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权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2016-03-16时名早

关键词:实践创新分权

时名早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基于分权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时名早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分权管理是指组织为发挥低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把管理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高等教育分权管理可分成多重类别,整合了授权及委托、自治及放权等多种方式。恰当分配权力,设定最适宜的管控及监督,进而探索途径是高等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又是亟待化解的难题。

关键词:分权;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创新

一、高等教育分权管理的发展与内涵

(一)分权管理的延展历程。

分权即调配现有的权力,亦即权力分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创设了初始的分权路径。常规行政职能、议事及关联的审判,都作出细分。此后,孟德斯鸠创设了最为完备的分权机理,其《论法的精神》延展了洛克设定的传统分权,创设制衡思路。具体而言,三重权能分离,它们被划归各自机构:议会、国度内的君主、审判性的法院。在三类权能间,彼此设定了制衡。这种制衡构架,规避了统治者平日内的权能滥用,设定了权能自带的彼此约束。

历经后续进展,麦迪逊及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又延展了这一理论。这一时段的美国,采纳了分权政权,涵盖着立法、司法及行政权能。中央直至地方,都拟定了这样的分立架构,创设双重机制。由此可见,美国被看成分权的典型国家。英国创设了初始的内阁制:议会可以立法,内阁掌控行政,首相协调二者。在法国,总统制融汇着美英双重的特性,但又凸显差异,总统自带的权能很多,但他并不管控平日之内的细节事务。各类细化事宜,都应交由总理。

分权虽常用在政治范畴,但在经济组织内,也被广泛采纳。政企改革路径下,市场被划归为无形。政府添加进来的干预,也是有限度的。政府拥有过度权能,会带来某一层级内的市场扭曲,甚至失灵。这种态势下,资源调配之中的成效会被缩减。为此,市场想要拓展,政府应收缩权限。类似经济管理,公共教育若被垄断管控,也会带来弊病。这是由于,集权管控之下的院校教育,凸显了偏低的成效,耗费更多财力、人力等,忽视社会现实需要。伴随时代及市场变更,政府设定出来的组织程式、常规管理程式,也从惯用的集权路径变更为新时期的分权。变更后的管理,重设了原有的教育构架,重构官治层级,变更高校的管理路径,可提升教育水平,增加高校管理的总体效益。

(二)分权管理的形态。

依照世界银行创设的论点,高教架构内的分权如下:第一个类别,含有权力分散,它被看成偏弱的一类。配置分散权力,运作之中的职责可交由下级,但决策应能在上级保留。院校管理职责,从中央被调配至地方,交由较低层级。与此同时,中央仍存留着慎重的管控权能。第二个类别,是委托即授权。在这种路径下,分权更为全面。对于中央而言,经由借贷的路径,权能被借给了下个层级的政府、区域内的组织。然而,借贷出去的这类权能仍可被收回。第三个类别,是下放自带的权能。在分权范畴中,它是最透彻的。这类下放的职能,含有多样的流程。主要流程涵盖了行政特性的权能下放,移交予下级政府。这种路径内,预算及决策这样的初始权能还是被存留下来。[1]具体来说,表现如下:

1. 协调多层官治。

协调多层官治,把分散布设的多样部分融汇为总体,构建正规框架。这种构建途径,可以创设最优成效的行政。现有操作之中,行政构架可分成纵横向延展的多个层级。拓展管辖权限,深化了纵向的这类结构;增添原有编制,充实上层职员。这类构架有着专业的特性,含有专业成分,配备充足人员,逐渐拓展规模。

2. 协调政治权能。

在高教范畴内,政治渐渐深化,强化了院校内的多样利益,构成不同集团。筹措的资金维持着院校的日常运转,属于政治职能。协调政治职能,凸显各类派别,并且予以定型。政治权能彼此协调,明晰了公众利益,包含着公平性。对于这类权能,它紧密关系着社会主流范畴的规范。

3. 协调多样专业。

协调院校专业,包含如下的路径:扩展科目专长,延展权力至细化的各类科目。对于学术团体,应能不断扩展,增强专家能力。平衡教师权益,充分予以保障,规避侵权现象。经过彼此协调,学术框架内的多样权力就被调配至细分的科目及专业。熟识专业的这类人才,就会拥有权力,顺利从事业务。

4. 协调区域市场。

高教含有多层级的消费市场、院校内部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各个市场中,并不存在上一层级的权力架构,它紧密连接着职员及部门,保障选择自由。在间接路径内,它增添了体系以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院校内的校长要协同其他干部,一同管理院校。对于校委会,应能决定平日内的各类事宜,尤其重大事项。校委会拟定了全校范围内的这类决策,保障顺畅执行。设定规章规程,减少人为情形下的多样冲突,也可减少内在矛盾。[2]

(三)高教管理中的分权模式。

在公共事业中,高教被归类为必要的成分。作为重要成分,它很难去规避宏观架构下的管控及约束。这类约束被凸显在学术权威、专业的调配上。此外,权能约束还涵盖了法律路径、职位调配转变、变更特定职权。分配这类权力,应慎重辨识权力特有的体系构架,识别解析。这类论点觉得:从体系之中的最高层级,直至最下层级,都应设定成套的分权体系。伯顿·克拉克觉得:高教体系范畴内的十类权力,都紧密关联着细分出来的学术类别。

在各类大学中,都设置了评议会、董事会及教委会。这类体系彼此紧密衔接在一起,关系十分复杂。在不同国家,权能配置都凸显了不同的倾向。与之对应,运作程式及关联着的管理体制,也都含有差异。

1.传统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整合了教授会、院内行政管理、校内的董事会,且彼此衔接,大学有着自治的特性,教师行会的权能很大。

2.欧洲类的模式.

高教权力被划归为教授团体——教授会。在各个大学内,教授会都占据主导位置。

3.日式高教分权。

混同了多种模式,不同属性院校有着差异。例如帝国大学,它很近似传统路径下的欧洲模式,权力被归为教授会。院校举办讲座,学者构建了最为优越的控制层。上一层级机构,含有文部省的各类官员。对于私立大学,它们都近似这样的模式,也含有董事会。院校架构内的管理层,含有系部组织。例如京都大学,它采用的模式就很近似于早期的英国分权。

4.美式高教分权。

校内的董事会、构建起来的教授会、院校设定的行政主体,三者分配权能。相比于教授,行政主体及董事会自带的权能还是很大的。大学内的官员、对应的董事会,都被划归为中间这一层级。基层体系(校内系部、各类科目院校)权能不多。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 new way to adopt both cold-deficiency model and heat-deficiency model to explore the property of “flat” drugs, althoug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and effective ways remain to be established to interpre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drug properties of TCM in the future.

5.辨识差异及共性。

如上四类模式,都调配了权力。解析模式可得,它们有着彼此近似之处:大学被看成高教架构的中心,享受着很大范围的自主权能,政府常常自觉规避干涉其内部事务。大学完全自治,依照民主路径来管理,教授享有充足权力。

二、高等教育分权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 变更偏旧机制。

高校范畴内的分权变更,归属体系工程。它并非局部情形下的细小修补,而是总体变更,变换了初始的理念及路径。这类分权摒除了传统情形下的松散构架,增添了稳定性。唯有历经了变更,才能创设最为平衡及稳定的新颖形态。

另一助推因素,是变革的新颖思路占到了优势。高教分权这样的改变,根源为博弈情形下的双方竞争,属于权力竞争。力量对比被凸显,双方拥有存留下来的理由。在这种情境下,分权凸显了原理层级内的先进倾向,顺应总体潮流,有着更高的适宜性。为此,分权表征出来的优势也更为明晰。

(二) 不可规避的依赖。

调配现存的权力,是维持现有的分配状态。在高教体系内,也近似这一情形。体系定型以后,内部存留着的约束偏大,很难顺利变更。若要变更初始的这类构架,就会遇有阻碍。依照现存机理,集权形态凸显了持续的态势。分权也是如此。二者相比,集权更侧重去维持原有的传统高教架构,它偏向于保守,忽视新的变动,抵制这类变更。这样一来,管理路径的变更就有着偏多的依赖性。

(三) 考量区域差异。

在各类高校中,分权面对着的环境有着差异。现存分权改造,很难规避这样的路径依存。经过探究可得,高教分权管理,无法摸索出通用的路径。唯有明晰了高校独有的特性,才能构建出最为适宜的恰当分权。在各个时段,分权必备的进程、属性及方式,真实分权程度,都会含有差异。孤立单纯评价,辨识某一模式优劣,都会偏颇。衡量分权管理,应能综合识别出多重的环境及样态,以便参照。

(四) 逐渐予以改变。

高教机制最适宜的变更路径应为渐进式,即细节变更。分权架构内的高教管理,也应是渐进的。选取渐进路径,紧密关系着分权变更自带的复杂成分。它是不可知的,自身不可确定。与此同时,外在多样的环境又添加了干扰,很难去调控后续的变更进程。

细分并重设权能,涉及多类主体。这类分权进展,几乎不可被管控。它紧密关系着多样主体彼此调和,彼此利益重构。各类利益集团,还会剧烈争夺,发生意外状态。分权之中常常遇有多样的磨合,调整固有的利益。各类分权对策,也应重新来设定。若是匆忙变更,就会陷入混乱,淹没分权进程。[3]

三、高等教育分权管理的核心理念

(一) 融汇共性个性。

分权初始的目标,是为争取民主,反对专制。伴随社会进步,分权被拓展于多样的范畴,受到教条约束,我们曾把分权看成资本主义的特性。但从实质看,分权表征的是彼此的制衡、分工约束。现代分权机制,本质仍为分工,高教应接纳这样的分权路径,才会集思广益,增添决策的精准性。设定分权路径,也会便利办学,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 授予各类权能。

高教中的授权,含有明晰的决策规划,把本源的权能下放,重设多层分配。其中,部分权能被调配至政府,中央存留着总体调控的权能。重设高教规划,关系着各区段内的高教构架、规模延展的状态,整合了区域及全局。政府承担的各类任务,都可予以转移。地方区段内的高教任务,也可转给政府。在全盘考量后,予以统筹规划。

(三) 各类权能委托。

对于特定权能及部分管理职责,可交由中介、自治特性的组织。可委托的职责有着高层级的技术特性,同时相对独立,可被独立处理。例如:高教范畴内的评估、各类项目管理,都可交由这类组织管理办理。

(四) 完全下放权能。

被放权的对象,含有高等院校、地方区域政府。经过放权以后,就不再去管控,放开细化的事务。然而,地方仍要依照拟定好的政策运行,不可脱离框架。

(五)自我规制及约束。

在分权范畴内,自治最为透彻。依照自治思路,高教中的决策、平常管理权能,都被调配至区域以内的院校,它们归属法人,政府不再干涉。院校依照区段内的市场规程自主运转。这类自主管理,含有招生考试、深层级的科研、平日细节管理,都应交由高校。经由自主管理,可以创设校党委架构内的体系、校长的办公会、学术教授体系。此三重分权体系属于三元一体。[4]

四、高等教育分权管理实践的创新

(一) 拟定适当限度。

高教分权应慎重调控,否则易陷入偏差。这类偏差包含:不分真实情形,滥用调配好的权能;随便下放权能,没能考量接纳者现有的承受状态;在很短时段内,颠倒权力结构。不可倡导分权而完全摒除集权。若缺失了制衡,很难创设最为稳固的分权框架。对比新式分权,集权固然有着偏多的自带缺陷,然而也应看到,集权独有的优势不可被替代。

高教分权管理,基点应被拟定为基层学术。从现有模式看,国外创设出来的管理都注重调配总的权能,注重学术组织,凸显基层价值。大学位于核心,有着多层级的自主权能。区域内的政府,不应过于干涉。探究学术疑难,教授应拥有权利。传统欧洲模式,常把这样的教授群体设定为中心,采纳委员会制。美国这类的分权,决策权紧密关系着董事会;英国式分权,决策被掌控在各类评议会、理事会中。

(二) 平衡财权事权。

高教分权改造,应能同步下放财权、事权。这种配套下放,规避了双重权能的彼此缺失。调配财权及事权,应能分散事权,同时集中财权。在高教体系内,上一层级的、中下层级的多样权力,都应彼此匹配。例如:美国强化了固有的行政层次,协调院校及区段内的州权力,助推自由竞争;日本现有模式,权力也被上移,移转至最上层级的国家并依托财政来彼此牵制,促进高教发展。

(三) 不可缺失调控。

下放管理权能,不可缺失宏观管控。政府及院校,二者应微妙平衡。过于凸显某一主体,都会带来失衡。中央应明晰总的方向,地方院校努力去完成,承担应尽职责。

高教框架内的分权显示出高层级的竞争特性。适当分权促进了常规态势下的协调进展。在高等院校内,应调动起各层级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增加决策的精准性。[5]

综上所述,分权管理有着自身的弊病及优势。在现有框架内,高等教育改革的分权与集权应彼此协同,维持最佳张力。

参考文献:

[1]卢勃.试论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问题[J].高教探索,2006(1):25-27.

[2]曹淑江.高等教育体制分权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1):126-130.

[3]蒋凯.高等教育分权的悖论[J].现代大学教育,2014(1):19-25.

[4]刘淑华,王向华.高等教育分权的原因、内涵及其张力[J].江苏高教,2011(1):33-35.

[5]刘淑华.关于高等教育分权改革几个一般性问题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7-24.

责任编辑:孙义清

“网络与人文研究”征稿启事

本栏目选题范围包括网络与哲学政治问题、网络与社会经济问题、网络与道德法律问题、网络与语言文学问题等,要求论题新颖独到,理论性强,论述透辟,避免通篇一般叙述。来稿字数请控制在8000字以内,行文格式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请打印并附寄磁盘文件(或发送电子邮件,E-mail:zhchao053@163.com)。

本刊编辑部

作者简介:时名早(1971-),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262-04

收稿日期:2015-11-20

高等教育管理实践表明:高教分权含有若干的弊病及漏洞,例如院校没能真正拥有自主权;政府权力强势。在分权路径下,仍含有应被澄清的许多疑问。探析分权管理,应侧重考量政府应有的位置、院校自主权力、人才培养质量等。为此,有必要明晰分权架构下的高教管理内涵、高教管理职责,进而厘清高教管理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分权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财政分权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效率损失的比较研究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省以下财政分权对县级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转型经济中的我国财政分权研究:方法、目标及其特征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