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猫》之“恐惑”理论解读

2016-03-16关贞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爱伦黑猫弗洛伊德

关贞兰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24)



《黑猫》之“恐惑”理论解读

关贞兰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24)

摘要: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黑猫》中描绘了一个精神病态的主人公。该主人公从一个喜爱猫,热爱养猫,懂得疼爱妻子的好人堕落成了一个残忍杀猫杀妻的暴君。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这种病态的心理变化是由他内心的“恐惑”造成的,也正是他内心的恐惑导致了他最终精神崩溃犯下杀妻的罪行。而他内心的“恐惑”主要是由黑猫的复现引起的。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弗洛伊德;“恐惑”

一、引言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黑猫》中着重描绘了主人公的心理恐惧,制造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对主人公的病态焦虑和他极度的心理恐惧导致他杀妻的自我毁灭行为的探讨可以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黑猫》中,作者描写的是一个心理变态扭曲、精神错乱的暴君式人物形象,‘坡认为人都有疯狂的倾向,因此,在他的恐怖小说中,大多数人物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这样的人物往往心理又极其矛盾,不断地在忧虑与恐惧中挣扎,无法自拔,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1]125魏玮把《黑猫》中的主人公归类为精神错乱的暴君,他认为主人公内心的忧虑和恐惧的挣扎造成了他的自我毁灭。张琪从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入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坡“把精神紧张的人物放到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中,利用恐惧的特殊魅力,‘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从而暴露人类灵魂深处的丑恶”[2]99。刘畅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入手,分析了主人公病态心理变化的原因,他认为,主人公由于黑猫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变化使得他的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斗争始终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一次次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3]24。这几位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精神病态的人。也就是说,主人公的精神焦虑甚至可以说主人公的精神崩溃是导致他杀猫并最终犯下杀妻藏尸罪行的根本原因。笔者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分析认为,小说中被主人公吊死的第一只名叫“普鲁托”的黑猫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复现导致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惑”,是他的这种恐惧心理致使他犯下了杀妻的罪行。笔者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地分析得出,第一只黑猫复影的出现逐渐唤醒了压抑在主人公内心残留的泛灵论思想,对泛灵论思想的恐惧加剧了他的精神崩溃。

一、“复影”的出现

弗洛伊德“恐惑”①(uncanny)理论的兴起可以为解读《黑猫》中的主人公由于精神焦虑导致杀妻犯罪的原因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复影”②(Double)是弗洛伊德“恐惑”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1919年发表的散文《论“恐惑”》中,弗洛伊德对德国作家霍夫曼(Hoffmann)的哥特式短篇小说《沙人》等作品中的有关恐惑的主题进行了探究,他认为那些恐怖的主题“都与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复影’现象有关,这些‘复影’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发展程度。在作品中还有同一件事物反复的出现——不断反复出现相同的命运,相同的罪恶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名字”[4]281-282。小说《黑猫》中的主人公的焦虑主要是由那只名叫“普鲁托”的黑猫的不断复现引起的;换言之,黑猫的“复影”的出现造成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惑。主人公精神的错乱又致使他犯下杀妻的罪行,最终导致了他自我的毁灭。

《黑猫》中被主人公吊死的那只名叫“普鲁托”的黑猫在死后以不同的形式复现。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黑猫在小说中以三种形象出现,最先是叫“普鲁托”的大黑猫,接着便是在被毁的墙上的黑猫浮雕,最后是那只不明来历的黑猫。[5]84主人公吊死“普鲁托”的当晚家里便发生了火灾,第二天主人公发现被毁的卧室墙壁上有类似“普鲁托”的浮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浮雕确实是被吊死的那只黑猫的影子,因为它的外形酷似死去的“普鲁托”,而且脖子上有一根类似主人公吊死“普鲁托”时所用的绞索。主人公在瞬间的惊恐中差点把这个浮雕当成是他吊死的那只猫,但是这种类似见鬼的事情并没有达到他心里承受恐惧的底线。只是“有好几个月我摆脱不了那猫幻觉的纠缠”, “我心里又生出一股说是悔恨又似乎不是悔恨的模糊情感”[6]4。可以说“普鲁托”这个影子的出现造成了主人公精神的恐惧与焦虑。在小说中,随着“普鲁托”的第二个影子的出现,主人公虽然经受了精神上的百般挣扎,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住恐怖东西的折磨而精神错乱。这个影子是以一只来历不明的黑猫的形式出现在酒馆的,它的外形与“普鲁托”酷似,其胸口上有形似绞刑架的白毛,而且它和被主人公吊死的那只黑猫一样是独眼。这只黑猫的独眼以及它胸口上的那个形似绞刑架的白毛最容易唤醒主人公压抑在内心的对第一只死去的独眼黑猫的恐惧感,“第二只黑猫实际上是第一只黑猫的化身”[7]17,它是来为“普鲁托”复仇的,主人公对它害怕极了:“这猫引起我的恐惧竟由于可以想象到的纯粹幻觉而更加严重了”[6]6。主人公把它看成是那个没有理性的畜生的同类,它在死后不会放过自己,它不断地以不同的形式复现是为了折磨他的神经,给他带来不可忍受的灾祸。因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主人公都不得安宁,“我心头就像被千斤重的东西压着,让我喘不过气来,想摆脱也摆脱不掉”[6]4,“这种感情让人会想起有时在梦境中体验过的那种无助的感觉”[4]284。因而可以说,主人公的精神恐惧随着“普鲁托”的不断复现而不断加剧,他变得喜怒无常,并迁怒于他逆来顺受的好妻子。

黑猫的复影不断地引诱主人公重复性地作恶,“凡是让人联想到这种内心的‘强迫性重复’的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恐惑’的东西”[4]286。不断复现的复影追赶着主人公内心对杀死第一只猫的焦虑感和悔恨感,让他那股压抑不住的邪念重复性地作恶,造成了他内心的恐惑,并最终致使他精神崩溃,杀死妻子,走上犯罪的自我毁灭的道路。

三、“泛灵思想”的出现

《黑猫》中主人公的精神崩溃是由于其内心的恐惑造成的,而黑猫“复影”的不断复现是造成他恐惑的最直接原因。笔者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进一步分析认为,复影的复现之所以能造成主人公内心的恐惑,原因在于,小说中死去的那只黑猫影子的复现导致了主人公残留的泛灵论思想的复现。换言之,黑猫的复影的不断复现唤起了主人公对残留的泛灵思想的恐惧。弗洛伊德在恩斯特·詹池(E.Jentsch)的《论恐惑的心理学》一文的基础上对“恐惑”的心理分析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在文中指出,“每一件让我们感到恐惑的东西都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部残留的泛灵的思想活动的痕迹”[4]288,《黑猫》中主人公的恐惑同样是因为他内心残留的泛灵论的思想被唤起,从而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恐惧。

主人公在讲述故事时提到,他从来不像他的妻子那样迷信,一提到第一只黑猫就要扯上几百年前的古老传说,还认为凡是黑猫都是巫婆的化身。即使当主人公害死“普鲁托”后,第二天在墙上显现出黑猫的浮雕时,他也没有迷信地把自己所犯的罪孽和那场火灾联系起来。在良心上他可以自圆其说,认为是有人故意制造出这个浮雕,为的是提醒他所做的罪孽,唤醒他内心的良知。但是他也承认,这个浮雕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好几个月,他都摆脱不了那猫的幻觉的纠缠,而且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是否是悔恨的模糊情感。其实,主人公心里已经产生了对神秘力量的恐惧,因此在吊死第一只黑猫后他准备找到一只在外貌上相似的黑猫来做填补。因而即使他开始讨厌第二只黑猫时,他也不敢动手打死它,“主要原因还是——我对这畜生害怕极了”[6]6。“这个害怕倒不是生怕自己受皮肉之苦,”而是这只猫前面的白毛就像一个绞刑台,“这是恐怖的刑具,这是叫人受罪的刑具,送人丧命的刑具呀!”[6]6因此,那只黑猫的影子唤起了主人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他犯了该下地狱的大罪,连慈悲为怀的上帝都可能无法赦免他的罪过。主人公内心残留的泛灵论思想造成了他对罪恶之人死后灵魂永不超生的恐惧。

从杀死第一只黑猫开始,主人公就一直无法摆脱罪恶感的纠缠。后来出现的黑猫浮雕,以及那只在旅馆遇到的和“普鲁托”极其相似的来历不明的黑猫都在慢慢地将压抑在主人公内心残留的泛灵论的思想复现出来,他畏惧这些为“普鲁托”复仇的影子,所以才会很在意第二只黑猫甚至是墙上那只黑猫浮雕身上与死去的“普鲁托”的相似之处。虽然主人公压抑着罪恶的灵魂会受惩罚、黑猫是巫婆的化身等泛灵论思想,但是最终这些熟悉的情感又从压抑中冒出,从而造成他精神的崩溃,也导致了他在精神错乱情况下犯下杀妻毁尸的犯罪行为。

四、结语

《黑猫》中的主人公与黑猫的纠葛造成了他最终的自我毁灭。根据弗洛伊德“恐惑”理论分析,那只黑猫之所以能导致主人公自我毁灭的原因在于:首先,被主人公害死的第一只黑猫在死后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些“复影”的出现不断追赶着他压抑在内心的悔恨和恐惧感,并一步步地加剧了他的精神焦虑;其次,黑猫影子的出现唤醒了主人公心底残留的泛灵论思想。第二只黑猫对主人公的纠缠加深了主人公对死亡和死后很可能遭受永不超生惩罚的畏惧。从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分析作品可以为解读小说中人物的变态心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宽此小说的研究范围。

注释:

①“uncanny”有多种解释,如“暗恐”,“神秘恐怖的东西”等。李俏梅在《论文学与艺术》中翻译为“神秘恐怖”,此处笔者选译“恐惑”一词。

②“double”有多个翻译,如主体影像,双重身份等。李俏梅在《论文学与艺术》中翻译为“双重身份”,笔者选译“复影”。

参考文献:

[1] 魏玮. 爱伦·坡及其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特征[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5.

[2] 张琪. 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的恐怖美[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9.

[3] 刘畅. 用精神分析法看《黑猫》的象征意义[J]. 滁州学院学报,2008,(6):24.

[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论文学与艺术[C].李俏梅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81-288.

[5] 李恒. 爱伦·坡小说《黑猫》的“暗恐”理论解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84.

[6] 爱伦·坡.黑猫[M].赵飞强 译.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7] 李娟.《黑猫》: 源自心灵的恐惧[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17.

责任编辑:陈君丹

Interpretation ofTheBlackCatfrom the “Uncanny” Theory

GUAN Zhen-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In The Black Cat, Allan Poe depicts a psychological morbid cruel protagonist. Although at first the protagonist likes cats and loves his wife, yet he brutally kills that cat and his wife, which show that he is a psychological morbid man. 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s “Uncanny” theory, the writer of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protagonist’s “uncanny” mentality is caused by the repetition of that dead black cat and leads to his fatal crime of killing his wife.

Key words:Allan Poe; The Black Cat; Sigmund Freud; “Uncanny”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15-03

作者简介:关贞兰(198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国现代小说。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爱伦黑猫弗洛伊德
黑猫钓鱼 边庆祝
黑猫白猫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乌鸦
The Cat’s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