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评胡健教授新著《品读文化淮安》

2016-03-16赵科印

关键词:淮安历史文化



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评胡健教授新著《品读文化淮安》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品读文化淮安》是胡健教授关于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著,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共31万字,虽然形式上是文集,但从编排上看已经是本系统厚重的专著了。笔者读完以后,深感这是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可以说是淮安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作为市政协常委,胡健教授一直关心淮安的地方文化建设,体现出饱满的参政议政热情;作为教授和学者,他对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历史不是僵死的,而是“未完成的”,它的意义在人们不断的解读中延续,所以他很重视在古今视野的交融中,去理解历史文化问题。这样,他理解的历史文化,就不只是过去的,还对当下与未来有意义。他对历史文化的这种理解,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上作出的思考,显然是同类著作,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品读文化淮安》与其他同类著作最相异之处,也是这本著作超越一般文集具有一定学术品位的重要原因。总之,这是一本研究淮安文化非常值得重视的书,是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收获。

读这本专著时,我认为有两篇文章非常值得先提出来谈一下。一是《长河掠影——淮安文化漫谈》,一是《从“淮安文化”到“文化淮安”》。在前一篇中,作者提出,必然与偶然在历史事件中的比例、成分、结构才是历史研究的主题。作者正是以此观点来宏观地勾勒描述淮安历史文化发展的变化与特点的,可以说是作者关于淮安历史文化的精彩史略,有助于人们对淮安历史文化的宏观把握。在后一篇中,作者提出,一个地方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但经济要搞上去,文化也要搞上去。面向未来,我们在发展“经济淮安”的同时,也要创造“文化淮安”。“文化淮安”应该是一个立足当下、包蕴过去而又面向未来的新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要先谈这两篇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淮安历史文化的基本的看法,具有难得的学术性与理论性,因而对全书具有一种导引的意义。

此外,《品读文化淮安》作为一本极富美学意味的文集,在作者娓娓道来中,其强烈的现实感、清晰的系统性、明显的开拓性、严谨的学术性都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强烈的现实感。本书第一部分是关于淮安城市建设的一组论文,表达了作者对淮安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看法,文中常发人所未发,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从一水经城到四水穿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淮安城版图的最大变化是从明清时的一水经城到现今的四水穿城,作者指出,这不仅是淮安城地面的扩展,实际也生动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与河流》可以说是上文的姐妹篇,作者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的淮安城以它前所未有的气魄包容四条河流,现在淮安城市建设就要注意突显“四水穿城”的地貌特色,让淮安城变得更美。作者的这些观点提出较早,早已为政府所采纳,并成为淮安人民的共识,我们城市的标识就是以“淮安”与“四水穿城”来构思的。在《城市建设与拯救差异》一文中,作者更放眼当下城市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提出现代城市建设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拯救差异。作者以淮安市为例,提出拯救差异就是强调在城市建设中要把现代性与本地性有机地创造性地融合起来,注意城市的地貌特点,历史文化特色,注意城市整体的“生物生态性”,以此来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在《论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一文中,作者强调,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研究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就是在为正在发展中的淮安旅游事业提供一种发展策略,为淮安的城市建设提供一种精神维度,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有助于恢复城市的记忆,彰显光大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在《城市建设与生态园林》一文中,作者以我市的钵池山公园为例,强调生态园林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它是一种现代园林,它强调因地制宜,关注自然与建筑的对话,它是大众共享的而不是小众独享的,它的特点是强调园林的生态作用。这显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品读》中的这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淮安的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思考与看法,很有现实意义。就如市政协王维凯主席在此书序中所说:“他的好多见解、建议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和采纳,这也很好体现了他的研究的深度和价值”。

其次,清晰的系统性。这特别体现在全书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在中国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对淮安历史上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作了系统的评述。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淮安历史文化简史。从汉代的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一直到近代的剧作家陈白尘、收藏家徐伯璞,作者对淮安历史上的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作了独到而系统的研究,对他们在军事史、文学史、艺术史等方面的贡献作了精到的评述。这些人物中,有军事家、文学家、画论家、诗论家、小说家、戏曲家、医学家……作者以一人之力,对他们作出系统而到位的评述,是非常不容易的,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学术功力。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篇篇人物的评述,来揭示出淮安文化的人文魅力。在《百年三杰——试谈淮安与中国京剧艺术》中,他反思道:“‘百年三杰’的出现,这会不会与淮安明清以来的漕运文化的积淀有间接的关联呢?”没有淮安的人文底蕴,就没有这一个个灵光四射的英才,没有这一个个英才,也没有淮安深厚的人文底蕴。正是这一个个文化的精英与淮安大地的碰撞,成就了“淮安的文化”和“文化的淮安”。这些精英“不仅具有一种历史的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意义。”这可以是作者的回答。

再次,明显的开拓性。这表现在对研究领域的拓展上。如书中探讨淮阴师院文学院学术传统的内容就具有开拓性。在这部分中,作者对著名学者于北山、周本淳、萧兵、闵抗生的学术研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述,对人们了解淮阴师院文学院的学术传统大有帮助,这完全是一项新的研究。高校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对地方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长期与地方文化隔膜,往往被地方文化研究者忽略。作者教授学者与政协常委的双重身份,让他游刃于期间,架起地方与高校思想交流的桥梁,让学者走向城市,也让城市了解了学者。学者走出书斋,才能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并反哺地方文化,本来对淮安博里农民画只有些零星的介绍,对其审美价值的发掘并没有引起地方文化研究者的重视,在《论博里农民画》中,作者却对博里农民画从历史、性质、特征、出路出发,作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民间绘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生产,是新农民画;博里农民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形象充实、风格稚拙、意境新气的美学特征……”这些走出书斋,关注民间的写作方式,不但提升了民间文化的研究品味,而且大大开拓了地方文化的研究空间、提高了地方文化的研究质量。其他如对反映淮安人民生活的古典小说《翠翠传》《蔡瑞虹忍辱报仇》的发掘与研究,都具有的明显开拓性。书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再赘述。

最后,严谨的学术性。这是最重要性的。淮安的历史文化名人,许多人也写过,但这些人到了这本书中,却能让人对他们有新的理解与认识,这是因为作者在处理这些人物时,没有流于就事论事,泛泛而论,而是把它们放在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加以解读,这样解读就有了一定学术深度,就能让人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以清代考据学开山大师阎若璩为例,在《求真辨伪,开出学者疑经之风》中,作者从中国学术史清初从“宋学”向“汉学”的历史性转变入手,写出了阎若璩的学术贡献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文中指出:“他以其尊汉抑宋的学术倾向、勤学善疑的治学态度、精审博证的治学方法,给清代学风以极大影响,并成为考据学的真正鼻祖。”“如果研究清代的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的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阎若璩却是个绕不过去的大师级的人物。”再如清代医学家写有《温病条辨》的吴鞠通,作者从中医四大名著入手,来解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何以成为中医的四大名著之一,从而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吴鞠通对中医的不朽贡献。完全可以说,这部分的内容篇篇都是扎实而有新意的学术专论,能让人温故而知新。再如枚乘“七发”之“七”,是“北斗七星”之意,极富新意,也更合理;再如,把王瑶卿、周信芳与宋长荣三位京剧表演家称为“百年三杰”,认为“百年来,淮安出现了三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这三位正好是三代人:王瑶卿在中国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称,周信芳是著名的麒派艺术创始人,有‘活红娘’美誉的宋长荣是荀派艺术的杰出代表,淮安这‘百年三杰’为中国京剧艺术增添了光彩。”这些都是发人所末发,给人以学术上的启迪。从而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品位。

总之,《品读文化淮安》从现代戏解释学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淮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历程与文化魅力。从面激励我们一起品读淮安文化,继续创造性这“未完成的历史”。

责任编辑:刘海宁

作者简介:赵科印(1973-),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272-03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淮安历史文化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