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

2016-03-16宋咏堂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媒介

张 敏,宋咏堂

(湖北省医学会,湖北 武汉 430071)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

张敏,宋咏堂

(湖北省医学会,湖北 武汉43007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媒介形态的不断更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必然性。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传统出版格局被打破,出版资源被重新分配,出版流程被重新整合。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媒介生态各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力,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在消亡,又加剧了媒介生态形成新的动态平衡。身处新的媒介生态,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面临着多元挑战,认为科技期刊应基于数字化的内容资源进行拓展,革新数字出版技术,在期刊的出版形式多样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并利用内容资源优势,同时在完善已有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新媒体平台下的数字化产品,把握变革与发展的良机。

媒介生态学;科技期刊;数字出版

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渗入半数以上的国民生活中,而在这种网络规模中,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媒介内容,也被推入数字化出版的大潮。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途径有两种[1],一是原生数字期刊,二是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本文将着重讨论后者在媒介生态变化中的角色和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变革,并在变革中谋求发展、实现价值。

1 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脉络

媒介生态学缘起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20世纪60年代晚期,北美开始研究媒介生态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有Lewis Mumford的《科技与文明》,Jacques Ellul的《技术化的社会》,Harold Innis的《传播与帝国》《传播的偏倚》,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Postman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屈服》等。这五位都是北美媒介生态学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他们集中讨论媒介和技术对文化的整体影响[2]。

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媒介生态”一词,仅作为比喻来理解媒介技术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所产生的生态式影响。随后保罗·莱文森将此术语发展成学术理论,形成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媒介生态学采用生态学的概念,将媒介视为一种生态环境,动态地研究媒介信息与技术以及结构对人类的认知、理解与价值观的影响[3]。

中国的媒介生态学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所关注的点是不同的,中国媒介生态学更加注重用和谐、系统和平衡的思维来研究媒介组织,一般是注重运用定量化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媒介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比较关注人、媒介、社会和受众之间的和谐互动发展的关系的构建。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更加关注文化、学术传统等方面的内容,更加着重探析媒介组织本身的发展和变迁,以及这种发展和变迁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此外他还借鉴了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等方面的知识,学术根底深厚,理论也很扎实,思维方式比较多元。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研究,都是围绕着媒介与生态的关系来进行阐述的,但根据其理论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个是“媒介作为生态”的研究,重点在于阐述媒介对人类的一个影响,即通过传播符号和其他传播形式的变化来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变化进行阐释。另外一个是“媒介的生态”,重在审视如现代信息技术等社会生态的变化对媒介自身发展的影响。本文就是以后一种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一种理论来研究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2 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学提供了一种全画幅的研究视角,即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具有批判的意义和反思的力量。它开辟了在结构和互动关系中考察媒介的视野,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式,意味着方法论上的突破。

媒介生态学经历了一元批判到多元共融的发展历程,而生态平衡观的提出则是媒介生态系统渐趋成熟的标志。媒介生态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优胜劣汰的生态选择过程,是不同媒介之间生态位竞争、重叠、调整或者消亡的过程。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 以及生态位优势(niche-superiority)用于不同生态单位之间关系描述的重要考量指标。在文明社会和法制国家,市场经济和媒介运作均已进人了有条不紊的自动调节、合理控制的轨道,各种媒介的数量比例、运行模式、功能结构、资源配置和能量交换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媒介发展潜能与环境阻力恰到好处地被置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而数字技术发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是涉及微观层面的符号环境,中观层面的媒介种群和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集群等。

而科技期刊的出版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也被裹胁其中,随生态因子的改变而被动改变,同时也在竞争中调整优势,影响着媒介生态的动态平衡。

3 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与出版数字化

出版是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但我国目前对“数字出版”这一基础概念的界定还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

2007年,澳大利亚学者提出,“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产生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这个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数字出版中,出版单位将内容信息以编码数字流的形式通过一定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而把编码数字流还原成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时,则需要专门的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移动阅读器等。

科技期刊是我国期刊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目前我国期刊总数为万余种,学术类期刊有五千余种,占全部期刊总数的一半左右[4]。学术类期刊按研究领域细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理工类学术期刊和医学类学术期刊。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是创刊于1874年的《格致汇编》,至今己100余年,这一百年中,陆续创办的各类刊物为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各种新传媒工具的出现,科技期刊的传播环境、生存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往长期形成的出版传播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传媒生态逐步形成。纸质刊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发行、开放获取、网络预发行等等一批新兴的理念和出版模式被引入到科技期刊的出版领域。数字化出版大潮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

事实上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与出版数字化则是两个维度的概念,数字出版包涵的范围更加广阔,是全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而出版数字化则是在原有的出版形态上,融入新媒体元素,进行后期嫁接而成的产物。实践表明,网络数字化出版为期刊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环境与传播空间。

4 多元竞争背景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空间与策略

数字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冲击表现在三个方面,同样,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也需要从宏观社会环境、中观产业运营以及微观内容架构上顺应变革。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从稿件的筛选和期刊的出版方面,有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数字化出版减少了低层次重复出版的可能,优化了审稿流程,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实现了科技期刊效益最大化。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数字化出版,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威利、斯普林格等国际一流科技出版机构,无不在数字化方面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云技术的高速发展,2011年数字出版界出现了“云出版”的概念,通过整合出版产业链的各方资源为不同实体提供“云出版”服务。通过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解决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内容与渠道分离而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云出版平台的海量数据方便读者能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还能及时获得科技的最新动态。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期刊影响和传播半径,科技期刊能够吸引更多优质资源,从而进一步优化期刊与数字出版商的合作,完善产业链。同时不仅要保障内容质量还要探索数字出版盈利新模式,增强期刊数字出版积极性。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这也要求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应加快移动阅读平台的建设,提供个体化服务,利用数字化出版做大做强期刊品牌。

国家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使其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学术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体化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导着学术期刊未来办刊思维的转换、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模式变革等主要环节。确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体化的思维和导向,构建期刊内容生产与出版渠道开拓并举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体系,推进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期刊的组织、业务、出版平台和技术规范的全面整合,是实现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根本出路。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方卿.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J].编辑学刊,2013,(1):14~18.

[3]傅强.数字出版:新的革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84~89.

[4]罗秉雪.数字出版:新语境下的概念演变与界定[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6~29+22.

[5]吴月红.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0, (3):202~204.

[6]钟健华,王亚非,刘成勇.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共同思考[J].中国编辑,2010,(6):55~58.

[7]刘成勇.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与发展路径[J].现代出版,2010,(6):33~37.

[8]方鸿辉.数字出版大趋势[J].编辑学刊,2010,(2):6~11.

[9]张大伟.数字出版即全媒体出版论——对“数字出版”概念生成语境的一种分析[J].新闻大学,2010,(1):113~120.

[10]沈群.我国数字出版:形势、发展走势及建议[J].编辑之友,2012,(4):81~83.

[11]苗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6):57~59.

[12]汪新红,王国红,彭绍明.论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J].编辑学报,2012,(5):481~483.

[13]张倩,张宏翔.基于质量和时效兼顾的数字出版同行评议新行为研究[J].编辑学报,2012,(6):511~514.

[14]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4):5~8.

[15]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31~35.

2016—05—31

张敏(1976—),女,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编辑出版研究工作.

G237.5

A

1009-2714(2016)03-0070-03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媒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