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 王亚夫

2016-03-16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潮汕月刊歌谣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王亚夫

王亚夫(1916~1999),原名王俊杰,又名王仰三,揭阳市揭东县登岗镇蔡坑村人。1930年至1933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师)高中师范科。毕业后投身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汕头市青年救亡同志会,是首届领导人之一。1939年调任《民报》、《妇女与儿童》主编,又先后调任《新潮报》、《通俗报》、《民主新闻》主编及中共香港分局(后改华南分局)机关报《正报》编辑。1948年回到潮汕大北山解放区,任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军政学校主任、潮汕干校校长、《团结报》社长。

汕头解放后,任中共汕头市工委委员、市委宣传部部长、军管会文教接管部长。1954年调赴越南河内创办《新越华报》,任社长。1957年回国任中侨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1958年3月任上海社科联机关刊物《学术月刊》杂志社改组后的副总编辑,1959年3月任总编辑。1966年7月,《学术月刊》被迫停刊,他也受到迫害。1978年1月,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但他念念不忘的是他参与创办的《学术月刊》,当1978年10月刊物复刊时,他重新回到原岗位上,担任主编,并任上海社科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为《学术月刊》复刊工作日夜奔走,广泛听取学术界意见,登门拜访大批学者,终于在1979年1月使《学术月刊》顺利重新出刊。他在《学术月刊》先后工作20余年,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研讨理论、繁荣学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紧紧抓住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主题,所刊发的学术成果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真诚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冲破“两个凡是”,在刊物上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十分重视理论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中青年作者。他注重刊物编辑队伍建设,对青年编辑传帮带,制定出严格的审稿制度,为刊物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离休后,与学术界组织中西哲学文化研究中心,任《时代与思潮》主编。1989年8月任汕头经济特区顾问、上海顾问组组长,会同在沪同乡精心筹划成立了“上海潮汕联谊会”并当选为会长,为汕头经济特区、为家乡建设做了许多穿针引线的工作,对推动潮沪两地经济技术、文化协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先后与国内外的潮团及华人建立联系,为祖国各地投资和发展事业穿针引线。

1930年,受到国文老师邱玉麟的影响,对诗歌、民歌开始产生兴趣。1933年8月韩师毕业后,时常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动向,熟知“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等口号,敏锐地意识到:要宣传发动文盲占大多数的潮汕人民大众起来参加抗日救亡,用易于传唱的方言歌谣形式,加上抗日救亡内容,必将成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因此,他以“佐征”为笔名,于1936年在汕头《星华日报》文艺副刊《流星》上发表题为《建立潮州大众的抗日歌谣文学》的文章,在潮汕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王亚夫更是身体力行,先后创作了《抗敌歌》、《除奸歌》、《姿娘歌》、《奴仔歌》、《国难歌》、《东北记》等一批潮语抗日歌谣,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这些歌谣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顺口溜”。连乡里大字不识一个的阿姆抱着小孙儿都会教唱“你勿笑阮奴仔鬼,奴仔细细上色水……”当时潮汕尚未沦陷,各地小学常常举行宣传抗日的提灯会,演话剧和演讲比赛、演唱歌曲和歌谣,群众抗日情绪高涨,“他那些歌谣激励了许多人走上了抗日革命道路,在这种意义上说,尽管在那个时候许多人还不认识他,其实他就是许多人抗日的启蒙者”(刘峰《悼念王亚夫同志》)。可以说,其潮语歌谣如号角般唤起了潮汕大地全民抗战的斗志。正如郭马风在回忆文章说:“古人说立功立德立言,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亚夫同志一生经历很长,是个职业革命者,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以及海外工作,论功论德是有许多可说的。但是,他所写的抗战歌谣却是我最乐道的,因为这是他不朽的‘言’。”(《唤起民族魂的潮汕抗战歌谣》)

1980年以后,王亚夫多次探访母校。1985年,他为校庆题赠“尊师重道”,并注:“师者,师长也,师资也,师范也;道者,社会主义道路也,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也。”还致函表达他对母校和师长的眷恋之情,指出“师范学校是知识之本,人才之本,师资之本,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本,应该成为战略重点的重点”。1988年,他又赋诗《贺母校建校八十五周年》,中有“我爱韩师,长寄遐思。……尊师重道,一以贯之”。

(陈贤武撰文)

猜你喜欢

潮汕月刊歌谣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画与理
潮汕牛肉火锅
《春天的歌谣》
画与理
画与理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