多发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参考依据。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该功能上线近三年(笔者暂时未查询到SMLC、AMLC系统的稿件追踪功能具体何时上线,只能根据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做大致估算),但是大部分多次被检测的文章“已投编辑部名称”一栏为空,说明开通该功能的编辑部并不算多。而且,该功能的使用也没有引起期刊编辑的足够重视,知网数据库里仅有少数文章详细介绍了稿件追踪功能的使用[7]。因此,笔者也在此提倡编辑在检测论文重复率时,可根据稿件追踪提供的数据自行判断稿件是否多投。

当然,对于判断论文多投行为来说,现有的稿件追踪功能仍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全国的学术期刊众多,也有除AMLC、SMLC以外的论文查重工具,因此有些期刊编辑部并没有使用知网的稿件查重系统。而稿件追踪功能是以在知网检测为前提的,所以可能存在多投的稿件绕过了知网检测和稿件追踪,从而被重复发表的情况。此外,利用稿件追踪功能,还可能出现对论文状态的误判。例如被退稿重投的稿件,前一家编辑部很可能已经查过重,在系统上留下了检测记录,作者接到退稿通知后转投别家刊物,在操作上是符合投稿规程的。但是由于此前有检测记录,论文很可能会被当做多投稿件,从而被误判。尤其是论文在一个月内被退稿重投的情况,更可能会被编辑误判。

因此,总体来看,稿件追踪功能是信息集成功能的初步利用,它属于根据结果(被检测了多少次)来推断过程(是否一稿多投)的设计,其对投稿过程的还原性上是存在缺陷的。因此,笔者认为要设计并采用一套对投稿—审稿流程能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从而在整个投稿—审稿流程上可以避免学术论文的重复发表。

2 建立期刊界统一投审稿平台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研究者曾预言“由于(学术期刊)同时发行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必定使订户分散,最终可能导致某种版本的停出”[8],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论文数据库的出现也确实深刻地改变了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即“由读纸本的期刊变为读信息聚合型的期刊数据库”[9]。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往往也是作者群体,因此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必然也影响着投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投稿方式是寄送纸稿,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电子邮箱投稿成了学术期刊主要的收稿方式。2001年,就有学者提出利用网页技术建立网络投稿系统的设计尝试[10],报纸、电视媒体等领域也陆续引入了采编系统。但是直到最近十年,学术期刊界才开始了投稿系统—采编系统的建设使用。以50种CSSCI综合性社科期刊拟收录来源期刊(2014-2015年)为例,截至2016年5月27日,据笔者统计,开通了期刊投稿—采编平台的刊物有16种,占比32%;可通过网页在线投稿的刊物有13种,占比26%;仅采用电子邮箱收稿的刊物有19种,占比38%;仅接受纸本投稿的刊物有2种,占比4%.这50种综合性社科期刊均属于被作者群体关注并有强烈投稿意愿的刊物,但是仅有32%的刊物使用了采编系统,通过网页和邮箱收稿的刊物仍占大多数,甚至还有两家刊物只接受纸质稿件。可见,学术期刊的投审稿平台亟待建设。

目前国内面向作者的第三方投稿平台仅有中国知网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投稿平台”(其他收费中介性质的投稿网站除外)。这里所说的“第三方”不是指某编辑部提供给作者的投稿入口,而是集成性的全刊物投稿平台。作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投稿平台”页面(http://cb.cnki.net/index.aspx)可以查询刊物信息,并通过查询得到的“投稿”链接,给开通使用腾云采编系统的刊物投稿。对于未使用腾云系统的刊物,该平台无法给出投稿链接。所以该平台目前虽有全刊物集成投稿平台的架构,但实际收录刊物不够全面(具有品牌排他性),其使用体验仍是单个分散投稿入口的汇聚,所以就现有的使用情况和用户评价来看,反响并不好。

更多被投稿者采用的平台是编辑部提供给作者的在线投稿系统,即编辑部使用的网络采编系统。目前国内被学术期刊使用较多的有玛格泰克采编系统、三才期刊采编系统、勤云采编系统、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等几种。这些采编系统基本可以满足投—审—编等活动的需要,已有文章详细介绍[11],此不赘述。这种分散的采编系统也有一定缺陷。从作者角度来说,在一家刊物初始投稿时要进行用户注册,操作不便;长期投稿的作者必然注册了多家刊物投稿系统的账号,账号过多也不便区分、记忆和保管。从刊物角度看,建设采编系统也要投入动辄几万元的前期建设经费,并且需要专人进行后期的系统管理与维护;建设中每家刊物都希望系统功能尽可能齐备,建设时往往要求尽善尽美,但日常使用时多使用基本功能,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再者,回到防范“一稿多发”的问题上,利用采编系统仅能发现某篇文章是否为“曾投稿”,并不能解决对作者投稿流程的管理。

因此,笔者在这里认为,可利用信息集成技术,建立期刊界统一的投审稿平台,通过该平台对作者投稿流程、编辑采编流程、专家审稿流程进行管理,既可以实现对于一稿多发的防范,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期刊编、审加工效率。笔者对于该平台的构想有以下几点:第一,作者可通过该平台向全国任何刊物投稿,刊物编辑通过该平台接收作者来稿,一篇稿件一次只能投给一个刊物。稿件发出一定天数内(具体时间编辑部可选择设置)没有录用或拟录用反馈的,作者有权重投。通过这种投稿流程的系统设定,可以实现投稿路线的透明化,将会有效解决一稿多投情况,从而避免了论文一稿多发。第二,编辑接到稿件后,也要按照刊物承诺的处理时间处理稿件,否则系统将会自动退稿(和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样也将大大加快了刊物的稿件处理速度。这样,通过这种带有信息集成性质的期刊界统一投审稿平台,作者和编辑的操作流程将更加透明、有效,进而可实现刊际交互有序的工作。

3 科研诚信档案及评价系统的使用

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提出要进行科研诚信档案建设[12]。2007年3月,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成立,负责日常的诚信建设工作,其网站“中国科研诚信网”(http://www.sinori.cn/index)也开辟了学术不端的诚信举报窗口,并持续公布一些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负责本校学风建设工作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高校要对教师进行每年一轮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科研诚信档案”[13]等实施意见。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也因此被正式纳入高校学风建设议程。但是这些建设内容有待细化和深化,因此也有学者呼吁可效仿我国个人信用系统,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14]。

其实,笔者上文提到的集成平台/系统,不仅可以用于期刊际界统一投审稿平台,还可以用在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以及科研诚信评价等方面。例如,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有信息集成功能的管理平台——“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各高校可以把为教师及学生建立的科研诚信档案电子化,并登入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把工作中遇到的论文抄袭、一稿多发等不端行为登入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市基金委可以把科研项目中出现的不端行为登入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由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信息审核,以确保数据库集成的信息之准确。数据库可以为每个科研行为人建立独有的ID,通过此ID,各科研数据库终端的使用者都可以查询到相应科研行为人的科研诚信记录。这样,通过有信息集成功能的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个体的科研行为将得到公开、透明、有效的联合监管,科研诚信缺失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1] 陈柏安. 论多维视角下的“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兼评报刊杂志对其发表的作品的独占使用权[J].知识产权法研究,2008,(2):37~47.

[2] 詹启智. 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兼论一稿多发后果的规制[J].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3] 刘吉元. “一稿多投”的重新审视与“一稿多发”的编辑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08~109.

[4] 刘延玲. “一稿多投”的背后——从“一稿两投”、“一稿多投”到“一稿多发”、“重复发表”[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45~53.

[5] 胡兵,程群,汤雪峰,等.“一稿多发”凸显编辑在维护学术规范上的不足[J].图书与情报,2005,(3):32~34.

[6] 王峰,梅成才. 基于学术期刊网的一稿多发信息挖掘系统[J].福建电脑,2008,(3):155~155.

[7] 王继红,邓群,肖爱华. 利用“稿件追踪”系统高效识别一稿多投[J].科技传播,2015,(16):156~157.

[8] 朱剑. 计算机的介入与社科期刊的发展[J]. 编辑学刊,2000,(2):136~141.

[9] 朱剑. 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7~17.

[10]毛承洁. 一种网上电子投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13(2):107~108.

[11]田欣,马瀚青,郑军卫,等. 国内外5种主要网络同行评议系统平台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3~1368.

[12]潘泳. 科研诚信 从档案管理入手[J].兰台世界,2004,(12):42~4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1-12-02)[2016-05-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0/201408/172770.html.

[14]尹闯,黎贞崇. 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J].编辑学报,2015,27(1):50~52.

2016—05—30

2014年江汉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300306000044)

夏莹(1985—),女,博士,编辑,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学、编辑学.

G232

A

1009-2714(2016)03-0147-04

猜你喜欢

刊物诚信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