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源日语量词认知研究的思考
2016-03-16梁娟美
梁娟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对汉源日语量词认知研究的思考
梁娟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是各自标志性的语言特点之一。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罗列用法例句、单一量词分析、汉日翻译等语用方面,未对汉源日语量词进行过任何系统整理收集和分析,也尚未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知进行研究分析。展开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本文概括为“三大目的五大内容”。通过考查汉源日语量词的词源,从认知角度对汉源日语量词进行认知研究,挖掘出蕴藏在汉源日语量词中的日语母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实现文化和认知上的共通性,使多样性文化之间能顺畅交往和沟通。
关键词:认知研究; 日语量词; 汉源
汉语的量词和日语的助数词是汉语和日语的重要标志特征之一。量词是人类对物体数量的一个认知,普遍大量存在于语言中。由于语言族群的差异,在各族群中的使用也各有不同。现代日语中量词的广泛使用和日语借用汉语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但对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汉日量词对比研究分析的论著多停留在现有双语量词中的某个语言规律的简单罗列,一是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类,找出共性,形成有代表性的规则;二是针对日语和汉语的特殊借用关系和历史渊源,几乎还找不到对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三是对汉源日语量词在逐渐适应日本人使用心理和形成习惯的认知过程中,反映这一流变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分别有哪些,同时折射出日本人的文化习惯和心态又是什么等等并没有任何关注的论著。对汉源日语量词在认知过程中的渐进、可变以及对语境的依赖,没有确定范畴化的典型与非典型,往往回避特例,仅仅选择符合教学常态的典型进行说明。
汉日量词对比的国内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罗列用法例句、单一量词分析、汉日翻译等语用方面,未对汉源日语量词进行过任何系统整理收集和分析,也尚未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认知和心理认知进行研究分析,目前能检索到的有关汉日量词对比的论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罗列常用汉日量词对比,就可以检索到的论文来看,论述汉日量词对比的文章数量占绝大部分,如《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杜玲莉,2005),《汉日量词异同》(王顺洪,2003),《汉日量词对比分析》(许玉玲,2000),《日、汉语量词对比初探》(白美云,2008),《日语主要量词用法的日汉对比研究》(周明巍,2011);
2.截取符合教学常态和需求的某一些例子来分析举例,如《汉日量词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德永泰,2011),《汉日量词比较研究和对日汉语量词教学》(么春艳,2012),《汉日量词对比研究及其在对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梁倩,2010),《浅谈“いち”和“ひとつ”》(喻宗泉,1998),《谈日语量词「个」的用法》(王海国,1992);
3.从翻译的角度来分析汉日量词异同或者翻译法,如《有关汉日语量词的互译》(杨爱菊,2009),《日译汉中量词处理的几个难点》(谭建川,2010),《日语量词的翻译问题》(曾岚,2001);
4.从日语量词本体研究来说,也仅仅是截取日语量词的某一特性来进行说明,如《汉、日量词性隐喻使用对比研究》(刘畅,2012);《日语助数词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李庆祥,199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日语量词进行论述分析的文章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研究的视野,如《从认知视角看日语量词的使用特点》(吕春燕,2007),《认知角度下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何翠微,2011),《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宗守云,2011)等少数的3篇文章。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已有的日语量词的特点、语用、语义上或者是某一典型案例的特殊分析,并没有对其深层的历时演变来进行梳理,深究其语义流变的社会、文化深层意义。
二、汉源日语量词认知研究的目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并且对日本语言、文化、社会的关注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日关系的波浪式发展和前进,学术界对语言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对语言构成、使用特点的塑造,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将对汉日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起到推进的作用。以中日交流交往的语言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同时从认知领域来进一步对其社会学、人类学的现象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深入理解构成其语言使用习惯,更能理解其心理因素。从汉源日语量词历时演变的过程来看日本民族的语言、心理、文化,对加深对其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日语量词的研究看到了日语量词(助数词)区别于汉语的量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在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和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汉语量词在日语中的流变,主要是为符合日本人的使用习惯,契合日本人的心理需求。汉源日语量词,适应日语使用者的主客观环境,在使用中既有共通性又能恰到好处地迎合其民族的认知特点,自成其特有的使用范围和表达方式。展开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笔者认为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认知的语法判断性有渐进性、可变性及对语境的依赖性,涉及范畴化。在语法判断性和认知心理理论指导下,确定范畴化的典型与非典型性,结合语义的主观和客观性,应对汉源日语量词做穷尽性考查,验证、充实并丰富语法判断性,从而达到考查汉源日语量词的流变。
2.研究分析汉源日语量词收入日语体系的文化和心理影响因素。汉源日语量词适应日语母语使用者的主客观要求,在使用中和汉语量词本身既有共通性又能契合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认知特点,反映其社会生活习惯、文化意识和语言使用情况,因此,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应具有社会学和类型学的意义和价值。
3.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从词源、语义、语用角度展开剖析,加强汉语量词本体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厘清汉源日语量词的流变,即其“由”与“来”。
三、汉源日语量词认知研究的内容
从汉源日语量词作为研究切入口,以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衣、食、住、行相关联的日语量词使用作为研究范畴,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理论指导,将语言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语言现象清晰化渗透于语言使用和表达中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找出汉源日语量词和汉语量词的共通性和特性,探究根源,掌握语言规律,了解不同社会生活习惯和语言使用情况,增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检验认知语法判断性。以历时语言研究的手段来理解汉源日语量词的流变,建立系统的梳理机制,从词源、语义、语法和语用等角度对汉源日语量词的来源、进入日语体系化,以及结合当前的社会和自然现状进行认知研究,语料范畴对象的确定性、目的性非常明确。
1.梳理自中世纪以来进入日语,关于衣、食、住、行等能反映日语母语使用者生存、生活方面,特别是反映其心理因素和社会生活的汉源日语量词。
2.以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判断性作为理论指导,从文化、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以衣、食、住、行为研究量词范畴对象,对其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区别于日语本体语言量词的使用,对汉源日语量词的分析,能够深入探析日语母语使用者在汉源量词的使用过程中,运用认知语言学语法判断性原则,对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背景、语言体系在表达自身“数”的概念中,逐渐改变汉语量词本身的意义,适应日语的本体需求,对于深入理解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文化、促进语言学习、增强语言交际沟通能力有极大的促进和交流作用。特别对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具有更有益的心理认识和理解作用。
4.重点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源日语量词,建立语言基础研究长期化发展机制,突出汉源的根基,日语体系的使用实践,进而反映日语母语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实践的影响,反过来又能够指导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以理论到实践,实践再验证理论。
5.通过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提高语言学习者语言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的同时,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特别是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友好睦邻交往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与思考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汉日语量词的对比研究、翻译和教学等提供了丰厚的研究基础,同时也为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汉源日语量词的使用和学习,也促使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有了需求性诱导因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从词源、语义、语用上来展开研究提供了保障,为确保对汉源日语量词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以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判断性和范畴化为理论指导,以汉源日语量词为研究对象,以汉源日语量词在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体现和运用作为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汉源日语量词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认知的语法判断性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对语境的依赖性,涉及范畴化。在语法判断性理论指导下,确定范畴化的典型与非典型性,对汉源日语量词做穷尽性考查,验证、充实并丰富语法判断性。
2.汉源日语量词反映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习惯和语言使用情况,具有社会学和类型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日语体系中的汉源日语量词在衣、食、住、行中的使用情况,以认知为基础,分析其与汉源量词原本意义以及历时流变中发生什么变化,反映了日语母语使用者的哪些文化意识和心理变化。
3.从词源、语义、语用角度展开剖析,加强汉语量词本体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厘清汉源日语量词的流变。从词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研究汉源日语量词的基本特性,分析其与原汉语量词的共通性,哪些是人类共同的认知范畴,哪些是其自成体系的族群特例,分析产生流变的认知根源,总结出影响的因素,实践运用语言,提高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考查汉源日语量词的词源,从认知角度总结出涉及到日语母语使用者日常生活的量词,透过汉源日语量词的认知研究,挖掘出蕴藏在汉源日语量词中的日语母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实现文化和认知上的共通性,使多样性文化之间的能顺畅交往和沟通。进一步完善日语量词的本体研究,同时也是对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
参考文献:
[1]宗守云.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11).
[2]白美云.日、汉语量词对比初探[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3]夏丽蓉.日语“助数词”和中文“量词”的对比研究[J]. 企业家天地, 2007,(6).
[4]吕春燕.从认知视角看日语量词的使用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4).
[5]杨爱菊.有关汉日语量词的互译[J].企业导报,2009,(9).
[6]杜玲莉.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3).
[7]李庆祥.日语助数词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2).
[8]王顺洪.汉日量词异同[J].海外华文教育,2003,(3).
[9]杜玲莉.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0]何翠微.认知角度下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1.
[11]德永泰.汉日量词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苏州大学,2011.
[12]宫下研介.汉日量词对比[D]. 黑龙江大学,2011.
[13]么春艳.汉日量词比较研究和对日汉语量词教学[D]. 渤海大学,2012.
[14]刘畅.汉、日量词性隐喻使用对比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君丹
Thoughts on the Cognition Study of Japanese Quantifiers of Chinese Origin
LIANG Juan-m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measure word and the Japanese quantifier each is one of their symbolic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So far, all researches and studies focus mostly on three fields such as enumerating some examples, analysing a single measure word/quantifier, and Chinese/Japanese translation. But none of them analyse the Japanese quantifier which come from Chinese in a systematical way, neither study the cultural cognition or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which are conveyed in the wor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the Japanese quantifier of Chinese origin into “three aims and five contents.” By investigating the Japanese quantifiers of Chinese origin and studying them at a cognitional angle, this paper finds out native Japanese user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conveyed in those Japanese quantifiers of Chinese origin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monality in culture and cognition as well as smooth communication among diverse cultures.
Key words:cognition study; Japanese quantifier; Chinese origin
中图分类号:H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29-03
作者简介:梁娟美(1981-),女,壮族,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KY2015LX020);2014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LX2014044)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