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

2016-03-1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

范 伟

(西安翻译学院 教育处, 西安 710105)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

范伟

(西安翻译学院 教育处, 西安 710105)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认真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对卓越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做了探索。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特别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而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随着教育部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主要针对新建本科高校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以卓越人才培养路径选择研究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开始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先进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和社会竞争力的增长对于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依赖减少,而主要体现在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数量需求的增长上。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不仅需要具有一流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水平的科学家、研究员和开发工程师,更需要大量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一线中的操作、管理和经营型等高级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卓越本科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迈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人才。

(三)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新建本科高校是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为新建本科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加剧了高校之间对有限办学资源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定位日益规范和明确,不同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新建高校必须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复杂谱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新建本科院校以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既是历史使命,也是发展机遇。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另外一个现实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理性判断和现实主义的引导下,就业前景的优劣无疑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那些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岗位的高校将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所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卓越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的要务。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办学思路与学校定位不够准确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发展思路不够清晰;盲目追求规模效益,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不注重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走传统大学发展的路子。

(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专业特色不强

高校在设置新专业过程中,对市场调研不够,社会需求分析论证不够,不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定位不协调;专业发展较快,新专业较多,教学条件差,专业建设跟不上;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特色。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培养卓越人才,须打破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为重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然而,受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重“学”轻“术”,崇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常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大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仍然难以放弃学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味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做题到背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程体系建设失衡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上强调共性与系统性缺少个性与特色。课程体系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对借鉴的理论的吸收和转化不够;第二,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第三,忽视人文素质课程,实践课程不足,教学的实践性不强;第四,基础学科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的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不高。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现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源于公办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既无教学经验,又无实际操作能力,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培训,却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不够完善,对其实践能力没有刚性要求。因此,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也不能适应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

(六)实践教学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由于受传统本科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落实不力,课时不够。表现在:许多基础课程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满堂灌”上;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些高校设备缺少、陈旧,缺乏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设施等,由此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弱。

(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是学校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因其自身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往往在接收高校学生实习方面兴趣不浓,甚至不予接纳。新建本科院校许多校外实习活动通常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层面或时间。学生在校外实习时间缩短,实习内容单一,往往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实习”,实习内容与课堂教学脱节,流于形式。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以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须按照“按需设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应用、特色发展、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拓展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和优势行业。增强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匹配度。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层次”的现实需要,紧扣地方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使专业结构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匹配。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专业集群建设。调整优化和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打造具有行业背景和办学特色的专业群,形成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对现有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改造。邀请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按照产业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适度自主设置新专业。建设具有行业背景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集群,实现学院的专业集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学院专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专业有特色、师资有水平、实训有条件、科研有成果、就业有保障、学生有作为的特色专业。重点打造服务区域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和基础教育等重点建设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集群。

(二)以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不断探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应以立德育人为先导,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应用,加强实践,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保障,精学专业课程,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一专多证”的学生培养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训练结合”,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融“知识结构”、“基本技能”、“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四位一体的学生素质结构目标。

(三)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载体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中应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地位。在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遵循“理论适度、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原则,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模块化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改革与建设,探索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认证对接机制,把握理论课的比例,构建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四)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着力点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的着力点。新建本科高校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力度。积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多个层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直接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建本科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和督促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的传统教学方法。紧跟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慕课与翻转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仿真环境下实习实训的先进条件。

(六)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坚持“培养、引进、借智、稳定”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师型”、“双专业”、“双语型”、“双师素质”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大力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和鼓励教师参与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有效方式,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逐步建立一支师德优良、掌握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七)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为途径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平台是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部,加强合作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四合作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合作共育双师型教师、合作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等方式,实现校企互动交流、互利共赢。

(八)以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为保障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这是提高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应当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规范教学质量常态管理,一是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形成闭环系统;四是健全自我监控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贡福海.地方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6,(10):50-52.

[2]邵一江,孙芹英. 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3-15.

[3]吴瑾,王宜怀.“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4):35-38.

责任编辑:郑诗锋

Kew words: new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qualified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Training Model for High-Qualified Practical Talents in New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 Wei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105, China)

Abstract:To train high-qualified practical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the new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new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cessity in training high-qualified practical tal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approaches to train high-qualified practical talen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95-04

作者简介:范伟(1982-),男,陕西绥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40889)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